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彭德怀兵法
30109900000011

第11章 大步进退求胜机(2)

(三)巧妙周旋敌在战略上处于优势和进攻地位时,往往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寻求与我主力决战。而我既要避免这种不利条件下的决战,又必须创造各个歼敌的条件,就必须善于与敌巧妙周旋。彭德怀在抗日战争中指挥八路军粉碎日军的扫荡与合围,在解放战争的陕北战场上战胜10倍于己之敌的重点进攻,正是靠着与敌巧妙周旋的功力。在与敌周旋中的"巧"与"妙"的基本要点是:第一,善于以小牵大。这就是以分散的小部队伪装成大部队,采用牵牛战术,拖着敌人大旅行,而主力部队则隐蔽、休整,待机破敌。彭德怀在1947年陕北三战三捷中,抓住敌人急于寻找我军主力决战的心理,用2个营的兵力,配备电台,装成野战兵团主力机动,牵着胡宗南的鼻子在陕北的千沟万壑中辗转奔波,陷敌于极度疲惫和缺粮之中,而我主力则以逸待劳,当出现有利战机时,以突然猛烈的动作歼其一部:先是以一部兵力诱敌主力北上安塞,主力伏击歼敌第三十一旅于青化砭。继之以一部兵力吸引敌主力于西,主力伏歼敌第一三五旅于羊马河。进而又以假机动调动敌人远涉绥德,我主力乘虚攻歼敌一六七旅于蟠龙。以小牵大其精要在于:其一,正确确定机动方向和路线。它必须既是主力隐蔽待机相反的方向,又是我主力可能攻取敌敏感部位或敌预计我之机动的方向,这样敌人才可能信以为真。其二,合理确定诱敌部队的规模和编成。诱敌部队的特点是以小示大,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应取决于以下因素:欲显示主力的大小、敌人侦察能力的强弱、隐蔽条件的好坏、部队示假手段的多少。既要尽量节省诱敌部队的兵力,又要有适当抗敌能力。其三,逼真地显示大部队行动的迹象。以小牵大能否牵得住,关键看装得像不像,大部队行动与小部队行动有许多明显不同的外部特征,如缩营地域的大范围、电台功率的大小等等,小部队把大部队的行动特征逼真地模拟出来,敌人才会深信不疑。

第二,掌握好"利害变换线"。在与敌周旋时,我诱敌部队甚至主力被敌形成合围之势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周旋的功夫在于从敌人的包围圈中安全脱出。彭德怀指出在敌多路重兵合围时,主力从敌人合围的缝隙中突围转移至外线的成功在于掌握"利害变换线",即掌握敌人在运动中进至最有利于我突围的位置。敌人分进合击,我行动过早转移不到敌后,行动迟了,又突不出去。最好的时机是敌人准备接近其预定合围圈而尚未合拢之时。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我军常常能在敌人多路重兵"围剿"时跳出圈外,其成功的秘诀即在于此。如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当红军在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后,蒋介石调整部署,命所有的兵力采取大包围的态势接近红军,企图歼灭红军主力于宁都以北地区。红军遇到了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局面。红一方面军领导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对策。决定在敌包围圈即将合拢之时,以罗炳辉率第十二军向东佯动,一路扬旗鸣号,引敌追堵。彭德怀则率红三军团同红一军团主力偃旗息鼓,从蒋光鼐、蔡延锴、韩德勤部和陈诚、罗卓英部之间一个10公里间隙大山中偷越过去,进至兴国枫边地区集中隐蔽休整,待机歼敌,待敌军发现红军主力已经转移,再转向西进时,红军已休整半月,而敌人已被拖得苦不堪言,士气急剧下降,无力再战。

第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与敌周旋,是要打乱敌人的预定作战部署,使其步入我之步调。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作战时机、作战方向、作战对象上使敌听命于我而不被动地应付于敌。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正是获得这种主动权的有效途径之一。1929年10月,彭德怀率领去井冈山的部队和坚守在湘鄂赣边的部队汇合后,敌军张辉瓒、谭道源两个师共四个旅向红五军进攻,第一线三个旅齐头并进,一路经永新、一路经莲花向红五军夹击;第二线以一个旅为策应。当时红五军只有2300余人,要对付几倍于己之敌,硬拼显然不行。彭德怀带领部队从敌军间隙中进至莲花县城东约40里的潞口沙潜伏。当晚,敌一个营进至该地宿营,红五军伏兵四起,猛烈冲杀,只用半个小时就消灭了敌人。为进一步扩大战果,彻底粉碎敌人的进攻,彭德怀继续采用避实就虚,攻其必救的战法,与敌周旋,调退进攻之敌。遂率领部队迅速北进,攻占宜春、分宜,消灭了地主武装,进逼樟树,进一步威胁南昌。进攻湘赣边之敌极度恐慌,连夜退回吉安,被迫放弃了永新、莲花两城。

