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制力2(实践版):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与命运?
30035100000004

第4章 情绪家族(2)

随后几周,我都没有从这种奇怪的无力感中走出来。就好像你在饥饿时突然得到了一个甜美的大馅饼,你一口气把它吃光,然后又回到了“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我的合伙人笑着说:“保罗,你已经成功了,于是什么都不需要了,是吗?”

这恰恰是我们的情绪基因早就具备的一种防备机能。当你过于旺盛地表达某种情绪时,它会向你打开与之相反的一个“时空通道”,让你没有任何准备就直接走过去,从而大起大落,从极端的A面忽然过渡到B面。

悲伤当然有害,但太兴奋也是有害的,它们同样具有把人引向绝境的作用。我有一位学员叫作赫斯基,来自东欧,在洛杉矶的一家汽车配件制造公司辛苦地工作。当他终于拿到美国绿卡时,因为过于亢奋住进了医院,在重症监护病房待了足足3个月。如果你把一件事当作了人生最大的目标,那么在它完成的那一刻,你会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于是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乐极生悲。

这就是乐极往往生悲的原理,它源自我们潜意识的自我调整程序。对于时常经受着巨大压力的人们来说,假如容易过度兴奋,那么成功对他而言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种必须谨慎对待的结果。

没有比兴奋更接近绝望的了。

当我们兴奋到不知东西南北、心跳加速或充满高昂的斗志时,一秒钟过后,可能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怅然若失,情绪进入迷茫状态。物极必反讲的就是这个夸张的过程,有时候兴奋过度反而会让人体验到绝望的感觉,而不是悲伤。

在香港,有的人中了六合彩,他太高兴了,手舞足蹈,激动得脸色发青,然后心脏病发作,死掉了。全世界都存在这种现象,它客观存在。任何人都遇到过情绪的失控,升职时的狂喜,拿下订单时的心花怒放,都是“乐极”的表现。

恰恰是这种时刻,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如果你自己不理性,你的情绪也会不理性;如果你是一个不擅长控制情绪的人,即便是兴奋的积极力量,也会把你带向绝望。

在“乐极”和“生悲”之间发生了什么?

快乐是一种非常好的情绪,人们在快乐时又怎么会伤心呢?根源在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它是与生理免疫系统类似的一种机制。当人面临压力和挑战时,潜意识就会启动心理免疫,如同白血球一样处于战斗和备战的活跃状态。这时,人的心理是被刻意压抑的,经常处于巨压之下,所有的“能量”都被优先调度,用以实现目标和战胜面前的挑战。

当挑战完成、压力消失以后,人就会体验到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它与形成已久的被压抑的心理状态是如此不同,就像从宇宙空间站骤然回到了地面,瞬间压力就没有了。这种特殊的时刻,很容易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有些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望眼欲穿,十几年如一日为了它努力,一旦成功就性格大变。

有些人承受着巨大压力,很多年无法解脱,当他有一天得到完全的释放时,却再也不能正常生活了。

有些人和对手激烈博弈,历尽惊险,战胜无数困难,终于取得了胜利,获得的却是无穷无尽的失落和空虚,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他们,显然都是“过度兴奋”情绪的受害者。

因此,过度的兴奋,巨大的转机,往往是绝境的邻居。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如此,但对沉默的、意志力指数较低的大多数人,它总能应验。为了防范类似悲剧,我们就要学会疏导与释放心理能量的方法--既要及时宣泄内心的压抑,又要降低对于目标的渴求度,不要过于在乎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情绪爆发力在体内的郁积时不时得到必要的稀释。这样,当我们遇到会触发过度兴奋的局面时,就不太容易引起爆炸性的心理灾难了,人生的转机就不会产生严重的危机。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对情绪的管理方法。他是一位学者,因为心脏功能欠佳,常年居住在旧金山,很少出门,几乎不参加公众和专家研讨活动。所以,他的研究成果就像养在后花园的“宠物”,不易被同行发现和认可。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打击,因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学术研究被社会忽视。

有一天,好事终于光临。他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是美国科学协会,告诉他:“先生,你的成果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向我们推荐你,我们决定邀请你到华盛顿参加由科学协会举办的年度论坛,并准备授予你荣誉和奖励。”

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是,他对我说:“保罗,你知道,我是一个虚弱的家伙。我明智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一块蛋糕。我可能刚进入会场就晕倒了,也可能因为思维逻辑变得混乱,在演讲时发生低级错误,成为人们眼中的笑料。最后我决定由自己的助手代替我去领受这份未曾料到的殊荣。”

他在突如其来的狂喜面前保持了平静的心态,以聪明的处理方式,避免了可能对心脏造成的伤害,也从容地化解了一次由幸运的机遇转化为生命危机的潜在危险。

这表明,如果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我们仍然有办法来应对心理和情绪的巨变,比如采取保守性的方式来远离从天而降的美妙结果,避免让它引发过度的亢奋。事实上,降低对目标的渴望和控制内在的欲望,也能够从根源上解决乐极生悲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视亢奋的成因,而不仅仅是在它产生危害时才亡羊补牢,使自己戏剧性地成为积极情绪的受害者。

