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口在连城南50里,莒溪北20里,位于龙岩至连城和龙岩至长汀两条大路的交叉处,是个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7月30日,东方军集中兵力前后夹击,据守朋口的一个团和从连城出援的一个团全部被歼。东方军占领了朋口,为夺取连城创造了条件。连城守敌之七十八师师长区寿年得悉所部两个团被歼,急电十九路军总部请示对策。十九路军总部惟恐七十八师被歼,急令其弃城,撤向永安,东方军紧追不舍,急行军160里至小陶,再歼其1个团。不但不费一枪一弹收复了连城,同时开辟了泉上、清流纵横百里的新苏区,胜利完成了东方军第一阶段闽西作战任务。
彭德怀在对运动之敌实行包围迂回时,无不在锁喉上作文章。如在解放战争的扶眉战役中,当胡宗南发现自己的五个军已被西北野战军包围时,立即组织部队抢占撤退的咽喉要地罗局镇,但为时已晚,因彭德怀已派重兵迂回至此,先胡宗南一步卡死了这个口子,从而达成了全歼胡宗南主力4.4万人的战役目的。在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亦是派第三十八军迂回抢占敌南逃北援的要点三所里、龙源里,才取得了二次战役的辉煌胜利。
(三)充分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彭德怀认为,由于我所面临的敌人是反动的阶级,他们尽管在反共反人民上目标一致,但其内部各集团之间,又有着各自的私利,相互之间勾心斗角,矛盾很深。因此,要各个击破敌人,还必须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以我之因敌而异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使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充分显露、不断加剧,离心离德,为我各个击破创造条件。
彭德怀在解放战争时的西北战场上,对胡宗南集团与青、宁二马的作战,就表现出了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的高超艺术。
西安被我解放之后,蒋介石急令胡、马联合,向西北野战军反扑。彭德怀分析认为,此时胡宗南元气已伤,想要借二马的力量来保住西北;而二马尚未受我之大的打击,还气势汹汹,企图与我一决高下,并借此取代胡在西北的地位,变"胡西北王"为"马西北王"。我要加速西北解放战争的进程,打破胡马之间的联手非常重要。而达成此点的关键在于利用他们都想保存实力的心理,扩大其矛盾。为此连走了几着妙棋。
第一步是咸阳"炮吃马",逼青宁二马保存实力离胡回防。当胡马联合向西北野战军反扑时,彭德怀摆出了一个孤军背水守咸阳的态势。这时十九兵团已从禹口西渡黄河入陕,先头部队已达富平、三原一线,彭德怀命其于三原按兵不动,又把西北野战军主力收缩到渭河以南,而命六军北上礼泉担任防御,命六军十六师离开咸阳,沿西北公路北上,节节抗击从郴州方向来犯之马匪第八十二师及第十一军之一六三师。胡宗南为了借马继援之手反共,特意向马通风报信说,共军主力全部集中于渭河南岸对付李振兵团,只有孤军一支背水扼守咸阳,以此煽动马匪大胆进攻咸阳进而反扑西安。马匪得到情报,又见我十六师节节后退,真以为是进兵的大好时机,因此全力向咸阳突击。而彭德怀这时却命令六十一军以1个师的兵力星夜兼程秘密进入咸阳,又命令十八兵团三个炮兵团、六军1个炮兵团、总部1个炮兵团,一共五个炮兵团加上六十一军一八一师的轻重火炮,共计400多门火炮隐蔽在咸阳城外围。马匪果然上当,他们以为咸阳城内兵力空虚,当到达咸阳城下后,命令部队下马徒步攻城。彭德怀一声令下,所有火炮来了个射人先射马,一八一师则从城内杀出收拾离开了马背的"骑兵",使这支凶猛剽悍的马家军伤亡惨重,狼狈向西南逃窜,退守彬县。他们认为此次损失是胡宗南为保存自己实力而以假情报鼓动马家军替其送死造成的。
马匪吃了苦头,不敢轻举妄动,胡马联防遭到了破坏,这时彭德怀走出了第二步棋:钳马打胡。以十九兵团之一部逼近"二马",形成将要对其展开进攻之势。而集中3个兵团向胡宗南集团发起扶眉战役。在胡遭到突然猛攻之际,急向二马求援,但鉴于咸阳"炮吃马"的教训,二马没有听从胡的调遣,按兵不动。使得一野得以全力攻击胡宗南集团。仅用四天时间就消灭了其四个军4.3万人。胡宗南集团主力受重创,残部退守秦岭。二马彻底孤立。至此,胡马联盟被完全粉碎。
