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对人类是有过贡献的,比如水稻,人们未必想到水稻的种植,世界上最早的是壮族的祖先。最近,美国十一月份《读者文摘》十一日号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大米颂》,歌颂大米,这篇文章又重申了这个观点,虽然没有提到壮族。在《大米颂》里面透露了一个情况,现在全世界60多亿人口当中,有一半以上吃大米饭,我们祖先最早种植出来的水稻,现在被全世界一半人口当作主食,我们这个民族光荣不光荣呢?我认为很光荣。光人口多是不行的,要有所贡献。为了论证水稻种植的起源,曾经有两个农业史专家即西欧的墨里尔和我们中国的丁颖,专门到岭南来沿着西江调查,发现不少地方有野生稻,证明这片土地就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比浙江河姆渡遗址(七千年)的稻壳还要早得多。
最近还有几篇文章,包括《云南社会科学》的一篇文章公开提出来,水稻种植最早是壮族祖先。岭南越人最先种植出水稻,先秦传到日本,日本学者称之为“稻米之路”。然后经过中国与东南亚交界的弧形地带传播到全世界。我们祖先为中华民族也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所以我觉得作为瓯骆人的后代很光荣。当然贡献不止这方面,在我的《壮族文化概论》里面,物质丈化我列了十三项,精神文化我列了十六项,一共是二十九项,都是比较大的贡献。今天在这里来不及讲了,因为我的《壮族文化概论》-共要讲三个月才能讲完。壮族不仅在种植水稻方面,还在淡水鱼的养殖、海洋的开发、森林的开发、动物的驯养、冶炼铸造、棉麻纺织、土特产的开发、水利、航运等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千年前我们的铸造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世界上的古代大青铜器有一个鼎王,这就是汉族的司母戊鼎,八百多公斤。二王呢?就是壮族祖先铸造的一个六百斤铜鼓,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鼓。这个铜鼓有多大?打个比方,像穆铁柱这样的运动员躺在鼓面上,把手脚都伸开也露不出边来。石钟健先生前几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壮族祖先——越人,很早就从南海北岸(现在我们的合浦、北海一带)出海,经过太平洋中部一个半弧形的地带即印尼、斐济、新西兰的北部这个链条地带,直到南美,可能几千年以前就到了南美洲。这就是说壮族的祖先在航海技术上,早期就是很高超的。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呢?前些年联合国想召开一个纪念哥伦布发现南美洲500周年大会,这个大会硬被我们几篇文章给冲垮了,没开成。美国专家说,三千年前越人早就从南边到南美了,你500年前才到南美,你算什么呢!你不要开这个会了,开这个会要丢脸。提议的人缩回去了。所以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对国家、对人类都作出过贡献。在精神文化方面,现在大家知道的花山、铜鼓是很有名的,我就不讲了。讲一讲我们的兵制兵法,我们的《岑氏兵法》也有名得很。
明代瓦氏夫人用我们的兵法带六千子弟从田州千里迢迢到苏淞一带去打倭寇,那倭寇打仗凶得很,土阵的时候把上衣脱光,身上还画虎啊蛇啊什么的,哇呀乱叫冲上来,厉害得很,但碰上我们的壮族子弟,他们就没有办法,第一仗我们打了个大胜仗,斩敌三千,为抗倭以来第一次大胜仗。带头冲锋陷阵的瓦氏夫人是位老太太,都五十八岁了,还拿双刀,带领六千壮族子弟去冲锋陷阵。打倭寇功劳最大的是戚继光,在戚继光的兵法里面有瓦氏夫人的一个阵法叫鸳鸯阵,戚继光特地用鸳鸯阵来打倭寇,很有效。
我们壮族的这些贡献,我们过去没有机会讲,没有机会研究。但是我们令天回过头来看,这些贡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取得的呢?
是在自然经济的情况下取得的。我们祖先在历史上有过这样的贡献,那么我们这些瓯骆人的子孙,在“四化”中要不要做出跟我们人口相称的贡献呢?我认为是应该的!如果光说你人口多,你贡献不大,那你怎么光荣?
