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壮文论集
30023900000028

第28章 古壮字文献(2)

第一类:象形字。如上文所举的3、3、3.、.3即是,这类字很少。第二类:指事字。如旧念guh(ku6),意为做、劳动、动作;并l念ranz(ra:I12),意为家、房子;孟念aeu(aul),意为要、取、拿.,第三类:会意字。1.相加取义。如蚕念gwnz(kwr12),意为上面、上方;乖念laj(la3),意为下面、下方;仪念boh(p06),意为父亲;燕念heiq(hej5),意为空气、忧心、气体。2.在这类字当中,减笔取义是古壮字造字法的创造。如将“眉”、“肩”

字减笔为“胛”和“行”,念壮音ndi(di1或bou3),“眉”音ffl12,有的意思,胛及屙取其反意为无、不、没有。“有”字减笔成“有”或“椭”,念mbouj(bou3),意为空,没有。又如将“罔”字去一半留”“尸”,念mbiengj(bi:马3),半边之意。第四类:形声字。

(一)借汉字

1.借音形义。如千aen(西:nl);万fanh(fa:n6);心sim(ximl);龙lungz(lLID2);国guek(ku:k7)……其音已纳入壮语的语音系绕,故不是原字的音而是近音。这类字有一定数量。2.借形义而念壮音,如父念boh(p06);母念meh(me6);如念lumj(lU:Cf13);黑念ndaem(darr/)……3.借音表意。如岑念gaem(kad),意为手抓、握、拿;许音hawj(haw3),意为给予、送给、递;怀音Vaiz(va:jZ),意为水牛;论念lwnh(lwn6),意为告诉、诉说、转告;猛念mengq(melJ5),意为辫子;勒念lwg(lwk8),意为子女、儿子;礼念ndeij(daj3),意为得到、得了;扶念boux(po:U4),意为个,人的量词;往念nuengx(nu:才),意为弟弟、妹妹;皮念beix(pej4),意为哥哥、兄长……这类比较多。4.借形另赋予音义。如兰念rox(r04),意为知道;勺yaek(jak7),意为一定要、将要;护ndaw(daw"),意为里面、内部。

(二)另造形声字

借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另造,这是古壮字的主体,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壮字。分7种结构:1.简化另造。如亘念gangj(ka:叼3),意为讲、演讲、说;盯念daengz(tarj2)到;兀(deil),意为好、好了、美丽。2.外义内音。如闪haeuj(hau3),意为进、进去;阀ndaw(dawl),意为里面、内部;闲rug(ruk8,卧室),圈dou(toul),意为门;阍gyaeng(kja习1,监禁)。3.外音内义。如阕念mbwn(bwd,)意为天;阅念maenz(man2),意为元(人民币单位);阅念mon(mo:nl),意为火力微弱。4.上音下义。如免念dai(ta:jl.死);留念naz(na2),意为田;型念reih(rej6),意为畲地;型念hwnj(hwn3),意为起来、上去;圣念youq(jou5),意为在、停止。5.上义下音。如岽念ndoeng(doDl),意为山林;季念mb—wn(bwd),意为天;岜念bya(pjal),意为山;皇念ranz(ra:n2),意为家、房子。6.前义后音。如仨vunz(vun2),意为人;Ⅱ巾念gwn(kwd),意为吃;耨念haeux(hau4),意为大米,米;馅念mwngz(mwrjZ),意为你;娘念ndang(da:刁1),意为身体;蜍念cwz(Gw2),意为黄牛;猾念mou(moul),意为猪;獐念yiengz(ji:习2),意为羊;唔念bak(pa:k7),意为嘴巴。7.前音后义。矾见念raen(rad),意为看见;捏念ndau(da:ul),意为星星;鹉念roeg(rok8),意为鸟;鹎念bit(pit7),意为鸭子。上述造字法表明,古壮字属于方块字系统,是汉字文化圈的产物,它仿汉字六书构造法,形成了一套有规律的较为系统的造字造词方法,从而使其读音有章可循,其结构相对稳定。不过,由于壮族土语区较多,各土语区内不同的县、乡、村之间语言也还有某种差别,因而各地的古壮字读通并不容易,需要懂其方言土语,并依据上下文意来推断某个字的意义,因而影响其流通。尤其是深奥的文献,本地歌师读来声通意顺,外地歌师则必须经过琢磨方可破读。

