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不可不知道的老狐狸处世格言
2988100000028

第28章 社会生存的法则(1)

社会生存最大的法则就是适者生存。真正的强者一定是适应环境的。为人处世,要注意群体,一个人可以合群,但是不要对群体过于依赖。对于无端加在自己头上的盛名,要高度警惕,它往往意味着危险的临近。至于自己的生存权柄,永远都不要授予给别人,否则自己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为人处世,要学会变通,要学会向别人寻求帮助,但是绝对不要对别人形成依赖。此外,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去得罪小人。

适者生存,越强越适应

老狐狸认为,适者生存,人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要主动融入群体。

一亿年前,地球上到处都是体积硕大的恐龙。后来地球上发生了变故,恐龙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故而灭绝了。

人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求得生存,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人最终将被社会所抛弃。其实,在生活中永远都不存在强者生存的道理,当然更不可能是弱者生存,最终能够取得生存的必然是那些能适应环境的人,只有这些人才能真正明白生存的意义,也才会坚定地生存下去。其实适应环境的人就像竹子一样有韧性,很能适应大风天气。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当枝繁叶茂的大树被大风连根拔起的时候,那些很是柔韧的竹子居然却能好好地活下去。

多注意自己的生存环境,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墨子经过一家染坊,他看到工匠们将雪白的丝织品放到不同的染缸中,浸泡了比较长时间后取出来再看时,已经有了不同的颜色,如果再经过晾晒,这些颜色就十分牢固地附在上面。墨子看着看着,不禁发出了感叹,本来还是雪白的丝织品,但是如果放到青色染缸,那么浸泡出来的必然是青色,如果放到黄色染缸,那么浸泡出来的就是黄色。因为不同染缸有不同的颜色,所以染出来的布匹颜色也就不同了。如果把白丝先后放到不同颜色的染缸里各染一遍,它会立即改变多种颜色。如此说来,染丝的时候应该谨慎从事。其实一个人在人世间,当他身处五颜六色的社会大染缸之中时,一定要牢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只有做到择善而从,才能够让自己健康地成长。

应该注意自己所处的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时,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经常会有送葬的队伍从他家门口经过。孟子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模仿吹鼓手和妇女的哭啼声,孟母觉得这样很不利于他读书,于是将家迁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以后,由于他家处在闹市中,各种打铁声、杀猪声每天终日不断,孟子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做买卖的游戏。孟母于是再次搬家,将房子搬迁到城东的学馆对面。这样,孟子很快就安下心来读书了。

要适应环境,还必须有上进心。

上进心,就是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的一种心理品质。上进心,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动机。有的人没有上进心,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受到过挫伤。也许原来有上进心,但是由于别人对他的上进心不屑一顾,甚至言辞中常露出讽刺、挖苦之意。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干脆就放弃了努力。

二是人自身的问题。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评价,不能自我调节、自我监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励。

人必须有上进心,上进心是可以培养的。关键是要不断地积极地寻求他人的鼓励和自我鼓励。最重要的还是自我鼓励。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了不起的品酒师。他的朋友邀请他去自己家,因为朋友有一些非常古老的有价值的酒,想给品酒师看看他的收藏。朋友想得到品酒师的赞赏,就拿出一种最名贵的酒。那人品尝了一下,却沉默不语。他没有说任何话,甚至没说它是好的。那个朋友觉得受了伤害,便又拿出一种非常粗糙的普通的酒。品酒师品尝了一下说:“很好,非常好!”收藏家糊涂了,他说:“我被你搞糊涂了,我给你最稀有、最名贵的酒,你保持沉默;但对这种普通的酒,一点都不名贵、粗糙的酒你却说:‘很好,非常好!’”鉴赏家说:“对第一种酒,没有人需要说什么,它本身就是说明;但对第二种,必须有人赞扬它,不然它会受挫!”

当然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群体。而人往往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自己不合群,我们会发现自己很孤独,很痛苦。

人不合群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因此要自我反省是否有不合群的倾向,一旦有,一定要尽早纠正。同时必须明白,要想合群,首要的是自己去努力争取。

其实很多人不合群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现。有人说伟大的人多半孤独,意思是说他们不合群,同样的,有的人也是因为自卑而产生的孤独,他们害怕与别人交往,因此他们忍受着孤独,最后因为自卑情结而终成大业。这样的不合群者要自我宽慰,不要把陌生人想得如狼似虎,要和他们平等交往,自然能够很快融入集体。

爱默生说:“找到朋友的唯一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被人相容的人,首先是要肯于相容的。