在自然经济对代,农家不需要有很高的文化,我种的水稻比你还早,种得比你好。所以古书上反复地讲,壮族有些地区“同之齐人”,就是跟上齐人水平。齐人是历史上南方对汉族的称呼。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民族各方面发展的弊端显露出来了。虽然成绩也不小,但跟先进地区比,壮族的发展慢了。同样是在党中央的路线之下,广东、上海、江苏、浙江速度就是不一样。浙江上千个青年运输联合体把浙江的经济搞得热火朝天;河北太行山应用河北农大的科技支援,农业产值大幅度增加。这在《人民日报》头版上有刊载,大家都见到了。而我们壮族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了,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明为什么在现在没有发生作用呢?就因为出现文字真空。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新的时期,在中央新的方针之下,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整个广西、整个民族经济在全国靠近前而不要倒数第几个,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每个壮族同志深思。历史原因很多我今天就不讲,包括反动派的压迫,包括我们工作的失误,这些东西张顾问他们都讲过了,我就不讲了。我讲萁中的一个重大原因,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通行的文字。那么同志们是不是说我把文字看得过高了,不是的。文字是什么呢?文字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有它更重大的作用,它是民族认同的符号,民族文化的韧带。韧带本指连接我们两个骨骼的筋腱,这两块骨骼没有韧带就连不上了。民族的文化是个系统的框架,这个框架各个环节的联系从历史的纵向和断代的横向来看,主要靠民族文字,假如没有这个民族文字或者不成其为完整的系统,那这个框架就散了,所以说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韧带。我们民族缺少的恰好是这样的韧带,所以壮族的民族精神里面有一个弊病叫做松散性,形不成一股绳。为什么松散?没有韧带它当然就松散。设有民族文字使我们民族文化形成了五大断裂。这五大断裂我们有些壮族同志像蓝鸿恩同志他就很同意我的这个观点,他曾用我这观点在全国一个会议上发言,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云南著名学者马曜先生到广西开会时,特意到武鸣找我交流,那时我在武鸣讲课,他说我们白族也是因为没有民族文字,文化断裂了。这五大断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由于壮族文化没有统一的文字而形成的,当然还有别的方面,象相对封闭性、浓厚的农本思想意识等,这些都是壮族文化里面比较大的弊病。但是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断裂性。第一个断裂是古与今断裂,壮族古代的灿烂文化很多都没有能够传下来,连我们祖先最早发明水稻种植这件大事,我们这些瓯骆子孙都不知道。如果不去翻历史,不去搞研究,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这不就是古与今的断裂吗?两千年以前衡量一个民族最高的科学水平,没有别的,不像现在用原子能或纳米来衡量,就是把这个圆面东西给你,你能把它平均分成几等份,这个民族水平就算高了。两千多年以前在书上肯定能够分割这个东西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汉族,另一个是古希腊欧几里得,这个分割圆面的原理,其圆周率测算出为3.1416……大家念中学都如道的,欧几里得因此名垂千古。
我们壮族做到了没有?我把两千年以前壮族祖先铸造的铜鼓用现代精密仪器测量鼓面,结果证明那时我们祖先同样也能分割圆,他们在鼓面中间画个太阳纹,根据芒数多少把鼓面划分成八等份,十二等份,角度一点不差,使我非常。晾讶。据说还有分十三等份的,这就更不容易了,可惜我没有看到。试问,我们民族的欧几里得何在?我们没有文字,没有记下来呀,如果记下来,我们民族就会有一个欧几里得名垂千古。古与今就这样断裂了。汉族文化很高,它有文字,古代成就容易传下来,我们就传不下来,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古与今断裂嘛!第二,文与言断裂。用的文字是汉文,讲的是壮话,这个我不再解释。这个断裂大家都有深刻体会,为什么壮人讲汉话夹壮,就是这个断裂造成的。第三,高与低断裂。高层文化难以沉底,低层文化难以提升,造成壮族群众吸收科技的困难,而民族文化多在基层运行,以致我们的知识分子大多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文化。两者难以互动。陆地《美丽的南方》是壮族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壮族文学发展的里程碑,可惜普通壮族群众看不懂。而流传在民间的师公唱本《布伯》,壮族知识分子也很少懂它。第四,内与外断裂。也就是汉族先进文化,其他民族文化,外国文化只能传到壮族的知识分子当中,壮族百姓再通过他们零星吸收一些,无法直接接收。这种状况恐怕短期难以根本改变。而壮族的文化又没有文字作为载体存在和流传出去,外界多不了解。总之没有沟通的渠道。