又过了一天,胡太后见人心已定,于是便发布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诏书上说,昨天胡太后所立的皇帝本是女儿身,因此废黜昨天刚刚登基的女婴皇帝,改立宗室临洮王元康的世子元钊为皇帝。元钊于第二天正式即位,成为了北魏王朝3天内的第二位皇帝。
胡太后对这次事件的解释是:孝明帝死得仓促,来不及指定继承人,因此只好让他唯一的女儿暂且以皇子身份继承皇位。但是后来,胡太后又发现元钊是继承皇位更加合适的人选,再加上历史上也没有女人做皇帝的先例,于是便废黜了元氏女婴皇帝而让元钊当皇帝。当然,这一废一立都是胡太后试图长期掌握帝国最高权力而使出的手段,因为元钊虽然比女婴皇帝大几岁,但也只有3岁,胡太后立他为皇帝是因为他年幼不能管理国家,她可以继续临朝称制,做事实上的女皇帝。而那位仅仅当了不到一天皇帝的女婴元氏也就此不知所踪。
千秋评说
历史上的少年天子本来并不算少,但像元氏这样,先被人为地用欺世盗名的方式改换性别,再立为太子乃至于继位的却绝无仅有。而且在位时间之短,也是空前绝后的。
元氏从被立为太子到登上皇位,都充满了戏剧性,从而成为历史上十分罕见的绝本。但她无论被其祖母胡太后捧的多高,但都无法更改她作为襁褓中女婴的这一客观现实。而一个对世界还没有任何感触的婴儿,却在理论上成了北魏时期的一位皇帝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算是封建帝王时代特有的政治遗产吧。
从某种程度上讲,元氏这个女婴本身也是封建帝制的受害者,混沌之年就被作为政治傀儡,让祖母胡太后玩弄于股掌之上。客观地说,胡太后是具备独立执政的能力和水平的,但是在男权至上的封建时代,即便是你具有手眼通天的本事,也无法堂而皇之地走向历史的前台,只能退居幕后暗箱操作,而元氏只不过是其祖母胡太后运作权力的一层遮羞布而已。而有时候,历史确实需要遮羞的,否则,将引发人们对权力交接的正统性。
李显——两次被母后推上宝座的唐中宗
李显,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三儿子。他曾被封为周王,后来改为英王,并在母后武则天的辅佐下登上了帝位。但可惜的是,唐中宗李显在皇帝的位子上连屁股还没有坐热,就又被母后赶了下去。后来,过足了官瘾的武则天在寿终正寝之前,经过最终评估,竟然再次将李显扶上大位。李显也因此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二进宫”的两朝天子。
让人感到滑稽的是,作为一国之君,李显一生的命运却全部操纵在几个女人的手里。其中3个是与他有血缘关系的:母亲武则天、妹妹太平公主、女儿安乐公主;另两个则是他的妻妾:皇后韦氏、昭容上官婉儿。
客观地讲,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窝囊的皇帝,但这些皇帝从来都没有像李显那样俯首帖耳甘愿承受别人的摆布,或多或少地为改变自身的被动地位而做过一些努力和抗争。可李显对于别人的摆布却乐此不疲,他甚至都没有萌发过掌握自己命运的想法。因而,李显应该算是这类窝囊皇帝中的杰出代表。
继位内幕
自古以来,被称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之位都是群雄逐鹿的政治平台,为了爬上这个象征权力威严的神圣岗位,历史上曾上演了无数次的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李显的两次登基,从表面上看,是其皇子身份的优越感所致,但其实都是其母后武则天背后政治博弈后的权力盘算。因而,在李显两次继位中间,插进了一段母后武则天一手导演的“武周”大戏,虽给历史增加了不少的看点,但却也给李显这颓废颠簸的一生平添了一些佐证。
母后弄权,挟持李显登皇位
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由于唐高宗李治身体不好,因此就委托武则天代理自己来处理国家大事。武则天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像李治那样久诿不决,很为群臣敬服。高宗虽讨厌她的独行独断,但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则天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一起接受群臣朝拜,天下人称为“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国家权柄,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
后来,唐高宗感到自己无权,行动不自在,就与上官仪等大臣密谋废掉武则天。可是,唐高宗又哪里是武则天的对手呢?很快,唐高宗的图谋就被武则天发觉了。不仅上官仪被处死,而且自此之后,每逢高宗上朝,武则天就在后面垂帘听政。
李显在众皇子中排行第三,他之所以能够打破排序出任太子,并非因为其能力超凡,而是他的母后武则天在政治舞台上频频发力的结果。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唐高宗有意让太子,同时也是自己的长子李弘即位。太子李弘不甘心受武则天的摆布,于是,武则天用毒酒杀死了他,改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同样不愿意做武则天的傀儡,因此,武则天又把李贤贬为庶人,改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李显这个窝囊废是个令武则天十分满意的优质傀儡。最终,公元683年,在唐高宗去世之后,李显在武则天的扶植下登上了皇位,史称唐中宗。唐中宗即位后,武则天以皇太后的名义继续临朝听政。
强势女皇权欲膨胀,窝囊皇帝被踢出局
李显即位之后,按照高宗的遗诏,裴炎等任宰辅,军国大事由武太后决策。但是,从傀儡变成了皇帝的李显忘记了自己的处境。要知道,武则天正当壮年,威望如日中天,李显即便当上了皇帝,也仍然只是个傀儡皇帝。
李显被自己身上的天子光环晃花了眼,认为只要有了皇帝的名份,就等于掌握了全盘局势,根本就没有想过虚名与实权之间究竟有多大差距,一登基就不把武则天放在眼里了。公元684年正月,李显封韦氏为皇后。紧接着,在韦氏的要求下,韦氏的父亲韦玄贞被封为了豫州刺史。
李显和韦氏不愧是两口子,就连在政治上的弱智表现都极其相似。同李显一样,当了皇后的韦氏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她竟然得寸进尺地要求李显封自己的父亲做侍中!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只有尽心尽力几十年的功勋老臣才有可能登上的高位,更是对一个大臣来说几乎是最终极的荣耀。可是就算是韦氏提出的这样一个无理要求,李显也打算答应她,甚至还要破格为韦玄贞封王!
