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分制度七分落实
29834400000024

第24章 七分落实(1)

做大做强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智能由各级员工是否将自身的本职工作落实到位来决定。公司的生存要靠各级员工的尽职尽责。员工只有做到落实到位,才能看到结果决定职位。

使命必达——没有落实就是空谈

工作中,大多的“急事”都是拖延的后果。因为“拖”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甚至激化矛盾。拖的时间长了,即使问题得到解决,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执行中,关键在“落实”,贵在“马上”。

让落实的观念深入人心

不要因暂时的失败而成为一位懦夫。即便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有成功时,也不要放弃,只要坚持下去,重新寻找突破口,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上做得比现在更好,可是经历一次或几次失败后,许多人就失去了信心,或者停滞不前,或者进步的速度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快。生活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一定要有站起来的勇气。

不要因暂时的失败而成为一位懦夫。即便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有成功时,也不要放弃,只要坚持下去,重新寻找突破口,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凡是卓越的落实者都会愿意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获取成功,即使“不能”,他们也会创造机会为实现伟大的目标而不断的努力。“能”与“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信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必须要树立落实的观念。你认为自己“能”,你就“能”。如果你在思想上认为自己能够做好一件事,那么你才能真正做到:如果你认为自己不能做到,你在行动上自然不会去做,或者不会积极主动、尽心尽力的去做,最终也就没有什么收获。

全球汽车市场在2000年时一片萧条,日产尼桑公司也同样陷入了困境。于是公司高层聘请了法国有“营救大师”之称的卡洛斯·戈恩,希望他能够使公司起死回生。

针对公司现状,戈恩针经过多方考察和总结后,宣布了一个晾人的计划——“180”计划:他坚定地说,这三个数字分别代表了日产将实现的三个目标:截至2004年,日产的全球销售量要增加lOO万台;其运营利润率要达到8%;汽车事业净债务为0。戈恩在演讲台上坚定地告诉所有人:“我要实现这三个目标,如果任何一点没有做到,我就出局!在这三个目标前,我没有说一个假如:假如有了支持,假如经济环境良好,假如日元汇率降低。这表明我已经决定,并已经承担责任,这是我对日产公司的承诺!”戈恩的决心反映在了业绩上,在他的领导下,日产不仅扭亏为盈,而且一天比一天欣欣向荣。业界为之震惊,人们发现奇迹总是在这位营救大师的身上出现,那么他必然有其成功的秘诀,于是很多人去请教这位大师。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戈恩,为什么在一上台之初就要坚定地锁定目标,不给自己后路?戈恩回答说:“人们都喜欢结果,因为它简单,谁都能明白,谁都可以去衡量。当我给了对方一个结果承诺,于是人们对你的态度就会积极起来。人们会说:‘OK,这很公平,给他一个机会吧!’我们按承诺执行,他按承诺兑现,没有任何借口,一切为了结果。”记者接着问,“我觉得对于您的目标来说,就是能够尽快地让日产扭亏为盈。但是对一个连续亏损了那么多年的国际性企业来说,要完成这样的一个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相信您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吗?”戈恩回答道:“我觉得在开始的时候,人们肯定是持怀疑态度的,但不是否定的态度。他们或许认为戈恩这个外来人根本不了解日产,才夸下大话。我相信这种怀疑态度会存在,但是我希望他们会放更多的信心在我的身上。我付出的承诺不仅仅是我想如何如何,更重要的是我——定要如何如何。”

在戈恩的计划中没有“假如两个字,只有必须,一定,他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结果。这就是戈恩执行的逻辑,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不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在那样大义凛然的决心下,只能前行。“假如”这个词有太多的变动,放掉那些假如,放掉想要,从一定要的角度出发,拥有那种对结果永不放弃的决心。既然锁定了目标,锁定了结果,那么对于结果,就不是想要,而是一定要!