二、"要善于各个击破敌人"运动战之所以成为我军以劣胜优的基本作战样式,其根本之点在于它有利我军形成局部的优势,在每一次作战中以优胜劣。而其实现的诀窍则在于正确地选择作战对象,坚决地贯彻各个击破的作战原则,因此彭德怀特别强调"要善于各个击破敌人,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不要想一口吞"。

(一)拣弱的打战争是力量的较量。战争力量的强与弱是战争胜负的基础,强胜弱败是战争的普遍规律。我军在战略上的以弱胜强,并不是对强胜弱败规律的否定,而是对它的灵活运用,即通过争取局部的优势来实现的。彭德怀指出,正因为敌人军事力量占有优势,特别是技术装备相差悬殊",所以在战略方面,我们还是以弱抗强;然而,在战役和战术方面,我们必须求得以强攻弱,即使在战役上自己的力量小于敌人,也要求得战术上来解决以多胜少的问题"。而要取得这种局部的优势,就必须贯彻先打弱敌的原则。即在多路运动之敌中,"应当先找弱一点的消灭,如此强的亦将变成弱的,倘若先攻强的,就是攻得下,损失也必大;攻不下,则弱的也变为强的,更难攻了。"这就是说,拣弱的打,容易使我军形成绝对优势,实行四面包围,速战速决,全歼敌人。先消灭了弱敌,强敌失去了羽翼,受到削弱,就会出现有利于我继续歼敌的新形势。同时有利于我军迅速转移兵力,连续歼击他部敌军。

弱军是当面敌军之间相比较而言的。彭德怀指出":所谓弱,指的是敌人的兵力上比较弱,配备上比较弱,素质上比较弱,或者处在不利地形下的敌人。"因此,在选择作战目标时,通常应首先选择以下目标。

第一,分散孤立之敌。一是为控制其占领区和交通线而分散守备之敌。如1930年6月,红三军团组建后,中央军委指示红三军团进攻武汉。在军团前委会上,彭德怀分析认为,武汉有敌重兵据守,且有坚固的城防工事,长江又正是涨水季节,南湖水满,沿江只有一条通向城墙的大堤。国民党钱大钧部的13个团驻守岳阳,罗森部驻守新阳。红军如进攻武汉,钱、罗两部必然尾追而来,红军前有坚城,后有重兵,侧有长江,背有南湖,前后受敌左右无路,处境十分危险。只有先打弱敌,使强敌失去羽翼,才能战而胜之。因此,决定先消灭鄂东南6县(鄂城、埔圻、咸宁、通城、通山)国民党地方武装,相机占领岳阳。红三军团即分兵向鄂城、通山攻击前进,并作出进攻武汉的假象,以迷惑和调动敌人。先后攻占通山和崇阳县城,并控制了宁县的大部地区。国民党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急调岳阳钱大钧部的12个团星夜赶赴武汉,岳阳守敌仅剩1个旅的直属队和1个团的兵力。彭德怀认为岳阳城内兵力薄弱,防务空虚,应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攻占岳阳。7月4日,彭德怀指挥红军避实击虚,向岳阳守敌发起总攻,经过2小时激战,一举攻克岳阳城。为此后攻占湖南省会长沙创造了条件。可见,正是拣弱敌打这一作战原则的灵活运用,才使处于弱势的红军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二是分路向我进攻,各路相距较远,失去协调之敌。如在抗美援朝一次战役中,针对敌人对我军入朝作战估计不足,分兵冒进的情况,彭德怀决定采取分途歼敌的作战方针。当时西线南朝鲜军第六师先头营进占楚山,第八师和第六师主力进至熙川地区;第一师主力进到云山地区;美军第二十四师、英军第二十七旅分别进至龙山洞、博川地区。先打哪一路最为有利呢?彭德怀分析认为,美第二十四师、英第十七旅和南朝鲜第一师虽然分散,但相距不远,我如打这三路中的任何一路,都有胶着的可能,于我不利。而熙川南朝鲜军孤立冒进,属于好打之敌,遂决定集中6个师首先歼灭西川南朝鲜第六师、第八师各一部。从而确保了首战告捷。二是进的脱离主力,或位置突出,不能及时得到其他部队支援之敌。如彭德怀在陕北战场上的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及此后不久沙家店战役,均是这种情况。

第二,战斗力较弱之敌。如武器装备差,训练素质低,内部矛盾深,指挥官无能,非嫡系杂牌军,新组建的部队等。在朝鲜战场上,南朝鲜军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相比,无论武器装备、技战术水平,还有指挥员的素质,都相对较弱,因此彭德怀在抗美援朝的各次战役中,都将南朝鲜军作为首先攻歼的目标。第一次战役中,主要歼击对象为南朝鲜军的两个师;第二次战役,彭德怀又将主要反击方向选在南朝鲜第二军进占的德川、宁远地区,结果一举打开了战役突破口。第三、第四和第五次战役,彭德怀亦主要以战斗力较弱的南朝鲜军为目标,这样,一般都能迅速打开缺口,造成整个敌军战线的溃乱,战斗力较强的美、英军也不得不随之败退。

