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壮文论集
30023900000043

第43章 推行壮文问题讲座(3)

壮文进学校,是壮文恢复推行后最重要的成果。壮文如果不进学校,就不算是一种真正的文字,也就难以扎根。现在我们已经有305个学前班,308个小学班,15所民族中学,11个中专班,4个大专班,300多人函授班,4个本科班,还有一批研究生,壮语文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系在自治区语委的大力帮助下,从1985年到1991年与区壮文学校联合开办6期大专班,1987年开了函授班,这样在七、八年之内,就可以培养900多名壮语文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这对于教育体系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毋庸讳言,这个体系目前立足未稳,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首先是这个体系的基础即壮文小学极不稳定,有的已经瓦解,有的名存实亡。新建立的15所民族中学也遇到舆论、经费、人力三方面的夹攻。有的中学连粉笔也靠借他人的;教学经费奇缺,工资也难乎为继,更不用说设备了,教材及参考材科奇缺是个大冲击。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已造成一些班次教学质量下降,有瓦解的危险。如果办成职业中学,也许前景更好一些。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文学校是壮文在教育系统的中坚,地位非同小可,开办以来培养了数万壮文人才,对壮文的推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形势下,可考虑向职业技术教育方向发展。目前的人才市场上,技工一类人才奇缺,已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广大壮族乡村的种养技术人才,乡镇企业的技工,缺口不小,制约了壮族农村的发展,区壮文学校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在德国考察教育时,发现二战中被炸得百孔千疮的德国恢复很快,问他们的诀窍,答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德国人没有把高等教育放在首位,他们特别扶持职业技术教育,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首位。学生高小毕业后便做分流,根据个人的素质和要求,一部分人读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大部分人读中级职业技术教育,一部分人读高中;高中生再做分流,一部分人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部分人读大学。一般大学生毕业后,要再受两年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方能进人人才市场。这一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被称为德国模式,在西方赫赫有名,有别于以办大学教育为主的美国模式。对我们来说,德国模式更有参照价值,区壮文学校可考虑走职业技术教育之路。应当说,壮文的推行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如何巩固这些壮文中小学,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首先要坚定一个信念,即在与汉文中学具备同等条件的情况下,壮文中学的教学质量不会比汉文中学低,先开办的四个班就是如此,后来有些班次成绩下降,纯属人为。只有中学质量土升,对壮文小学才有吸引力,因此中学是关键。第二,语委系统、教育部门要共同保证壮文中学的健康发展。壮族地区有几百所汉文中学,而壮文中学不过十几所,为100:3.7,我们既然可以保几百所,也应当可以保很少的十几所,如果几百所可以保,十几所保不了,那一定是人为因素造成。第三,各县应当给壮文中学配备水平较高的教员,起码不低于汉文中学的。在这个问题上,决不应当以邻为壑。只有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员,才能保证质量。师资水平决定教学的成败。第四,各方都应当想方设法保证教学经费,几百所可以保障,十几所也应当能保障;有人说搞壮文中学是劳民伤财,这不对。6000多人里仅培养出6个,怎么说呢?这样低的成功率,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偏对壮文中学如此苛刻,这不是实事求是。第五,要及时总结经验,互相交流,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研究工作应当跟上去,以便保证教学水平的相对稳定。对于质量下降的学校或班次,要及时采取措施,使之回升。第六,打破传统教育思想,不但巩固传统教育体系这条线,还要建立职业中学、壮文技校、政府秘书班、广播通讯班、公检法文书班、医疗防治班、种养技术班,使壮文教育体系形成开放的体系,满足社会的需要。

壮文教育体系是前进的基地,必须加以巩固,才能前进!

