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长篇叙事诗特别发达,目前已收集到的达1000多部,这主要得力于古壮字。这些长诗的内容和形式多姿多彩,风格独特,主要有史诗,如《布洛陀》《布伯》《郎正射太阳》《莫一大王》等。哲理诗,壮族称为《传扬歌》,有多种不同的手抄本,内容为阐发壮族传统优良伦理道德,语言凝练,富于哲理,无情节。历史诗,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风格与一般长诗迥然不同。如《自明朝至民国史歌》,评价自崇祯自缢到民国时代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抨击了明清13个皇帝、1个土官及民国时代的8个军阀,赞扬了李自成、张献忠、孙中山、冯子材,对300年沧桑巨变,褒贬大致得当,难能可贵。类似的还有《唱中国历史》《从光绪到民国》《中法战争史歌》《龙胜壮族历史传说歌》,等等。控诉歌,属揭露统治阶级压迫残害的长诗。如《控告土官歌》产生于上个世纪末年,《布卓》,揭露财主残害百姓的罪行,这类长诗不少。叙事歌,以反映婚恋、家庭题材为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改编自汉族古典小说、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叙事长诗数量最大,大约占长诗的80%以上。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达稳之歌》《达备之歌》《蛇郎歌》《文龙与肖尼》《唱秀英》《梁山伯与祝英台》《李旦与风姣》《朱买臣》《迷苏和勒苏》《唱舜儿》,等等,不胜枚举。此外,还有反映民间风俗、生产劳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长诗,如《刘三姐》等。在古壮字文献中,长诗不仅数量大,也最有价值。
10.剧本
壮族的传统戏剧有师公戏、隆林壮戏、田林壮戏、靖西木偶戏、马隘壮戏、广南壮戏、富宁壮戏、文山沙戏等八个剧种,有的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各个剧种都有众多的剧目,有的多达数百。这些剧目大部分是用古壮字创作或记录的,主要有《莫一大王》《顺知戽海》《白马姑娘》《盘古》《布伯》《岑逊王》《百鸟衣≯《达七》《达八》《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六月飞霜》《水浒》(连台戏)、《三国演义》(连台戏)、《封神演义》(连台戏)、《西游记》(七十多本连台戏)、《错配鸳鸯》《刺秦王》《依智高》《薛仁贵征东》《花木兰》《穆桂英》《薛平贵》《郭子仪拜寿》《太平天国》《红铜鼓》,等等,数量很多,无法尽举。目前剧本中最早的手抄本抄于雍正四年(1726年),距今260多年。在此之前包括明代的本子,只留下剧目,原抄本已经朽坏了。剧本在古壮字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1.说唱壮族的传统曲艺主要有师公调、比瑜、末伦、天、壮采茶、请月姑及鸿鹄调等众多的民间小调,其词为壮族民歌体,曲目用古壮字创作或记录,本子甚多。主要唱本有《布伯》《莫一大王》《雷王》《二度梅》《梁山伯与祝英台》《毛红玉音》《吴忠的故事》《婚宴比瑜》《人圆月也圆》《花路》《四季歌》《唱春蚕》《吴亚忠歌》《吃葡萄》,等等。特别是比瑜,唱词简短风趣,多取寓言式,可说可唱,曲目众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说唱文学的古壮字本,在古壮字文献中独树一帜,在民间甚为流行。以上的十一方面,基本概括了古壮字文献的类别。然而无可讳言,由于历史原因,传统文献湮灭不计其数,剩下的只是少数而已。过去,古壮字文献只有少数刻于碑碣或竹片上,绝大部分用毛笔抄在用纱皮捶打做成的纱纸上。纱皮树是一种灌木,通高2-3米,叶可喂猪。树皮为柔韧的长纤维,去表层,呈乳白色,经加石灰水泡烂,捶打成桨,做成纸张,柔软,极有韧劲,不易断裂。厚者涂上桐油,可作雨布。以之书写契约、长歌,可保存数百年而不朽坏。尽管纸质优良,但古壮字文献在民间乃自生自灭,无珍藏之府库,水泡虫蛀,毁坏不可胜数。有些老人将其置于瓮中,深埋地下,视为无价之宝,子孙不知藏处,十努可惜。著名创世史诗《布洛陀》,乃一八旬老翁置于小坛中,埋在床底一米多的地下。后经民间文学工作者与他三同盈月,受到感动,才肯挖出。但只能在他家抄,若要借走,必须以一头大水牛抵押。可见民间把古壮字文献视为传家之宝,十分珍贵,外人难得一见。
三、古壮字文献的价值及社会功能
古壮字文献是普通壮民的武器,壮汉文化交流的桥梁。它所负载的是真正的民族情状,因而对研究壮族历史文化有很高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1.史学
壮族昔无系统的史书,汉文记载多支离破碎,甚至荒诞不稽,而古壮字文献中却保存了很多史料。如争论了三十多年的壮族奴隶制度,一方说有,一方说无,两种观点完全相反,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原因在于汉文史籍所记甚少,征引其文,难以服人。但在民间长诗里却相当分明。史诗《布洛陀》我字多以“奴”代,每章开头都先说:“奴来叙往事,奴来论前朝”。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奴隶主之间抢夺财产和奴隶的情形,他们抢到白脸男奴和红脸女奴,然后瓜分。由于奴隶制的强烈遗韵,直到明代,农奴仍自称奴隶,不敢用第一人称。在明代五部《嘹歌》中,有三部的“我”字全部以hoiq(ho:15,奴隶)代之,另两部只有少数“我”字。这说明壮族有过奴隶制。壮族的历史长诗、时政歌很发达,对了解壮族社会的发展、封建王朝的用兵、土司间的火并、民间的苦难,都很有价值。
