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全局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争取局部优势。可以说,战略上的以劣胜优,是通过战役、战斗中的以强胜弱来实现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强弱的转化。如就战争中的兵力而言,在全局上优劣,这是一时难以改变的,但在全局处于劣势兵力的情况下,通过灵活的兵力机动,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以造成局部上的相对优势,则是能够做到的。彭德怀指出":怎样才能实现以强攻弱的原则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假设敌我都是四百人作战,这是相等的兵力,我们应该采取进攻的战术,以小部(百人)向敌人积极进攻,吸引敌人主力应战,我以少数兵力钳制敌人的主力,以自己的主力采取迅速、坚决、勇猛的手段从敌侧后突击,首先消灭敌一部。假设首先消灭了敌人一百人,敌已由均势变为劣势,则我集四百人再以同样的手段,最后解决敌人。如此,虽相等兵力作战,我仍维持战术上的优势。"如1947年的陕北战场上,敌我兵力之比是101,我处于绝对劣势。而在彭德怀发动的每次战役中,均形成了3倍以上于敌的兵力优势。如三战三捷的青化砭战役,彭德怀以2个纵队、2个旅伏击敌1个旅直属队及1个团,兵力对比是51;羊马河战役以1个纵队、2个旅(共4个旅)伏击敌之一个旅,兵力对比是41。在蟠龙攻坚战中,亦是以2个纵队2个旅攻歼其1个旅的守敌。正是因为成功地实现了由全局上的劣势向局部优势的转化,才创造了以2万兵力战胜敌之20万大军的奇迹。
第三,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彭德怀指出":如能经常保持主动,虽劣势之兵力,亦能战胜强敌。这样的例子在中外的历史中不胜枚举。"战争力量的优势,是争取主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的现实,要把主动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必须经过人的努力。主观指导上的正确与否,是主动与被动的决定因素。毛泽东曾指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作为战略处于劣势的军队,以劣胜优,必须经历一个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过程。
彭德怀认为,在劣势情况下争取主动,是一件难事,但只要主观指导的正确,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他在论述争取抗日战争主动权时指出"我们怎样争取抗日战争的主动呢?发动群众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建立小块小块的根据地,来分散敌人的力量,削弱和疲惫敌人,这是在战略上着眼争取主动,造成战役上各个击破敌人,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目前指挥作战的方针,在使用兵力上,主力应用在主要战区与利于反攻的方面。在战役战术上,主力应用于突击方面,而不应以多数或半数兵力作用于防御与钳制方面。在防御时,主力应控制为预备队,待机出击。在进攻时,主力应用在突击方面,不必多留预备队,以求一举而歼灭敌人,以大步前进的战术原则,深入敌人后方,攻敌要害,调动敌人,在敌后方左冲右突,破坏敌人作战计划,争取主动"。这就是说,战略上的劣势和被动是靠战役战斗的优势和主动来改变的。因为在战略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存在着获得战役战斗上优势的可能性,这就为变被动为主动提供了可能性。而通过许多战役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就能逐渐地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主动地位,从而摆脱战略上的劣势和被动。
二、全局和局部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和局部。全局和局部,是标志着战争的整体和部分的一对范畴,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驾驭战争、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彭德怀在指导战争的过程中,既善于着眼全局,争取总体上的主动与优势,又善于从局部突破,用一个个局部的胜利去实现最终解决战争总目标。
(一)战争是局部与全局的对立统一战争的全局与局部,从横的方面看全局是战争的各个方面或各个部分的总和,各个方面或各个部分就是局部;从纵的方面看,全局是指战争的全过程,包括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各个阶段对全局来说就是局部。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脱离局部而独立存在的全局是没有的;局部隶属于全局,局部也不能脱离全局而独立存在。
