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种植计划、生产计划、经营计划以致每天的劳动安排,是由县、公社、大队、小队的干部、队长们包办的,社员只能听钟声指挥,钟一敲响,大家一窝蜂出去。在这种状况下,社员个人是无法关心生产的。因此,他本人懂不懂文化,懂不懂科学,关系不太大。现在不行了,这块土地,这片山林,这个矿山,得由他或者是一个小联合体来自己经营。在形势的逼迫下,他很自然地渴求知识,渴求科学,渴求信息。这种变被动为自觉,用奈斯比特的话讲,是“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与高感情相平衡的转变”,是“从向组织机构求助向自助的转变”,是“从非此即彼的选择向多种选择的转变。”这时候,与他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会给他迅速掌握文化科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种方便,如果要通过汉文,十年八年也不一定行,而壮文只要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就打下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比较容易发展,使自己在文字上、在知识上,互相促进,水涨船高,并给他享受终身教育的权利和巨大好处。有些不同意、不积极推广壮文的同志,有意无意的,其实思想还没有完全从过去的大而公及统一经营的状态转变过来,不适应自主经营、分散管理的转变。拿农业来讲,在广西,山区占总面积的75%,而且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这里农业生产气候、热量在南部、北部、中部都不相同;雨量东部和西部也不相同;同一纬度的山地、丘陵,三低平地、谷地、土地酸碱度、迎风、背风情况也不相同。在分散经营的情况下,生产者个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他经营的效率和成败。光靠技术人员的指导是不行的,永包者就应当是技术员。其他人,包括我们这些在京工作的壮人,不管汉文水平如何高,是无法去代替他们的。如果我对他们说,我汉文高,你们不必学壮文了,这算怎么回事呢?因此,对700多万不识汉文而又渴求知识的壮人来说,他们的希望寄托在壮文上。第四,作为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共同的经济生活,壮人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经营内容、方式,是大体相同的。外地的经验到了壮族地区,承包者要根据本地情况加以运用,才有成效。比如他省的水稻良种,如果不考虑如何适应、提纯,必将很快蜕化。外地的这种经验,在一个地方运用成功,别的壮族地区就必然要求推广,在这种情况下,对700多万不懂汉文的壮人来说,依靠壮文来取得信息是很自然的。现在,壮文报的第三版是科技版,上面除了介绍外地的经验,也有不少是壮族地区的成功经验。
比如1985年4月13日《壮文报》第三版,上面讲的用微量元素养猪的经验,是江苏省军区司令部实验小组的经验。同一版介绍了四种防烂秧药,则是广西的经验。这一版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越来越发挥作用。都安有个科学养猪带头人,是自治区先进生产者,人们纷纷向他请教。
在他的推动下,全县很快发展到720多户,分布在260个大队,形成科技传播网。通过两户为主体的推广体系,可以把科技传到千家万户。问题是这位带头人主要靠传统技术——即过去留下的信息,而且农业科学理论不足。要真正做到长远而广泛地发挥作用,壮文将给他们必要的科学知识。
当着壮文推广卓有成效,专业户和重点户更多出现,他们本身又掌握了壮文,必将出现由他们自己用壮文来介绍经验的小册子。从而使壮文在推广本地、外地经验中负载着更多、更重要的,合乎壮人经济生活需要的科学信息。共同经济生活和壮文必将互相促进。第五,由于壮语中缺乏现代科学技术术语,因此,壮语、壮文中从汉语大量借科技名词术语将是木可避免的。这些借词对壮语各个方言土语的人来说,是统一的,不再发生方言的分歧,这种情况对壮文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可以减少各个方言土语在学习上的困难,增加人们的信心,也会加快学习的速度。反过来,又会促进民族内部经济情况的交流。其结果,壮语的词汇的共同性,即标准词汇,必将较快地增加,从而使方言词的比例相对减少,有利于壮语标准语的形成,推动壮语各个方言互相靠拢的步伐,使记录标准语的壮文在传播新科学技术信息方面给予全民族更大的方便。
举例来讲,“火箭”、“原子能”、“石油”、“电脑”、“电视”、“导弹”等等新词术语,在壮语中是完全统一的,对任何土语区均不再发生太多的语音分歧,这些借词增加了,壮语的统一就往前发展。国外仍以斯瓦希里语为例,它的21个方言之所以迅速统一,便得力于借词的增加。其中阿拉伯语为23%,英语3%,波斯语2%,印地语2%,土耳其语1%,德语1%,葡萄牙语1%,共达33%,这是新借的。如加上过去借的法语,比例更大,其结果使斯瓦希里语迅速统一,成为非洲本土使用范围最广的本地语文,并于1981年出版了标准词典及大量语法书籍,德、法、意、中、英、俄、日也迅速编出了对照词典。壮文如果坚决果断地推行下去,也将是这样的趋势。它带给人们的将是全民族均可接受的科学信息。第六,壮文的推广将加速壮人传统观念的更新。壮族是个开朗上进、善于学习的民族,迅速接受新生事物是这个民族性格的一大特点。然而由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也由于无法迅速、确切而经常地得到世界科学技术变化的信息,许多传统的观念影响仍然很深。通过壮文向广大壮族群众传播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传播最新科学知识,将使壮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从而结束他们因与汉文书刊、广播宣传无缘而与外部世界隔绝或半隔绝的状态。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小而全的经营方式,效率低,浪费人力和资源。壮文可以提侠信息,使千山万鼻壮人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方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过去看转变为信息社会向前看。