2.经济学
壮族地区的经济门类、生产方法、生产工具、生产方式、鸟兽习性、草木性状、四季气候等,都在古壮字文献中有生动的记录。有的甚为周详,对了解壮族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及生产情况、经济生活,很有帮助。在《嘹歌·建房歌》里.详细地描绘了建筑干栏的选材、尺寸、截木、做榫、上梁、斗架的整个过程,对研究这种古老建筑的结构及建造方法,提供了详实的材料。生产歌描写之细,描述之广,令人惊叹。在盘歌里,包括了广泛的生产生活、民间礼仪知识。
3.自然科学
古壮字文献中包含有部分自然科学知识或自然科学的萌芽,如水文地理知识、天文知识、气象科学、种植科学、动植物知识、医学、矿物知识等。当然,这些科学知识是比较零散的,层次也不高,也不可能量化。但对我们研究有关学科,还是有所帮助的。例如,《四季歌》中对岭西一年四季的雨水分布、气温、风力、风向、台风征兆等的归纳,简洁而准确,至今仍符合壮族地区实际,可作气象科学资料。
4.民族交往
历史上,壮族与汉族及周围的少数民族有密切的交往,与东南亚邻国也有往来。有的在汉文史册上有记载,有的则只保存在古壮字文献中,有的古壮字文献可与汉文史籍互相印证。例如,史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⑧又说“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⑦。可见舜的活动曾达到五岭一带。壮族长诗《唱舜儿》是一部古老的长诗,诗中说舜是壮人,备受后母虐待,出走到大明山垦荒。可见舜在壮族民间影响甚大,这大约与舜南巡有关,可与史籍印证。
5.民俗学
古壮字文献的民俗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或多或少包含不同时期的民俗。特别是各种风俗歌,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壮人各方面的风俗。在文献里,我们甚至可以找到血缘婚、对偶婚的痕迹。中古以后的民俗,在文献中就更多了。实际上,许多文献都可以当作民俗的记录看待。
6.法学
文献中有一部分乡规、乡约、讼牒、传场歌,对研究民间习惯法很有参考价值。传扬歌属伦理道德诗,但民间往往把它当习惯法使用。过去壮族乡间百姓因不懂得汉文,绝大部分人是不懂官方法律的。他们也不愿意去官府诉讼,经验告诉他们,百姓上公堂,有理也输光。因此,他们尽量回避官方。社会上的治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依靠习惯法协调,依靠传扬歌规范。有些地方竞赖此达到路不拾遗,颇为神奇。因此,研究这些文献,对今天不无裨益。
7.伦理道德
许多古壮字文献都包括有伦理道德的内容,但壮族专门有一种《传扬歌》,是专门阐发伦理道德的哲理诗。《传扬歌》有多种异文,其中以流传在红水河中下游的一部最为完整。全诗2112行,第一部分包括天下不公、富人、官家、穷人、志气5章,抨击了上到君王下迄财主的形形色色吸血鬼。诗中写道:“人们当醒悟,江山属帝王,十五嫔妃拥,白银烂在仓。”
“做官忘国事,掌印不为民,妻妾陪下棋,淫乐度光阴。”刻画入骨三分。
诗中劝他们要行善,否则“猛虎扑进城,东京(宋都汴京)人震撼”。第二部分包括求嗣、养育、做人、勤俭、善良、交友、孝敬、睦邻等8章,阐明了做人的道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谆谆告诫年轻人要正直、勤劳、善良、诚实,反对懒惰、欺诈、游手好闲和偷赌。第三部分包括择婿、为妻、夫妇、妯娌、分家、鳏寡、后娘等7章,阐明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准则,指出和睦对兴家创业的重要性。这部产生于明代的哲理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凝练,结构严谨,是壮族传统优良伦理道德之集大成,对于研究壮族的伦理道德、民族心理,有很高的价值。
8.宗教学
壮族的民间宗教是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准宗教,尚未发展到寞正的宗教阶段,无完整的宗教教义和教规,无统一的全民性组织。以师傅为核心,一般包括十多个徒弟,形成一个很小的宗教团体,几乎每个行政村一个。各团体间互不相干,经书也有所差别。道教和佛教传人之后,受到原生型民间宗教的强烈影响,降为准宗教。它们的古壮字经书,对研究壮族宗教的上述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9.哲学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古壮字文献不能不包含许多唯心主义观点。但也有不少文献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关于三层立体结构宇宙观(即三界观)、人类及万物起源的物质基础、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存在、农民的平等观等即是。《传扬歌》虽属伦理道德诗,但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诗中写道:“水不如石重,秤不如戥均。地不如水平,有高下之分。”包含了矛盾客观存在的思想。诗中指出了官民之间、皇帝与大臣之间、贫富之间、财主之间、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广泛存在着矛盾,并一一指出了解决矛盾的办法,难能可贵。
