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的耳朵是咋聋的?这件事扑朔迷离,就像罗生门一样。说法一(来自小学语文课本):爱迪生从小家境贫寒,自12岁起,就在火车上卖报纸和饮料,一边挣钱一边做科学实验。有一次,爱迪生正在做实验,火车突然发生倾斜,装着黄磷的罐子从架子上掉下来,黄磷遇空气燃烧,引起大火。愤怒的列车员史蒂芬及时赶来扑灭了火焰,并且朝爱迪生打了几拳,其中一拳打在耳朵上,导致鼓膜破裂,从此爱迪生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法二(来自爱迪生本人自述):有一天,我火车上晚了,由于抱着一大捆报纸,只能勉强抓住已经开动的车把手,这时列车员赶紧伸手来拉我,凑巧抓住了我的耳朵,于是他就拽着我的耳朵把我拉上了车,我得救了,耳朵却从此聋了。说法三(来自史学家考证):爱迪生的耳朵从小就不好使,出生后不久,他就得了重度的猩红热,虽然捡回了命,却搭上了耳朵。
慕尼黑大学教授彼登可法认为,只要不介入土壤中的霍乱菌,就不会引起霍乱。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正确,74岁的彼登可法当着学生的面喝了培养出来的纯霍乱菌,过了好多天都没事。后来他的学生恩梅希利希为了支持老师,也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立即染上了霍乱。
维克托·德·布罗格利因创立物质波理论,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维克托从小就喜欢独立思考,从不迷信权威,他有一个比他大17岁的哥哥,一旦他们在学术上有了分歧,维克多就会不留情面地据理力争,经常弄得他哥哥面红耳赤。如果咱们的孔融不让梨,没准也能搞出点发明创造。
贾埃弗成功地发现了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为此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消息传出后,很多贾埃弗的老同学都感到惊讶。在上大学的时候,贾埃弗是个翘课大王,天天在棋牌室和台球厅鬼混,挂科更是家常便饭。在毕业考试中,贾埃弗的数学和物理都不及格,以至于很多小报“一个物理不及格的桥牌高手竟然获记者都拿这个说事儿:
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迪生曾发明过一种“说话缝纫机”,这种缝纫机不靠脚踏板带动,而是靠人的声音驱动。为了让缝纫机正常运转,缝纫者必须连续不断地大声说话,当时,很多缝衣工人的日常工作就是高声朗诵诗歌或小说,一个工时下来,累得跟三孙子似的,一天下来,嗓子都报废了,最崩溃的是,不同的音调会让机器运转得时快时慢,根本无法按规定完成任务。这也许是爱迪生特意为不靠谱青年们发明的缝纫机。
1900年,黄热病横扫古巴,导致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里德医生为了证明黄热病是由蚊子传播的,搜集了大量蚊卵,孵化出几百只蚊子,然后将它们放进医院,去咬那些黄热病病人。细菌学专家拉齐尔博士是实验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自愿让感染病毒的蚊子咬自己,结果染上了黄热病,一命呜呼。佛祖能以身饲虎,拉齐尔博士则能舍身喂蚊子,都不是一般人。
巴斯德是狂犬疫苗的发明者,他为了弄清狂犬病病毒的真相,多次用疯狗和兔子做试验。有时他把疯狗的唾液注射到兔子体内,有时则让疯狗直接去咬兔子,有一回,一只狗疯病发作,但怎么都不肯去咬兔子,为了取得疯狗的唾液,巴斯德竟然用嘴含住一个玻璃滴管,对着疯狗的嘴巴,然后将毒液一滴一滴地吸入口中的滴管,这才是真正的为科学而“献身”啊。
