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自己掌握生存的权柄,要害千万不要被别人掌握。很多教育都提倡谦让,虽然心不甘、情不愿,还是有很多人告诉别人一定要谦让,这是伪善。更何况人生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谦让给别人的。
夏朝的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承的王位。但是太康十分昏庸。他特别喜欢打猎,从来就不管理朝政。有一次,这个国君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结果越打越起劲,连续打了一百天。
这个时候,黄河下游部落的首领是后羿,这个人野心特别大,一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这是个好的机会,于是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太康兴高采烈往回赶的时候,发现洛水对岸全是后羿的部队,他没有办法只好在洛水南面流亡。此时,后羿还不敢称王,于是立了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但是国家的实权是由他掌握的。
一开始,后羿还不敢太轻举妄动,等到仲康一死,他就立即把仲康的儿子相赶走,自己当了夏王。当了夏王以后的后羿仗着本领高强,也开始作威作福,四处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寒浞瞒着后羿,不断收买人心。
后来,后羿打猎回来时寒浞把他给杀了,自己当了夏王,但是他还是担心夏族的势力,于是派人杀了被后羿撵走的相。而当时相的妻子正在怀孕,她走投无路,只好从墙洞里爬出,跑回了娘家部落,后来生下个儿子叫少康。
少康从小生活很艰难,因此练就了一身本领。他后来招兵买马,组成了自己的队伍,联络了一批忠于夏朝的大臣和部落,反攻寒浞,最后将王位又抢了回来。
后羿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他把权柄假手给人。权柄是人生存的保障,不能随便假手于人。
历史上燕王哙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大臣,结果到最后惹了一场兵灾,燕国大乱。这就是随意将自己权柄假手于人的后果。燕王哙并不是什么大贤,而是个过于蠢笨的人。他把权柄托付给别人,等于把自己的生存之本也给了别人。
其实将权柄假借给别人,并不一定要通过禅让的方式来进行,很多时候人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以身犯险就是一种把权柄假借给别人的做法。孙策是其中的典型。孙策特别喜欢打猎,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喜欢一个人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猎。在他杀了许贡之后,依然不知道防备,还是像过去一样我行我素,最后遭到了许贡门客的伏击,身死。
很多人喜欢把权柄给别人,认为这是信任别人的表现,殊不知这种把权柄给别人的做法往往会刺激别人取而代之的野心。因此,关系到自己性命和根本利益的权柄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要假手给别人。把权柄假手给别人,毫无疑问是将一把锋利的匕首交给别人,同时又没有约束他杀什么人,你不能保证别人拿到匕首之后一定不会刺杀自己,谁都没有办法保证。
公元前320年,燕国发生了一件十分荒唐滑稽的事情。刚刚继位的燕王哙任命子之为国相,而子之掌握朝政之后,又有了觊觎国君宝座的意思,于是他通过有名的策士苏代和鹿一毛游说燕王哙效法前人禅让,而这个燕王哙居然动了心,于公元前316年把王位让给了子之。公元前314,太子平不服,于是命令将军市被起兵攻打子之,但市被打不过子之,反而被杀,太子平同时也被杀。燕国内乱给齐国造成了可乘之机,齐国立即派兵进入燕国,平定了动乱。后来赵国派公子职入燕,立为王,这就是着名的燕昭王。
燕王哙并不是什么大贤,而是个过于蠢笨的人。他把权柄托付给别人,等于把自己的生存之本也给了别人。不止燕王哙如此愚蠢,曾经还有个燕国的青年人为了模仿别人,也将自己的生存之本抛之脑后。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潇洒优雅,尤其是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个燕国青年决定到赵国去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