这时,受遗诏辅政的裴炎终于看不过眼了。这不是瞎胡闹吗?韦玄贞何德何能,仗着裙带关系当个小官可以,怎么能担此大任呢?
在李显眼里,当皇帝就是为所欲为。因此,他毫不思索地对裴炎说:“我就算想要把皇帝的位子让给韦玄贞又怎么样?又何况是封他做侍中呢?”
作为一国之君,说这话实在是太过了。裴炎是一位受高宗遗命辅政的老臣,一看李显如此不可理喻,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可怜李显还在洋洋得意呢,觉得这个讨厌的裴炎终于还是在自己的威严之下屈服了。谁知,裴炎这一走可不是白走的。他直接去了武则天那里,告了李显的状,说李显如何如何胡作非为,要是这样下去,以后还不把朝廷管得乌烟瘴气?甚至建议武则天废掉李显。武则天正打算自己登基做皇帝呢,一听这话,大怒,马上就给裴炎下了一道命令。
很快,武则天和裴炎带着羽林军来到了大殿。当着众大臣的面,武后当即命人扶帝下殿。大祸临头的李显还一头雾水呢!他高声喊冤道:“我犯了什么罪?”武则天回答说:“你都要把天下让给韦玄贞了,还说自己无罪?”一句话,问得李显哑口无言。
可怜的唐中宗李显仅仅在位两个月就从皇帝降格成了卢陵王。
政治博弈,武则天还权柄,唐中宗“二进宫”
李显下野后,母后武则天的治国才情确实得到了完美体现,她也过了一段潇洒的帝王生活,并且改写了我国历史上男人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武则天也确实是位胸藏珠玑的执政女杰,不但铸造了女性执政的神话,还构建了以武氏家族为依托的官场体系。除了任用酷吏、宠养内侍之外,最令人垢病的是在确定皇位继承权上的摇摆不定。她先是把儿子由皇帝降成皇太子,又想把李家开下改成武姓,以至于她的侄子武三思也眼巴巴地等着继承皇位,还曾把儿子赐姓武。不过虽然闹来闹去,估计也没有人真正相信她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你既然是李家的媳妇,就已经打上了李家的烙印,再说,儿子和侄子谁更近,那不明摆着吗?
当时的名臣狄仁杰更是明确地告诉武则天,如果立侄儿当皇帝,将来姑祖母的后人们就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了,那么,只好把她请出宗庙。如果立儿子的话,那么还可以千秋万岁配享太庙。
武则天觉得狄仁杰的话非常有道理。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新被立为太子。公元705年,81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军500余人冲入玄武门,杀张易之、张昌宗。迫使武则天皇帝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2月,复国号为唐。就这样,这个政治低能儿李显神奇般地完成了自己的皇位“二进宫”。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还是当年的那副做派,十几年的幽禁生涯并没能让他学会一丝一毫的治国之术。则一登上皇位,李显马上立韦氏为皇后。又不顾大臣的劝阻,破格追封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王,终于完成了十几年前未完成的“心愿”。
不仅如此,李显还让韦皇后参与朝政,却对张柬之等功臣不加信用。然后将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封上官婉儿为昭容,教她专掌制命,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看到自己父亲身边的女人们一个个都成了朝廷里的风云人物,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既然有武则天的范例在前,她还有什么可怕的?因此,安乐公主竟然要求自己的父亲封自己做“皇太女”,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就这样,唐中宗李显虽然身为皇帝,但却被身边这几位掌权的女人摆弄得团团转,最终被韦氏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结束了自己窝窝囊囊的传奇一生,终年54岁。
千秋评说
应当说,李显天生就不是玩政治的料,可这么一个政治的夹心饼,却稀里糊涂地成了权力赌场中的一枚棋子,被身边的几个女人揉来搓去,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政治闹剧。
不要说李显掌控权力的艺术,就是权力的技能都称不上。整个一个十足的政治蹩脚演员和舞台小丑。
李显虽然两次入主政治大位,但由于他的生性懦弱,更缺少统揽全局的政治谋略。作为一个帝王,他甚至连自己的老婆和别人有奸情这等小事都摆不平,更不要说他的执政理念了。正是因为他的过度懦弱,才让他的老婆韦氏有了效仿武则天压皇位的想法,并在公元710年,和女儿安乐公主共同毒杀李显,立李重茂为少帝。
如果对唐朝诸皇帝做一个最悲惨的评估,恐怕既不是战乱中继位的肃宗李亨,也不是最终亡国的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肯定是这位中宗李显。可遗憾的是,这位经历过官场沉浮的昏庸者,却并没有在政治上变得成熟,而成为后人嘲讽的政治弱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