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继位史
29822700000020

第20章 政治衣钵:只因生在帝王家(3)

但父亲对自己弟弟的宠爱却并没有换来儿子对叔叔的尊敬,穆宗的几个儿子敬宗、文宗、武宗都很不喜欢李忱。虽然在辈分上,身为叔叔辈的李忱要比他们几个都大,但事实上从年纪上说却小于他们。再加上李忱从小就傻乎乎的,文宗与武宗就更加讨厌他了,甚至文宗公然地戏称他为“光叔”。

有一次,文宗在回十六宅(唐末诸王共居的第宅)与众家亲王举行家宴时笑言:“谁能让光叔开口,朕有大赏赐!”于是,几个亲王便前去拿当时还是光王的李忱逗乐取笑。但任凭你百般捉弄挑拨,李忱就像个木头似的始终不露声色,不发一言。最后,文宗看着各个亲王无可奈何的样子,却是哈哈大笑。按照中国的传统礼教来讲,无论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在公开场合拿自己的亲叔叔取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然而,从小出身动荡的经历和20年来目睹宫廷政治斗争的经验锻炼了李忱的权谋智略,他深谙隐慧藏身之道,一次又一次地忍受着这种侮辱,表现出一种憨傻的样子。就这样,李忱在其未做皇帝的前半辈子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

相对于文宗,其弟弟,也就是后来继位的唐武宗就更为离谱。但或许面对皇权的争夺,做出任何怪事都是正常的。虽然李忱一直都是夹着尾巴做人,但仍然难逃命运的捉弄。武宗继位后,对其的打压就更加厉害。有一回,武宗随便找了个事由,就把李忱关在宫厕里禁足。想想一位堂堂的皇子,被亲侄子关在厕所里不让出来,差点连命都没有了。这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力?然而,李忱硬是靠着装傻充愣、忍辱偷生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

关于装傻避祸,这里还有一段并未得到严格考证的小故事。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李忱颁下一道圣旨:赐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

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里当过和尚。那么,唐宣宗李忱又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呢?据说,唐朝中晚期时,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公元840年,唐武宗李炎继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李忱会篡夺自己的皇位,因此对其百般刁难、万般迫害。为躲避唐武宗的迫害,李忱便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忱的手掌中写了两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忱暂时离开宫廷百丈远,到外避避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忱却会错了意,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便千方百计地打听“百丈”之地,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一个百丈村和一座百丈寺,故而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

另一方面,李忱的父亲李纯即唐宪宗的皇位又是由宦官推拥而获得的,因此宪宗格外信用宦官。晚期又沉迷于丹药,惶惶不可终日。眼看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宦官群党们便动了杀戮之心。公元820年,宪宗被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宦官陈弘正杀害,享年43岁。

亲眼目睹父亲被杀害的李忱,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任凭天大的事情发生,他也依然是毫无表情。因此,谁也不会把一个傻子放在眼里。可也正是因为他的傻气,才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宫廷争斗。

权宦有眼无珠,李忱因“傻”得福登帝位

李忱的装傻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没想到也因为这个同样的原因,在唐武宗去世后,竟然成为被宦官普遍看好的、可以随意操纵的最佳继位人选。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春天,唐武宗李炎病危,他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所以一直没有立太子。帝国没有储君,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而此时的整个晚唐,宦官的权力很大。为了能继续过着为所欲为的日子,他们便决定找一个以后能便于他们控制的人来做皇帝。于是,早已被世人遗忘得一干二净的光王李忱便成了他们最好的猎物。试想,谁还会比一个傻子更好控制呢?这一年暮春,在宦官仇公武、马元贽等人的簇拥下,光王李忱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长安,成了“皇太叔”。凭着这种糊涂、这种无能、这种沉默,在唐武宗弥留之际,李忱被宦官们推为了皇位继承人,几乎是用“劫持”的方式帮他登上了皇帝大位,成了一国之君。

对于李忱的登基,朝中的大臣也都是无可奈何,一个个也不敢对大唐的未来抱什么远景。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这位曾经的傻子却有着过人的韬略,不但对混乱的朝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削整,还迎来了大唐继“贞观之治”后的第二个高峰。

大智若愚,装傻之后迎誉“小太宗”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小太宗”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从小流落的艰难经历和20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使李忱在登基之后井喷般地爆发出来。

继位后的唐宣宗一扫旧态,处理政务无一不合情合理。这时众人方知,这是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君主。首先,李忱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期的重臣李德裕清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让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接着,又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李忱本人也极其重视科举。

