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壮文论集
30023900000026

第26章 古壮字文献及其价值

壮族文字大约萌芽于商周时期,在武鸣的西周晚期墓葬中,发现了早期的有别于甲金文字的刻画文字。秦统一岭南,汉文大量进入壮族祖先分布的地区,壮族祖先在汉字的启发下,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来改造萌芽中的古壮字,使之发生重大变化,至唐代初年,古壮字系统基本形成。宋代以后,古壮字进入它的发展阶段,产生了大量的文献,渗透到了普通壮民的生活之中。古壮字的形成和发展,古壮字文献的大量出现,宗教无疑起了不小的作用。巫教用它来编写经书,传人壮族地区的道教和佛教,在经过壮化之后,也用它来书写经文。壮族是一个歌唱的民族,广西有“歌海”

之称,民歌成了壮人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歌需要记录,需要由孤立的一首首歌发展成为一套套的长诗,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文字。古壮字于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使其文献的繁荣。统观古壮字文献的内容,主要有如下方面:

1.宗教经书

首先是师公教经书,如《三元》《四帅》《九官》《唱社巫》《布伯》《布洛陀》等。佛教主要是《金刚经》《地藏经》等,皆非译文,而是取其部分内容,结合壮人生活重新编就。道教的《道德真经》《正经》《太平洞一经》也都作了同样的处理。

2.碑碣

以《六合坚固大宅颂》及《智城碑》力最著名。其他如墓碑、乡约碑、界碑、路碑、洞崖石刻等。这些碑也有汉文和古壮字参半的。

3.讼牒

为呈送官府的诉讼文书。这类讼牒,宋代即已流行。范成大在淳熙二年(公元1176年)撰写的《桂海虞衡志》中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

4.契约

即《桂海虞衡志》中所说的券约一类,为民间土地山林买卖、借贷、卖身之文书,其中以土地买卖契约为多,告贷量亦夥。惜此类文书多已朽坏,或土改时付之一炬,鲜有存留。

5.谱牒

即家谱,宗族谱一类。因旧时乡间,未上学之男女,无汉文名字,故家谱需用古壮字记载,赓续不断。特别是妇女,一般无学名,而以“某某之母”呼之,“某某”为壮人小孩乳名,汉字难以记其音,只能用古壮字书于谱牒。

6.信函

普通壮人之间,如不会汉文,即用古壮字书写,寄给亲友。因壮人爱歌,不少信函以壮歌的形式出现。有名的《特华之歌》,是100多年前当长工的特华寄给唯一亲人小妹妹的信。情人之间的情书十分特别,通常用古壮字将自己的心意写成情歌,书写在扇面或特制的扁担上,托熟人带给情人。这是一种特别的情书,清代颇为流行,李调元在《粤风》中就有记载。此外,壮族民间有一种全民性军事组织,称为结合团。每寨一团,相邻数寨用古壮字订立同盟,一旦有事,即用古壮字写成信函,陈述臣情或其他急情,别上鸡毛速送邻村,是为古壮字鸡毛信。

7.记事

旧时以古壮字记事,在偏僻乡间颇为流行。如红白喜事,乔迁或民间自愿结合的临时互助团体,一家有事各家相帮,所送之钱粮,请专人用古壮字记下,日后他家有事,如数归还。此外,民间还有各种杂记,这些记事虽属民间琐事,但它与民族风情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贴近,很有研究价值。惜湮灭太多,收集甚少。广西壮族自治区古籍办有部分抄本。

8.民歌

古壮字大量使用于民歌的创作和记录。可以说,民歌是古壮字得以存在的最主要的社会条件之一。日常的吟咏酬答,触景抒。隋,即席对歌,都常需要古壮字。因此,民间记录散歌的手抄本比比皆是,在桂西几乎是村村必有,寨寨必藏。

9.长诗

壮族的长篇叙事诗特别发达,目前已收到的达1000多部,这主要得力于古壮字。这些长诗中,史诗如《布洛陀》《布伯》《郎正射太阳》《莫一大王》等;哲理诗为《传扬歌》;历史长诗如《自明朝至民国史歌》《唱中国历史》《从光绪到民国》《中法战争史歌》《龙胜壮族历史传说歌》等;控诉歌,如《控告土官歌》《布卓》等;叙事歌,比较有名的有《达稳之歌》《达备之歌》《蛇郎歌》《文龙与肖尼》《唱秀英》《梁山伯与祝英台》《李旦与凤姣》《朱买臣》《迷苏和勒苏》《唱舜儿》等等,不胜枚举。

