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语委、民委、教育厅联合召开座谈会,纪念恢复推行壮文和壮文进校实验工作20周年。从会上自治区语委和教育厅的总结报告以及会外笔者所得到的情况看,说明壮文确有它的相应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汉文所难以达到的,说明壮文与汉文应当优势互补,以便促进壮族的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目前的状况表明,壮文在学校教育、科学种养、整理遗产、新闻出版、翻译整理、壮族研究、文艺创作、机关挂牌、对外交流的部分领域中,弥补了汉文难以达到的空间,发挥出自己的功能,业已显示出汉文壮文优势互补的优越性。
一、学校教育
①壮文进中小学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目前全区共有23个县(市、区)66所壮文实验小学,63个教学点,小学生20766人(2002年)。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
的办学方针和“先壮后汉”的原则,小学的实验是成功的。由于壮族聚居区乡村小学面对不懂汉语的广大学生,在教学中必须使用壮语解释课文,而通过壮语文学汉文比单纯通过壮语学汉文效果要好得多,比如便于复习和记忆,效果比单纯用壮语要好。各实验区实践普遍反映,同一地区的小学,用壮语文进行双语教学比荜纯用壮语进行双语教学效果好得多。2001年教育厅对所有实验小学毕业生统一命题测试,汉语文平均及格率达93.7%,优秀率达58.95%。德保县四所实验小学在全县完小汉语文、数学双科统一测试中,连续四年名列全县187所村完小的前10名。其他点也是如此。②到2001年底,有23所民族中学设有壮文班或开设壮语文课,壮文班学生5571人。壮文对初步掌握汉语文的壮族学生仍有帮助,但到高年级不宜开设,以免影响学生各科学习。③从1952年起,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前身)就开设壮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壮语言文学教学科研人才。50年来,这个专业已培养了一千多名学生。学生的学历层次也从大专、本科逐步升格,到上世纪80、90年代,已培养了一批壮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接受国外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并派研究生出国留学,与国外学者交流壮语文研究。80年代,广西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前身)也建立了壮语文专业,至今已培养了一批学生,其中包括硕士生。④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民族师范学校壮族学生约占70%-80%,壮文是这四所学校的必修课,大批学生掌握了壮文。1956年,广西壮文学校成立,当时桂西壮族自治州覃应机州长兼任校长。建校至今,已培养了壮文师资班、丈艺班、农村科技班等学生40000多名。他们较好地掌握了壮文和汉文,在广大壮族乡村工作得心应手。⑤农村扫盲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曾取得很大成绩,脱盲达290多万人,“文革”被迫中断,21年来虽然只少数地方恢复,也扫除青壮年文盲70多万人。在这个领域,壮文有巨大的功能。
二、科学种养
①《广西民族报》及其前身《壮文报》,创刊至今的2500多期中,每一期都有专门一版介绍科学种养及相关的农村医疗卫生,平均每期6-10条左右,收到很好的效果。②从1988年4月1日起,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壮语文科技栏目,广播壮族地区乡村所需的科技知识、医疗卫生知识、致富信息,受到农村的欢迎。③从1999年起,自治区语委有计划地选点在横县、马山、平果、武宣、环江等县开办了十期农民壮文科技培训班,用壮文传授水稻早育、抛秧技术、种桑养蚕、家禽科学饲养、蔬菜高产栽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实用科学技术,受到热烈欢迎。受过培训的500多名学员已成为农村致富能手。
三、新闻出版
①广西综合民族文化期刊《三月三》壮文版至今已出版93期,向国内外发行。②《广西民族报》80年代复刊至今已发行1480期,区内外发行达几十万份,受到广泛欢迎。在民族文字报纸中是发行量较大的小报之一。③广西民族出版社恢复以来已出版壮文图书230多种,发行260万册。
其中有14种获全国或桂版优秀图书奖。此外,中央民族大学壮语文教研室、广西民族大学壮语文教研室还出版了壮语言文学专业所需教材近20种。④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壮语版块节目、广西电视台壮语新闻播出相当数量的壮文稿件,部分壮族乡村广播站也播出部分壮文稿。
四、翻译整理
①中央民族翻译局壮文室除翻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周恩来文选》、《邓小平文选》、《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等重要文献,每年还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翻译全部重要文件。②广西民族出版社、自治区语委民族语文研究室、广西壮文学校、广西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相关机构和个人还翻译出版了大量文艺作品、种养技术、少儿读物、科普知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重要文献。③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语言文学系壮语文教研室还用壮汉双语文整理出版了《古壮字文献选注》《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1400多页),《壮族民歌古籍集成·欢样》(900多页)。众多壮族古籍整理正在紧张进行之中。这些文献离开壮文是无法进行的。
五、文艺创作
①《广西民族报》及其前身《壮文报》,每期都有一版文艺版,其中刊登用壮文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和小戏,平均每期5篇左右。该报第四版为中小学生习作专版,刊有散丈、学习心得、回忆、游记等,多属散文作品。平均每期5篇左右。据不完全统计,仅该报恢复以来刊登的壮文文学作品,已达10000多篇(首),其中有部分作品译成汉文刊于《民族文学》等汉文刊物,影响广泛。这些作品在懂得壮文的青少年中受到热烈欢迎。②《三月三》壮文版主要刊登文学作品,至今已出93期。刊登的作品有长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美术、摄影等,每期文学作品10篇以上,至今已刊1000篇左右,影响较大。③壮文已成为广大壮族乡村歌手、歌师、歌王创作和记录壮族民歌的得心应手的工具。为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2000年,广西区语委还举办了首届壮族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有39名学员参加。经过短期培训,学员即能用壮文创作或记录民歌,后其作品作为纪念建党80周年专辑刊于《三月三》壮文版。2001年9月由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区文联、区电视台、河池地区联合举办有14个地区代表队参加的广西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山歌擂台赛,壮文成了歌师的有力工具。《三月三》(壮文版)选登了河池代表队优秀作品中的50多首,以飨读者。④用壮文来搜集、整理、转写壮族民歌、套歌、史诗、民间叙事诗、谣谚、壮剧剧目、民间故事传说,成绩巨大。重耍的集子已多达几十种。
所搜集的民间韵文作品多达数十万篇、部、首。⑤用壮文翻译影片,而后配音放映,在壮乡受到热烈欢迎。21年来,平均每年译配90部,观众300万人次。如为配合庆祝建党80周年活动,区语委、文化厅、电影公司联合举办“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和“兴边富民”
百场壮语文科技电影下乡活动,沿中越边境展开,反应强烈。
六、壮族研究
①壮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已离不开壮文,所出版的文章、著作中,一些特殊的语汇必须注上壮文,才能准确解读。用壮、汉双语文整理的古籍,已成为壮族研究重要的资料来源。由于壮族的古壮字手抄本各地所使用的古壮字很不统一,易地难以解读,用壮文转写后,读音准确,便于理解,对研究尤为重要。②壮语研究尤其离不开壮文。壮语是壮侗语族的一种语言,无论壮语本身或壮语与布依语、傣语、侗语、黎语、仫佬语、毛南语、水语、仡佬语的关系的研究,都必须以壮文作为工具。为此,广西区语委研究室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基本建设工作,先后出版了《壮汉词典》《汉壮词汇》《壮语词典》《古壮字字典》《壮语方言土语音系》等工具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壮语文教研室、广西民族大学壮语文室也先后出版了《壮语简志》《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壮语语法概述》《壮语语法研究》《现代壮语》《现代壮汉语比较语法》《壮语方言概论》等10多种著作,使壮语文研究向纵深发展,壮文本身在研究中日益完善。
七、机关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