在宗教上,唐宣宗与唐武宗反其道而行之。他抑制道教,杖杀了赵归真等数名大道士;恢复佛教,除了诏令在长安、洛阳二京增加寺庙外,还听任僧人修复各个已毁之寺庙。他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了他的政治基础。厚实的政治基础使李忱得以用自己的意志来刷新政治。

另外,此时边境形势的变化也帮助宣宗取得了政治资本。自唐武宗以来的吐蕃内乱,削弱了吐蕃的实力。到唐宣宗初年,吐蕃据有的秦(今甘肃天水)、原(今甘肃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卫)三州以及原州七关,均已归附了唐朝。此后,沙州(今甘肃敦煌)志士张议潮联合当地军民起兵,赶走吐蕃守军,收复了沙州。在被唐宣宗任命为沙州防御使后,又收复了瓜(今甘肃安西)、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鲁番)等10州。由此,唐朝重新取得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在沙州设置归义军,宣宗升张议潮为节度使。

另一方面,宣宗明察沉断,从谏如流。说来凑巧,唐太宗纳谏,是得了魏征;而唐宣宗纳谏,则是得了魏征的五世孙魏谟。魏谟是唐文宗读《贞观政要》后因思慕魏征而在魏征后裔中找来的。魏谟入仕后,再现了魏征直言极谏之风。唐宣宗登位后,拜其为宰相。群臣进谏皆唯恐君主不快而委婉谏言,唯独魏谟开门见山,无所忌讳。唐宣宗常叹:“魏谟有祖风,我心极重他。”

唐宣宗临朝,对待群臣如待宾客,从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严不可仰视。奏毕,他脸上放出微笑,让群臣闲语,或问里坊琐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经一刻时辰,又严肃地告诫群臣:“卿等好自为之,朕常担心卿等负朕,日后难以相见!”说罢,起身回宫。令狐说:“我秉政十年,最受恩遇。然每次奏事,未尝不汗透脊背。”

唐宣宗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处理天下事务时,明察果断,用法无私;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人称颂,时称为“小太宗”。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个明君晚年竟然也去求长生不老,服用金丹过量而送了命。

千秋评说

唐宣宗李忱,无疑是皇帝中的另类。一个原本是傻子级别的人物,却被戏剧般地推到了大唐权力的中心位置。宦官们原本看上的正是他便于驾驭的傻气,却万没想到李忱竟是一个善于隐忍的铁腕君主。他不但稳稳地站住了脚跟,而且还开创了唐太宗后又一个大唐的繁荣时期。

“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后,历史给予了李忱很高的评价:“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由于宣宗李忱的励精图治,使得我们在时隔1000多年后仍然能够有幸在那个混乱不堪的历史迷局中,瞥见一抹盛唐的余晖。

应当说,无论是李忱的装傻充愣,还是他被宦官劫持而登上帝位,都折射出了大唐后期的政治乱相,也说明了宫廷之内的权力角逐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继位后的李忱一反常态,与过去判若两人,“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他废除旧政,励精图治,诛杀恶宦,平息党争。以使得政局稳定,国力增强,还击败了吐蕃,收复了河湟。

只是,这位豪情满怀的帝王竟然迷信仙丹之术,谋求长生不老,结果因中毒而命丧黄泉。

李俨——沉醉游戏的唐僖宗

唐僖宗李俨是唐懿宗李漼的儿子,生于公元862年,在被立为太子后改名为李儇。李俨11岁便继承了皇位,在位时间为公元873年~公元888年。

唐僖宗李俨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年代,大唐帝国已经不可避免走向灭亡。事实上,哪怕李俨有他的祖先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雄才伟略,也不见得能够扭转不利的局面。遗憾的是,相比于好似骄奢天子的父亲唐懿宗,唐僖宗李俨的腐败程度不仅没有减少,乾符年间以来的统治反倒黑暗了几分。

由此,王仙芝和黄巢起义的原因也就变得非常好解释。李俨生于深宫,宦官拥立为帝,虽其天资禀赋高超,然并无治国之道,光启之后虽打算励精图治,摆脱宦官,重振唐威,但为时已晚,唐王朝已经支离破碎,不是他李俨的一点点决心所能拯救的了。

继位内幕

到了唐朝的后期,执政者们几乎完全丧失了对朝廷的掌控,即使是在太子人选和继位这些重大问题上,也完全由宦官们一手操控。唐僖宗李俨就是被这些在实际上掌控着唐帝国命脉的宦官们一次次扶上皇位的。

