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优势交涉:王牌交涉大师的制胜秘诀
29977400000011

第11章 说服的交涉技巧(3)

一般来说,在你和说服对象较量时,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这时候,要想使说服成功,你就要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如何消除防范心理呢?从潜意识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也就是对方把你当成了假想敌人。消除防范心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反复给予暗示,表示自己是他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暗示可以采用种种方法来进行:嘘寒问暖,给予关心,表示愿意给予帮助等等。

有个“的哥”(出租车男司机)把一男青年送到指定地点时,对方掏出尖刀逼他把钱都交出来,他装作害怕的样子交给歹徒400元钱说:“今天就挣这么点儿,要嫌少就把零钱也给你。”说完又拿出30多元找零用的钱。见“的哥”如此爽快,歹徒也有些发愣。“的哥”趁机说:“你家在哪儿住?我送你回家吧。这么晚了,你家人该等着急了。”见“的哥”不反抗,歹徒便让“的哥”把他送到火车站去。见到气氛缓和,“的哥”不失时机地启发歹徒:“我家里原来也非常困难,我呢,又没啥技术,后来就跟人家学开车,干起这一行来。虽然挣钱不算多,可日子也还过得去。何况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呢!”见歹徒沉默不语,“的哥”继续说:“唉,男子汉四肢健全,干点儿啥还不行啊,走上这条路一辈子就毁了。”火车站到了,见歹徒要下车,“的哥”又说:“我的钱就够帮助你的了,用它干点正事,以后别再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了。”一直不说话的歹徒听罢,愣了一会儿,把400多元钱往“的哥”手里一塞说:“我以后饿死也不干这事了。”说完,低着头走了。

在上面这个事例中,“的哥”典型地运用了从对方的心理开始入手,逐步消除其防范心理的技巧,最终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在交涉中要说服对方,做到的不仅是要发出信息,而且还有做到交涉的有效性,使信息具有说服力。交涉中人们发出和接受的信息与沟通一样,包括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前者涉及的是你选择的话题、运用材料及组织技巧;后者则是从你的神态、情绪与声调中表现出来的。

我们根据对信息的分析,把向对方巧妙地传达信息的步骤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要有诚恳的态度

要使说服工作取得成功,就必须把你的观念及主张“移植”到对方的心灵之中。如果不能调动起对方的积极态度,使他主动地自我说服,一切说服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过,扫除天下的妖孽并不难,但驱除人们心中的魔障却是非常困难的事。尽管平等的说服并非真的是在驱魔,但说服对方克服掉自己的心理障碍、认识障碍却仍很困难。但如果我们讲话的态度诚恳,确是发自内心而且有自信,听者就会在感动之余反复琢磨,从而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

诚恳,意味着诚挚、恳切,其本质是以对方为中心,一切为对方的利益着想。在中国古代,有的大臣以“死谏”的方式试图说服君主改变态度,这种不惜一死以竭力说服君主的精神,可以说是诚恳到了极致。真正做到诚恳待人,不是只在说服别人时才戴上一副诚恳的面具,而是要有在生活与工作中不断磨炼这种人性的修养。

对于领导者来说,具有坦荡的胸怀,一定能使他诚恳地面对疑虑者、反对者。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最伟大的说服力。

二、要从灵活的话题切入进去

话题是指与对方谈话中,你要说的是什么。有效的谈话话题是能吸引对方谈话兴趣的话题,这种话题的展开,会使人感到轻松、自得其乐。尽管说服是有目的的谈话行为,但是一种轻松平和的气氛有助于对方去思考、判断、评价与选择,使对方能把自己的疑惑与不安表达出来,以寻求解决方案。应注意的是,说服,并不是机械的灌输,而是观众及态度的有机“移植”。它只有在对方内心生根发芽,才能取得成功。话题要注意哲理性,再加上历史感和幽默感,常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要精心地组织你需要的材料

如果把说服过程考虑成一种潜在的辩论,那么,你就有必要注意材料的组织。说服的策略与艺术是不使辩论公开化,但无论怎么说这里都隐含着辩论,这些障碍,只有通过为对方提供丰富而全面的信息才能消除。因此,你必须了解什么是支持你持这种主张的论据,并且把这些论据有效地加以组织,进行论证,从而有理、有力、有节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事实与观察陈述、解释、比较与对照、统计数字、引用权威言论、具体事例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你组织的有用素材。

