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壮文论集
30023900000042

第42章 推行壮文问题讲座(2)

从上面几讲的纵横比较里,我们可以把为什么要创制推行壮文归纳如下;(1)为了尽快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民族素质,使它具备走向先进民族行列的基础。(2)为了调整业已失去平衡的民族文化生态,开发智力,造就整个民族协调发展的环境,促使政治、经济、文化在新形势下有个大突破。(3)发展壮文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只有当壮人能有机会从自己看得懂、听得懂的民族语言文字中直接吸收到科学技术(特别是种养技术),壮族地区的生产力才有可能飞跃。以上几点其实并不新鲜。早在壮文产生之前,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多次指出民族文字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周总理在听了中央访问团的汇报,确定了壮族的名称(当时称僮族)和地位之后,在刚解放百废待举的情况下,毅然指派国肉一流的语言学家为壮族创造文字。由国内外语言学家组成的语言调查组,深入到壮族地区记录了52个点的语言材料。这些专家是:北京大学袁家骅教授苏联语言学家谢尔久琴科教授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傅懋劫教授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王均教授(现为国家语委副主任)壮族当代语言学家韦庆稳研究员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张均如教授(当时还是个年轻的助手)以上是从北京派去的。地方参加的主要有:张元生教授(后为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壮语言文学专业的创始人)梁敏研究员(后为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壮侗语族语言学家)陈竹林研究员(后为自治区语委研究室负责人)韦星朗教授(后参与创办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壮语言文学专业)参与的还有一大批语文工作者。他们将记录材料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了壮语的音位系统,设计了文字方案,并且着手开始了骨干培训工作。方案草拟之后,提交到政务院(即今国务院)。1957年11月,庄严的时刻到来了,周总理亲自主持了第63次国务会议,通过了壮文方案。壮族祖先经过长达几千年的艰苦探求,几经曲折,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自己的夙愿。我清楚地记得,壮文产生的时候立刻沸腾了千山万峒,在国内外轰动一时。国内没有文字的民族欢欣鼓舞,纷纷要求改革旧文字,创制新文字,几年时间,有10个民族得到了他们渴求已久的民族文字。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先后为壮、瑶、苗、彝、布依、侗、水、黎、哈厄、纳西、拉祜、景颇、傣、傈僳、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20多个民族开办了语文专业班。新创制文字的民族都把壮文的推行视为支柱,寄予厚望。当时在轰动的氛围中献身于此的壮人很多,我也是终生拥戴这一事业,还有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同志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壮族人民的这项事业。在国外,第三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羡慕壮文。印度一位学者说,这是壮族的大幸。苏联和东欧纷纷报道,谢尔久琴科还写了专著。美国学者评价壮文是中国唯一走向世界的先进文字,《新唐》等报刊多次专文评价。日本不仅有人学壮文,还编了《日壮词典》。法国的一位华侨把壮文介绍给巴黎读者。

法国以及东南亚国的反应更不用说了。壮文为壮族赢得了世界的声誉。凡到中央民族大学参观的总统、总理、部长、学者、各国共产党领袖,都把到语文系参观民族语文教学作为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记得我在中央民族大学上学时,经常陪外宾参观学校,当他们知道我是壮人,不少人都会问壮文的推行情况,向我翘大拇指,说明外国人非常关注,因为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伟大。当时的感觉是:壮文产生惊天下!可惜由于“左”的路线的打击,“文革”中新文字受挫,直到80年代才开始有所复苏。

完善壮文推行机制

80年代壮文是复生了,但是,在推行的路道上依然不顺。如果方法不当,仍有可能遇到更大的困难。如何推行呢?首先要完善壮文推行机制。

对于以语委为龙头的推行体系,必须强化。从自治区到地区及县民语办,要明确任务,完善机构,配备有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骨干,各削定出目标管理,限期完成。有关县人民政府应当保证民语办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发展中小学教育的乡镇,要有人分工管理。地区及县民语办要研究发生横向联系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以期使壮文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培养骨干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工作。30多年来壮文之所以屡砸不烂,除了党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重要的是有一批矢志不移的骨干。他们奔走呼号,埋头苦干,在种种诘难声中兀立不动,十分感人。为了民族的振兴,他们在这条战线上贡献了一生的精力。更令人感动的是,横县的屈校长、宾阳的余晖、山西的李树森、浙江的蔡培康等一批汉族同志为壮文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壮族人民将永远感念他们。他们虽然宝刀未老,鬓发已衰。

而在他们和年轻人之间,却有二十年的真空地带。为此,需要不拘一格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不搞论资排辈,当提就提,委以重任,迅速建立起新的梯队。理论指导在推行机制中有船舵的作用,不可忽视。需要使更多的人明确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文繁荣而不是消亡的时期;明确母语的巨大稳固性及其对幼儿精神的乳汁作用;明确文字对文化生态平衡的重大的作用;明确文字在当代和一个民族的命运密切相关。总之,要明确一个理论——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文繁荣时期;确立一个观点——只有推行民族文字民族才能繁荣;形成一个声音——百折不回,定要成功。必须有立法作为保证。首先,自治条例应当给它开辟广阔的前景,而不要给予它人为的限制。其次要制订文字法,规定它与各有关部门及战线的关系,为它走向社会发放通行证,作出保障。规定对阻挠、损害壮文工作的处理办法。经费常常对壮文工作遣成制约。经费是壮文发展的营养液,在它作为新生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推行系统要精打细算,紧缩开支。另一方面,作为百年大计,财政部门应当给予保证,不让壮文工作做无米之炊,当然更不应用经费削弱它。推行系统还可以广开财路,自筹部分资金。一切仰仗拨款,也不合时代的要求。推行机制的完善还有赖于文字本身的日益完善。它的规范化要不断推行,不断补充一些可以在全民族推广的方言词。新的语法现象应当研究,从汉语中借过来的某种表达法,如“的”字结构,如出现频率有发展之势,应予推广,使壮语表达方法更为丰富。借词和新创的原则更为重要,应以有利于全民族一致,有利于吸收新观念,有利于文字推广为最高原则。壮文工作指导委员会总揽全局,协调关系,工作之成败,它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

巩固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