公元1894年,巴登·鲍威尔成为第一个成功进行载人风筝实验的欧洲人,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齐皇帝高洋就曾做过类似的“实验”,比巴登·鲍威尔要早1335年。高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这两个因素一结合,就催生出一种很变态的杀人手段:放生。放生原本是指将捉到的鸟或鱼放掉,是佛教徒的一种行善积德的方式。而高洋的“放生”则是将人绑在纸风筝上,从30多米高的塔上抛下去,可想而知,被“放生”的人基本全挂了,只有一个叫元黄头的哥们在空中滑翔了一百多米后安全降落。虽然这哥们暂时“逃出生天”,可最后还是被活活饿死了。在暴君高洋面前,每个人都是“羔羊”。
英国皇家学会的医学家布勒登在做试验的时候喜欢亲自上阵,他曾钻进一个逐渐加热的密封屋,他在100℃室温的情况下,待了足足7分钟。走出屋子后,他还数了数自己的脉搏,发现每分钟跳了144次。当然,这不是为了练六脉神剑,而是为了证明正常人能忍耐多高的温度。
德国化学家克固雷曾为了苯分子结构模式的问题寝食难安,有一天晚上,他梦见苯分子突然变成了一条蛇,紧紧地咬着自己的尾巴。克固雷醒来后深受启发,悟出了苯分子的结构是环形的。其实,按弗洛伊德先生的理论,克固雷之所以梦见蛇,是因为他思春了,而且有“断背”的嫌疑。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一书中,蛇在梦中是男性生殖器的隐喻。)第五章世相纷纭:雾里看“如花”
在夏朝,发生日食时要进行详细准确的预报,预报早于或晚于日食实际的发生时间,都要被杀头。据历史记载,羲氏、和氏这俩倒霉蛋,就因为喝大酒而报错了日食发生的时间,“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
结果被当时的皇帝仲康追杀。”这句话除了针对夏桀的暴政,也许还控诉了夏朝万恶的日食预报制度。日啊日。
唐朝有两个特牛的和尚,一个是取西经的唐玄奘,另一个就是一行。一行和机械专家梁令瓒合作,发明了“黄道游仪”,黄道游仪是啥玩意儿?其实就是闹钟的老祖宗,能够自动撞钟,定点报时。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行和尚莫非是嫌天天撞钟太辛苦了,才发明了这个“自动撞钟器”?
尼罗河三角洲一带盛产纸草,纸草是一种类似芦苇的植物,古埃及人将纸草切成长度适中的小段,然后把它剖开压平,排列整齐,晒干后就能当稿纸用。古埃及人用芦苇杆当笔,蘸油菜汁调成的墨书写文字。古埃及有位着名的抄写家叫阿莫斯,他曾在纸草做成的稿纸上抄写过一篇霸气外露的数学论文,名字叫“揭露事物一切奥秘之指南”,简称“揭露一切”。
印度人擅长玩蛇,古印度人则擅长弹棉花。古印度人是棉花的最早种植者,在哈拉巴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就曾出土过一些棉布残片,他们还学会了给棉布染色的技术。在孔雀王朝时期,棉纺织业非常发达,出产的棉花质量奇佳,被称为“卫生棉”……古印度的文字大多书写在白桦树的树皮上,只有极少数刻在石头或竹片上,唐玄奘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就是写在白桦树皮和树叶上的。也许在某一天,你在路边摊吃板面,会发现一次性筷子上写满了梵文。
古希腊的粮食产量严重不足,肉类和乳类是当地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如果谁家能吃上碗小米粥窝窝头,那肯定是贵族,而老百姓只能顿顿吃肉,这才是真正的“肉食者鄙”啊!
简牍是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记事材料,简为竹片,牍是木片。一片竹简一般只能写一行字,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重达60多斤。战国时的着名学者惠施,外出游学时,曾用五辆牛车装载竹简,这就是学富五车的来历,其实,换算成现在的图书载体,这五车竹书并没有多少,估计连一套明朝那些事儿都凑不齐。现代人要想夸耀自己看书多,不应该用学富五车这个词,能装满5个Ipad才算厉害!