也许你会怀疑,说一定要,就能保证自己一定成功吗?事实上,“一定要”这三个字是为你提供了一个坚定的立场,一种可化为动力的压力。只要你“一定要”,在遇到困难时就一定会有方法克服困难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正所谓“成功一定有其方法,失败也一定有其原因”。假如你还在探索的路上,是因为你方法还没有找对,假如你目前还是停滞在泥潭中,一定有些失败的原因你没有觉察。

总是失败的人之所以没有办法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每次都在想自己那些不具备条件的事情。譬如有些人担心收入不够日常开销,甚至在投资或者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或许总在琢磨,万一钱不够了该怎么办?其实,当他这样想的时候,就不会考虑其他解决办法的途径了,就已经注定他钱不够了。当他那么想的时候,事情可能就已经按照他所想的方向发生了。为什么就不能把思考这些无用的想法的时间用在努力工作的实际行动中呢?

所以,一定要坚定你的信心,对于自己向往的目标、结果,要毫不犹豫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落实,达到目的……”。很多时候,一个毫不坚决的想法就已经让你失去了大半自信,它让你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很有可能会无法实现;而一个坚定的落实观念却能够大大激发你的信心,在给你带来巨大的压力的同时还给你带来了无穷的动力,在这种必胜的落实观念的支持下,你自然会取得成功。

落实不到位,忙就是瞎忙

在工作中当忙碌得有些无奈的时候,想想看自己做的是不是有意义,哪些可以收获现在和未来,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作出选择。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满大街都是忙忙碌碌的身影。有的人不停地撒网,但却捞不到鱼,只出手一次,但收获颇丰。两者相比,结果会说明一切。忙,不要瞎忙,一定要忙到点子上,这样才会收到皆大欢喜的结局。

生活中最聪明的人往往是那些知道做正确的事情的人,他们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他们很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可以改变命运,也知道什么事情只会消耗青春。这样的人对那些较重要的事务无一例外会感到兴奋,同时也善于把无关紧要的事情搁置在一边。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对企业而言,倡导“正确做事”的工作方法和培养“正确做事”的人与倡导“做正确的事”的工作方法和培养“做正确的事”的人,其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保守的、被动接受的,而后者是进取地的、创新的、主动的。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在这段论述中,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两组并列的概念效率和效能,正确做事和做正确的事。

有一个很自信的健壮青年来到一处伐木林场找工作,看见门口高悬着一块告示,上面记载了某个人一日劈柴的最高记录。这位青年很有把握地向林场主表示:虽然他没有算过自己的纪录,但只要给他三天的时间,他自信能够打破最高记录。林场主听了很高兴,便给他一把利斧,并表示愿意提供高额的破纪录奖金,大家也对他寄予厚望。

第一天,年轻人很努力地劈柴,果然不负众望,只差最高记录一点点。他心想:只要我明天早点起床,再努力点,打破纪录一定没有问题。

第二天,他起得很早,并且更卖力,但没想到成果却比昨天差了。他心想:一定是睡眠不足,体力减退的关系。所以他当晚很早就睡了。

第三天,天未亮,他便精神抖擞地开始劈柴,比前两天更认真,但一天下来,他劈的柴却比昨天更少了。

那位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他那么努力,为什么劈的柴却越来越少?林场主也很纳闷地和大家一起思考。最后大家发现,虽然给了年轻人上好的斧头,但这把斧头一连三天都没有磨过,所以越用越钝。

故事中的年轻人一味蛮干的做法是笨人才会做的事情。不肯动脑筋思考事情的重点在哪里,从何处着手才能收益最大,而仅仅是苦干,那么往往是出力不讨好。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习惯于忙碌,却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工作价值判断。许多人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却可能是所谓的“垃圾工作”。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忙碌的企业并不是真正有效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虽全力为现在奔忙却没有未来,它失去了保持组织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的“空间”。