老狐狸认为,适者生存,越是强大的,往往越是适应的。

群体残忍,合群但不依赖

老狐狸认为,群体往往是残忍的,合群但不要依赖群体。

明朝末年的一天,在北京的一个刑场人山人海,刑场中央捆绑着一个人,两边各有一个刽子手用刀一刀刀地割着这个人的肉。崇祯皇帝说这个人要凌迟处死,刽子手必须割上一千刀才能让这个人断气。每割下来一块肉,就有人用一两银子购买,来生吃,咬一口骂一句“卖国贼”。究竟是什么人让崇祯皇帝和天下百姓如此憎恨呢?原来他就是明朝抗击清军的大功臣袁崇焕。崇祯皇帝中了清朝的反间计,将袁崇焕处死,而天下百姓也相信袁崇焕就是卖国贼,也十分痛恨他。但是155年以后,编撰《明史》的时候,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

讲上述一个故事是说明群体是残忍的,在社会中不要将自己的前途寄托在群体之中。群体之所以残忍的原因就在于:

首先,群体是盲目的,群体很容易听信别人的蛊惑,自己不加分析就全盘接受,而且以为自己在坚持真理。袁崇焕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由于群体所接触的信息十分有限,他们大多相信道听途说,而那些得势的人自然会利用宣传机器来大肆蛊惑,最后鼓动民心,殊不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历史上不止袁崇焕一个人受到群体如此的“待遇”,还有很多杰出人物都是群体的牺牲品。群体之所以残忍是因为群体经过鼓动以后会有一股很强烈的憎恨和仇视,这种憎恨和仇视让他们丧失了理智。袁崇焕的肉被买回来生吃就是这个道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群体也是疯狂的。在社会中,你自以为正确是不行的,还需要群体的认同,如果群体都认为你不对,那么你也很难正确下去。如果别人蛊惑群体说你如何损害集体利益,那么群体很有可能将矛头指向你。

其次,群体利益最大有时候要牺牲掉个人的利益。很多群体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或者保住自己的利益,往往去牺牲群体中某个人的利益。因为群体相信如果牺牲掉了这个人的利益,群体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的保障。比如宋高宗和秦桧之徒为了向金求和,结果牺牲掉了岳飞。在社会中,如果牺牲你一个人的利益能够使得群体的利益得到保障,群体会毫不犹豫地牺牲你的利益。

再次,群体往往被人利用。群体由于得到的信息并不多,对很多事情没有是非判断的根据,因此很容易被别人利用。尤其是被别有用心者利用。他们往往利用群体的力量来为自己获得利益。像李从珂在城楼大哭,博取群体同情,最后招降了很多兵马,然后他挥军去都城问罪,然后篡位。

最后,群体效应有如多米诺骨牌效应。只要有人带头,只要说出来的理由冠冕堂皇,人们往往就跟随了去。有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在里面,也有一种趁机发泄自己的心态在里面,当然也有人是想浑水摸鱼。还是以李从珂在城楼上大哭为例。有一个将领带着自己的军队投降了以后,所有的军队都纷纷倒戈。在古代战争中,有一些战役之所以失败完全是因为有士兵夜惊。他们由于过度紧张,做了噩梦,于是半夜起来大喊大叫,结果导致军队溃散。这些群体往往都受到领头者的操纵。

群体是残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群体会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群体利益,这当然也是群体残忍的原因。

其次,群体会有一些名正言顺、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再次,群体对外来人员会采取一致对外的态度,会排斥他们。

最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人掌握的是盲动。

在社会中要充分认识到群体的残忍,不要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群体中。但也没有必要因为群体的残忍而和群体划清界线,这样做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

在社会中,要和群体中的个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尽量不要得罪人,因为你得罪一个人,往往会引发一帮人的反对。

在社会中也不要过分地当好人,当好人容易成为群体的牺牲品,别人会以为你好欺负。

在社会中也不要过分地表现自己,过分表现自己只会让群体形成针对自己的同盟。多一些朋友,多一些出路,不妨表现得比群体中很多人都傻,经常拿一些问题去向他们求教。这种求教的方法实际上是在做人际关系,那些人会不自觉地照顾你。因为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好为人师。

在社会中要保持低调,要用心地做事情,不要给别人抓住把柄。

在职场中,要经常参加群体的活动,不要因为自己个人的原因而拒绝参加。否则会让群体觉得你有一些另类。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句是,永远不要把群体当成一个人,不管是把它当成好人还是坏人。群体是不能当成一个人的,因为群体的行为方式和人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差别。群体的行为并不是一贯的,很可能因为某个消息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千万不要相信群体会有好心,没有哪个群体会牺牲整体利益来成全你个人利益,而恰好相反,所有的群体都希望牺牲你个人的利益来成全自己的利益。如果需要不择手段,群体会不择手段;如果需要阴谋诡计,群体会狼狈为奸。即使是由好人组成的群体,也很难保证在关键时刻,它不会牺牲你的利益来成全自己的利益。