徐霞客从小就立志游遍大江南北,从22岁到56岁的这34年中,徐霞客持续旅行16次,游历了江苏、浙江、安徽、河北、云南、福建、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16个省区,并且以日记的体裁写成了一部《徐霞客游记》。徐霞客的经历告诉我们,当“驴友”不难,难的是当一辈子“驴友”,当一辈子“驴友”也不难,难的是让自己的“旅游博客”流传数百年,并且获得无数点击率。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东那边的哥们就已经发明出啤酒“如果犯人出现在了,这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详细的记载:
啤酒店,如果店主没有通报官府,则判处店主死刑”、“出家人到啤酒店喝酒,处以火刑”。活在那个时代,喝杯啤酒都这么刺激。
“一战”期间,德国为了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开始利用酵母菌来制造蛋白质,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由它生产出的蛋白质叫作单细胞蛋白质。也许德国人单细胞蛋白质吃多了,才在“一战”中表现得这么像单细胞动物。
咖啡于18世纪初传到欧洲,当时人们都把它看作一种毒品,认为喝了会死人。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为此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一个死囚,用喝咖啡代替死刑,每天喝3杯,喝不死明天继续。于是乎,这哥们天天喝咖啡,活了80多岁。
在中国,汽水最早出现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西餐馆里,由于餐馆老板是荷兰人,因此人们就把汽水叫作“荷兰水”。汽水消暑的原理很简单,二氧化碳到了胃里后,由于不被吸收,于是很快从胃液中分离出来,经口腔排出体外,带走了人体内的热量,从而让饮者产生清凉之感。这跟放屁的原理差不多,顺带一句,屁的成分中也有二氧化碳。
黄帝统一中原后,规定实行上衣下裳的制度,上半身的服装称为“衣”,下半身的服装称为“裳”,这就是衣裳的来历。
黄帝还规定,上半身一律穿黑的,下半身一律穿黄的,这个有点意思,下三路为啥是黄色呢?
古代人是名副其实地喜欢戴高帽子,儒生戴的“进贤冠”高三寸,太子戴的“远游冠”高八寸,最牛的是皇帝戴的帽子,号称“通天冠”,高一尺左右。其实吧,帽不在高,不绿则灵。
古代欧洲贵族都没有洗澡的习惯,他们宁肯一天换一套新衣服,也不愿一周洗一次澡,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每月洗一次澡,竟然被认为有严重的洁癖。事实上,有洁癖的伊丽莎白女王不是处女座,而是处女本身,她终身未婚,被人们称为“童贞女王”。
古时候的蜡烛是用脂肪和油制成的,这些脂肪和油都是可食用的,据说到了19世纪初期,特里尼蒂家族的长老还在担心灯塔蜡烛的高消耗量。当粮食紧缺时,人们就会用蜡烛充饥。估计味道好不到哪儿去,因为这不是味同嚼蜡,这嚼的就是货真价实的蜡啊!
椅子最初是作为王权的象征而诞生的,在英文里,主席一词“chairman”,其原意就是指椅子的主人,而在我国古代,也常常把皇帝的座位称为龙椅。有一次,一个进士想讨好皇帝,就送了两把木椅给皇帝,有个清官看不惯,就当场用斧头打烂了一把,皇帝很生气,要惩办这个清官。清官不慌不“皇上一统天下,岂能有两张龙椅?
忙地说:”皇帝听了龙颜大悦,免去了对他的惩罚。也是,如果皇帝坐两把椅子,那不成了“二椅子”了?
阉割又叫去势,就是指割除动物睾丸或卵巢的手术,去势后的家畜,由于没有了生殖机能,性情变得非常温驯,既便于管理,又能提高肉的质量。《礼记》中有“豚曰腯肥”的记载,意思就是去势后的猪长得膘满臀肥。
古代出现过一种“太阳闹钟”,其原理如下:在大炮的引火线上方设置一个凸透镜,当阳光经过透镜时会聚为一点,也就是焦点。太阳在天上移动,焦点也随之在镜下移动。当太阳走到某个特定位置时,灼热的焦点就会恰好投射到导火线上,于是大炮随之轰鸣,向人们报告了时间。古代人真小题大做,看个时间还需要打一炮……古埃及曾用牛奶计时,法老在尼罗河的某个岛上,建了一座庙,庙里有360名僧人,庙的中央放着360个底上有小孔的牛奶桶,一个僧人负责一个桶。每一天,都有一个僧人用牛奶装满自己的桶,一桶牛奶流完的时间是24小时,到了第二天,第二个僧人便去装第二个牛奶桶,这样轮流下去,等每个僧人都轮过一遍,就过了一年。好一个“似奶流年”啊!