所以壮族的信息渠道是不畅通的,这就是壮族地区经济滞后的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情况有较大改变,但并没有根本改变。第五,传与承断裂。传这里指的是学校教育,壮族地区的学校传的都是汉文教育,几乎没有壮族文化的影子。而继承则限于民间,并且处于零星的自发的不系统的状态。范围又大抵限于不识字的民众,学校学生大多不懂。学校里讲的历史过去是三皇五帝,决不会讲布洛陀。当然,三皇五帝应该讲,怛一点不讲民族的祖先,壮族学生当然不懂得自己民族从哪儿来。就像一个人一辈子不懂得自己的父母是谁,这是很可怜的。我们文化上发生的这五大断裂,其结果使我们民族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失去了生态平衡。民族文化生态平衡这个观点是美国一个学者叫斯图尔特的提出来的。生态平衡大家都很清楚,原本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互相作用而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假若把自己的环境如森林、水源、生物群落、空气等给破坏了,人类的生存就会发生问题。水源里面污染很厉害,人喝了就要得病,甚至影响繁衍。影响大的甚至可以导致一个民族灭亡,或一个地方的人类灭绝。据研究拉丁美洲古代玛雅人的灭绝和文化生态平衡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民族特别爱吃某种植物,这种植物影响人的寿命,抑制人的生育,使这个民族的人口逐渐减少,最后整个民族神秘地消失了。斯图尔特认为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一个平衡的问题,一旦文化生态平衡失调,就会导致这个民族滞后,严重的甚至灭亡。壮族文化生态在历史上曾经是平衡过的,但是越往前发展,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平衡的失调,这个平衡的失调表现在我们的各个领域里面。根据我个人的研究,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壮族文化在若干领域里面都发生不平衡。我先把这十个领域简单念一下,然后我选择其中最重要的领域讲一讲,这十个领域是(1)教育领域;(2)农业生产领域;(3)乡镇企业领域;(4)流通领域;(5)医疗卫生领域;(6)政治生活领域;(7)广播宣传领域;(8)群众的日常生活领域;(9)文化生活领域;(10)文学领域。这些领域平衡的失调情况比较严重。以教育为例,据初步的估计,壮族里面汉语或汉文都能掌握的大约有几百万人,根据有关部门的抽查,老人一般占整个社会人口的5.9%,儿童6%,壮族老人、儿童除外,该掌握文字而没有掌握的文盲估计至少不下700万人。
700万人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打个不大恰当的比右,比老挝一个国家还多两百万,差不多等于匈牙利的总人口。这么多的人是文盲,你说教育平衡了,它怎么会平衡的呢?!这叫做“重小头,轻大头”,这是我用我的话概括,也就是说我们把占很大比例的壮族群众放在一边了,让他们文盲去。
封建时代实行的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也就是让你老百姓不认得字,什么也不让你知道,你只须顺着皇帝的“金口御言”去做就得了。我们是社会主义,不能落到这个窠臼里去。可惜我们无形中陷进去了,其结果,壮族跟人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朝鲜族每一万人口有157个大学生;蒙古族是55.5个,我们壮族大概才几个?我的资料不知道准确不准确,(覃光恒顾问插话:是6个)原来我得的资料是4个,所以今天我不敢说这个数,刚才覃老说是6个,还平衡吗?早不平衡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用眼睛往下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壮族地区有现代化的企业,可是在广大的壮族农村里面就很少。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地都承包到各家各户,这份地到农家手里,每年种得好不好全靠他自己。不论县里有多少技术人员,也不讲我们哪个研究所有多少高水平的科技人员,你无法替他人种地,要靠农家自己,看个人科学水平怎么样。你总不能到他家里给他喂猪吧?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都渗透不到基层,他没文化讲了他也听不懂。我去年回家做了些调查,他们种地的方法跟千年以前恐怕没有多大差别。人家种甘蔗他也种,但我们那个地方周围全是高山,日照很短,甘蔗为寻找阳光使劲往上长,杆细细的,他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北京郊区饲养方法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结束个体原始的饲养方法,但我的老家跟过去没有根本差别,槽里养两三头猪,不是没有一个养得肥的,但相当一部分猪都能跳高,因为它肉不多,可以从槽里蹦出来。为什么讲我们壮族地区群众温饱问题不好解决,基层的问题不好改变,原因是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生产领域里面文化生态失调了。老百姓素质差,他得不到科学知识,怎么改变面貌?你韦店里就是有再多的科学知识,在南宁影响不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