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穷人好办事:创富与成功需要掌握的办事方法
2988300000023

第23章 不认识人时如何办事(3)

康熙来到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当时宰相明珠也陪侍在侧。康熙笑着对明珠和高土奇说:“今儿个咱们像什么?”明珠冲口而出,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奏说:“高明配天”。康熙对高士奇的回答满意极了,对明珠说:“你还要多读书呢!”“三官菩萨”指福、禄、寿三星,明珠的回答很不得体,把自己与皇帝等同起来。高士奇的回答却是说:“我,高士奇,他,明珠;共同在陪侍你这位天子。”所以叫“高明配天”。高士奇的回答很巧妙,很有学问,而且语带双关,反应敏捷,奉承皇上,不露媚意,当然赢得了康熙的喜爱。

康熙来到镇江的金山寺,寺僧也请求赐一块匾额。然而康熙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恰当的题字。高士奇用纸条写了四个字送给康熙,康熙展开一看,上面是“江天一色”。康熙点头称赞,就照高士奇所拟写上。后来康熙游苏州的狮子林,见狮子林结构巧妙,风景幽胜,奇山异况。曲廊流水、亭台楼阁,层出不穷,不禁随口说了一声:“真有趣!”他又想题几个字,但懒得去想了,回头对高士奇说:“你看这儿题几个什么字好?”高士奇跪奏道:“皇上刚才已经题过了,臣不敢再拟。”康熙说:“我哪里题过了?正因为没有题,才要你代拟。”高士奇说:“皇上刚才不是说‘真有趣’,吗,去掉中间的‘有’字,保留‘真趣’两个字,不是很好。”康熙大喜,立赏高士奇金如意一只,白银500两。

高士奇受到康熙的宠爱,不仅是由于他的学识,他的机敏,更是由于他的乖巧奉承。有一次,他陪侍康熙在南苑打猎,康熙的坐骑突然乱蹦乱跳,险些把康熙摔下马来。众侍卫连忙上前勒住马,扶康熙下来,到行宫休息。康熙一肚子不高兴,满脸愠色。高士奇知道了,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许多污泥浊水,一幅狼狈不堪的样子,来到康熙身旁侍立伺候。康熙问他:“你怎么这幅模样?为什么衣服这么脏不换洗?”高士奇跪奏道:“刚才臣被马摔下来,跌到污水沟里,现在还心有余悸。”康熙听了不觉大笑:“你们南方人如此文弱,我的坐骑刚才乱蹦乱跳,我不仅没有掉下来,还控住了呢!”高士奇就是这样善揣君意,他使康熙感觉到自己的骑术还是顶不错的,没有被马摔下来,于是就由不高兴转变为高兴了。

高士奇在康熙身边30多年,他所做的官都没有什么政治实权,只是跟皇上很亲近,因此政治上他没有干什么大坏事。这一点说明康熙毕竟还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只是喜欢高士奇的学问和聪明,把他当成一个文学侍从之臣而已。高士奇却利用康熙对他的宠爱,结交大臣,接受贿赂,收罗党羽,独立门户。这样自然引起别人的嫉恨和公众的谴责,结果他受到了左都御使的弹劾。弹章中列举了高士奇四大罪状,请求康熙将他明正典刑。其中有一条是很有说服力的:“高士奇以一个穷监生的身份,只身来京师,现在只要问他拥有的财产有多少,就可以知道他招权纳贿的实情。”

康熙果真拿这些问题来问高士奇。高士奇免冠磕头跪奏:“臣蒙圣上洪恩,位居近侍,因此地方上的总督巡抚,朝廷内的部院大臣,许多人都送来许多礼物。臣收受这些礼物之后,从没有在皇上面前为这些送礼的人讲过一句话。因此这些礼物对送礼的人来讲,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而对臣来讲,臣认为这些礼物都是皇上洪恩所赐,所以臣受之而无愧,望皇上明察。”

于是,康熙对他未加处分,没有免他的官,没有抄他的家,仅仅勒令退休,让他回到杭州那所豪奢的别墅西溪山庄享清福去了。

高士奇能从一个穷儒生一直升到康熙身边的重要宠臣,其心计不可谓不过人,值得广大穷人们认真思索,也值得广大穷人们借鉴。

2、老人孩子能用就用

求人办事时,如果求助的对象实在不能通融的话,那就还有另外的路子可走。一条是夫人路线。可以找求助对象的夫人去办事,当然要动点心思去打通这条夫人路线;而除了走夫人路线外,你不妨走走老人孩子路线,迂回接近目标,同样能达到办事目的。

求人办事,所求之人一般是年富力强的角色,刚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除了走夫人路线外,走一下老人孩子路线,迂回接近目标,拉近彼此的感情。

为什么走老人和小孩的路线是比较理想的呢?