战争中的局部和全局具有相对性。它们的界限在特定范围内是确定的,全局就是全局,局部就是局部,不能混为一谈。但在一定范围内的全局,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是局部,反之,一定范围内是局部,在更小的范围内则是全局。如世界性的联盟战争,这是最高一层的全局,各国战场是局部;如一国的战场作为全局,那么各战区、战役又是局部。一次战斗,也可以作为一个全局,构成战斗具体作战行动和单兵就是局部。因此,除了最高层次的全局不能转化为局部和最低层次的局部不能转化为全局之外,中间层次的全局和局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战争全局对局部起着支配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们之间是统帅和隶属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全局决定局部的地位和作用、全局规定局部的任务和行动、全局的主动和被动从根本上影响局部的主动和被动。局部作为战争全局的一个部分或一个阶段,受全局的支配,但它本身并不完全是被动和消极的,而总是以自己的活动方式和效果,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全局。首先,局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局的强弱。如战争中各级指挥员的素质,只是战争全局中的一个因素,是局部,然而这个局部的强弱,对全局强弱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当局部变化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全局的变化。彭德怀在论述每一个战斗与解放大西北这个全局的关系时指出":要一个一个地夺取阵地,要一点一点地积蓄力量。要解放大西北,就要先从一个村、一个乡做起,然后才能扩大到东府、西府,到全陕西。"再次,关键性的局部对全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战争要点的得失、战略方向的选择等等,都对战争全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着眼全局,驾驭战争的进程毛泽东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人类战争的历史一再证明,如果战争全局关照得好,战略指导正确,战争就一定取得胜利,如果对全局关照不好,产生战略指导上的失误,就必然导致战争的失败。彭德怀之所以能在战争舞台上导演出许多至今仍令人拍案叫绝的活剧来,善于从全局出发筹划和指导战争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一,善于从全局出发确定战争行动。彭德怀认为必须首先对战争的全局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然后决定自己的作战方针,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防则防,当攻则攻。"如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出兵朝鲜,并侵占我国台湾。我国要不要出兵参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战略决策问题。当时中共政治局在讨论这一决策时,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不出兵或暂不出兵。其主要考虑新中国刚刚成立,我们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还都不能和美国抗衡,搞不好会引火烧身。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彭德怀认为,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出兵朝鲜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如果不积极出兵支援朝鲜革命政府和人民,国内外反动派的气焰就会高涨起来,亲美派就会更加活跃。如果让美帝占领了朝鲜,对我们就是一个直接威胁,他就会把兵力转向越南、缅甸,到处搞鬼,我国就将陷于被动,国防、边防都处于极不利的地位。"如果我们不及时给他以打击,好些动摇的国家和阶层就会倒向美帝国主义方面去。同时他从全局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时指出,美军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他战线太长,从柏林到朝鲜,侵朝兵力有限",这个力量我们是能抵抗得住的";美空军、坦克和炮兵占优势",这是敌人比我们强的地方"",但在战术方面我们就比敌人强,坚决勇敢,敢于近战,用炸药,拼刺刀,投手榴弹,这些都是敌人害怕的";美军"远涉重洋作战,补给运输困难,来回一次,即需三十八天";美军进行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人民反对,兵心厌战"",我们是为被压迫人民求解放的,是正义的战争,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同情与援助"。因此从全局上看,我们不但应该积极出兵,而且能够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可以说,彭德怀之所以能够指挥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首先源于其高屋建瓴,从战争全局出发分析判断形势,做出行动决策。
第二,关照好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的协调与衔接。彭德怀认为,着眼战争全局,还要求战争指导者把战争全局中各个局部周密地组织进来,关照好各个战略集团、各个战略阶段之间的关系、两个战役之间的关系、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我方全部活动与敌方全部活动之间的关系等,使之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以达成总的战略或战役目的。