老狐狸认为,群体是残忍的,永远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而不要迷信,更不要有所寄托。

无端拥有盛名,危险来临

老狐狸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和自己地位不相符合的名声,那么他的麻烦就要来了。

人如果拥有和自己的地位不相符合的盛名,往往会种下六个祸患。

第一个祸患是盛名之下,有很多事情你无法再做。盛名会将自己置于公众的关注之中,在这样热烈的关注之中,你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很难的。吕不韦丢官还乡以后,并没有得到清闲,而是各国诸侯使节络绎不绝地来探望他,请他出山,他只能穷于应付,并没有时间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盛名之下,往往是失去了自由。人要想拥有自由,就必须抵制盛名,而抵制盛名的最好办法就是更加谦卑,更加小心谨慎,必要的时候必须离开。

第二个祸患是盛名之下容易招来猜忌。还是以吕不韦为例,吕不韦回到自己的封地以后,虽然对别国诸侯的请求一一拒绝,但是他还是让嬴政感到害怕了。他害怕吕不韦会哪一天离开秦国,去其他国家谋职,这样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他更担心的是吕不韦如此有名气,所有的诸侯包括很多秦国人大概都只唯吕不韦马首是瞻,而忘记了自己才是秦王,才是秦国唯一的主人,于是他猜忌吕不韦。后来这种猜忌越来越大,让他寝食难安的时候,他只有赐吕不韦一死,这是最安全的办法。

第三个祸患是盛名之下,容易招来阴谋。对于一个人,有人认同,就必然有人反对;认同声越大,反对声也越大,这是常理。很多人都认为别人并不比自己强多少,自己十分有能耐,只是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或者不屑于和别人一样耍手段。对于那些有盛名的人,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在他们看来,拥有盛名的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功绩。所有的一切都是世事造就的,如果给了他们好时机,他们也会同样成功。更有一种人想到了很聪明的招数:那就是通过站在拥有盛名的人的对立面,来获得出名的机会,而且往往是义无反顾,并且打着正义的旗号。而公众喜欢看热闹,对于这种危及自己信仰的热闹更是绝不会错过。于是拥有盛名的人自然招来了敌人,而且是打着正义旗号的敌人。如果此时拥有盛名的人不懂得谦卑,喜欢夸耀自己的功劳,很显然会使这场热闹继续下去。

第四种祸患是盛名之下,确实是其实难符。一个事实,经过公众的传播,很可能被夸大,因为公众传播的时候总是喜欢加上自己的一些主观判断,以显示自己对事情的独特理解。而这些主观判断却成了下一个公众传播的事实了。所以几乎是所有的事实经过众人的传播后,都会变得离事实越来越远,越来越神。盛名也是如此。诸葛亮辅助刘备建立蜀汉,到现在他已经被传成了什么样的人物?简直就是神,是大圣人。而当时的蜀汉并不这样认为,况且还是有很多人并不认同诸葛亮的。诸葛亮之所以有今天的盛名,也是民众一两千年来积极传播另加主观判断的结果。所以拥有盛名的人千万不要相信别人的恭维,别人对自己的判断很可能是拔高了的。这个时候自己更要谦卑,要有一种将浮名换取浅斟低唱的态度。

第五种祸患是盛名之下,人容易发狂。勾践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他第一次打败了吴国军队以后,自以为自己了不起。臣子们也纷纷恭维勾践无所不能,于是勾践十分骄傲,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起来。后来一听说吴国要来进攻,便迫不及待地发动大军进攻吴国,而且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最后落得个兵败的下场。盛名之下的人最容易发狂,最容易认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在以后的行动中自然便少了些谨慎,而更多的是以身犯险,最后导致失败。

第六种祸患是盛名之下,必须背负很多的负担。一个人拥有盛名,那么他必须背负很多的负担。比如一个人十分善于经营,经营获利颇丰,那么自然会有很多人来寻求他的资助。很多企业家世界闻名之后,会经常收到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助信,要求他们给予一些经济上的帮助,而且信誓旦旦地表示会回报他们。这种时候该怎么做?最好的办法是置之不理,而且以后更是谦卑,但置之不理之后容易招来别人的怨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盛名之下,谁能保证自己不招来别人的怨恨呢?

老狐狸认为,盛名之下,隐藏着很多危害,一定要注意。

生存权柄,永不授人

老狐狸认为,权柄是人生存的保障,不能随便假手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