乔治·华盛顿有副象牙做的假牙,由于这种材质会被唾液所腐蚀,戴不了多久就会产生一种难闻的味道。为了消除这种气味,华盛顿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将自己的假牙放在葡萄酒里浸泡,以避免自己在第二天不慎吐出“象牙”。
最早的毛笔是用兔毛做的,魏晋时期,盛行用鼠须或鼠尾巴毛制成的毛笔,到了宋代,人们才开始用羊毛来制笔。明清时期,黄鼠狼毛成了制笔的常用材料,怪不得那个时代的八股文如此臭不可闻。
鹅毛笔在中世纪非常盛行,俄语里的“钢笔尖”和“羽毛”是同一个词,而英语里代表钢笔的“pen”是从拉丁语“penna”演变而来的,而“penna”的原意就是羽毛。据说,削好一支鹅毛笔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先要将羽管末端削尖、磨光,然后再割开一条缝。当时还有人专门从事“削“削管”这个行业,以此谋生,而如今,鹅毛笔成古董了,管”也改成“撸管”了。
世界上编纂耗时最长的词典要数《牛津英语词典》,这部词典从1850年开始编纂,直到1928年才最终完成,共收录414825个单词,其中最长的一个单词是flocciucinihiliPilification。这个单词由27个字母拼写而成,其含义是“认为某物毫无价值”。这简直就是英语单词中的“行为艺术家”,花了这么多的字母,却拼出了一个“毫无价值”的词。
我国在公元前3世纪就出现了立体地图,在司马迁的《史“爱记》中,保存着一张公元前210年绘制的秦始皇墓地图。
国粉儿”看到这里,也许会发感慨:3D算个啥呀,都是咱老祖宗玩剩下的。
据传,鲁班见到鱼儿在水中摇动尾巴向前游动,受到启发,发明了船橹。好吧,姑且认为橹是鲁班发明的,那么“撸”
是哪位鲁姓大侠发明的?
橹最开始安装在船的侧面,后来又扩展到了船尾。橹的大小根据船的大小而定,有一个人摇的橹,也有30个人摇的橹。元朝有位阿拉伯资深驴友伊本·拔图塔,他在着作《游“有的沙船里有20支橹,需要30个人站成记》中这样写道:
两行,面对面摇橹。在摇橹时还要齐声高喊‘啦啦啦’。”那时候的橹手们想必很辛苦,不过还好,如果把“橹”换成“撸”,那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魏晋时代的豪门贵族在厕所中放置了干枣,其作用是在如厕时塞鼻。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舞阳公主就喜欢这一口儿。后来舞阳公主的老公王敦入赘后,第一次如厕时,竟然把枣子当成休闲食品吃了。其实这哥们的做法也有点道理,人拉完屎后,消耗了一定能量,应该补充一下。
唐朝有6个皇帝因为服金丹而死,他们是唐太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唐宣宗。虽然吞服金丹成仙是不靠谱的,但是那些炼丹家在炼丹的过程中,亲自采集矿物和药物,进行了大量实验,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化学知识。由此看来,这六位皇帝也算是为了人类的化学事业而献身了。
葛洪是东晋的着名炼丹家,他喜欢给人们表演一种点石成金的节目,他先找来一个生铁铸成的香炉,用沙子将其摩擦一番,然后将刷子蘸上曾青,迅速涂抹香炉的表面,只一会儿工夫,香炉就放出金光,就好像它是由金子制成的。其实,葛洪这个把戏利用的是铜铁置换的化学变化,曾青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铜,它附着在铁的表面,导致香炉变成了金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