三、文献概况

(一)文献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唐宋时期,古壮字系统形成,主要用于讼牒、碑铭、契约、谱牒、信函、记事及民歌创作诸方面。而且使用相当普遍,“桂林诸邑皆然”,其他壮族地区也必然如此。范成大当时在静江府(府台在今桂林市)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又是南宋名臣,能到他手上的讼牒必然非同寻常,而他竞能“习见之”,可见使用频率之高,也说明古壮字系统已基本完善,能够较好地表达美系重大的讼牒内容。明清时期,道教及汉传佛教传人桂西壮族地区,壮族原有的原始宗教受它们的影响,嬗变成原生型民间宗教,达到准宗教的程度。这些都想在壮人中生根,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壮字宗教经典大量产生。师公教、麽教经书用的是典型的壮族勒脚歌、排歌等格式,把流传在民间的创世史诗加以充实、改造,使之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人物更加鲜明,同时又在其中渗入自己的教义,使民间文学成了诸教宗旨的载体。于是《布洛陀》《布伯》等洋洋万言的经诗得以产生。原生型民间宗教还从汉文化中引入二十四孝、鲁班等故事传说,按壮人的观念改编成经诗,作为道场等宗教活动中念诵的经典。道教的神职人员道公则把其经典《道德真经》《正经》等结合壮族民间的观念与习俗加以改造,用古壮字重新编写,虽经名依旧,但内容与原文迥然不一。佛教的《金刚经》《地藏经》等也都做了同样的处理。各教的经典不统一,各个方言土语的神职人员互不相属,其经典往往各自编就,内容并不完全一样。以《布洛陀经诗》而言,异文竞达二十多种。这就造成了大量经典的产生,它们成了古壮字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有研究价值。在民间,在民歌散歌手抄本的激发下,经过一定经验的积累,壮族民间诗人歌手、歌师、歌王便利用壮族民间故事、汉族古典文学作品及汉族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民间长诗,其中既有叙事长诗、哲理诗,也有作为歌圩对歌若干套路的底本,都是洋洋万言的长诗,它们是古壮字古籍的主体和最有价值的部分。与此同时,壮族的戏剧得到了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以及由古老的傩逐步演化而成的师公戏。师公调、末伦、比瑜、天、壮采茶等乡种说唱也应运而生。壮剧和说唱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古壮字,有了它,民间艺人才能创作大量的作品,甚至把《三国演义》也改编成为要演盈月的75台连台戏。大量改编汉族古典文学作品、民间戏剧和民间文学,大大丰富了壮剧和说唱剧目、曲目。这些加起来上千的作品,是古壮字文献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有很高的价值。目前见到的古壮字剧本,最早是雍正四年(1725年)的《五虎平南》,但这不一定是最早的,因为据古籍记载,明代洪武年间,沐英在镇压壮族农民起义时,壮民在逃离家园之前演了三天土戏。总之,明清时代是古壮字古籍的发展阶段,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

(二)文献的分类

古壮字文献主要有以下方面:

1.碑碣。主要有住宅碑、山寨碑、界碑、路碑、乡规乡约碑、城碑、桥碑、岩洞碑、江河碑、墓碑、功德碑、例规碑、革除陋规碑、蠲免碑……

等等。这些碑碣使用的文字有汉文、古壮字、汉文加古壮字三种,属古壮字古籍文献的是后两种。半汉文半古壮字碑是壮族地区一大特色,其行文不是一边汉字,另一边译文,而是夹杂使用。例如万承土司(今广西大新县境)辖境有不少碑文,半汉半壮,其中一块蠲免减免碑,前面行文用汉文,寨名称大多是古壮字,如“那阴村总数银六两四钱二分九厘,永免银五钱五厘正”,“多有村总数银十二两一钱一分正,永免银二两九分正”,“啼伪村总数银九两七钱三分九厘,永免银八钱五分二厘”,“涂淋村总数银一两四钱五分六厘,永免银三钱一厘”……其中的村名都是古壮字。有的碑文则全部是古壮字,如桂西发现的一块悼念因受封建婚姻迫害致死的情侣的墓碑,碑文为壮歌体,用古壮字刻就,对研究壮族社会情况有一定的价值。