(1)老人、小孩容易接近

老人因体力虚乏在家休养,或因年岁高而退职在家,没有工作做,家务不让做,谈话是心里有而没处说(儿女上班少有时间;年辈相距,话难投机),因此,常常显得孤寂。如果有人主动接近老人,哪怕是暂时解除老人的孤寂,老人自然非常乐意。再者,心理学表明,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柔和、慈善得多,也容易接近。

而小孩子纯朴,喜新好奇爱动:一句唐诗、一段故事、一个鬼脸、一声哄捧就能很快赢得小孩的亲近。

(2)掌握老人和孩子的心理,让他们喜欢和你接近

一般地说,老年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厚,精神仓库里贮藏有大量感性或理性的“经验产品”,一有机会,他们总乐于滔滔倾诉,希望能影响、感动后人,也算获得人生的哪怕些许的慰勉。事实上,老人长年留住家中,这种滔滔倾诉故事、传授经验的机会实在很少,因此,老人的生理、心理便表现出极大限度的和善、平易。尤其对于年轻人,他们总乐于主动招呼、热情交谈。至于小孩,若你真诚地以童心相待,带给小孩新奇欢乐,小孩会立刻把你当作“快活大王”或“英雄人物”而崇拜、亲近。一句话,老人、小孩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他们喜欢与你接近。

(3)通过老人、小孩达到融洽全家的目的

老人是长者,而中国人有敬老、尊老、孝老的传统。假如老人心悦神怡,全家随之活跃和愉快。中国人又十分看重传宗接代,视小孩为家庭的未来,爷辈如此,父辈更甚!况且现代家庭小孩多是“独苗”,家里人更是哄捧宠爱,如果能和小孩玩在一块,家庭融洽自是水到渠成。

走老人孩子路线有几点需要注意:

(1)多了解和积累老与小的知识

了解老人、小孩,除了感性的调查、观察之外,平时也应适当地作些理性积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积累有关老年健身知识、休闲知识,小孩游戏知识、智力故事等,以便到时“妙手偶得,借题发挥”。一天晚上,芳到某同事家做客,自我介绍后,芳挨着一个4岁的女孩坐下,笑盈盈地问:“小朋友上幼儿园了吧?”小女孩睁大眼睛点点头。“会拍手掌吗.,-千年蛇妖白素贞,下凡来报许仙恩…”“我会说,我会拍!”小女孩一下给逗乐了,伸出双手便和芳玩了起来。很快,芳和小女孩打成一片,旁边小女孩的爸爸妈妈也格外开心。

(2)主动套近乎,消除陌生感

谈话是交际中信息交流最直接的手段。进入一个家庭,看到有老人、小孩,要想见一面便产生“一见如故”的融洽气氛,登门人更应该主动引出话题打开话匣,而不应该等待家庭一方(老人、小孩)搜寻话题勉强问答。因为双方刚刚接触的短时间内,人有心理准备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话题,况且对于老人,你主动也表示了尊敬;对于小孩,你主动开口,能表示亲近,消除陌生感。

(3)态度要谦虚还要谨慎

对老人务必态度谦恭、心性良善、行为礼让。这一方面表明你的虚心、诚实,一方面显出你对长者的尊重、敬仰。那种三言两语就夸夸其谈,将老人“晾挂”一边或踩践自己脚下的言谈是切不可取的,结果只能遭到老人的冷遇甚至赶撵。小孩天性乖巧,欢乐容易哭闹也容易,稍有不适就可导致“风雨满楼”。因此与小孩交往,必须因情因境,投其所好,把握分寸。要用忠诚、童稚去换取欢悦,千万不能居高临下、装腔作势、虚情假意。

“迂回包抄”之计是灵活改变求人办事的线路。遇到办顺之时,不妨用用你的“手腕”,动动他孩子的脑筋,打一打家人的主意,是不可忽视的获取好感、打通关系的绝妙办法。

3、轻轻松松去求人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说远则远,说短则短。当你要去求一个人办事的时候,你会怎么去做?是冒冒失失地冲上去直接就问,还是事先有所准备,对对方有所了解,然后有的放矢地去求助对方比较好些呢?答案不言而喻。