抗美援朝的一至五次战役,彭德怀在考虑当前战役发展时,就为下一次的战役埋下了伏笔,即在何种态势、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结束战役行动,不仅着眼于本次战役的得失,更重要的着眼于怎样才能最有利于下一个战役的作战行动。如第二次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奠定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一胜利的取得,正是得益于彭德怀从全局出发,关照好两个战役之间关系的高超指挥艺术。志愿军发动的第一次战役,将敌从鸭绿江边打回到清川江以南,而正当敌全线溃退时,彭德怀却果断地下达了结束战役的命令,并指示各军后撤30~50公里。打了胜利仗,不乘胜追击,反而后撤,这在那些只从战役局部看问题的人觉得不可理解。对此,彭德怀的考虑是":我们在第一个战役后不但未追击,且将主力后撤了三十至五十公里,这是因为敌人主力还未被击破,敌人对我军力量还没有正确估计,敌人迷信其空军威力,还没有放弃进至鸭绿江边的野心,这些造成我军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的可能。而如果我军乘胜进行追击,则只能赶跑敌人,不能歼灭敌人。"战局的发展正如彭德怀所分析的那样,麦克阿瑟不断收到来自前线的电报":中国人似乎在全线撤退"",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因此决定发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他发表广播讲话说"战争在两个星期之内就会结束。要迅速打到鸭绿江,回去过圣诞节"。结果不是美军打到了鸭绿江,而是被志愿军歼灭2.3万余人,并打退到"三八线"以南。
第三,掌握好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关节。战争的全局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而各个局部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这就要求战争指导者在驾驭战争的进程中,认真分析比较各个部位和各个阶段在全局中的作用,根据轻重缓急区别对待,把注意力放在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关节上。
只有对这些重要关节把握住了,才能实现其作战方针,达成战略和战役目的。反之,重要关节局部的失利,将对全局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乃至招至全局的失败。如在志愿军入朝作战时,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都特别强调要打好入朝第一仗,确保首战必胜。因为我军面对的世界上最强大、最凶恶的敌人,与这样的对手较量,还是第一次。因此,夺取初战胜利,这不仅关系到稳定朝鲜战局、利于下一步的战略展开,而且对于树立敢打必胜信心、取得对美军作战的经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要实现这一点,无疑需要全局各个方面精心准备,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关节是什么呢?彭德怀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出敌不意,达成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因此,要利用敌判断我参战可能性极小的错误",在战斗打响之前,绝对保密以便我军各路部队迅速隐蔽过江,取得战斗的主动权,力争初战胜利,以提高士气,稳定人心,扭转被动局面"。
明确规定":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队每日黄昏开始到翌日4时即停止,5时前隐蔽完毕,必须有切实检查",确保不被敌人空中侦察发现。部队入朝后,要"避开主要道路隐蔽开进。否则就会过早被敌人发现"。志愿军派出的侦察部队一律伪装成朝鲜人民军,而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借以迷惑敌人。由于我军伪装措施运用得好,从而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不但赢得了入朝首次战役的胜利,而且为第二次战役中再次出敌不意创造了条件。
后来接替联合国军总司令的美军上将李奇微对此评价说":中国部队很有效地隐蔽了自己的运动。他们采取夜间徒步运动的方式,在昼间则避开公路,利用隧道、矿井、丛林和村落进行隐蔽。因为中国人没有留下一点运动痕迹,所以统帅部怀疑是否有中国的大部队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还写道":迅猛而突然的打击接踵而至,以至很多部队未弄清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被打垮了。"第四,为全局的利益勇于牺牲局部的利益。战争中,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全局形势有利,局部也将有更多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着矛盾的时候,突出表现在,为了全局的胜利,需要局部作出更大的牺牲。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局部的指挥员,要从全局利益出发来认识利害得失,坚决服从全局利益的需要,自觉地、主动地承担起以局部利益的牺牲换全局利益的重任。在处理局部之间的关系时,则应"坚持团结互助的方针,主张从整体利益出发,从利害与共的原则出发,积极主动地帮助别的部分,反对本位主义。各部分必须在上级和同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主动与别的部分取得配合,以保证平时工作的协调,战时的协同动作。片面强调自己方面的重要性,忽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各自为政,互不关照,都是十分有害的"。
(三)从局部突破,将局部的胜利扩大为全局的胜利彭德怀认为,无论战略指挥员还是战役、战斗指挥员,在胸有全局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从局部突破。因为任何全局都是由局部组成的,没有一个一个局部的胜利,就不可能有全局的胜利。他指出":领导人要有全盘工作计划,要有步骤地去进行,要从局部开始。一个战役、一个战斗是全盘的,都要先从消灭敌人一个地碉及一个排一个连开始。接近了前沿才能发展到纵深,部队是不能不经前沿就飞跃进纵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