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袭扰战袭扰战,是以我之小分队对敌之大部队行动进行袭击骚扰,以达到牵制、疲惫、消耗敌人及破坏其作战部署之目的。袭扰战,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运动之敌还是驻止之敌,都可以袭扰。对此,彭德怀有过许多精彩的论述。1929年他在《关于平江暴动前后情况和经验教训》一文中指出":在敌人进剿时,可乘间窜至敌人之背后击其虚处,使敌有顾此失彼,鞭长莫及之虑。假若敌人驻扎时,夜间宜派纯粹战斗兵一小部队去扰乱他们,使敌人多增加疲劳,揣测不定。敌军退走时,便可乘机尾追袭击之。"1939年,他在《进入新阶段的华北战争》一文中又写道":在敌人驻止时,应当经常派出小部队,不论昼夜,不论风雨,在四面袭扰敌人。我们只用少数人,便使得敌人多数疲惫,这是异常值得的。当敌人退走时,我们则经常在敌人侧翼扰击,这样,使得敌人行止都不得安宁,就造成了集中主力消灭敌人的机会。"袭扰战不仅对我军在游击战争中造成敌军事力量不断消耗、政治心理上极度恐惧以长期坚持对敌斗争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我军转变为运动战或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时候,它仍可以起到重要的配合作用。如消耗、疲惫、迟滞敌人,为主力坚守防御或进攻歼灭敌人创造条件;或分散和引诱敌人,以利于我主力运动中歼灭敌人特别是实施伏击歼敌。
三、"绝对独立自主,操纵敌人"彭德怀在论述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时,强调最多是必须握有作战的主动权。他曾指出,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战术,是完全以独立自主为原则的。强调游击战的"基本原则,最忌被动的应战,而须绝对的独立自主,操纵敌人"。
(一)扬长击短,保持主动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获得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一支军队的进退攻防均自己作主,不受敌人的控制与支配,就是握有主动权;被客观形势所摆布,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就失去了主动权,处于被动地位。而军队"陷于被动,虽握优势之兵力,卒不能克劣势之敌人。如能经常保持主动,虽劣势之兵力,亦能战胜强敌"。游击战争的主动权问题,是更加严重的问题。因为进行游击战的军队大多处于严重的环境。这就是无后方作战状态,敌强我弱的状态等。但彭德怀认为游击战争是能够建立其主动权的,问题在于能否抓住敌人的弱点而发挥自己的优势。只要能做到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即使在劣势的条件下,仍可以获得作战的主动权。
其一,要在兵力使用上扬长避短。彭德怀在论述抗日游击战争问题时分析指出,敌人在军队实力与我相比虽占有很大优势,但"这种优势是有时间性与地域性的。以敌人力量衡量,不可能在全华北普遍地取得这种优势,即在平原地区,亦不能同时取得这种优势。这样,敌人虽然对我一定的地区可以进行极疯狂的扫荡,但在另一些地区,兵力又感不足,顾此失彼,予我军以可乘之机。这是敌人进行战争最苦恼的事,且是它不能克服的弱点。我应及时地掌握敌人这一弱点,相互密切配合,争取主动,有力地打击与消耗敌人"。
1937年11月,日军以第五、第十四、第一○九师团及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团各一部共2万余人,由平绥、平汉、正太和同蒲路沿线,分八路围攻八路军一一五师初创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企图消灭或驱逐我军,摧毁尚不巩固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确保其后方和交通线的安全。朱德、彭德怀一方面指示晋察冀军区,以部分兵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在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不断袭扰、消耗、疲惫进入根据地之敌;以部分游击队深入敌占区,日夜袭击敌后方据点和交通线;主力则选择有利机动的地区待机歼敌。同时指示一二○师和一二九师以一部兵力分别对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沿线展开破袭战,调围攻晋察冀根据地之敌回援其交通线。从而使敌人不但在我根据地内处处被袭动挨打,而且后方被袭据点和交通线频频告急。2月21日,围攻晋察冀边区之敌,大部队退回铁路沿线。从而粉碎了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的首次进攻,为尔后的反围攻作战提供了经验。
其二,善于抓住敌人大部队行动不便的弱点,发挥自己行动敏捷的优势,在"走"中争得主动。彭德怀认为,无固定的作战战线和战场,是游击战的根本特点之一,在游击战中要做到在出敌不意的方向、地点和集中出敌不意的兵力打击敌人,都有赖于快速而隐蔽的兵力机动。在遭强敌攻击时,要摆脱被动,同样必须依靠灵活的兵力机动。军队兵力机动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武器装备较先进的部队机械化程度高,虽然具有较强的机动能力,但它受地形、道路和天候制约较大,其灵活性受到限制,且行动隐蔽性的难度提高。装备落后的游击部队,虽在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的道路上"跑"不过敌人,但它有着行动敏捷、聚散自如、便于隐蔽行动的优势。因此,游击战的主动权是建立在扬自己行动敏捷之长的基础之上的。就是利用这优势,去实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作战原则,在我之神出鬼没的进退、袭扰、袭击和尾追中,打乱敌人的部署,疲惫、消耗和歼灭敌人,从而获得作战的主动权。