2.乡规民约及讼牒。壮族各地有不少《传扬歌》,专门传播做人的道理,被誉为壮人的“道德经”。《传扬歌》过去在民间常常被当作习惯法使用.各地还配以乡规民约,力图用传统道德教育后代,安定社会。如果遇到民间刑事大案,《传扬歌》及乡规民约无法了结时,才写讼牒呈报官府。

《传扬歌》是用古壮字创作的;乡规民约则有汉文和古壮字两种。讼牒在宋代以古壮字为主,明清时代懂汉文的人多了,才有汉文讼牒。

3.信函。壮族古代的信函和汉族的信札不同,它是一种信歌,确切地说是一种容量较大的信体长诗。这种信歌可以用古壮字写在特制的扁担上,称为担歌。也有的写在扇面上,百十首相连,称为扇歌。更多的是写在纱纸上,订成歌本,托人带给远方的亲属、亲戚、朋友、情人手上。清代著名的《特华之歌》便是代表,是特华外出打工从远方寄给妹妹的,信中诉说了他打工的辛苦和对寄托在叔叔家的小妹妹的思念之情,十分感人。

4.谱牒。壮族乡间过去有很多谱牒,多是族谱而少家谱。这种族谱用纱纸装订成册,后面留大半本空白。这种用古壮字或半壮半汉文书写的谱牒,若仅是记录历代祖先考妣之名讳也就没有多少价值了,但它不仅有历代家族的赓续,还追述本家族的起源及最早的聚族之地,第一个祖先的名字、业绩,本家族迁徙路线,每一代的重要活动及事件。特别是有业绩的,总大书特书,因此,这种谱牒实际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因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了解壮族社会家族的变迁、社会的情状、重要的人物及事件,都有参考价值。

5.民歌。古壮字大量用于民歌的创作和记录,唐代之所以出现歌仙刘三姐,与此有关。后世壮人中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无论谁创作了一本壮歌,都要抄一本放在刘三姐庙宇的供桌上。迷信说法,只有供歌本,歌场上才能稳操胜券。由散歌到歌本,有赖于古壮字,有了它,才能精雕细刻,才能集腋成裘,使散歌向歌本发展。唐宋时代,大约是以散歌为主。

明清时代,民间积累了大量经验,才出现了成套的歌,又叫组欹。典型的有桂西各县的排歌,其特点是一部排歌由若干组歌有机结合而成,既相联系又相对独立。每组又由若干首构成,每首句数不限。壮族的这种民歌本,民间比比皆是,从内容到艺木形式,都有重要价值,是古壮字古籍中的主要部分。

6.长诗。明清时代,古壮字长诗得到了充分的发育,除了早期的史诗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加工以外,出现了大量的哲理诗、历史长诗、抒情长诗、长篇叙事诗,据初步统计多达1000部以上。目前整理翻译出版的仅几十部。史诗由于产生较早,失传甚多,目前仍流传的创世史诗代表作是《布洛陀》《布伯》《郎正造太阳》《侯野射太阳》《特康射太阳》等。壮族英雄史诗很少,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仅是《莫一大王》,这反映了壮族社会的相对稳定。历史歌是壮族文学的特产,这类歌的特点是对历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概括性评述。代表作主要有《龙胜壮族历史传说歌》《情趣歌》《唱中国历史》《从光绪到民国》《自明朝至民国史歌》《中法战争史歌》《长毛破城歌》《粤军作乱歌》等。30年代还产生了《东兰革命史歌》《红八军歌》等反映土地革命的历史长诗。叙事长诗是长诗的主体,篇章宏富,在古壮字古籍中独占鳌头,价值很高。其中反映爱情悲剧和爱情生活的主要有来自本民族题材的《蛇郎》《马骨胡之歌》《甫牙》《幽骚》《石朋与玉莲》等,汉族题材有《董永与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毛红玉音》等;反映壮汉青年曲折婚恋的如《李旦与凤娇》;反映家庭生活和家庭悲剧的主要有《达稳之歌》《达备之歌》《迷苏和勒苏》《唱舜儿》《欺妻重妾歌》《朱买臣》等;反映战争题材的主要有《嘹歌·贼歌》,反映阶级矛盾的主要有《布卓》《文龙与肖尼》。此外还有反映文化生活的《歌唱刘三姐》。