在一次如何教导人的辩论中,苏格拉底拿出一箱蜜酒打赌说,他能教奴隶学会毕达哥拉斯定理。他既没有幻灯机,也没有讲义和课本等一些教具,但他用了两样东西就教会了奴隶:一是正确提问,二是仔细聆听回答者的言外之意。

人们常把人脑比作电脑,其实两者是大相径庭的。如果你的问题是为了了解情况,电脑可以进行信息提取,人脑也是如此。然而,如果你的问题要求理解,这在人的记忆库中搜索不到答案,需要大脑再加工出一个答案来,这一点是电脑所不能及的。这种要求理解的问题,能刺激大脑活动,令人产生洞察力或有所发现。

人的大脑经历的创造性发现次数越多,就越能产生新的洞察力。我们把这种对洞察力的渴求称之为“好奇心”。对于大脑来说,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种奖励。长久保持好奇心能给人带来智慧。

在交涉中,让对方理解并同意你的观点,就是要启动他的洞察力也就是好奇心。要求他人理解的提问方式就是主要的启动因素之一。

下面是构造启发性问题的几个技巧:

一、说服之前要先进行铺垫

提出启发性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先进行铺垫和说明。如果发问者和回答者明显处于同一“交流波段”,并且双方都深知这一点,提问就会变得更加有效。先进行铺垫说明能建立起认同感和交流的氛围,能营造出使接下来所提问题更加有效力的环境。

教导者:张莉,你已经花了5个星期来写这份报告,是吗?

受教者:是的。我真的为此花了相当长的时间。

教导者:关于该项目的所有情况中,哪些是你以前没有料到的呢?

这里,教导者通过铺垫说明,建立了认同感(“我和你处于同一交流波段”)和提出问题所需的氛围(“我们已经确定要针对的主题”),使提问更加有效。这样做,他不仅是在向受教者表明:“我是关心你,渴望和你一起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受教者把精力集中到所提的问题上来,而无须使受教者自己先确定谈话的背景,再导出回答。

二、问对方能激发高层次思考的问题

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产生洞察力,而不是分享信息。所以,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求受教者经过一番深层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的。促使人们进行对比的问题就能做到这一点,如“A项目和B项目有哪些不同”;要求人们综合性思考的问题也能使人深思,如“你认为此人的评价对你有何主要影响”;要求做出评价的问题也可以激发人的高层次的思考,如“让你重新处理那项任务的话,你会采用哪种不同做法呢?”

一般的常识是,最好提出开放式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讲,封闭式问题只能得到只言片语的回答。但实际过程要比这复杂得多。苏格拉底所提出要求理解的问题,不仅是要让奴隶说话,而且还是在促使他思考。这种要求理解的提问,其意图不是在于让人多做回答,而是让人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三、提问时一定要避免问“为什么”

在多数的情况下,问“为什么”往往会让对方产生一种受评判的感觉。我们要以各种方式软化询问的语气,“你为什么那样做?”和“你那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听起来就会大不相同。其问题不是出在“为什么”这个词上,而是在于把“为什么”放在了问句的开头。

四、利用好奇心激发好奇心

苏格拉底不仅向受教的奴隶提出了好的问题,他还表现出对整个学习进程的热情。他深信,热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并且因此努力表现出这种热情。在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中,态度和技巧是一样重要的。

在与人的交涉过程中,要想说服对方,你就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动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耐心细致地说服对方,使他对你产生信赖感,并逐渐了解、赞同你的看法,这样就大功告成了。然而这只是个基本途径。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们要想真正做到说服对方,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巧言法

巧言法并不是指用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去迷惑对方,而是说者为了改变、征服对方,有意识地别出心裁地构思、设计所要说的内容,并以新颖、奇特、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方法具备两个特点:新,即有一个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奇,即它常能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有强烈的吸引力,能紧紧抓住对方。

要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就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才能出新言、出奇言,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巧言并非哗众取宠,它不是从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灵活的头脑为条件,还要不断地从生活中获取灵感。

