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苦”还是“乐”,其实关键在于你对学习的态度,如果你找到了学习的兴趣所在,如果你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如果你找准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你也就会拥有更多的阳光、更多的兴奋!
那么,怎么才能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
少数人学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不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是为了在未来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他们虽然是以一种主动的心态去学习,但却是在被动地获取和接受知识。所以,他们无法真正地享受学习,不能享受学习为他们带来的可持续的快乐。
而与此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那些动人心弦的、流传千古的古代优秀诗文,却正是那些饱经沧桑、物质贫困的人为我们留下的,陶渊明、杜甫、白居易、苏轼、蒲松龄无不如此,他们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满足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使他们真正做到了快乐学习。
把学习当做日常的生活方式和正常的生命状态,把学习看做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前提,这是富有时代特点的学习……
如果你能够深刻地理解到学习的目的,那么,学习的快乐也就会喷薄而出。
其次,必须理解学习的作用。
人天生存在着发展的需求,在认知方面就是求知欲,而求知欲的满足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学习就是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我们由无知到有知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的思想得以丰富,我们的智慧得以增长,我们的素质得以提高。
只有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前人优秀的经验;只有学习,我们才能使自己更快地成长;只有学习,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只有学习,我们才能得到新的启发,进一步开发自己的潜能,造福人类……
学习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样枯燥乏味,其中也蕴藏着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不应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反而应该把它看成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必须掌握学习的方法。
可以想像,当一个人的学习效率比以前提升3~10倍以上时,他会有什么感觉?兴奋、自信、快乐、对前途充满信心和期待,踌躇满志地要实现自己的种种梦想,等待着考试,等待着他人的赞扬,想着要重新站到领奖台上!这就是学习的快乐!
对于求知者来说,最好的兴趣爱好当然是求知欲。那些精力充沛、智力发达的人们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可以从事自己爱好的事业,有的人钻研科学,有的人钻研艺术,大多数人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有这种高雅的业余爱好的人是真正高尚和幸福的人。哲人们大都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从文学到数学,从历史到社会科学,他们都广泛涉猎,甚至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讲究一个度,对知识的追求和爱好这一嗜好也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如果纵之过度,就会使人精疲力竭、精神萎靡不振,自己的分内之事又干不好,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能力彰显价值
能力更重要还是学历更重要?一直在社会上存在一些争议。其实文凭说白了就是一张纸,而自己的能力才是最好的“文凭”,才更能体现价值。
面对竞争越来越大的社会,很多父母都比较重视孩子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孩子能力的培养。东方的孩子相比西方的孩子独立思维能力比较弱,这跟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关系,面对问题孩子总是习惯在家找妈妈,在学校找老师解决,他们习惯让别人帮他做,而不是自己独立思考,因而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都相对较弱。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表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在人生最需要潜能激发的阶段给他自信心、沟通能力,激发他非常丰富的创造力思维。可见,能力的培养在人生当中占据着更重要的份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历反映了一个人的层次和高度,没有一个恰当的学历,你再强的能力也往往不被人所发现。而没有相应的工作经历和足够的能力,再高的学历最终仍逃脱不掉被社会淘汰的命运。学历、经历、能力这三者在职业的发展道路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当学历、职业经历、能力契合完美时,事业才能成功。
能力,包括学校学的知识,这是能;还有在实践中磨炼出的才能,这是力。从能到力,从知识到才能,中间还有一段距离。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学而不行,可无忧与?”学习而无实践,能没有忧患吗?中国的传统是非常注重能力教育的,即亲身体验,努力去做。
正如孔子所说:“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取得成功的人未必都有很高的学历,但取得成功的人必然都有深刻的经历。
用人关键是要看能力而不只是学历,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学历的重要。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学历是肯定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它决定了公司整体的知识结构,但不是唯一的参考量,IT业内资深人士认为:“企业招聘时,按照优先顺序分别会考虑:是否适合企业文化、个人品行、能力和学历。”显然学历因素只占了四分之一,并且居于能力之后。学历虽然在求职的开始阶段会为应聘者提供一些优先的机会,但是如果没有能力也是徒然。因为任何职位招聘都有一段时间的试用期,这就是在考察一个人的能力,最终或取或舍,能力是决定因素。另外,用人单位要求所聘人员有多年相关工作经验看重的也是能力。现在用人单位也都走出了“唯学历”、“唯学位”的误区,而突出强调“两个导向”,即能力导向和业绩导向。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很难用学历体现出来,只有能力才能体现实力,而把一个人同其它竞争者区别开来的唯一公正的标准就是业绩,可见用人单位强调的这两个导向不无道理,而只重文凭不看能力,那才是失策!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例子一:刘静,安徽蚌埠人女孩,高中毕业,现为一家在全国200多座城市建立了300余家汽车销售连销店,销售总量10.7万辆,净资产过亿的汽车公司销售总监,年薪60万。
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凭什么登上总监宝座,成为“淘金女皇”的呢?据了解,刘静1998年高考落榜后,来京求职,找到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做前台接线员,后来被安排到办公室做文职工作。一年后,该公司因代理一个重要品牌出现质量问题被中央台曝光濒临倒闭。当时她偷偷到过别的汽车销售公司应聘过,但被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你连大学门槛都没迈进一步,凭什么来我们这里上班?”所阻。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激发了她刻苦钻研汽车销售技巧、汽车产品知识的决心。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使她在汽车销售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下了5个月销售476辆车的记录,因此她被提升为主管。之后,被总经理送到北大MBA班培训学习,被派到德国学习汽车销售管理经验,最后被任命为销售总监。