工作中总是有一堆事情要做,人们总想着去提高效率,将垃圾尽快清理掉,然后可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然而这种方式,有效,却有限。垃圾永远是清除不光的。提高清理垃圾的效率,带来的后果是需要清理更多的垃圾,而非想象中可以腾出手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明白了哪些是需要做的,哪些可以不做之后,你仍然有可能陷入瞎忙的陷阱。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抓住重点,才能卓有成效地落实。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企业的商业行为,还是个人的工作方法,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都在于前者:效率和正确做事。但实际上,第一重要的却是效能而非效率,是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地做事。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在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换句话说,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则重视时间的最佳利用——这包括做或是不做某一项工作。

正确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思想。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或者组织而言,“做正确的事”都要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做正确的事”是由企业战略来解决的,“正确地做事”则是执行问题。如果做的是正确的事,即使执行中有一些偏差,其结果可能不会致命;但如果做的是错误的事情,即使执行得完美无缺,其结果对于企业来说也肯定是灾难。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地做事”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正确地做事”将变得毫无意义。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确地做事。试想,在一个工业企业里,员工在生产线上,按照要求生产产品,其质量、操作行为都达到了标准,他是在正确地做事。但是,如果这个产品根本就没有买主,没有用户,这就不是在做正确的事,那么这时无论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多么正确,其结果都是徒劳无益的。

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绍曾指出:“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这是一条对所有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告诫,他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方法,如果我们一时还弄不清楚“正确的道路”(正确的事)在哪里,最起码,那就先停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吧!

磨刀不误砍柴工,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把人累死也完不成任务。做事情做到点子上,就会带动整体事件的推进,使我们离目标的实现越发靠近。学会如何从千思万缕的工作中抓重点,学会统筹,学会科学地安排,是成功的关键。

具备绝对的竞争力离不开落实

制度确定之后关键在于抓落实,落实到位,企业就有后劲,就会迎来飞速发展的机会。可以说,落实与企业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时候企业在竞争中靠战略取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战略是很容易被复制的。其差别恰恰就在于是否能够落实到实处。企业的兴衰与落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发展与其在形成过程中与每个人的落实是分不开的,每个人的落实共同推动了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步伐。

企业想要保持长盛不衰,制度确定之后关键在于抓落实,要在工作实践中树立起落实的观念。要坚持把工作执行下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如果没有落实,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再正确的政策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战略目标一旦确定,其关键问题就是要落实、落实、再落实。

落实不是单凭靠嘴上简单的一说就可以,它是要靠做来证明的。制度是制定了,会不会用端正的态度去对待呢?会不会真正的做到落实呢?企业要想长久发展下去,有制度约束是十分重要的,但除了要靠完善的制度做保证外,还要有端正的态度来对待。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企业想要在本行业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是十分困难的。企业对客户的承诺就成为客户衡量企业的标准。企业承诺的就要落实到位,这表现出的就是诚信。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喊诚信,讲落实,但真正为大家所认同的却寥若晨星。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做到落实。相反,把承诺当作企业生存的命脉,踏踏实实把承诺落到实处,这样的企业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也就不必担心企业会不稳固。

近几年来,江滨化工二厂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年产大苏打4万吨,产量位居全国之冠,每年出口的大苏打将近1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引出的是一个又一个讲诚信、勇执行、求落实的故事。

有一次,厂里为一位大客商李某生产50吨大苏打。在接近交货期时,却发现其中有5吨产品外观达不到要求,虽不影响产品的使用,但董事长陈广涛还是果断地撤回了这批产品,并组织工人连夜加班重新生产,确保按时交货。由于该厂对产品质量的一丝不苟,从而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订单络绎不绝。

在企业改制之后,曾有员工劝董事长陈广涛:当今社会有很多私营企业在逃税,避税,我们何不也在账面上少反映一些销售、利润等情况,这样对企业、对股东都有实惠。陈广涛对这种建议并不领情,他说:“遵纪守法、按章纳税,是每一个企业和公民应尽的义务。再说,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离不开各级政府为我们营造的创业环境。”20多年来,江滨化工二厂从来没有拖欠过国家一分钱税款。这几年,他们每年还会拿出20多万元,用于村级农网改造、道路建设、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