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作战时不能只看全面而忽视局部。但在作工作计划时应以全局为主,不应先考虑局部而延误全盘计划。而在工作时就应以局部为主,只有有计划地突破点,突破局部,然后才能扩大到面,到取得全局的胜利。"因此在具体的作战指导中,要着眼于一个一个地夺取阵地,一点一点地积蓄力量。他联系西北战场的实际指出,一个战役消灭敌人几个师、几个军,首先都是从消灭敌人几个伏地碉,几个连,几个营开始的,尤其是消灭胡宗南几十万人首先是从青化砭消灭他一个团和一个旅部开始的。争取大西北的解放,也要从一村、一区、一县做起。蒋介石有几百万军队、几百架飞机都毫不可怕,但只要有一架飞机飞临我的头上,一个伏地碉、几个敌人在我面前,就得注意。我打不下拦在面前的伏地碉,就不能继续去攻击消灭全部敌人。
从局部突破,体现对每一次战役、战斗的高度重视和周密组织。不但要定出正确的作战计划、部署,而且要一项一项检查落实。彭德怀指出:对敌人一个连,一个排,一个机枪手,单独一个伏地碉,都是不应当轻视疏忽的。从局部开始,这个问题虽简单,但常常被忽视。计划的检查、快与慢均须很好的结合。计划了,会开过,方针也定了,但是不检查,工作常常流产。"忽视具体情况与具体准备,更不细心研究取得每个胜利应有的手段和步骤,那只是空喊胜利的官僚主义者。我们要把全局胜利与一个一个夺取敌人阵地,一点一点地积蓄革命力量联系起来,去处理问题"。他特别强调在全局形势有利和部队士气高的情况下,同样不要忽视充分的准备。"军队情绪高是打胜仗的根本条件,但不应把这看成是惟一的条件。士气高,还要看战斗准备、计划、部署及战术、技术的配合,才能打胜仗。情绪高、士气高时就容易疏忽大意,领导人要仔细检查,不要疏忽"。"梁周村战斗士气很高,领导上粗心大意,不看地形,不作具体部署,结果就打不下来。独二旅的领导人曾说:我们的战士似泰山,准把它压碎。但结果就没有压碎,因为我们的战士并不是"泰山",而是肉。这就是因为情绪高而疏忽所造成的结果"。
三、集中与分散集中与分散,是兵力部署与使用的两种形式。战场上的活力对抗中,战略战术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不同时空的兵力集中与分散来体现的。自古以来,没有呆板使用兵力而获胜的。彭德怀认为,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是一种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特别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作为战略指挥员不懂得运用兵力中的集中与分散的艺术,就不可能实现由弱到强、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也就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一)集中兵力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原则所谓集中兵力,就是把我方分散在各处的兵力在一定时间内调集或使用于一定战场,并在兵力对比上取得对敌优势。古今中外的一切高明的军事家都强调集中兵力,把它作为用兵的根本原则。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认为":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用兵应"我专而敌分"",以众击寡";西方著名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说":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指出":在决定性的时机和决定性的地点拥有压倒优势,这是取得军事胜利的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统帅毛泽东认为,集中兵力",是我军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彭德怀在指挥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对这一原则有着非常深刻了解和准确的把握。他指出,在敌强我弱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中取得胜利,基本上依靠集中兵力这一着。因此"领导者的妙诀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集中兵力是实现战争目的的根本方法。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它们是歼灭战的中间环节,形成作战形式、用兵原则的有机统一。歼灭战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战法,而集中兵力是达成歼灭战的首要前提。彭德怀指出,在兵力对比上拥有数倍于敌的优势,是打歼灭战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在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没有兵力上绝对优势,要达成歼灭战是不可能的。他一再强调,贯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争取在每一次战役、战斗中,都能集中优势兵力,即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在战役上自己的力量小于敌人,也要求得从战术来解决以多胜少的问题"。
集中兵力是夺取战场主动权的有效途径。毛泽东曾指出":主动地位不是空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这里最重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主动地位和战争力量的优势是不能分开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战区、一个战役、一次战斗,谁持有力量的优势,就等于握有战场主动权。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我军在战略上长期处于内线作战的防御地位。只有善于集中兵力,才能将战略上的劣势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从而改变敌我进退、攻守、内外线的形势,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彭德怀在总结土地革命时期一至三次反"围剿"作战的经验时指出,三次反"围剿"作战"白军都占绝对优势,红军绝对劣势"",白军主动,红军被动"",但由于红军善于集中兵力,采取各个击破敌军的战术原则,对于每一次战斗,红军都优于白军几倍。因而在战斗上红军主动,白军被动"。
(二)一定条件下的分散兵力是实现集中兵力的前提和保障分散兵力是指根据作战的客观需要,把兵力分为几个部分,用于不同的战场和作战方向,即"化整为零"。彭德怀认为,兵力的分散使用大体是依以下几种情况实施的:敌取守势,暂时无集中打仗之可能,需要对敌进行普遍的袭扰和破坏时;在敌大兵团进攻面前,由于敌之兵力集中而我之兵力有限需要分散敌之兵力时;遭强敌围攻,一时无法打破其围攻,为着减小目标转移兵力以脱离敌包围时;为保证我在主要攻击方向上形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需要在其他方向上对敌进行牵制和阻援时;需要在广大地区进行群众工作和帮助地方政权进行根据地的建设时。显然,这里所说的分散,是指与集中兵力相辅相成的分散,而不是与集中兵力相背离的那种分散。集中兵力与分散兵力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没有集中,就没有分散,另一方面,没有必要的分散,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集中。分散保障于集中,服从于集中,是指挥员兵力使用上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
。
应该以我之分散破坏敌之集中。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只有各个击破才能实现强弱转化,而各个击破的前提是要造成敌人的分散。因此,当敌兵力相当集中时,我要求得战机,最有效的办法是以我之部分兵力分散袭扰敌人进攻部队和袭击敌之供应基地、后方战略要点、交通枢纽要害部位,从而迫使敌分兵加以防范,使其难以集中更多的机动兵力,或迫使其把已经集中起来的兵力再分散开来,为我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创造条件。彭德怀将战争中的这种对策称之为"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即以班、排、连为单位,组织战斗小组,配合当地民兵、游击队,在日军前进或宿营时,进行袭击扰乱,达疲劳削弱敌人。集中主力,采取敌进我进,从敌间隙转换阵地,寻找有利战机,歼灭敌军弱小部分"。
在集中兵力于主要作战方向的同时,还要分散兵力于次要作战方向。无论是在防御作战还是在进攻作战中,没有主要方向上的兵力集中,就难以达成作战的胜利,而要保证主要方向上形成兵力优势,就必须分散部分兵力在次要方向上牵制敌人的兵力,把敌军力量吸引到次要方向上来,以减轻主要作战方向上的压力和阻止敌人向我主要作战方向上增援。彭德怀指出":在突击方面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劣势兵力,保证以多胜少的原则,切忌平均使用兵力。战斗的胜负决定于主要的方向,到处顾虑,结果没有一处打得好。"同时他又指出,这种主要方向上的兵力优势,则是要通过我用一定的分散兵力牵制敌人来实现的。"牵制,是以少数兵力吸引敌人多数兵力于自己的当面,而使敌人误认为是主攻。因此,牵制的队伍必须积极动作,尽量吸引敌人于自己的当面,使突击方面易于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