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不可不知道的老狐狸处世格言
2988100000019

第19章 不做无原则的老好人(1)

坚决不能做无原则的好人。处世能方能圆才能所向无敌。没有必要对自己有多少知己苛求,相交满天下,相知能几人?对于朋友之间的聚散也不需要挂在心头,这是常有的事情。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要学会求得保全。做好人,一定要讲究好手段,不要做毫无意义的好人,对别人的过分好心也要加以提防。对任何人都要保持一种平等的态度。

能方能圆,所向无敌

老狐狸认为,只有做到能方能圆的人,才能所向无敌。人做到动静相宜。

菜根谭中说,对于一个好动的人来说,就像云中的闪电一样飘忽,就像风中的残灯一样忽明忽暗,而对于一个特别喜欢安静的人来说,其实就像已经熄灭的灰烬,也像毫无生机的枯木。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其实人应该像在静止的云中有飞翔的鸢鸟,同时又好像是在不动的水中跳跃的鱼,通过这种心态去观察万事万物,这样才能合乎道的理想境界。

孔子为了推行仁义主张,广泛学习,广收门徒,周游列国。据说有一次,他们师徒在大树下乘凉,等他们走后,人们就把大树给砍掉了。他们路过某个国家,人们就把他们的足印给铲掉了,这种侮辱,刚烈的人恐怕早已咆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孔子忍了下来,虽然传说中的他是个大力士,但是他能方能圆,在他看来一生的时间不是很多,确实没有精力将这些侮辱性的事件提上日程。他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思想传播上,结果不但得以高寿,而且成了圣人。虽然孔子一生未曾得志,累累如丧家之犬,但是他的仁义天下确实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心骨。

庄子也是能方能圆的人。他是属于穷得人们都会自愿地为他哭得死去活来的那种,贫穷和他如影相随,庄子很想甩掉它,庄子曾经借孔子的故事自嘲:“如果富贵求得来,即使给别人赶车我都愿意;如果富贵求不来,那我就只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庄子甩掉贫穷的种种努力最后都归于失败。然而突然有一天,玩笑地说是因为他吃肉的缘故,他智慧了,倚着一棵苍天大树,悠闲自得,影子不见了。他很开心,很快他就在树下做了个梦,梦见大树告诉他说无用就是最大的用处。谁也没有想到,他从此再也没有走出梦境。还是在那棵大树下,他的思绪飞到了北海,时而为鲲,时而为鹏。他潜入水中和鱼交流,舞在空中和蝴蝶纠缠,无拘无束。如果心情够好,他还会调侃调侃孔子,杜撰些故事,聊且一笑。有人批评他的思想消极,但毫无疑问这里的消极是个褒义词。

然而历史上的方孝孺却是方有余,而圆不足。燕王朱棣在北平的时候,他身边有个道衍和尚。据说这个和尚智谋天下无双,为朱棣出了不少好谋略,朱棣很是器重他。后来朱棣起兵,道衍随军出征。据说在出征前,道衍突然扑通一下跪在了朱棣的面前,朱棣大吃一惊,慌忙问发生了什么事情?道衍说有一个请求,朱棣说你起来吧,有什么请求尽管说。道衍说,求大王夺得天下以后,有一个书生千万不要杀。朱棣回答说如果夺得了天下,天下人都是寡人的子民,寡人当然不会杀他们,更何况是个书生?道衍将信将疑地站了起来。大军前行三十里,突然道衍又扑通一下跪了下来,这回朱棣又吓了一跳,他不明白这道衍今天是怎么了,该不会是行军打仗腿发软吧?道衍还是请求朱棣说有一个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杀,朱棣说早就答应你了,不会杀的,寡人说话是算数的。道衍说我不是怕大王说话不算数,我是为大王着想,怕大王在气头上非杀他不可,然而杀了他以后大王千秋万代都翻不了身。燕王很是好奇说谁有这么大的能量,能让寡人非杀不可,又能让寡人永世不得翻身?道衍很坚定地说出三个字:方-孝-孺。“原来是他啊!”朱棣倒吸了口凉气。