其三,要善于抓住敌人失去民心的弱点,发挥我之人民战争的优势,依靠人民的帮助获得主动。群众的优势是革命游击战争的根本优势,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也是争取主动的根本途径。即依靠人民群众对敌封锁消息,使敌变成瞎子、聋子;动员群众坚壁清野,使敌人缺粮饿饭;组织群众武装不分时间地点地袭扰敌人,使敌人的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借助人民群众的掩护,灵活地转移兵力,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从而使敌人陷入被动的境地。"敌人深入一步,则被我群众武装重围一层。敌人集中,则以游击战争方式包围它,经常地袭击和扰乱它,断绝其交通运输"。"使敌人精神上受到重大打击,资材上受损失,消息不灵,接济困难",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我之逐步获得战场的主动权。
(二)示形欺敌,摆脱被动战争中主动和被动是经常变化的,被迫到被动的地位是常有的,特别是游击战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全局上战略上的主动权还在敌人手中,因此在作战行动中陷入被动就更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迅速恢复作战行动中的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这种地位,其结果只能是失败。彭德怀指出,在游击战中,由于我作战物质条件的劣势决定了争取主动主要靠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敌人的弱点错误,抓住有利战机,固然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最重要手段。但是在敌处主动、我处被动的情况下,消极等待敌人犯错误是不行的,只有通过我之积极行动,造成敌人的过失,才能迅速将我之被动转化为主动。示形欺敌,便是制造敌人过失的最好方法。
在已陷入被动的情况下,示形欺敌的行动将受一些限制,不像处于主动地位那样自由。但即使这样,只要充分发挥我之主观能动性,仍可找到适合敌我作战态势和具体情况的欺敌方法。如:示形设虚,对敌大摆迷魂阵,使敌虚实难辩、迟疑不前的缓兵之计;虚而虚之,使敌疑心我有伏兵而引兵后撤的退兵之计;以少数兵力虚张声势,麻痹敌人,主力秘密脱离接触的金蝉脱壳之计;攻其必救,打乱其部署的调虎离山之计等。
1941年8月日军在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北岳、平西地区"扫荡"中,以5万之众对转移至阜平地区的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进行大规模合围。由于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近万人,行动不便,未能适时跳出敌人的合围圈,陷于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35公里的狭小地区内,处境非常危急。彭德怀指出,在此种情况下应以积极迷惑敌人的手段将敌引开而不能强行突围。9月1日,军区首长派出侦察分队携带电台到阜平东北的台峪地区,采取声东击西、制造假象、迷惑敌人、隐蔽自己行动企图的办法,以"军区的呼号"与各方联络,造成敌人的判断错误,以利我机关转移。2日下午,敌果然集中重兵向台峪攻击,并以飞机对台峪轮番轰炸。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一部,即乘机于当晚向阜平以西隐蔽转移,进至棠家渠一带山区,同时中断与各方的无线电联络,并不准生火做饭,靠当地人民供应红薯,瓜果充饥,从而在敌人重兵包围中成功地隐蔽了五天。7日,军区领导机关安全转移至平山县的东西玉文地区继续指挥反"扫荡"作战,摆脱了被动而转为主动。
(三)独立自主,机断专行由于游击战争处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环境中,而分散流动作战又是其基本的作战形式,情况千变万化,我之通讯联络手段又相当落后,因此就需要游击战的各级指挥者都必须有独立自主处置作战行动的权力和能力。彭德怀认为,游击战在全局上是要有明确作战要求和计划的,但这种计划只能是方向性和原则性的,而不可能像正规作战那样具体。上级应给下级以较大的机动,下级要富有"自动性",自动地处置各种紧急情况,自动地打击敌人。即使当下级因机断专行去消灭敌人而吃了亏,也不要过分责备。因为在游击战的环境下,如果事事等待命令,不但会失掉许多歼灭敌人的战机,而且还可能招致不应有的惨重损失。因此他强调,游击队的领导者必须具有灵活机动的指挥才能和丰富的独立作战经验。一方面,要善于把握战机,不放过任何可能打击敌人的机会。战机即是有利于我作战歼敌的时机,它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对赢得作战的胜利至关重要。只要出现这种战机,就要果断决策勇敢出击,切忌犹豫不决。另一方面,在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和改变自己原定或上级赋予的作战行动。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从而避免不应有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