10.剧本

壮族的传统戏剧有师公戏、隆林壮戏、田林壮戏、靖西木偶戏、马隘壮戏、厂南壮戏、富宁壮戏、文山沙戏等8个剧种,有的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各个剧种都有众多的剧目,有的多达数百。这些剧目大部分是用古壮字创作或记录的,主要有《奠一大王》《顺知戽海》《白马姑娘》《盘古》《布伯》《岑逊王》《百鸟衣》《达七》《达八》《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六月飞霜》《水浒》(连台戏)《封神演义》(连台戏)《西游记》(七十多本连台戏)《错配鸳鸯》《刺秦王》《侬智高》《薛仁贵征东》《花木兰》《穆桂英》《薛平贵》《郭子仪拜寿》《太平天国》《红铜鼓》,等等,数量很多,无法尽举。目前剧本中最早的手抄本为雍正四年(即1726年),距今260多年。

在此之前包括明代的本子,只留下剧目,原抄本已经朽坏了。剧本在古壮字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1.说唱

壮族的传统曲艺主要有师公调、比瑜、未伦、天、壮采茶、请月姑及鸿鹊调等众多的民间小调,其词为壮族民歌体,曲目用古壮字创作或记录,本子甚多。主要唱本有《布伯》《莫一大王》《雷王》《二度梅》《梁山伯与祝英台》《毛红玉音》《吴亚忠歌》《吴忠的故事》《婚宴比瑜》《人圆月也圆》《花路》《四季歌》《唱春蚕》《吃葡萄》,等等。特别是比瑜,唱词简短风趣,多取寓言式,可说可唱,曲目众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说唱文学的古壮字本,在古壮字文献中独树一帜,在民间甚为流行。以上的十一方面,基本概括了古壮字文献的类别。然而无可讳言,由于历史原因,传统文献湮灭不计其数,剩下的只是少数而已。过去,古壮字文献只有少数刻于碑碣或竹片上,绝大部分用毛笔抄在纱纸上。纱纸是用纱皮捶打做成的。纱皮树是一种灌木,通高2-3米,叶可喂猪。树皮为柔韧的长纤维,去表皮,呈乳白色,经加石灰、水泡烂,捶打成浆,做成纸张,柔软,极有韧劲,不易断裂。厚者涂上桐油,可作雨布。以之书写契约、长歌,可保存数百年而不朽坏。每年出口东南亚及欧美,为抢手货。

尽管纸质优良,但古壮字文献在民间刀自生自灭,无珍藏之府库,水泡虫蛀,毁坏不可胜数。有些老人将其置于瓮中,深埋地下,视为无价之宝,子孙不知藏处,十分可惜。著名创世史诗《布洛陀》,乃一八十老翁置于小坛中埋在床底一米多地下。后经民间文学工作者与他“三同”盈月,受到感动,才肯挖出。但只能在他家抄,若要借走,必须以一头大水牛抵押。

可见民间对古壮字文献,视为传家之宝,十分珍贵,外人难得一见。古壮字文献是壮汉文化交流的骄子,普通壮民的武器。它所负载的是真正的民族情状,因而对研究壮族历史文化有很高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一、史学

壮族昔无系统的史书、汉文记载多支离破碎,甚至荒诞不稽。而古壮字文献中却保存了很多史料。如争论了三十多年的奴隶制度,一方说有,一方说无,两种观点完全相反,但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史诗《布洛陀》却生动地描绘了奴隶主之间抢夺财产和奴隶的情形,他们抢到白脸男奴和红脸女奴,然后瓜分。由于奴隶制的强烈遗韵,直到明代,农奴仍自称奴隶,不敢用第一人称。如明代,五部《嘹歌》中有三部“我”字全部以ho:i5(奴隶)代之。这说明壮族有过奴隶制。

二、经济学

壮族地区的经济门类,生产方法、生产工具、生产方式、鸟兽习性、草木性状、四季气候等,都在古壮字文献中有生动的记录。有的甚为周详,对了解壮族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及生产情况、经济生活,很有帮助。在盘歌里,包括了广泛的生产知识。古壮字文献中包含有部分自然科学知识、或自然科学的萌芽,如水文地理知识、天文知识、气象科学、种植科学、动植物知识、医学、矿物知识等。当然,这些科学知识是比较零散的,层次也不高,也不可能量化。

但对我们研究有关学科,还是有所帮助的。例如,《四季歌》中对岭西一年四季的雨水分布,气温、风力、风向、台风征兆等的归纳,简洁而准确,至今仍待合壮族地区实际,可作气象科学资料。

三、民族交往

历史上,壮族与汉族及周围少数民族有密切的交往,与东南亚邻国也有往来。有的在汉文史册上有记载,有的则只保存在古壮字文献中,有的古壮字文献可与汉文史籍互相印证。例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可见舜的活动曾达到五岭一带。壮族长诗《唱舜儿》是一部古老的长诗,诗中说舜是壮人,备受后母虐待,出走到大明山(在广西上林、武鸣、马山、宾阳之间)垦荒。可见舜在壮族民间影响甚大,这大约与舜南巡有关,可与史籍印证。

四、民俗学

古壮字文献的民俗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或多或少包含不同时期的民俗。特别是各种风俗歌,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壮人各方面的风俗。在文献里,我们甚至可以找到血缘婚及对偶婚的痕迹。中古以后的民俗,在文献中就更多了。实际上,许多文献都可以当作民俗的记录看待。