很快,朱棣攻占了南京,见到了传说中的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朱棣用欺又用骗,用尽好手段,想让方孝孺给他写登基诏书,方孝孺起先不答应,双方对峙着。后来方孝孺心一横,提笔就是四个字:“燕贼造反”!朱棣一看,怒气冲天,说你不肯屈服,难道你不怕寡人灭了你的九族,方孝孺说你就算灭了我的十族我也不怕。果然朱棣说到做到,将方孝孺的门生和朋友凑成第十族。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个地杀,只要方孝孺回头,杀戮马上就可以停止。在最后时刻,朱棣还没有放弃机会让方孝孺回头。但方孝孺痴心顽固,不改初衷,最后也被杀。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是圆有余,而方不足,他们为人处世往往缺少正气和原则,容易随波逐流,最后碌碌无为,即使真做了一些事情,也很少不背负骂名的。而还有一部分人,就像方孝孺一样,方有余,而圆不足,做人过于原则和正气,而且很多时候不知道变通,最后成为了“烈士”,后一种人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这种过于正气的人如果能够更加务实一点,如果能够在大节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在细节上有所变通,也许会活得更好。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以他们做人的人品和方式,他们想融入到一个群体,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过于方,容易刺伤很多人。其实,如果他们能够变圆一点,很多时候,并不影响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

老狐狸认为,人要做到能方能圆,这是一种大道的适应,才能所向无敌。

相交天下,相知几人

老狐狸认为,相交满天下,相知能几人。人生就几十年的时间,人要不断前进,要让自己人格不断完美、体验不断深刻,要做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些人,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自己必须首先成为别人的知心朋友。

我们常说“酒肉朋友好找,患难之交难逢”,“酒肉兄弟千个有,落难之中无一人”之类的话,我们也深知“益友百人少,损友一人多”,“富贵招朋友,困苦识知己”之类的道理。“酒肉朋友”、“游戏朋友”我们当然要拒之门外,这种彼此之间靠不住的关系,绝对不会有共醉重阳的默契,也很难出现天涯共此时的景象。

通俗地说,人们很难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也就是很难成为知己。那么彼此成为知己就是交友的最高境界,一代又一代的人为追求这一境界不懈地努力着,甚至以牺牲自己为代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真正遇到称得上知己的人时,彼此之间又会变得十分的苛刻。因为原谅敌人要比原谅朋友容易得多。

朋友的最低层次是酒肉朋友,最高层次是诤友。

朋友不受年龄的限制,可以是父母、老师,也可以是同学、伙伴。朋友也不受性别、空间的限制。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交往的时间作为衡量友情的标尺,坦坦诚诚、平平淡淡才是真。

真正的朋友一定会在你患难时挺身而出,为你分担苦与泪,这与无所求并不矛盾,这种行动是个人感情的必然结果。它出自于真心,发自于肺腑,是人性的体现,这应该就是似乎遥远又似乎贴近、似乎缥缈又似乎明朗的友情。

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是琴师,他的琴声能够模仿许多种自然界中的声音,并且能表达各种情感。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琴意。他常常因此而感叹。后来,他终于遇到了能听懂他音乐的钟子期,两人成为知己,然而不久后,钟子期去世了。伯牙听后,悲痛欲绝,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钟子期的墓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得好:“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所以有人就有这样的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有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善良的朋友。”

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不仅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慰藉,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勉励,让友谊成为事业的基石。朋友之间,无论是在志趣上,还是在品德上、事业上,总是互相影响的。一个人一生的品德与事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如果交错朋友将是人生一大失误。如当今所讲究的哥们儿义气,充满了旧社会的行帮气息,在一些人看来,义气比什么都重要,为此忘掉了公理,忘掉了法律,忘掉了原则,忘掉了道德,头脑一热,不管是非曲直就“两肋插刀”。

若想交到好的朋友,其关键还是在于学会做别人的知心朋友,不要对朋友胡乱发脾气。有一个脾气特别坏的孩子,他父亲为了纠正他的坏脾气,给了他一小袋钉子,对他说,每当想发脾气的时候就可以在后院的围栏上钉一个。第一天,孩子一共钉下了37根钉子。第二天32根。慢慢地,钉下的钉子一天比一天减少,这个孩子终于发现要控制住自己实在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许多。最后,这个孩子变得很有耐心,再也不胡乱发脾气。他的父亲知道后,十分高兴,又让孩子在学会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来。就这样又过了许多天,孩子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出来。父亲知道后很是开心,自己的孩子终于有了个好脾气。但是父亲还是很严肃地指着钉孔对孩子说,这些钉孔永远都不能恢复了。一个人生气的时候向别人乱发脾气,无论以后如何,都会留下疤痕的。

老狐狸认为,能找到相知相交的朋友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之一。

朋友易交,知己难求

老狐狸认为,朋友易交,知己难求。

朋友之间常常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宽容地对待朋友,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朋友开启一扇窗,可以让自己看到更广阔的天空。与朋友交往,不能过分地苛求或者责难别人。伤人的话往往比刀子还要锋利,它会将以前所有维持关系所做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

