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汉语和壮语可以功能互补。在中学之上,我们已经有大学这一层次。不仅中央民族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的壮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已经培养了不少人才,而且已经达到硕士、博士层次。当然,在有条件的广西各高等院校也应当开一些壮文选修课。然而我们的眼光决不要局限在这个传统教育的体系之内,考虑到壮族广大乡村在本世纪末或稍后的时期里,主要任务还不是发展高技术,而是要使用普及性的科学技术,为此需要发展壮文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特别是在壮族人口占70%以上的27个县、市,应当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壮文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向农村。同时打破一般的招生办法,直接从专业户、重点户、乡村工厂、建筑队、服务行业、商业、运输业中招生,不包分配,学完归里,直按服务于农村。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促进农村各业的发展,他们也可以接受乡村工厂或专业户的聘请,也可自行建立某种经济联合体。由于这些经过中等职业、技术训练的学员学过壮文,他们可以用壮文传授科学知识,直接用于生产实践,他们与群众的联系将是密切的,他们将能向周围的壮族农民提供容易接受的信息,从而疏通由于不懂汉语而使科学信息被切断的渠道。以壮文职业、技术学校为尖兵,壮文将在广大壮族农村中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因为这时候的壮文已经不是与他们无关的东西,而是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载体,从而使壮文在农村中站稳脚跟,并在实际应用中得以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下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能够负载高技术创造条件。壮文给专业户、重点卢和乡镇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转变为物质财富,必然会刺激扫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对壮族地区的700多万文盲半文盲来说,用壮文扫盲便是他们接受职业培训的最有效的工具。扫盲工作是拆除横在文盲和科学技术之间的藩篱的第一步。壮文扫盲的速度和效果,广西各地都已有不少的经验,但目前尚未出现扫盲的广泛的热情,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工作问题。过去在民族融合的“左”的宣传的影响下,50年代推行壮文的良好势头遭到严重挫折的阴影,使人们还没有看清壮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效用。一旦它所负载的科学知识在生产中开花结果,必然激起人们的热情。现在,有关农业技术的壮文书籍还很少,农民学到了壮文也没有书读,这也是农民对扫盲还不太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历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段,政府应增拨一些经费,使出版工作走在前面。农民所需求的壮文科技书籍多了,学习壮文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壮族农民扫盲总不能满足于认得几个字,他们要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为此,还需要发展成人教育和回归教育,举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以满足壮族人民普遍学习科学技术的愿望。有人说,能用壮文写文章,能阅读壮文报纸和科普读物的不能算脱盲,这是哪里的规定?如果会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仍算文盲,这种看法同把不会英语的中国人都说成文盲是一样的荒谬。在某种意义上说,壮文成人教育乃是决定壮族农村实现优化生产的先决条件之一。发展成人教育势在必行。苏南农村利用科普的办法,从生产领域到管理领域,提高人员的素质,终于建立了“种、养、加”一条龙出口体系,使传统的农业经济变成了创汇农业,自给型内向型的生产体系正向外向型的农贸工结构体系转变之中。一向以贫困闻名的辽宁朝阳山区,条件与壮族山区相似,他们也是用改变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向及向农村普及科技的方法,到1985年底,已办了54000多家乡镇企业,使当年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了80%。我们有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即文盲不仅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由于眼光受到限制,甚至可以很容易办到的事情,人们都想不起来,更不用说有足够的胆量去办其他更大的事业。壮族人民世世代代被贫穷压弯了腰,他们许多人今天还直不起腰来雄心勃勃地去干一番事业。因此,壮族地区应当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举办象山东淄博市张店村技校那样的成人教育学校(见《人民日报》1986年7月29日第三版),以帮助自谋职业者掌握生产技术,帮助在职职工提高技术水平为己任。这样做,壮文成人教育必将在峒场山弄中大放异彩。当然,从战略角度来考虑,在壮文发展的第一阶段,除了让壮人从小学、中学、大学正规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成人敦育中得到科学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以外,更多的经常的还应当从影视系统、广播系统和壮文书报系统以及其他渠道得到信息。目前的汉语文影视系统,农村许多壮人无法接受里面的信息,必须翻译成壮语文,或专门拍摄壮语文科教片,农民才能看懂。而要翻译和创作壮语文片子,没有壮文确实是件艰难的工作。这里有个准确表达的问题,必须反复加工,达到准确、通俗才便于壮人收看。为此,就需要尽快培养出一批掌握较高汉文水平和壮文水平的影视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建立广西少数民族的、专门的影视体系。这是开阔广大农村人民视野的极其重要的工作。壮语广播系统,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壮语广播,时间短,内容少,安排的时间又很偏,就是在武鸣都很不容易收到。各县的有线广播,很多地方没有壮语节目。要发展壮语广播非发展壮文不可。
曾有一段时期,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壮语播音员是拿着汉文报纸,对着文章,边看边译广播的,这怎么能做到准确和通俗?这当然不能怪播音员,而是难为他们了,广播是一种大众化的传导信息的工具,它有很强的传播和发布政策和科技知识的性质。必须依靠壮文,组织各方向的壮文稿件,认真地翻译、核对、审定,而后才能广播。在推行壮文中,充分利用无线和有线广播来向广大壮族农村传播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气象知识等,将十分有利于促进农村各业的发展。报刊系统对于推广、巩固和深化壮文的学习是一种最有力的手段,是传播壮文科技知识最有效的载体。在各种信息载体当中,报刊系统虽不及电讯系统迅速,但它提供的壮文信息更详细些,并且反复使用方便,容易收到深化的效果。近期的《广西民族报》的发行和壮文版《三月三》的创刊,是这方面工作的喜讯。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壮文书籍应当深入壮族城乡。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区、各县也应逐步刊印壮文小报,形成一个县、地、自洽区的壮文报刊网络系统。依靠办学、广播、报刊、影视四个系统可以使自治区的“星火计划”
的“星火”撒向壮乡,改变壮人不事商贾、不谙科技的古老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尽快脱盲、脱贫,实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近期目标。壮文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文化、宣传以及社会各方向鼎力推行,而且首先要依靠自治区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各个工作部门率先重视应用,作为它的工作文字。所有发往壮族基层单位的文件、条令、告示和自治区一级所有机关单位的牌匾、印章、证件等等,应当率先使用汉、壮两种文字,以带动壮文的社会应用。这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行政权力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措施都代替不了的。壮族人民是勤劳智慧的大民,我们的祖先能够创造光辉灿烂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作为瓯骆人的子孙、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也一定能在四化中作出与民族人口相称的贡献。我们的人民如此勤劳,每天辛辛苦苦劳动这么长时间,休息很少。我们壮人的肩膀上总是经常压着一副沉重的担子,扁担把肩膀压成了一个凹字形。我们壮族乡村父老双脚走不尽那崎岖的山路,为什么我们劳动比别人多,享受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与发达国家甚至与国内的一些发达地区相比却又如此贫乏?难道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文盲太多,吸收科学技术困难,从而使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么?同样都是党的领导,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浙江能在短期出现6000多个极富活力的青年经济联合体,一大批青年人成了乡镇企业“不在编的技术员”,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壮族乡村为什么出现不了大批这样活跃的联合体呢?不就是因为浙江的文化教育比我们普及,而我们汉文普及困难,壮文得不到真正椎行,以致造成了这么多文盲而产生的局面么?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大力推行壮文,用它来普及科学种养技术,是使壮族地区经济起飞的一项战略任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苟能如此,壮乡的繁荣兴旺就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