不久他就来到了邯郸,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走路的姿势,他都看得发呆,但自己却不知道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走路的样子让这个青年人羡慕不已。于是这个青年人就跟在那人的后面摹仿起来,那人迈左脚,青年人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青年人也迈右脚。就这样他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学起走路来。然而几天过去了,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青年人心想,学不好肯定是因为自己走惯了以前的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几个月过去了,青年人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而此时青年人带来的盘缠也已经花光,自己却一无所获,只有十分沮丧地决定回家。但就在这时,他发现自己已经忘记了原来是怎么走路的,最后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
权柄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是十分重要的,不应该丢弃,也不能丢弃。对于那些自己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做事方式,甚至燕国青年人走路的方式都不应该随便丢弃,这些能够保证自己有退路。
老狐狸认为,很多人喜欢把权柄给别人,认为这是信任别人的表现,殊不知这种把权柄给别人的做法往往会刺激别人取而代之的野心。因此,关系到自己性命和根本利益的权柄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要假手于人。
为人处世,在于变通
老狐狸认为,人要学会变通,千万不要认死理,不要过于迂腐。人在社会中不应过于迂腐,过于迂腐只会让自己吃亏。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这个时候宋襄公联合各诸侯国,呼吁大家共同护送公子昭回到齐国去接替君位。有三个小国响应了宋襄公的号召。
宋襄公便率领着这四国的兵马共同攻打齐国。齐国大臣一看到有四国的人马打了过来,就立即投降了宋国,迎接公子昭即位,公子昭就是齐孝公。当时的齐国虽然发生了内乱,但仍然是诸侯中的盟主国。齐孝公登上君位后,自然对宋国感恩戴德,宋国的地位自然就水涨船高。
但是宋襄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雄心勃勃,试图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他很快就约见诸侯,但此时仍然只有三个小国听从他的命令,而那些传统的大国根本就不把他当回事。宋襄公想如果能够借助大国去压服小国,自己的霸业何愁不成。于是他派人去联络楚国。他的如意算盘是,只要楚国答应与他合作,那么那些在楚国势力下的国家自然会服从他。
一切准备就绪后,宋襄公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在宋国开始商议诸侯订立盟约的事情。楚成王和齐孝公都表示同意。很快他们就在楚国开大会。宋襄公赴约之前,有大臣提醒宋襄公,让他多带些兵马去,免得到时候受到强大的楚国侮辱。宋襄公立即回绝了这个建议。在他看来,他们开大会就是为了不再打仗,如今自己反倒带兵马去,别人会怎么想?
然而,在开大会时,楚成王和宋襄公都争着要当盟主,于是争吵得十分激烈。当时楚国的势力十分庞大,多数诸侯自然附和楚王。宋襄公感到特别生气,还要去理论,这个时候楚国的随从官员立即脱了外衣,露出亮堂堂的铠甲,把宋襄公给抓了起来。
最后,幸亏有鲁国和齐国从中调解,一致推举楚成王做了盟主,楚成王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大难不死的宋襄公回去以后很难咽下这口气。他特别痛恨大多数诸侯国站在楚国那边,尤其痛恨邻国郑国的国君居然也联合楚王一起反对他。于是他决定发兵攻打郑国。
宋襄公组织了大批人马进攻郑国。郑国只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答应救助,但是他不是直接去救郑国,而是派了大将带领大队人马去攻打宋国。宋襄公得到消息后,立即带着军队往回赶。宋国军队在泓水的南岸驻扎下来。两国军队隔岸对阵,这个时候楚国军队开始渡过泓水去进攻宋军。宋国大臣看到楚国军队正在忙于渡河,就对宋襄公建议说,现在正好是出击的时机,现在楚国人仗着他们人多兵强,公然在白天渡河,根本不把宋国军队放在眼里。我们完全可以趁他们没有渡完时,给他们一个痛击,这一定是个不小的胜仗。
宋襄公听了以后,直摇头,他说宋国是讲究仁义的国家,如果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我们就打过去,这哪里还有仁义可言?就这样,他延误了战机。等到楚军全部渡河上岸,摆好了阵势,他才开始考虑进攻。可是没等他下达进攻的指示,楚军就像大水冲堤坝一样直冲过来,宋国的军队根本就没有办法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