巧言法有时确实能起到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位老妇人和旅行团游武夷山时,不小心把长裙划破了,顿时游兴大减,山路也不愿走了。陪同她的女导游见状,立即走过来和颜悦色地说:“您看,这是武夷山对您有情,不要您匆匆离开这儿,叫您再多看几眼呢!”老妇人听了,立即转忧为喜,站起来继续走路了。这位女导游说话就很有技巧。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两个方面,用巧言劝导、说服,可以令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变成一件颇具喜剧色彩的小插曲。由此可见,巧言的魅力之大。

二、旁敲侧击法

生活中,正面的劝告往往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这时不妨改变一下策略,换个方法来劝说,即从侧面打开缺口,或许能事半功倍。这也就是所谓的“东边不亮西边亮”。

旁敲侧击法一般多以人与人的感情媒介、人对新事物的兴趣注意力或以列举有关的事例为突破口,对劝说的对象进行攻心术。

荷兰物理学家彼得·塞曼,大学一年级时十分贪玩,物理成绩也不好,被人称为浪荡公子。他的母亲为此非常伤心。她劝告自己的儿子,并没有用单纯的说教,而是先讲述了他们家乡的往事:他们的家乡位于西海岸的一个半岛上,自古以来就常被大海淹没。1860年5月24日午夜,家乡又一次遭到了大海的侵袭,一个孕妇在孤舟上漂流了几天几夜,最后产下了一个男孩,就是彼得·塞曼。幸亏乡民们的救助,母子二人才得以平安无事。接着,塞曼的母亲不无悲哀地说:“早知道塞曼是个平庸的人,我当初就不必在海浪中把他生下来了。”塞曼听完母亲的话,内心羞愧万分。从此,他改掉了以往的坏习性,开始努力学习,最终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类比、对比法

要增强话语说服的交涉能力,就要像学生写议论文那样,运用类比、对比、举例子、列数字的方法,以此支持自己的论证,使自己的说服生动有力。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老和尚本想向施主请求要两根木头,但害怕那位施主不同意,于是他心生一计。第一次,他下山对施主说:“请给我一栋房子。”那位施主自然不肯答应。第二次,老和尚又下山来对这位施主说:“请给我两根木头。”施主对比了上次的“一栋房子”与这次的“两根木头”,便很爽快地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

在与人交涉时,要巧用心思,用类比、对比法劝说对方,使对方换个角度考虑你的想法和建议,也许一道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临场说服的交涉能力,就是突发性的,你事先没有准备的交涉。如面对初次见面的人,要想消除陌生感,融洽相互关系,就要有说服对方与你交往的能力;如出门在外遇到意外的事件,你想要求某人给你一些帮助,同样要有处理临场事件的交涉能力。

有一位中国妇人,她的儿子遭遇到了车祸,不幸死亡。一些邻居前去安慰,其中一位邻居说:“哭有什么用!死人还能被你哭活了吗?”那位被劝的妇人依然嚎啕大哭,而且越哭越伤心。这时,旁边的另一位邻居说话了:“唉,谁也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放在谁身上也受不了啊!”一边说还一边跟着流眼泪,停住片刻,又接着说:“事情已经发生了,光难过有什么用呢?你身体也不太好,家里还上有老、下有小的,你哭坏了身子,这一家人可怎么办啊!不要太伤心了,孩子的后事已经办完了,这一页就算翻过去了,你要节哀,打起精神过以后的日子吧!”这话说得比前面那个“啰嗦”多了,但正是这些“啰嗦”,起了让当事人节哀的效果,充分显示了这位邻居临场说服的交涉能力。

当然,上面只是一个简单的事例。真正的临场说服,不但要注意事件的本身,而且还要注意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分辨,然后再依各种差异进行有效说服。

这些差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性别的差异

针对男性,需要采取强有力的劝说语言;针对女性,则要温和一些。

2.年龄的差异

对年轻人,应采取煽动的语言;对于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他们斟酌;对孩子,态度要和蔼些;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3.地域的差异

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说服方式也应有所差别。如,对于我国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的态度;对于南方人,则应细致一些。

4.职业的差异

不论遇到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要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密的语言与之进行交谈,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大大增强。

5.性格的差异

若对方性格豪爽,便可以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迟缓,你则要“慢工出细活”;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处处表白,应该不动生色,使其疑惑自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