情绪自我管理课程

自我控制亢奋

目标:如果我们的目标定得过高,就会产生莫大的期待,造成心理免疫压力的增加。这是一个开始--所有的潜能都被调动起来,向目标冲刺,而全部的情绪也会郁积起来,重量越来越大,逐渐充满我们心灵的容纳空间。因此,控制亢奋的第一步就是检查我们的目标,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确认自己把对未来的期待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而不是总让它高高在上或对它过于渴望。

紧张指数:测量并评估由压力带来的紧张指数--如果你一想到某件事情即将实现时就会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或跃跃欲试,这表明你已经过分紧张了。你需要调整对压力的释放机制,不是用“实现目标”来释放它,而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把它们平稳地转移掉。当你对一个成功的预期结果可以产生类似于“这没什么”的心理状态时,紧张指数就降到了一个比较低的安全位置。

压制:采取强力果断的手段来压制我们的兴奋,如果不能在它到来前缓释,可以放下亢奋源,远离它,暂时不去接受、庆祝、狂欢,或者转移注意力,找人代劳处理善后。压制的目的不是为了驱离兴奋的积极情绪,而是稀释到自己的情绪平衡能力可以接受的程度。

距离:和A/B两面都要保持距离,避免自己进入极端的情绪环境。比如,在毕业的庆祝典礼上你可以参加两个小时的酒会,但最好不要再去加入午夜狂欢;当我们的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时,尽可能不去设计正式的欢庆仪式,而是采取轻松和随意的祝贺方法。与任何可能的极端情绪保持距离,它们会让你在亢奋之后突然精疲力竭。

审视:保持对自己的随时审视--用正确的方式去改变错误的情绪管理方法。我们要把自己全方位展开,就像阅兵一样,检查一切容易走极端的情绪诱因。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超越,就像照镜子,你开始学会对自己负责。审视是为了达到两个目标:一、在境遇不顺时,不会过于低落;二、在顺风顺水时,不会过于激动。这表明,审视是一种标尺,为了让情绪保持平衡,并且要防止走向两个极端--过于自卑或过于骄傲。

◎“我简直一无是处!”

在特殊的情境中,有的人会感觉自己很无能,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他们会感到对某些事情失去了掌控,处于被动状态。通常,这种无力感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人固有的调整机制能够迅速扭转这种错误的认知,让信心重新充盈。但如果这种自卑的念头通过连续性的事件继续深入发酵,就会在体内长期留驻,从潜意识发展到显意识,从感性的层面向内侵袭,占领他的理性区域,继而影响到他的思维和行为。

这时候,他就真的认为:“我是一个无能的人,我什么都做不好。”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会对自己充满怨气,认为麻烦总由自己引起,问题总出在自己而非别人身上,甚至还发现了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我是大家的累赘。

对这样的情绪,我们一般称之为自卑。人们有时也会用另一个词汇来定义它:自虐。从小的方面看,人们察觉并放大自己的无能,是自虐;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团队、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全面地进行自我贬低和轻视,也是自虐。在浅层级别的自虐中,它是很容易消除的情绪。当这种情绪不断弥漫并且发展到深层级别时,它就渗入了我们的思维,与本能结合在了一起。于是,无论是否擅长某一件事情,哪怕他具有很强的优势,也会习惯地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人,在远不如他的对手面前自愧不如。

来自山东的赵鹏是华为公司美国分公司的一名员工,能从优中选优的竞争中击败上百名同事,成为美国分公司团队的一员,说明他有着优秀的工作能力,这无须质疑。但他的问题不是工作,而是如何面对女性。

他说:“我从小就是一个很乖的男孩,长相也不错,而且学习好,身体棒,但不知怎么回事,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现在,我一直很害怕和女生打交道,工作后也害怕和她们交往。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看到异性我就忐忑不安,不由自主地脸红,话说不好,路走不正,满脑子胡思乱想,脑袋像被打了一棍子,一张嘴就结巴。我极度地恐惧自己表现不好,怕对方觉得我不够优秀,这让我在她们眼中的形象很差,结果严重影响了我的心态。最近我经常发火,莫名其妙地就会跟同事吵架,事后又懊恼不已地去道歉。”

赵鹏今年28岁,相亲已经失败了24次--他仔细地统计自己每次没有做好的事情,把它们写下来,于是又加重了自我否定的程度,变得更加“无力”。直到有一次,他在领导面前爆发了:“我做不好,你不要找我!”他将文件甩到地上,摸着脑袋沮丧地逃出了领导的办公室。

领导惊讶地说:“我从没见过他失控。”

这是他对于自己从否定到绝望的意识深入--多年以来持续的人际自卑,已严重破坏了他的情绪平衡力,让他的自我控制机制逐步走向崩溃。最终总会有爆发的那一天,他很不凑巧地将这些“怨恨”发泄到了领导的身上。幸运的是,华为美国分公司的部门领导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了他两周的休假时间,让他想办法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