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是一位果农,经过精心研究,他培植了一种皮薄、肉厚、汁甜而少虫害的新果子。正当收获季节,引来不少果贩纷纷购买,使彼得发了大财,增加了不少财富。
当地不少人羡慕他的成功,也想借用他的种子来种果子,彼得认为物以稀为贵,其他人也种这种果子将会影响自己的生意,所以还是自己独享成功的喜悦为好,于是全部都拒绝了,其他人没有办法,只好到别处去买种子。可是到了第二年果熟季节时,彼得的果子质量大大下降了,果贩们也都摇头不买他的果子了。彼得伤透了脑筋,只好降价处理了。
彼得想弄清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于是就来到城里找专家咨询。专家告诉他,由于附近都种了旧品种果子,而唯有他的是改良品种,所以,开花时经蜜蜂、蝴蝶和风的传媒,把他的品种和旧品种杂交了,当然他的果子就变质了。“那可怎么办?”彼得急切地问。
“那还不好办?只要把你的好品种分给大家共同来种,不就行了。”
彼得立即照专家的说法办了。这一年,大家都收到了好果子,个个都喜笑颜开。
彼得自以为独享财富,岂料独享就那么短暂,而且还带有毁灭性的后果。后来,他把改良的品种分给大家来种,不仅自己获得了财富,也帮助别人获得了财富,取得了双赢的成果。
互信才能合作,分享才能共赢。任何成功都是建立在互信合作的基础上,任何成功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是共同劳动的结果。要更好地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组织向前发展,我们就要学会信任和分享。
专注做好一件事
作一切事情成功的关键,就是专注。在心理学上,抑郁症患者以及很多精神疾病的一个明显的症状,就是作什么都不能专注。
即便是很多普通正常的人,也经常性地处在浮躁涣散的状态之下,注意力象万花筒一样忽明忽暗到处乱转。这些人又会经常抱怨很累,所谓的累,大部分不是身体累,而是心累,没法专注。心累,反过来急剧地加重了身体的累。
专注不但是做事情成功的关键,也是健康心灵的一个特质。不能专注的人,也就不能放松。专注与放松,实际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
其实,专注的力量是惊人的,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起事来不仅轻松、有效率,而且也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有一次,孔子带领自己的学生去楚国采风。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逃脱;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丸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
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严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还能不手到擒来、得心应手么?”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做事情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取得“真功”。而那些能够在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做事十分认真投入的人。
在历史上,阿基米德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力学家。他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杠杆原理,又用几何演译的方法推出了许多杠杆命题,并给出了严格的证明。其中就有着名的“阿基米德定理”。不仅如此,阿基米德还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工程师,他能够把数学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考虑,大胆地运用数学方面的知识去解决天文学和物理学的问题……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投入的人。
据记载,阿基米德钻研数学的时候非常专心,往往因为过于投入而忘记了其他的事情。比如在冬天吃饭的时候,他就坐在火盆旁边,一只手端着饭碗,一只手在火盆的灰烬里比画着,进行各种数学习题的运算,因过于投入,常常都忘了吃饭。
有一次,因为一道数学题没有找到答案,他很长时间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由于一直没有时间去洗澡,他身上的污垢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在家人的一致要求下,阿基米德才勉强进了浴室。
那时候的人们都有个习惯,洗完澡之后要往身上擦香油膏。阿基米德呆在浴室里好半天还不出来,家里人感到十分奇怪。他们站在门外喊了几声,可是一点回应也没有。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出了什么意外?