10.语言学
古壮字文献对研究壮语的发展、方言土语的异同,乃至壮侗语族语言的比较,都特别有价值。对研究壮汉语的互相影响和渗透,同样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于大多数文献采用了传统民歌的格式,或为排歌体,或为勒脚体,这种严格的韵律,对构拟唐宋以来壮语语音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材料,通过腰脚韵,某一语音可以用对比方法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这就为解决壮语语音的发展提供了依据。至于语法和词汇,文献所提供的更为丰富和明显。
11.文艺学
有关民歌、长诗、戏剧、曲艺的手抄本,占了古壮字文献的大多数或绝大多数。而在民间文学的文献中,曰前所见到的大部分是韵文,仅收集到少数散文。可见壮人对韵文特别喜爱。在韵文中,包容了壮人自古及今,自人类到自然界的尽可能囊括到的知识,真可谓包罗万象。诚如古人所云: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从“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到“汉妾辞官”,“负戈外戍”,“凡此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些古壮字文学作品广博的内容,对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关于文学本身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受客体的制约,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位置绝不能颠倒,这是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根本原则,这在古壮字文学文献中同样可以得到证明。此外,关于文学运动的规律、壮族文学艺术形式的独创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汉文学对壮族文学的促进等,文献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以为民族文艺学的研究做出贡献。古壮字是一种活着的文字,与西夏文、契丹文、回鹘文不同,目前依然有着广泛的社会功能。在民间文学艺术领域,它依然是民间歌手和艺人得心应手的工具,广泛使用于创作民歌和壮剧,长诗尤其少不了它。在宣传领域,它一直是得力的工具,许多乡、县级不同部门经常用它把党的方针政策编成壮人酷爱的民歌,拿到民间传唱。对于绝大部分不懂汉语汉文的壮人来说,这是他们了解国家大事的一个渠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仍用它来记事、记账。用它编成哲理诗来解决纠纷,教育后代,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生产领域中,人们仍用它来总结气象知识和生产技术。在医药领域中,它是壮医的得力助手。由于壮人爱歌,它甚至于披上了通货之光。有人用它来抄写或编写民间长诗,油印成册,做成光盘,拿到圩场出售,成为抢手货。至子宗教师,古壮字及其经书更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在新壮文普及之前,上述状况是不可避免的,古壮字仍将发挥一定的作用。以上笔者从三个方面对古壮字及其文献进行了探讨。由于文献长期流传于民间,受到冷待,其内容和价值过去鲜为外人所知。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文献的总量及其内涵做宏观的评介,并逐步将重点作品注音注意出版,向海内外广为介绍,进而对文献的丰富内涵及其特点作深入的研究,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挖掘出它的价值。古壮字是汉字文化圈中一朵奇葩,其文献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尘封拂去,必将在国人之前现出它特有的光泽,为中华文化增辉!
注释
①叶浓新:《武鸣马头古骆越墓地的发现与窥实》,《广西民族研究》1989年4期。
②黄现皤等:《壮族通史》第156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③同上。
④韦敬一:《智城碑》。
⑤李调元:《粤风·假歌》。
⑥《史记·五帝本纪》。
⑦《大戴礼记·少间篇》。
⑧《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