壮文可以促进壮族乡村专业户、重点户、新联合体的发展,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壮文将改变壮人传统的经营观念。历史上,壮人的经济生活主要是农业,极少从事商业,商品经济落后,《大明一统志》说壮人“不知商贾,唯务农耕。”到《大清一统志》里,依旧是“居民力田,不事商贾。”在过去的观念里,甚至认为商乃是奸。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严重影响了壮族经济的发展。解放后虽然变化很大,但由于种种原因,不事商贾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壮文将有可能给广大壮族地区提供各种商业信息,使人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主动地改变传统观念和经济结构。使广大山区的加工业、商业发展起来,形成产销一条龙,促进经济联合体的建立和发展,进而走上城乡结合、共同繁荣的道路。
进行综合生产的万把人的城镇小据点必将出现,从而在将来避免资本主义那种城市过度繁荣,农村长期凋敝的弊病。第三产业将大为发展,加工、储藏、包装、运输和服务行业将会兴旺起来。壮文将帮助壮人改变生活方式,使他们享受到现代的文明生活。一方面,传统的勤劳、质朴、节俭的美德将保持和发扬;另方面,现代文明将进入壮人的家庭,使一个古老的民族焕发青春,过着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
而这一切在文盲充斥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七,壮文可以满足壮族迅速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的需要。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行壮文的决定中指出,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壮族地区发展教育必须分成几种类型。凡是以汉语为主要交际工具的地方,以汉文为主;汉语、壮语兼用的地方,发展两种文字教育;以壮语为主的地方(这占了壮族地区的绝大多数),主要发展壮文的教育。速样,原有的汉文中小学、中专、大专、大学仍继续发展,同时发展壮文教育尤其是壮文职业中学也一定迅速发展。这样,壮族地区将能迅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迅速扫除文盲,迅速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出一大批科技人才,并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从而为经济起飞提供人才。这个发展的趋势,势头必将是迅猛的。
在这个基础上乡村壮文的各种科研所、科研站、科研组必将在千山万鼻兴起,成为发展生产的尖兵,并反过来促进壮文的发展和完善。正规教育的发展,必将导致终身教育的兴起,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使用的重大变化,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职业流动性,于是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人类知识的总量在以幂级数增长,出现了“知识爆炸”现象。同时,以高技术、高学历化、情报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学到的东西,再不能与几十年前那享用终身了,人们要不断更新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更为直接地控制自己的命运。于是出现了终身教育,世界各国已出现了无墙大学、开放大学、远距离大学、流动大学、自修大学和老人大学的热潮,以适应学习化的人生。我们如果考虑到这种前景,毫无疑义,壮文将给壮人提供终身教育的方便。经过一段普及之后,可以用它来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和更新教育,从而使乡村企业职工、专业户、重点户、新联合体成员不断得新的科技信息,努力赶上迅速发展的现代科学,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那时候,壮文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成为改革的有力武器。以上,我们论述了在当前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紧迫形势下,壮人应当有一种可以迅速掌握的信息载体,现在有了,这就是壮文。当然,发展壮文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壮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连在一起考虑。也兢是说,必须把经济和文化糅在一起,考虑一个总的战略目标,并分阶段去实现。每个阶段的指标都应当有定量分析,光靠估算是不行的,更不能重蹈过去大哄大轰的覆辙,要扎扎实实。在毫不犹豫的发展壮文教育和扫除文盲的同时,必须迅速使壮文投入社会使用,不仅在广告上、会议上、告示上、文件上、合同上、法庭上使用,而且从一开始就使壮文和现代科学联系起来。要组织科技人员(主要是壮族)学壮文,并通过他们用壮文去指导生产和传授技术,向群众提供壮文科技资料,使人们在学习壮文中得到真正的利益,即得到科技和应用上的成效,从而建立壮文的威信。应当组织专业户学习壮文,用壮文交流经验,用壮文提供市场信息,推广先进经验。要加强对壮文本身的研究,使之不断完善。尤其是常用词和科技新词术语的规范,刻不容缓。还要考虑到它发展的若干阶段,使人们对它的发展进程有一个较明确的时间表,以提高信心,统一思想、行动、步骤和措施。果能如此,则壮族幸甚!壮族地区的四化幸甚!注释:①《淮南子·本经训》。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译丛》,1983年第一期。③宋·周去非:《岭外代答》。④《旧唐书》卷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