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制力2(实践版):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与命运?
30035100000010

第10章 把冲动的魔鬼关进笼子(2)

他驾车带着我去了西海岸的公路上,打开车窗,湿湿的海风吹进来,打在我的脸上,粘住了眼睛,也在那一瞬间我进入了幻境:远方的海浪变得凶猛、高大和急速,朝着岸边扑过来。与此同时,汽车后面的公路一段一段地塌陷下去,就像世界末日中的画面一样。情急之下,我握拳大叫一声:“shit!”

突然史密斯把车停下,平静地看着我,我如梦初醒:自己又骂人了,而这次毫无理由。同时,我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就像史密斯说的:“有时候我们需要5分钟或10分钟才能找回理性,但有时只需7~8秒。我们只要停一下就行了,停下来想一想,这并不耽误事,想明白了再去责骂他们--或者停止责骂,给彼此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难道不更好吗?”

情绪自我管理课程

给自己留出8秒钟

数一数:在开口前先数一数,可以计数,也可以数羊,尽可能数到8秒钟。这时,你感到怒气消失了吗?它至少没有第1秒钟那么高涨了。

再找8个理由:如果此时还想骂人,告诉自己可以用语言攻击对方,但是,你需要再找8个过硬的理由。马上找,不要犹豫,如果找不出来,停止骂人的冲动,因为你刚才已经发布了规则--开战的理由并不充分。

想想自己:看着对方,瞧,他也一脸怒气,那么赶紧先想想自己的问题。如果是你的错误而对方根本没有瑕疵呢?如果是你们彼此误解了呢?这些可能性都很大。

后果倒推:你必须先在大脑过一遍电影,设想一下开口以后的结果。他可能委屈地走开,也可能展开激烈的反击。然后,你们将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不管你是赢是输,都无法挽回自己的形象了。

寻找台阶:为对方寻找一个台阶好吗?而不只是设计自己如何找回面子。假如你总能以这种心态去处理纠纷,即便你偶尔冲动,你的态度也能征服对方,为你的人格魅力加分。

◎疯狂购物的背后是谁在操纵

每个人基本上都有购物的嗜好(除了那些嗜钱如命的人),尤其是女性,并且有一部分女性在购物方面表现得特别疯狂。通常她们手头比较宽裕,闲暇时间较多,物质压力比较小,又容易接受新的消费理念,这一系列因素结合起来,她们就成了非理性消费的代名词。

而且,她们的非理性行为往往极其夸张,很多时候连自己都难以估计,我们把这些人称作“购物狂”。

冲动的支出情绪--“购物狂”仅仅就是喜欢花钱吗?

其实,她们大多患有心理疾病。毫无节制和理性的购物,这是一种对物质病态的占有,因为她可能并不需要那些商品,“购物狂”非要把它们买回家,即使掏空钱袋也在所不惜。她们把商场和超市当成自己每天必去的地方,就像每天需要躺床上睡觉一样,一天不买东西,就感觉很空虚。

温州有一个女孩,她犯的错误让人无法原谅。因为男友加班,未能抽出时间陪自己过生日,她竟然一口气花掉了十几万--难道这不是他们未来的财产吗?还有一个女孩,因为在购物节的时候被男朋友没收了银行卡,就疯狂地刷爆自己的信用卡,买了一百双各式各样的鞋子放在自己的车上。

难道商家打出的口号具有如此大的购买吸引力吗?当然不是。她的理由是为了气气男朋友控制自己购物的“恶劣”行为。

那么,谁在背后操纵她们呢?

很多心理医生都针对这种“购物狂”行为做出了提醒: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偏差症状。他们分析,有很多女性“购物狂”喜欢买的东西大多与自己的外形装饰有关,比如衣帽、鞋子、化妆品、金银首饰等。

买这些东西本无可厚非,如果太过分,甚至出现了畸形的购物心理状态,就是一种危害身心健康的怪癖。很多热衷于购物的女性说,她们买了很多闲置在家的物品,根本用不上或者用了一两次就不喜欢了,但她们就是想买,下次看到这一类的物品时仍然毫不犹豫地为它们付钱--购物过程的满足远远超过了购物之后的结果。

“我喜欢被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包围的感觉,很满足。”

“如果不买,我感觉很没有安全感。”

“别人都有的东西,我没有,这是一种大大的落伍。”

“即便什么都没买到,享受刷卡的过程也是好的。”

购物的行为被失控的情绪操纵后,就会成为坏心情的发泄口。每当遇到问题时--比如吵架、被领导训斥、和同事有矛盾,就要花钱买东西,才能平复心情。她们缺乏自尊与自信、内心空虚,必须通过购物来让自己感觉到快乐,并填补掉无法打发的时间。