壮文进政治领域

一个民族的广大成员参政的程度,是该民族素质的标志,成熟的标志。

但参政的前提除了社会政治结构,对个人来说决定于他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程度。而思想水平也是和文化程度相关联的。基于此,将壮文引入政治领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当把文件译成壮文,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壮族群众。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各级政府政策、法令、规定,公检法部门的法律条文,自治区的自治条例,亘要的都应当译成壮文,以期使每个群众都能直接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因此,自治区及两级人民政府、党委、人代会,都应当配备译员。属于全国、全区文件的由区译员翻译,政府审定,属于县级的由县译员翻译,县人民政府审定。内蒙古、新疆、西藏三个自治区就是这么做的。第二,报刊上的重要文章,包括国内外形势述评、社论、论文、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研究,对开发智力十分重要,应当择其要者译为壮文,通过刊物、广播或农民壮文夜校灌输到群众中去,改变不少群众对世界、对山外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的局面。第三,目前壮族地区各县、乡、镇开会用语多使用双语或壮语,但会议过程不用壮文,特别是乡、村政权,如不使用壮文,有的群众实际等于被排斥在政治之外。因此,应当创造条件逐步使用汉语文和壮语文,使每个人都能参政。第四,公检法办案过程,特别是侦察、审问,多用壮语,但档案、呈文、法律条文、记录、判案、布告全是汉文,既不利于正确判案,也不利于普及法律知识。为此,在法律程序范围内,该用壮文的地方应当用壮文,壮汉对照才能使公检法的工作适应壮族城乡的语言环境。特别是用壮话审判的记录,应当原原本本地用壮文记录在案,译为汉文后原件存档,这是对人负责,对事负责,体现审判的人性化。第五,用壮文写的举报、诉讼、报告、申请书、总结、信函、决议、申诉书等,应当具有与汉文同等的效力,有同等的权利,不得排斥。这是维护人群众权利的重要一环。第六,壮族地区广大城乡的机关、学校、商店、旅游、公共文化娱乐活动中心、街遒名称、名胜古迹,其匾额、牌子、介绍都应当使用两种文字,逐步造成一种气氛和环境,使普通群众易于识别,享受到应当享受的权利。壮文进入政治生活领域,是一件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和普及壮文结合起来,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法律手段来逐步实现。壮文进入政治生活领域,是壮文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一环,是发挥壮文社会功能的重要措施,是在壮族地区建立真正的、有千百万群众参加的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一步。也是巩固和发展壮文推行工作的成果,使它摆脱孤立无依状态的重要条件。

壮文进生产领域

壮文如果不进生产领域,或者推行后很长时间不进入生产领域,将越来越失去社会的支持,无法回答诘难,孤立无援。这对它的生命是生死攸关的。正规教育系统周期过长,期望其自然地产生经济效益,不符合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的现实。信息时代意味着竞争,而竞争的特点是分秒必争,优胜劣败。壮文必须参与竞争,才能够获得生命力。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为适应这科学、生产、流通躁动不安的小小寰球的环境,使壮族步入先进民族行列,要建立正统教育系统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各地乡镇企业和种养条件,建立扶贫中专、壮文职业中学、壮文技校、壮文技术函授系统、壮文技术短训班。把科普技术、种养技术尽快送到生产第一线的壮人手上,让他们发财,让他们脱贫致富。日本、韩鲜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其劳动者普遍得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些经验可以借鉴。为此,县、地区民族师范及壮校,应当面向农村,开办各种传授技术班次,普及科学种养技术。农村扫盲工作应当开展起来,扭转单纯教文字的状况,把传授种养技术与壮文扫盲工作结合起来,使农民从学壮文中尽快得益。否则农民极易厌倦,扫肓容易失去吸引力,即使学到了文字,也难以巩固。为此,建立农民技术夜校是一个好办法。目前自治区正在实施星火计划,各县壮校、县民语办应当与县科委、农业局等部门密切配合,想方设法将壮文种养技术送到农民手上。提倡建立有偿服务网络,可以建立某种与机关脱钩的壮文扶贫公司,通过与某地若干乡村订立合同,以技术支持其发展本地优势产品,然后根据生产成效提成,以便扩大再生产,扩大技术覆盖面,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两者相比,生产是第一位。以生产为基础,以流通为目的,以流通促进生产,逐步把壮族地区的生产纳入国内经济大循环。这当中,壮文可以提供技术,提供信息。在流通领域,壮族内部商品交往可用汉文和壮文,对外交往以汉文为主。壮人传统疏于经商,也没有使生产纳入循环的思想准备,这个观念的更新,壮文可以促其实现。为此,壮文科技短片(电视录像或电影),必不可少,这是普及种养技术的强大手段。翻译出版工作必须紧紧跟上,可以两条腿走路,即出版社与县有关部门翻译、复印结合,不必事事成书。这样可以用方言土语普及技术,群众更易于接受。一旦试点取得成效,即迅速用壮文推广,可起到交流的作用,并造成后浪推前浪的良好循环局面。不过生产领域涉及到投资的成效,与人们的生活关系非同寻常,因此,需要进行试验。可以建立若干试点,逐步推广,防止投资付之东流。