仆人们选出来的主人

唐朝始建于公元618年,开国皇帝为李渊,即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先后历经了21位皇帝的统治,共在历史上存在了390年,并于公元7世纪时期达到鼎盛,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不过,在封建王朝时期,朝代的更替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唐朝也不例外。公元755年,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这次叛乱长达8年之久,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多年的战争却也给唐王朝带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安史之乱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还使唐王朝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权,从而最终导致大唐由盛转衰,且失去了所有回旋的余地。

由于唐懿宗在位时期,他不思进取,常常沉浸在宴会、乐舞和游玩等众多娱乐活动之中,对国家的内忧外患置之不理,再加上宠信宦官,一方面使唐朝更加一蹶不振,另一方面也让一些宦官们恃宠而骄。他们不仅公然把持着大量的政权,而且就连选择继承人的权力也被他们所霸占,从而打破了唐朝继位的传统,出现了废长立幼的现象,为唐僖宗李俨提供了一个登基称帝的机会。

唐僖宗共有8个儿子,李俨排行第五,曾被封为晋王,在他之前还有魏王李佾、凉王李、蜀王李佶和威王李4位兄长。其中李佾为长子,原本按照传统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李佾为人耿直,唐懿宗虽然不理朝政,但显然也是知道要立长子为继承人的这个传统的,因此,他很早就写下了一道密诏,并将其藏于自己寝宫卧榻下的金匮之内,以备不时之需。密诏之事只有唐懿宗和大太监王宗实知道。

王宗实曾与段文楚等人一起拥立李为帝有功,因此被提升为四品内务总管,他一直陪伴在唐懿宗身边,忠心耿耿,深得这位皇帝的信任。而另一位拥立懿宗帝有功的段文楚则掌握着大量的军权,同时由于他将自己的妹妹段氏献给了唐懿宗为妃,所以还被皇帝尊为国舅。除了段文楚和王宗实以外,唐懿宗统治时期,还有两个人也深得他的青睐,即左神策中尉刘行深和右神策中尉韩文约,这两人共同掌管宫廷侍卫。

刘行深和韩文约两人均为宦官,虽然唐懿宗十分宠信他们,但魏王李佾却对这两个人有很大的成见,他觉得这两个人都是太监,不配掌管那么大的权力。刘行深和韩文约在得知魏王对他们有成见后,十分惶恐,担心其在登上皇位后会对他们不利。于是,一场阴谋在这两个人的策划下悄然而生。

在刘行深和韩文约的密谋之下,他们决定与国舅段文楚联手,先铲除大太监王宗实,再设法给唐懿宗的前四子定罪,从而达到立晋王李俨为太子的目的。刘、韩两人之所以想要立晋王为太子,主要原因即是由于李俨年纪尚小,且其母王氏已经病故,而且王氏的家族在宫廷中也没有任何势力。这样一来,在李俨继位后,刘、韩两人便可以操控到更多的权力了。

与此同时,由于母亲过早地亡故,因此李俨被过继给了唐懿宗的另一个妃子段氏,即段文楚的妹妹。所以如果拥立李俨为帝,那么段氏就可以成为皇太后,而作为其兄长的段文楚自然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刘、韩两人在经过一番周密的计划后,便一起找到了国舅段文楚,向他说明了一切。一开始,段文楚对此事一直犹豫不决,他曾经和大太监王宗实一同忠于唐懿宗,两人毕竟有些交情,现在要反目成仇,对他而言,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不过,在刘行深和韩文约的百般诱惑和游说下,段文楚最终还是答应了会协助这两个人的计划。

刘行深与韩文约说服国舅段文楚,于次日领五百神策军来到了皇帝的寝殿外,假传皇后懿旨,以王宗实把持朝政、祸乱朝纲为由,要将其及其党羽全部诛杀,并且明确表示这件事已经得到了国舅段文楚的认可,证据确凿。王宗实在听到动静后正欲去探个究竟,却见到刘行深与韩文约带刀而入。王宗实怒骂道:“你们这两个下人,皇帝的寝宫之内怎么可以佩刀而入,你们到底有何居心?”韩文约不理王宗实的问话,直接吩咐属下将王宗实与室内的其他相关人员一并抓起来。

身在皇宫多年的王宗实此刻似乎已经明白,刘行深与韩文约这两人是为了皇位而来,不过他还没来得及反抗,便被刘行深用刀捅死了,其余的宫女和小太监们也全部被当场杀死,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刘行深与韩文约之所以能够顺利地闯入皇帝的寝殿,杀掉大太监王宗实,除了借助他们手握的权力以及段文楚的协助外,还有一个原因至关重要。就是因为此时唐懿宗早已卧病在床多日了,已经病入膏肓,到了耳不能闻、口不能言的地步。所以对于宫廷中所发生的一切,唐懿宗似乎并不知晓,不过即使是知道,病榻上的他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