要做别人的知心朋友,首先两个人在理想和情趣上就应该志同道合。

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要好程度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这样的日子相处十分融洽。

然而事情却在某一天突然发生了变化。那一天,他们两兄弟在菜地里锄草。

管宁抬起锄头锄了下去,结果“当”的一声,碰到了一个很硬的东西。管宁除掉泥土翻过来一看,是块黄金,他自言自语地说:“我还以为是什么东西这么硬呢,原来是块金子。”说完以后,他就把金子扔到了一旁,继续锄草。

“什么?金子!”华歆听到了管宁的自言自语,赶紧丢下锄头跑了过去,拾起金块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

管宁看到以后就责备华歆说:“你想获得财富就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我觉得一个有道德的人绝对不应该贪图不劳而获。”

华歆不跟他争,嘴上嘟囔了一句,说这个他也明白。但他还是不愿意将口袋里的金块拿出来。但是管宁盯得他很难受,于是他很不情愿地扔下金块去干活。然而由于他心里始终惦念着那块金子,所以干活不像先前那样卖力了,而且还不住地唉声叹气。

后来还有一次,两个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两人正进入读书状态,忽然外面沸腾起来,鼓乐之声不绝于耳。于是两人起身去窗前看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朝廷有个大官乘车经过,他有很多随从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十分威风。

管宁看了一眼,很不以为然,很快就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外面如何喧闹都和他没有关系。

但是华歆恰恰相反,他已经被这种极尽豪华的排场给吸引住了。不仅如此,他还觉得待在屋里实在是很难看清楚,于是把书扔下,跑出去尾随着车队细看。

管宁对华歆很失望。等华歆一回来,管宁就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然后向华歆宣布说,他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迥然不同。今后大家分席而坐,再也不是朋友了。

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往往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完成,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只有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完成工作,才能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历史上几乎所有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有一个或者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帮助他。马克思是伟大的,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也很难写出《资本论》,甚至连自己的生计也成问题。

试想,如果管宁容忍华歆的不认真学习,到头来,管宁也会对这种不认真习以为常,最后自己也会逐渐不认真起来,那又怎么能产生一个优秀的文学大师呢?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华歆迷恋财富和繁华本身无可厚非,后来他按照这条路走了下去,也是比较成功的。这里只是说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和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来实现,如果华歆违心地跟管宁一起学习,最后他也肯定没有什么成就,倒不如专心于自己中意的财富和官场。

人并不一定要找最优秀的同伴,但一定要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只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才能够鼓励和激励自己在理想的路上走得更远,而不会轻言放弃。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值得交往的朋友,不要将自己当成救世主,任何人也不会是救世主,他只是人群中的一个。

其次,要做别人的知心朋友,必须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如果凡事都从自己出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那么朋友关系也容易紧张。急朋友之所急,想朋友之所想,既要学会锦上添花,同时还要注意随时能雪中送炭。从前,有三个人是朋友,其中有一个人生活比较贫困,没有棉衣过寒冬。他给另外两个人写信求助。其中一个朋友二话没说,就寄来了一件旧棉衣;而另外一个朋友则回信说等自己有了钱以后给他买一件新棉衣。后来这个人终于摆脱了贫困,而且事业大有成就。两个朋友都来祝贺他。那个允诺有钱给他买新棉衣的朋友送来了一件貂皮大衣。这个人回答说:“其实我已经有了一件很珍贵的棉衣!”说完,他就拿出了当年另一个朋友送的旧棉衣。知心朋友是用心在交流和体会的,来不得半点敷衍。

最后,不要在别人面前谈论知心朋友的是非,在别人面前,谈论是非最终会破坏朋友关系。当然,在知心朋友面前也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既然你不愿意多花时间去了解别人,又怎么能凭借一己之见给别人下定论呢?在你的知心朋友看来,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会破坏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很多时候,是非问题是不能谈的,也不要总是在朋友面前抱怨这个,抱怨那个,这种抱怨很容易让朋友为你担心,甚至有的朋友因此而看不起你的境界。

老狐狸认为,做朋友一定要真心,这样朋友才会成为知己。

得意失意,求得保全

老狐狸认为,人在苦心追求的时候,往往会感受到追求成功的喜悦,而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潜藏着的失意。

正是因为人们有这种心态,所以人们无论是得意失意都要泰然处之,都要求得自己的保全。历史上有很多失意的人,比如司马迁,又比如蒲松龄。关于这两个人有一个作者写了这样两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