壮文进文化宣传领域

舆论的力量是众所周知的,面对广大的壮族乡材,面对广大壮族群众无法接受汉语文宣传的现实,壮文进入文化宣传领域是当务之急。文艺的作用在于铸造人的灵魂,净化人的精神世界,教给人生活知识。

但汉文作品在壮族中的影响仅限于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读者。初中生由于复盲率高,接受有限。广大文盲半文盲群众则基本排斥于汉文文艺大门之外。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繁荣壮文文艺创作。目前壮文版《三月三》和《广西民族报》第二版已开了个好头。但还不够,到一定时机,地区也应有壮文文学刊物出版。目前壮文几乎尚未进入艺术领域,电影、电视遥遥无期。壮文歌曲尚未流行。舞台艺术还没有壮文的位置。壮文可以用来演小戏,演相声,演壮戏,演师公调、末伦、比瑜及其他现代曲艺,以便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要求。问题在于有关文化部门要有群众观点,有意识地去组织。现在壮族农村一些歪风抬头,与文化生活贫乏不无关系。广播领域目前也十分狭窄,除了区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极短时间的广播,就很难听到壮语广播的声音。县级广播站使用双语广播,壮语占了主要地位。但广播员懂得壮文的不多,汉文广播有稿子作依据,而壮文尚未进入广播站,壮语广播近乎即兴,拿起汉文报纸或文件,随口翻译随口播出,这是很难准确的,也难以提高技艺,难以满足群众要求。广播员应当学壮文,用壮文拟稿、翻译然后再广播。重要文件还应当送审。乡级广播站以壮语为主,广播员更应当学壮文。这些广播站除了广播新闻、法令、政策规定、决定,还应当广播壮文小说,散文、广播剧、相声、壮戏、曲艺,播送壮歌,吸引群众,达到最佳宣传效果。博物馆、展览馆、展览会等文化设施,要面对农村,使用壮汉两种语言文字写说明文和讲解词,使它们真正发挥对壮族群众的教育作用。各县文化局、文化馆对此负有组织的责任。我区第一个县级博物馆已经在靖西建成,各地可以效法,建立有民族特色的展览中心。在医疗卫生体育领域,壮文也可以发生相应的功能。广大乡村的医务人员,经常与壮族群众打交道,多使用壮语。面对农村的医疗卫生,各种卫生常识,各种疾病的预防、紧急处置和治疗,各种中草药的使用方法,各种家禽家畜的防疫,计划生育,等等,都可以用壮文印成书面材料,广为宣传。有关部门特别是县一级卫生局,应当把这个工作纳入计划,培训懂得壮文的骨干,进入实施。农村中许多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老习惯,可以通过壮语文的宣传逐步改变。壮文可以开展国际交流,有的外国资料可以直接译成壮文,并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壮族文化、新面貌、新技术成果,也可以从壮文直接译成外文。壮文应当面向世界。以上十讲,分别讲述了壮人寻求文字的历程、为什么要推行壮文、怎样推行壮文,总的来说,壮文也不能囿于一个封闭的体系之内,它也要开放,也要搞活,也要参与竞争。要引入各条战线,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才能使更多的人认识它,支持它,热爱它。

注释

①《隋书》卷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