第三,处于不利地形条件之敌。地形的好坏,对于战斗力的发挥有很大的影响,军队战斗力虽强,处于不利地形亦将变弱,而战斗相对较弱的部队占据有利地形亦可使战斗效能倍增。因此在区分强弱时,要将地形条件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

(二)击要害处以我之积极的作战行动创造各个击破的条件,关键在于我之作战行动能对敌人产生我所预期的影响。然而敌人是依其自身的战略利益来采取相应对策的。如我之行动不足以影响其根本利益,就很难使他们改变既定的作战部署。因此彭德怀认为,运动战中选择攻击目标时,最优先考虑的作战方向应该既是敌之薄弱环节又是敌之要害部位。这样不但能歼灭敌人,而且能更有把握调动敌人,瓦解敌之进攻阵势或防御体系。击要害处的基本作战方向是:第一,袭其战略、战役中枢。战略、战役中枢即在战略、战役的全局中处于核心枢纽地位的地区和部位。它的安危,关系到整个战争或战役的胜负。因此以我之行动攻击或威胁敌人的战略、战役中枢,如果得手,就会从根本上动摇敌人的整个作战部署、动摇其军心,给我各个歼敌创造条件。即便由于敌人加强了防范而未能获得歼敌和据地的战果,也能使敌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和兵力转到对其中枢的保卫上,从而起到打乱敌人部署的作用。1948年初,陕北战场上的敌我兵力对比由一年前的101转变为这时的51,我军具备打更大歼灭战的能力。彭德怀决定西北野战军从内线作战转入外线的战略进攻作战。并将战略进攻的第一仗选在胡宗南的战略中枢宜川。采取围城打援战术,调动敌人来援,先歼援敌,再克宜川。宜川东依黄河,西连洛川、富县,胡宗南视之为关中屏障。西北野战军进攻宜川,胡宗南果然慌了神,一面令宜川张汉初部据险坚守,一面急令刘戡率四个旅的兵力由洛川、黄陵前往救援。结果援兵守敌全部被西北野战军歼灭于宜(川)瓦(子街)战役,共歼敌1个军部、2个师部,五个整旅共2.9万多人,军长刘戡被击毙。创西北战场空前大捷。

第二,捣其补给基地。我国有句古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一支军队,粮、弹的供给保障是其战斗力的基础。一旦断绝了供给,就陷入坐以待毙的绝境。因此补给基地乃军队作战之要害。尤其我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部队的补给主要靠取之于敌,攻占敌补给基地确是"一举两得"。彭德怀在作战中,对敌人的补给基地特别"关照"。1933年彭德怀率东方军东征作战中,其第一仗就是夺占当面之敌的补给基地---泉上。东方军入闽后,彭德怀根据敌情,决定先取泉上。泉上位于宁化县东北部,储备大批的粮食、食盐等物资,是敌人重要补给点。有敌一个团驻守。彭德怀认为进攻泉上,就可调动敌人来援,在运动中消灭当面之敌七十八师。但以项英为代主席的中革军委主张集中力量打大城市,认为泉上只是一小堡,弃之与否,无关紧要,反对攻打泉上的部署。要求东方军即使不打大城市也要打县城。彭德怀据理力争,在周恩来、朱德的支持下,东方军得以按彭德怀的部署行动。7月上旬围攻泉上,果然调动了敌之七十八师驻归化、清流等部驰援泉上,乘敌调整部署之际,彭德怀指挥东方军于9日袭占归化,10日于延洋歼灭增援泉上之敌5个连,在马屋附近击溃敌1个团。14日,占领清流城,19日,攻克泉上,全歼守敌。从而扫清东方军东进的障碍,为开辟新的苏区创造了条件。解放战争,彭德怀在同胡宗南较量中,在撤出延安不久即袭取胡宗南在陕北的重要补给基地蟠龙镇,一年后,即1948年4至5月,又指挥西北野战军大踏步向敌战略后方挺进,攻占了胡宗南在整个西北的最大补给基地宝鸡。这对于转变战略态势,由被动转入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扼其咽喉要道。中国武术,有一个招式叫锁喉术,在比武打斗中,能将对手的咽喉卡住就必胜无疑。通道在战争中犹如人体的血管、气管一样重要。部队进退、各部之间的战斗支援、后勤保障等均须有畅通的道路为前提。一旦通道被切断,就会进退无路,供给无望,阵脚大乱。而扼其咽喉要道正是切断通道厉害的手段。彭德怀认为,对于驻守防御之敌,我应尽可能通过进攻其咽喉要道而调动敌人,变阵地战为运动战。对于处于进攻、退却或调整部署的运动之敌,则应派主力部队迅速地攻占敌进退之必经要点,以形成关门打狗之势。1933年彭德怀率东方军东征中,当东方军攻取泉上之后,中革军委命令东方军从北向南攻打连城。彭德怀认真分析了连城地区的敌情、地形,认为按中革军委的作战部署行动,红军完全处于仰攻地位,难以完成任务。提出了攻打连城地区之敌,应以咽喉要道朋口为突破口,调动莒溪、连城敌人出援,歼敌于运动之中。经彭德怀的一再坚持,此方案得到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