家人赶紧推开门,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发现阿基米德已经忘了自己是在洗澡,他把浴室当成了工作室,正坐在浴盆的边缘,用手指头蘸着香油膏在皮肤上画几何图形。
和阿基米德一样,着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有着非凡的注意力。她小时候读书很专心,完全不知道周围发生的一切,即使别的孩子为了跟她开玩笑,故意发出各种使人不堪忍受的喧哗,都不能把她的注意力从书本上移开。有一次,她的几个姊妹恶作剧,用六把椅子在她身后造了一座不稳定的三角架。她始终在认真看书,一点也没有发现头顶上的危险。突然,“木塔”轰然倒塌,引起周围的孩子们的哄笑。
至于科学家牛顿把怀表当鸡蛋煮;黑格尔一次思考问题,在同一地方站了一天一夜;爱因斯坦看书入了迷,把一张价值一千五百美元的支票当书笺丢掉等轶事,都是这些伟大人物注意力高度集中,事业上成功的宝贵经验。
化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把一英亩草地所具有的全部能量聚集在蒸汽机的活塞杆上,那么它所产生的动力足以推动世界上所有的磨粉机和蒸汽机。但是,因为这种能量是分散存在的,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它基本上毫无价值可言。这也说明,能量一旦聚焦于一点,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动力。
伊格诺蒂乌斯·劳拉有一句名言:“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在太多的领域内都付出努力,我们就难免会分散精力,阻碍进步,最终一无所成。圣·里奥纳多在一次给福韦尔·柏克斯顿爵士的信中谈到他的学习方法,并解释自己成功的秘密。他说:“开始学法律时,我决心吸收每一点有用的知识,并使之同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在一件事没有充分了解清楚之前,我绝不会开始学习另一件事情。”
专注是成功的重要保证。一位记者问爱迪生:“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什么?”他回答道:“如果你有一种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同一个问题上而且不知疲倦、锲而不舍的能力,你离成功就不远了。我们每个人拥有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时间差不多,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之所以我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会在这些时间里做许多许多的事情,而我只做一件,这就是区别。倘若他们将时间和精力放到同一个方向上,他们也能成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旦专注某种事物,人们会将自己有限的资源投入这种事物,对于别的事物则不会产生兴趣,从而节约了时间和精力。这种专注能够让你的思维处于连续的工作中,积极地思考必将取得好的结果。同时,专注会蓄积你全身的热忱,你的思维、你的行动会变得积极而迅速。
每天自省五分钟
自省即自我反省,孔子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孔子的学生曾子很能力行“自省”这一主张,他经常做到“吾日三省晋身”,即检查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战国时荀子则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的一个环节。他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自省”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的方法。
生活中,有许多人面对问题时,总是说“我不是故意的”、“这不是我的错”、“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找借口、指责别人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反省自己却比登天还难。人人都犯过错误,但很少有人能反省自己。
大多数人就是因为缺乏自省习惯,不晓得自己这些年以来的转变,才会看不清楚自己的本质。而一个不晓得自身变化的人,就无法由过去的演变经验来思考自己的未来,当然只能过一天算一天。
一个人如果能随时诘问自己过去的转变,就可以找出以往看待事物的观点是对还是错。若是正确,往后当然可以继续以此眼光去面对这个世界;万一是错的,也可以加以修正。如此,就可以帮助你以正确的观点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着名作家梁晓声曾在随想录里回忆说,少年时代的他曾是一个爱撒谎的孩子,总是企图用谎话推掉自己对于某件事的责任。可是,这种撒谎的行为常常使他产生浓重的内疚感,他意识到自己在做不好的事,但还是忍不住去做,这使他处于非常矛盾的境地。
正是这样一种并不很坚定的自省意识,使他逐渐抑制住了爱撒谎的不好苗头,消灭了一种消极品性滋长的可能性。
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在去北京的火车上,他细细反省了一下自己在复旦3年的所作所为,将自己做过的亏心事细数了一遍。透过这些亏心事,梁晓声认识到了自身性格中的不少消极因素,诸如怯懦、“随风倒”等。认清了这些消极因素,梁晓声就通过自觉的努力去克服它们,从而使自己的性格朝着有利于成功的方向发展。
梁晓声说:“我的最首位的人生信条是:‘自己教育自己。’”他把反省列为人生信条的首位,肯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通过自省,他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种种消极因素,自觉地抑制这些因素的扩张。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智者以世人为鉴,时刻反省;愚者只以自己为鉴,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地。
人生天地间,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是常有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自我反省,修正自己的错误,扬长补短。
我们每天可以抽出5分钟时间,反省一下自己:
与人交往中,我今天有没有做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事?在与某人的争执中我是否也存在不对的地方?对某人说的那句话是否得体?某人对我不友善是否有什么特殊原因?
今天所做的事,处理是否恰当?是否有不妥之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有没有补救措施?
到目前为止,我做了些什么事?有无进步?时间有无浪费?目标完成了多少?
反省的好处在于:可以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方向,借修正言行来使自己进步。
每日反省5分钟,能纠正你做人处世的方法,让你有更加明确的方向。
那个名叫“失败”的妈妈,其实不一定生得出名叫“成功”的孩子——除非她能先找到那位名为“反省”的爸爸。
一般地说,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这种检视也叫做“自我观照”,其实质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体之外,从外面重新观看审察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为最佳的选择。这样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
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婚姻不幸,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我们早已习惯在悲伤、沮丧,郁悒、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
于是,我们的防护能力和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一旦陷于更深的失败或遭受更大的打击,我们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
而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的失利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既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
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靠的就是一股强烈的自省意识的支撑。现代社会的人都感到竞争激烈,苦恼多多,为什么不像越王那样多点儿自省意识?自省是拯救我们的第一步,迈开这一步后我们的人生之路一定会宽敞平坦得多。
一个能每天自省五分钟的人,必然在平时所接触到的事物都成为修身养性的良药,一个在各方面都怨天尤人的人,他心中的念头就像是一把伤人的尖刀。别人身上总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即使是有缺点错误的人我们也不应该嘲笑,或者说三道四,更不应该埋怨憎恨,而是要把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看作是对照自己的明镜,防止这些缺点错误在自己身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