五、法学

文献中有一部分乡规、乡约、讼牒、传扬歌,对研究民间习惯法很有参考价值。传扬歌属伦理道德诗,但民间往往把它当习惯法使用。过去壮族乡间百姓因不懂得汉文,绝大部分人是不懂官方法律的。他们也不愿意去官府诉讼,经验告诉他们,百姓上公堂,有理也输光。因此,他们尽量回避官方。社会上的治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依靠习惯法协调,作靠传扬歌规范。有些地方却赖此达到路不拾遗,颇为神奇。因此研究这些文献,对今天不无裨益。

六、伦理道德

许多古壮字文献都包括有伦理道德的内容,但壮族专门有一种《传扬歌》,是专门阐发伦理道德的哲理诗。《传扬歌》有多种异文,其中以流传在红水河中下游的一部景为完整。全诗2112行,第一部分包括天下不公、富人、官家、穷人、志气5章,抨击了上到君王下迄财主的形形色色吸血鬼。第二部分包括求嗣、养育、做人、勤俭、善良、交友、孝敬、睦邻等8章,阐明了做人的道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谆谆告诫年轻人要正直、勤劳、善良;诚实,反对懒惰、欺诈、游手好闲和偷赌。第三部分包括择婿、为妻、夫妇、妯娌、分家、鳏寡、后娘等7章,阐明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准则,指出和睦兴家创业的重要性。这部诗对于研究壮族的伦理道德、民族心理,很有价值。

七、宗教学

壮族的师公教(神职人员称师公)是由原始宗教发展起来的准宗教,尚未发展到真正的宗教阶段,无完整的宗教教义和教规,无统一的全民性组织。道教和佛教传人之后,受到师公教的强烈影响,降为准宗教。这种奇特现象对研究壮族文化特点很有价值。它们的古代壮字经书,对研究壮族宗教的上述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八、哲学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古壮字文献不能不包含许多唯心主义观点。但也有不少文献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关于三层立体结构宇宙观(即三界观)、人类及万物起源的物质基础、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存在、农民的平等观等即是。《传扬歌》虽属伦理道德诗;但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诗中写道:“水不如石重,秤不如戥均。地不如水平,有高下之分。”包含了矛盾客观存在的思想。诗中指出了官民之间、皇帝与大臣之间、贫富之间、财主之间、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广泛存在着矛盾,并一一指出了解决矛盾的办法,难能可贵。

九、语言学

古壮字文献对研究壮语的发展、方言土语的异同,乃至壮侗语族语言的比较,特别有价值,对砑究壮汉语的互相影响和渗透,同样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于大多数文献采用了传统民歌的格式,或为排歌体,或为勒脚体,这种严格的韵律,对构拟唐宋以来壮语语音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材料,通过腰脚韵,某一语音可以用对比方法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这就为解决壮语语音的发展提供了依据。至于语法和词汇,文献所提供的更为丰富和明显。

十、文艺学

有关民歌、长诗、戏剧、曲艺的手抄本,占了古壮字文献的大多数或绝大多数。而在民间文学的文献中,目前所见到的多是韵文,尚未收集到一篇散文。可见壮人对韵文特别喜爱。在韵文中,包容了壮人自古及今,自人类到自然界的尽可能囊括到的知识,真可谓包罗万象。诚如古人所云: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从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到“汉妾辞宫”,“负戈外戍”,“凡此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些古壮字文学作品广博的内容,对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关于文学本身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受客体的制约,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位置绝不能颠倒,这是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根本原则。这在古壮字文学文献中同样可以得到证明。此外,关于文学运动的规律、壮族文学艺术形式的独创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汉文学对壮族文学的促进等,文献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以为民放文艺学的研究做出贡献。古壮字是一种活着的文字,与西夏文、契丹文、回鹘文不同,目前依然有着广泛的社会功能。在民间文学艺术领域,它依然是民间歌手和艺人得心应手的工具,厂泛使用于创作民歌和壮剧,长诗尤其少不了它。在宣传领域,它一直是得力的工具,许多乡、县级不同部门经常用它把党的方针政策编成壮人酷爱的民歌,拿到民间传唱。对于绝大部分不懂汉语汉文的壮人来说,这是他们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仍用它来记事、记帐。用它编成哲理诗来解决纠纷,教育后代,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生产领域中,人们仍用它来总结气象知识和生产技术。在医药领域中,它是壮医的得力助手。由于壮人爱歌,它甚至于披上了通货之光。有人用它来抄写或编写民间长诗,油印成册,拿到圩场出售,成为抢手货。至于宗教师,古壮字及其经书更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在新壮文普及之前,上述状况是不可避免的。而新壮文重重受阻,何时能普及到一千多万人中(目前脱盲仅20多万),难以预测。因此,古壮字仍将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