于是,彭德怀走出了第三步棋:追歼二马,先马后胡。在扶眉战役后,彭德怀分析说":现在放一放胡宗南,对全局、对局部都有好处。因为胡宗南背靠四川,如果我们打紧了,胡宗南会过早逃到四川,那样对二野不利,这是大局。如果将两个拳头分开来,一个打胡,一个打马,力量不集中,打也打不痛,因而两个拳头合起来打,打得才有劲。"进而组织了兰州战役,一举歼灭了青马的主力,继而解放了整个西北。
三、"包围迂回胜过中央突破"迂回、穿插,包围、分割,是运动战中重要的战术手段。迂回是绕向敌人后方的机动。其目的是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协同正面部队包围围歼敌军某一集团。穿插是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作战行动,是夺占敌纵深的要点、分割和打乱敌人部署,使敌无法组织集中有效抵抗的重要手段。彭德怀认为,在运动战中要达成歼灭战,就必须"以相当强大兵力迂回至敌深远后方,阻击逃敌和战役二梯队之增援,威胁敌战役供应线,使敌阵势发生动摇"。运动战的作战企图在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对于处在运动之中的敌人,一般都有较强的机动能力,当发现自己处于劣势被攻击地位时,或"知难而退",或夺路而逃,如不断其退路,就不可能达成歼灭战。迂回或穿插至敌后,则是实现对敌包围的最基本的手段。同时,对被围之敌,也只有将其割裂成若干小块,才能使其失去有效的指挥和联系,以利我之各个歼击。而穿插则是割裂敌人的惟一途径。特别是在敌军拥有装备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只有紧紧贴住敌人,与其短兵相接,才能使其坦克、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无用武之地或减杀其威力。进行穿插分割正是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实现优劣转化的高明之着。因此彭德怀论述对日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就明确指出":在技术弱于敌的军队方面包围迂回胜过中央突破,在敌人后方侧翼积极活动胜过正面抵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又进一步强调"在敌我装备悬殊的条件下,我军应力求夜战,力求大胆地迂回包抄分割,勇敢渗入敌之纵深和后方"。
(一)依据敌之薄弱环节和地形特点确定穿插、迂回的路线和样式穿插迂回方向和路线,对于穿插、迂回部队的行动有着极大的影响。方向正确,路线对头,可以较易到达指定的位置。否则,不但会给穿插迂回部队的行动增加难度,而且有可能完不成任务。因此彭德怀认为,在确定穿插迂回方向路线前,必须准确查明当面和纵深的敌情、地形,在此基础上,依据我之作战企图和担任穿插、迂回部队的行动方式的特点来选定穿插、迂回方向和路线。
敌之暴露的侧翼是我实施迂回最为理想的选择。当我预定的歼击对象存在暴露翼侧的弱点时,从敌侧翼迂回至敌后,较易实现包围。因敌之暴露侧翼便于我大部队隐蔽行动,出敌不意达成对敌合围。在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军对敌大兵团的迂回包围,由于战场地域广阔,一般都选择敌之侧翼。如1949年7月的扶眉战役,即是我大兵团从敌侧翼迂回以消灭胡军主力集团的典型范例。陕中战役后,胡宗南将其5个军部署在扶风、眉县地区渭河两岸,其意图是作战中可以南北呼应,无论是进攻、坚守或退却,兵力都相当集中。而在彭德怀看来,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即翼侧暴露,而且没有战役预备队,摆在秦岭的少数兵力只能起钳制作用,而渭河两岸并无大军渡河设备,当我之进攻时,南北之敌不能迅速渡河增援。如我能在扶风、眉县地区将敌主力分割包围,必招致其全军覆没。因此决定集中第一、第二兵团全部及第十八兵团主力,实行大迂回大包围,歼灭胡宗南主力。即以许光达之二兵团由集结地礼泉附近出发,越漆水河绕道西进,向敌侧后迂回,断敌西逃退路,从敌背后攻击,以周士第之十八兵团附一兵团第七军由东向西进攻,王震率一兵团之一、二军,沿渭河西岸向南进攻。彭德怀在作战会议上特别强调":最关键的是二兵团,你们要隐蔽开进,路上遇到小股敌人不要纠缠,突然插到敌后,直逼渭河。在占领青化镇、益店后,即向罗局镇、眉县车站进攻,抢占蔡家坡,切断陇海路,阻敌向宝鸡撤退。"7月11日上午,二兵团3个军主力部队到达敌后指定位置后,彭德怀一声令下,第一野战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敌发起总攻,使胡宗南集团猝不及防,只用一天多时间已从东西北三面将敌之三十八军、六十五军、一一九军包围于扶风、眉县地区。12日午夜,一野第二、第十八兵团在罗局、午井地区胜利会师。接着,各兵团乘胜西进,至14日,先后占领了蔡家坡、岐山、凤翔、宝鸡、益门镇等地,共歼敌4.3万人。