7.壮剧剧本。壮族有师公戏、德靖木偶剧、马隘壮剧、田林壮剧、降林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和文山沙剧等8种地方剧种,其剧本以古壮字创作,题材一半为本民族生活,半数来自汉族古典名著、民间戏剧、古籍及民间传说故事。据初步统计剧目过千,多数剧本犹存。剧本中反映神话传说的主要有《盘古》《布伯》《雷王》《岑逊王》《莫一大王》《八仙图》

《张四姐下凡》等;歌颂民族英雄的主要有《甘王》《侬智高》《乔老苗》

《杨文广》等;反映政治斗争和战争的主要有《百鸟衣》《梅良玉》《三国演义》(75台连台戏)、《水浒传》(连台戏)、《封神演义》(连台戏)、《大闹金刚山》《卜荷戏土司》《包公卖布》等;反映爱情生活的主要有《达七》

《达八》《达三》《秀英》《文龙与肖尼》《李旦与风娇》《山伯访友》《田螺姑娘》等;反映家庭生活和家庭悲剧的主要有《王氏逐夫》《迷苏和勒苏》

《董永》《达架》《女儿媒》《孟姜女》《孔雀东南飞》《六月飞霜》《八姑》

《秦香莲》等等;反映民族文化生活的主要有《蒙伦》《刘三妹》等。此外还有反映农业生产的《冯远》等等。

8.说唱本。壮族的说唱艺术,剧目及唱本甚多。内容和唱本名称有相当一部分与壮剧相同。主要有《二度梅》《吴忠的故事》《毛红玉音》《四季歌》《唱春蚕》《卜必乜必》《人圆月也圆》《莫一大王》《鲁班》《布伯》,等等。唱本有勒脚歌体、排歌体、七言四句民歌体、散文体等格式,七言五言均有。

9.经书。宗教经书在古壮字古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其思想性比较复杂。道教的经典主要有《太平经》《灵宝经》《三皇经》《阴符经》《太上感应经》等。道场的开斋、请圣、召亡灵、冥途引路、行孝、初霄、消灾、末夜等诸科及其他驱鬼酬神法事,还有一些较短的经文。道教经书一般以古壮字书写,散文体,中间杂有壮歌,以壮语吟诵。佛教经典主要有《金刚经》《地藏经》《无量经》及解关、安祖、做斋、赶鬼等法事的短经文,全部按壮人觋念重编,与原文差异甚大,念壮音。师公教经典最多,因为都是韵文体,故统称为经诗。壮族题材经诗主要有《唱三元》《唱四帅》《唱九官》《唱天王》《唱龙王》《唱上界》《唱社王》《土地公》《唱夜宿仙婆》《唱莫一》《唱莫二》《布洛陀》《布伯》《雷王》《德生造世》《特康射太阳》《白马三娘》《冯四将军》《甘王》《东林》《分家泪》《十月怀胎歌》《祖源歌》《秧姑》《七姑》《八姑》《唱秀英》《天上月圆人也圆》等等。以汉族文学为题材的主要有《鲁班》《董永》《孟姜女》《二十四孝》《唐僧西天取经》《唱关公》《何文秀》《高文举》《吕蒙正》《赶子牧羊》《六月飞霜》,等等。经诗实为民间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性。在保存民间文学方面,功不可没。

10.医药。壮医萌芽比较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就出土了铜针。到土司时代,官方开设有医学署,明代多达四十多处。民间与官方结合,使壮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首先是壮族地区的多发症、常见病,壮医都有壮语名称,并以古壮字记录,80年代出版的《广西少数民族常见病便方》,便得益于这些资料。壮药多达二千多种,常用六百多种,均有壮语名称;诊法疗法甚多,民间著名验方多达数百,皆以壮语名之,古壮字记之。其医书编成壮歌,在民间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