冲动的疯狂购物症--三种刺激源

空虚

“购物狂”人群通常是那些精神孤独、身心受损的人,如单身失恋女性、家庭主妇、时尚爱美人士。这些人精神上比较空虚,急需社会认可而又没有捷径,她们会依靠疯狂购物的方式来解决心灵的空虚。加之现在信用卡消费模式在全世界大行其道,无形中也助长了她们“病情”的发展。

情感脆弱

同时,越来越多的商品开始在如何展现女性魅力上大做文章,营销变得更加高明和直接,也更为有效。一些感情脆弱、喜欢幻想,又比较浪漫的人,会被这些商品的象征意义所打动。因此,她们在不经意间会格外留意这些商品,以随时为社交活动等场合采购大量的能够美化自己形象的物品。比如手包、项链、香水、某些特殊象征物等等。

感官的奴隶

一些设置在购物大厅中的广告以及播放的画面音像,会造成强烈的感官冲击,大多数喜欢购物的女性往往经不住诱惑,引发她们疯狂购物的冲动。

然而,毫无节制的购物并不会让人永远快乐,反而会在快乐失效后产生巨大的痛苦。我的一位公司员工欧麦莉曾有过一段靠消费来弥补快乐的时光,她在那段时间失恋了,为了让自己彻底忘掉那个男人--确切地说,是思念的痛苦太强烈了,欧麦莉选择花掉自己所有的钱。每个月的薪水到账后,她在三天内把它全部花出去,只留下当月的生活费。

她为自己列了一个消费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她在3个月内购买的东西:

手机:6部,有4部每天都躺在抽屉内,再也没有看过一眼;

牛仔裤:21条,后来她只穿过2条,其余19条都送人了;

化妆品:多达35种,共计97个瓶瓶罐罐,买来不到1个月她就决定扔掉,因为并不适合她的皮肤。

其余还有发卡13个,笔记本电脑2台,图书19本,吹风机3个,上衣62件,短裙18条,袜子28双,便携式桌子6张(后全部送人),咖啡壶3个,衣架14个,内衣30件……后面还有满满12页。

欧麦莉说:“那时我真是一个傻瓜,可是没有一种药对傻瓜有效。现在如果谁还每日沉溺于网购,或者心情不爽就去花钱,将来她一定后悔得要杀掉自己,因为这跟生活品味无关,只跟我们驾驭情绪的能力有关。”

“品味”经常是人们的挡箭牌--“我有钱,我爱购物,就是这样,这是我的生活方式!你不爱购物是因为你没钱,你在妒忌我,在仰望我,所以才诋毁我!”听起来是正当和无可挑剔的,但是,如果一个人买来的东西有2/3都派不上用场呢?这样的非理性行为一定是需要反思的。

我们要纠正“疯狂购物”的行为,首先需要从心理上进行修正,要培养内在的平常心,建立对于生活的充实感,享受工作,而非靠购物来充实,提高面对各种情况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使冲动购物的“情绪病”得以治愈。

情绪自我管理课程

反向思考

转移关注点:你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关注点,在生活中寻找到另一种有意义的更精彩的生活,来吸引自己潜意识中的情绪需求,将你全部的能力投注到上面去,然后转移开错误的释放渠道。前提是,你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而不是只想做短暂的尝试,然后继续回到冲动的“笼子”,并砸碎里面的所有东西。

反向思考:假设一下,如果实在无法控制,或者根本不想控制,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在索求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你会发现自己的家庭可能破产,或失去工作和别人的信任。这就是在反向思考中看到的恶劣后果,然后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替代策略:去做其他无意义的事情,或者去做别的伤害性小但同样无法控制的行为,以实现冲动代偿,转移大脑的注意力,在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平台上释放冲动情绪,暂时回避现实矛盾。这只能短暂使用,最后你仍然需要面对真实的内心。

◎“鸡毛蒜皮”的杀伤力

从古典美学上看,只有悲剧才能塑造更具感染力的英雄,在这方面,全世界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大量的塑造。这一点似乎很有道理:爱冲动的人在做出冲动行为时,会感觉他们的周围都被悲剧色彩包围,所以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英雄--“我的冲动是正义之举!”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可以观察那些冲动中的人。他们与他人争吵,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同戏剧中的独白;他们生气、摔门、踹翻椅子、呼吸急促、胸腔上下翻滚,这是戏剧中的动作。这些冲动行为的发生过程,让他们感觉自己在上演一部戏剧。

“我多么像英雄啊,我在孤军奋战,我在捍卫某种东西!”但对于他的现实生活来说,这只能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悲剧罢了。只有心情平复以后,他才能意识到这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