选择敌之部署中的较大间隙实施迂回穿插。彭德怀认为,穿插迂回作战,还必须善于"钻空子"。因为任何军队无论在攻防作战中,由于受到地理、兵力等条件的制约,部署上均会有一定的间隙。特别是处于运动中的军队,由于不同兵种对道路有不同的要求,不同部队有不同的前进目标,其间隙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指挥员在选择穿插迂回方向、路线时,应悉心研究敌人各部队行动中兵力不能所及或兵力甚微的位置所在,把我穿插迂回部队行动方向选在敌部署间隙较大而利于我隐蔽快速行进的部位上。从敌间隙中穿插迂回,亦应尽可能地在攻击发起之前行动,当敌之进攻一线或防御前沿间隙较大,而又对我即将发起的进攻作战毫无察觉情况下,从敌人"眼皮底下"穿插迂回至后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从蒋鼎文与蒋光鼐、蔡廷锴等军"约二十华里之间隙穿至莲塘、良村,进行挖心战。第一仗于莲塘歼灭上官云相师,第二仗于良村歼郝梦龄师,第三仗歼灭毛炳文师于黄陂"。
从敌战线的薄弱处撕开口,尔后实施迂回穿插。在有的作战中,当面之敌正面形成了较为连贯的战线,而侧翼又不利于我之兵力机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达成迂回包围,就必须乘敌立足未稳,在敌战线薄弱部分首先打开战役缺口,再实施战役迂回。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朝鲜战场是一个狭长的半岛,作战正面小,基本上不存在攻击发起前以大部队从敌暴露的翼侧或间隙秘密突然地穿插迂回至敌侧后的可能性。因此,彭德怀从实际出发,采用了先从敌战线薄弱处打开战役缺口,尔后再实施穿插迂回的样式。在第二次战役中,使用两个军选择敌人翼侧薄弱的德川、宁远首先打开战役缺口,然后乘势以迅猛的动作向敌后穿插迂回,出敌不意攻占了敌南逃北援必经之地三所里和龙源里,从而打乱了敌人的整个布势,造成我正面四个军对敌人进行战术上分割的有利态势,对夺取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同样是在从正面突破敌人阵线后,命令左纵队四十二军一二四师向济宁以南石长里地区穿插,切断南朝鲜军第二师退路,右纵队三十九军一一七师迅速突入敌防御纵深12公里,占领东豆川东山,将南朝鲜第六师的退路切断,从而取得了全歼南朝鲜军第二师二个团、第五师一个团大部、第六师一部的胜利。
(二)以插得到、堵得住、啃得动为前提选择迂回的终点在迂回穿插行动中,不仅有个方向和路线问题,而还有个终点问题。彭德怀认为选择战略、战役迂回的终点,应根据歼敌的目标大小和敌军战略、战役部署纵深的长短而定。其基本要求是:插得到,即迂回部队在充分发挥机动能力和作战能力的情况下,在预定时间内能够达到的地点,这不仅要考虑到距离,更要考虑可能遇到的敌情和天候、地形、道路等制约因素。如在抗美援朝运动战阶段,彭德怀选择战役迂回的终点,一般内层迂回或单层迂回离正面战线约在15~30公里,这一距离恰好是"联合国军"第一梯队师的后方,兵力比较空虚,同时也有利于志愿军部队在一个夜晚最多一昼夜即可达成迂回。如第二次战役的德川作战,选择南朝鲜第七师的后方遮日峰和去云松里,价川、军隅里地区选择美第九军后方三所里;第三次战役左路选择南朝鲜军4个师的后方上南里、美山里等,均距离敌正面约15~30里,实际迂回距离最远70余公里,如第一一三师从德川向三所里的迂回距离为145华里。由于距离适当,一般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堵得住,即迂回的终点地形条件应是易守难攻,一旦抢先占领,即可卡住敌人的脖子,即使在敌人疯狂反扑和敌援兵拼命相援手的情况下,亦能在预定时间内坚守阵地。不使敌被包围部队同其救援部队汇合。抗美援朝的一至五次战役,志愿军的迂回终点一般选择在战役歼击目标纵深内的交通要点上,即"联合国军"撤退逃跑和后方部队增援必经之路,并有可依托的阻击地形。如第二次战役一一三师的迂回终点三所里,位于价川至顺川公路中点,是敌南逃北援的一道"闸门"。他们依托有利地形,坚决阻止了美第九军部队南逃和顺川、平壤美、英军各一部经此向北救援,保证了战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