千万不要低估“预先准备”的力量。先看一看与他的职业有关的刊物、报纸、花絮消息,以及任何让自己的常识变得更丰富的东西。如果能在参加会晤前收集些会晤者的资料,选定要交谈、沟通的目的,比较出你和对方共享的两三个话题,那会更好。这样,你在求人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地与对方找出相同的话题,而不是双方都尴尬地坐在那里,不知如何开口。

(1)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

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交际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使人一见如故。现在许多地方都有一些老乡会、联谊会等组织。这些老乡会、联谊会就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人召集在一块,组织起来。同时也通过老乡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从人的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对自己的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地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跟自己无关的则有一定的排斥性。

因而在办事中这类关系的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这样,无论对方位在你上或你下,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对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设防”。

(2)用感谢方式来加强感情

笔者的一个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也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许多人,不过开学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笔者这个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一点,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一般说来,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的极大好感二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另外在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3)从对方的外貌谈起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地感兴趣,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交际方式。有个善于交际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我差点把你当作他,你们俩都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这个新朋友眼里闪着惊喜的光芒。当然,他们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的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很大赞扬,因而使这个不善言谈的新朋友动了心,愿意与其倾心交谈。

(4)剖析对方的名字来引起对方的兴趣

名字不仅是一种代号,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人的象征。初次见面时能说出对方的名字已经不错了,若能够再对对方的名字进行恰当的剖析,则更上一层楼。比如碰上一个叫“建瓴”的朋友,你就可以借题发挥道:“高屋建领,顺江而下,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意味深远呀!”对一位叫“细生”的朋友,可随口吟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尤声”;或者用一种算命者的口吻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贵、前途无量之类的话,这也未尝不可。总之,适当地围绕对方的姓名来称道对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4、转移话题,调动对方的谈兴

说服别人时往往有说不下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死说硬劝,必然会适得其反,走入死胡同,如果此时转移一下话题,引发他的兴趣,并造成浓烈的沟通气氛,从而为说服对方打下良好的基础。

某中学唐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20万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到唐老师家采访。让唐老师介绍写书经验,唐老师面带难色,认为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说:“唐老师,这隶书是您写的吧?”

唐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唐老师感兴趣和愿意谈的话题。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融洽起来。

这时,小记者不失时机地说:“唐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的。”此刻,唐老师深感盛情难却,也就只好加以介绍了。

由此可见,当某个话题引不起对方的兴趣时,要有针对、有选择地挑选新的、适应的话题,以激起对方的谈兴。如同运动员谈心理与竞技的关系,同外交人员谈公共关系学,两人肯定会一拍即合,谈兴大发。

转换话题以后,劝说者还要注意在适当时机及时将话头引入正题。因为换题只是为了给谈正题打下感情基础,而非交谈的真正目的,所以,当所换之题谈兴正深,双方感情沟通到一定程度时,劝说者就要适可而止,将话锋转入正题。

转移话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切入正题,特别是由于双方的意见、条件相距较大,且又都不愿意作出妥协和让步时,避免出现僵局。在僵持状态下,如果通过巧妙地变换话题,把争议的问题放置在一边,改变和缓和交谈的气氛,使对方在新的和融洽的谈话气氛里重新讨论有争议的问题,这是一种以积极的态度扭转交谈局面的方法。

5、遇到障碍就绕过去

远行之人,前有高山挡路、石头绊脚,自然会想办法绕过去,或动脑筋另辟蹊径。这种做法应用在求人办事,便是绕着圈子达到目标。换个说法就是不走直线走曲线。

意大利知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其对采访对象挑战性的提问和尖锐、泼辣的言辞而着称于新闻界,有人将她这种风格独特、富有进攻性的采访方式称为“海盗式”的采访。迂回曲折的提问方式,是她取胜的法宝之一。

(1)先抛出“套子”的一部分。

在采访越南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取他对外界评论他是“越南最腐败的人”的意见。若直接提问,阮文绍肯定会矢口否认。法拉奇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曲折地达到了采访目的。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关于上面问题的肯定回答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都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洗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阮文绍是如人所言那般富裕、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奢华,已昭然若揭,读者自然也会从他所罗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2)给“套子”换个说法。

她在采访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时,提出一个问题:“天安门上保留下来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看上去平常、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含义,目的在于想知道邓小平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评价、认识及其今后在中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