例子二:杨艳华,山西五台人,1998年毕业于山西财经杂志网站大学,经济学学士,毕业后就职于山东某市人事局,因不满意于机关“朝九晚五”的生活及薪资,跳槽于北京一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销售部经理卖医疗产品,两年下来业绩平淡,自以为不是干这行的料,现又步入职场,准备再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刘静和杨艳华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结果说明:学历仅能说明一个人具有某一学习经历或者说具有某一专业系统知识的可能性,它不完全代表一个人在具体岗位上的能力。一个人应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目标,始终坚持。刘静在认定目标后,坚持到底。在深刻的工作经历中积累了经验,培养出了超越自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课堂上培养不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学历是成功的基础,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从企业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人才高消费也已经开始降温,一个高中生和一个本科生同样都能胜任的工作,他们会选择高中生,因为二者的心态是不一样的,高中生会更满意这份工作,不会轻易跳槽,当然这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厂家开始考虑到了用人成本,可见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
针对人才市场中学历“贬值”现象,智联招聘(Zhaopin.com)最近做了一次职场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5%的人认为学历要求很有必要,同时也有7%的人对此全盘否定。而76%的人客观地认为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要依据实际岗位需求和个人能力进行判断再做决定,其中61%的人选择了“应该更看重能力”。
用人单位的务实观,使得有学历没能力的求职者面临的是被淘汰的命运,而有能力的求职者不管学历如何大都会被相应的岗位聘用,因为能力更能彰显一个人的价值。
每天进步一点点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来源于诸多要素的几何叠加。比如:每天笑容比昨天多一点点,每天走路比昨天精神一点点,每天行动比昨天多一点点,每天效率比昨天提高一点点,每天方法比昨天多找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也不是可求不可遇的,只是每天都不能自视甚高而眼高手低,不能踩在昨天的荣誉上自以为了不起。不满足,不停步,不回头,在平和的心境下不要总想着创造什么奇迹,只是在月上柳梢头时发现今天着实没有白过就好,自己心理踏实,迎接明天的早晨就不会心虚。
华人企业家李嘉诚就是我们的榜样。
李嘉诚先生是一个非常重视学习的人。他虽然年岁渐老,但依然精神矍铄,每天要到办公室中工作,从来不曾有半点懈怠。据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称,他对自己业务的每一项细节都格外熟悉,这和他几十年养成的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密切相关。
李嘉诚学习有一个秘诀就是每天当自己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
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每天都要学一点东西。这是他几个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他回忆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当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在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自己的学问日渐增长,可以说是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现在仅有的一点学问,都是在父亲去世后,几年相对清闲的时间内每天都坚持学一点东西得来的。因为当时公司的事情比较少,其他同事都爱聚在一起打麻将,而我则是捧着一本《辞海》、一本老师用的课本自修起来。书看完了卖掉再买新书。每天都坚持学一点东西。”
今天,你可能是一个价值很高的人,但如果你故步自封,满足现状,那么明天,你的价值就会贬值,被一个又一个智者和勇者超越。今天,你也可能做着看似卑微的工作,人们对你不屑一顾,而明天,你可能通过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修养的日益升华,让世人刮目相看。
任何人思想觉悟的提高,学识才干的长进,工作成绩的取得,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有个持续努力、逐步积累的过程,常常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总和,不可能一蹴而就。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是成才成功的大忌。即使具有特殊的天赋,也无法一步登天;拼尽全力突击一番,同样难以手到擒来。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符合成才成功的客观规律。有的人在某个阶段出现的突进、飞跃,其实是积以时日,能量聚积到临界程度后自然爆发的成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撑竿跳高王子布勃卡的横竿是一厘米、一厘米升高的,110米跨栏飞人刘翔的速度是0.01秒、0.01秒加快的。一个人骄人的成就来自于一点一滴的进步,甚至有赖于一生一世的积累,指望一朝成才,马到成功,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每天一点点的进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天天都有目标,时时都能努力,人人都可为之,仅此而言,已弥足珍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初也许只有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平时进步积累的多寡。虽然每天只进一点点,但每天都超越了昨天,如此日有所进,月有所变,用心写好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号,不论钻研什么学问、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享受胜利的喜悦、达到理想的高峰。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每天的进步,争取每天有进步。可以说,成功往往不是看谁哪一阶段跑得最快,而是看谁前进的步伐更持久。
约翰·伍迪是一位成功的体育教练。年轻时,他多次参加奥运会,累计得过十枚金牌。在他执教的二十多年里,又培养了十一位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你认为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一天,在一次训练的过程中,他的一个学生问他。
“不安于现状,永远追求新高度,并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约翰·伍迪说。
约翰·伍迪认为,作为一个运动员,在其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安于现状,都可能导致运动生涯的终止。比如,一个运动员如果取得地区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全国冠军;如果他取得全国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世界冠军;当他取得一项世界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下一项世界冠军。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经常这样教导我的队员。”约翰·伍迪说,“他们没有让我失望。”事实上,整个世界都是竞技场,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投入到比赛中了。比学习成绩,比工作成果,比事业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总是那些不安于现状、每天都在进步的人。
每天进步一点点是我们确保工作与生高效的重要原则。每天提高一点点的威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力,坚持到“第28天”以后,你进步的程度会让自己都感到惊讶。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提高一点点,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抵达成功,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每天都在提高你自己,如果你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话,你就不可能赢得幸运的青睐。
每天进步一点点,会让我们充满力量。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没有人能够打败我们。《易经》上说“日新之谓盛德”,《尚书》上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名言正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每天都能够进步的人,是不会被打败的。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只是由于梦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结果却忘记了踏踏实实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