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彭德怀兵法
30109900000009

第9章 "盘旋式游击"(4)

四、重在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彭德怀认为":游击战争必须要有根据地,否则游击战无力,且难持久。"他在分析影响革命游击战争发展的各种因素时强调,其中心一环,首在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仅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先后发表了《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政策》、《论革命根据地与武装斗争》等论著,对根据地在游击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建设根据地的任务和发展巩固根据地的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一)根据地是革命游击战争的依托毛泽东曾深刻指出,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这种根据地也就是游击战争的后方"。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中国革命的根据地。这在当时就引起了彭德怀的注意,初步意识到这可能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方向。平江起义后,彭德怀即率红五军开辟了湘鄂赣边界根据地,并想"打通湘东与赣西朱毛取得联络"",造成罗霄山脉整个的割据"。他认为,在同拥有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手段的敌军作战,没有根据地是不行的。1930年春,他总结平江起义一年多的斗争经验更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根据地,武装斗争就不能持久"他率领红五军、红三军团在开辟、建设和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对毛泽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同轻视根据地建设的倾向作了坚决的斗争。他在谈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进行长征的教训时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央的领导者"不懂得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不懂得武装斗争如不与根据地结合,是非常脆弱的,容易为敌人所消灭"。他还追溯到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认为"历史上不知多少次农民暴动就失败于没有根据地;石达开在大渡河安顺场被消灭,只身就擒,也就是这个缘故"。在抗日战争中,他提出要把巩固抗日根据地作为我军坚持敌后抗战、争取全国抗战局面转机的重要任务来对待,要在反围攻和反"扫荡"战斗中求得根据地的巩固。

强大的、可靠的后方战略基地,是赢得任何一次战争的必备条件,革命游击战争是在敌人的包围和"围剿"之中进行的,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战略后方。彭德怀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就是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首先,根据地是革命游击战争获得一切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源泉。战争是敌我整体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革命游击战争是人民战争,是以军事斗争为主,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综合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形式同敌人开展殊死搏斗的战争。根据地正是适应这一要求,将各种对敌斗争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与敌人进行长期斗争的坚强堡垒。只有有了根据地,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支援。"只有巩固根据地,树立强固的作战后方,实行崭新的进步的做法,以保障物质的供应和兵员的源源不断的补充,才能坚持长期的持久的战争。否则,敌后抗战的坚持便无从设想"。

其次,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消耗敌人力量争取战略主动的中心环节。彭德怀认为,游击战的根本任务,在于消耗敌人的物力、人力,引起战局的变化,改变敌我的形势。而在敌后开辟和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就是在战略上着眼争取主动,造成战役上各个击破敌人,达到最后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他在分析将抗日战争中的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相持条件时指出":也只有巩固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确保敌后人力财力以及一切物质资源勿为敌人利用,打击敌人"以战养战"计划,抑留敌人进攻和"扫荡"敌后的大量兵力,才能使敌人无法向全国无限度的进攻,才能造成全国抗战的相持阶段的局面。"第三,从游击战争作战过程来看,根据地的依托作用贯穿于始终。对我军来说,战前,军队需要训练与备战,这需要有一个安定而可靠的基地;战中,需要保证为作战所必须的物资供应,以及部队迅速而秘密的转移,这要求有一个可靠而巩固的后方;战后,部队需要休整,这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一切均取决于有无根据地和根据地的大小及巩固程度。对于敌军来说,在根据地内作战,它不但得不到所需要的情报、粮食等一切作战必不可少的保障,而且它的一举一动都在根据地人民的监视之中,其战斗力大大减杀。

(二)根据地建设的基本任务彭德怀在《论革命根据地与武装斗争》一文中,给革命根据地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在某些地区有了革命的武装、革命的政权、革命的群众组织、革命的政党---共产党(而且前面三种组织都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这四种组织在一定地区能够公开的合法的存在,各自执行自己的职权(如政权执行自己的法令、纪律、各种制度),这样的地区,就叫做革命根据地。"同时指出,革命根据地巩固不巩固,健全不健全,就决定于上述四种组织巩固和健全与否。此外还有一个决定革命根据地能否坚持的条件,这就是党的路线正确与否。根据地的建设包括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发展,其基本任务就是围绕创造上述根据地的条件而斗争。

第一,武装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首要任务。彭德怀指出":根据地总是产生与生存于反革命的包围中的,甚至在根据地内,也还有敌人(内战时是阶级敌人,现在是民族敌人),因之,要创造根据地与保卫根据地,主要是依靠武装斗争。"这就是说,无论是开辟还是巩固发展根据地,武装建设都是第一位的。没有革命的武装,或者有而无力,根据地建设的其他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因此,革命游击战争的领导者必须以全副的精力去建设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同时指出,根据地的武装建设必须走正规军与群众性武装结合的道路,实行野战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群众武装的发展,是坚持根据地的必要条件。彭德怀认为,无前方后方之分的游击战争环境,使群众武装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只有群众武装发展起来,正规军才有所依托。群众武装不仅给予正规军许多帮助,而且有维系民心的作用。群众参加革命游击战争的积极性,是需要有武装作基础的,有了武装,胆量才会大,精神才会振奋,他们的力量才会有所表现。哪个战略区能使正规军与群众武装结合更好,则打击敌人的成绩就最大,积蓄的力量也较多。敌人一旦深入,就会"行不安,坐不稳",在疲惫消耗之后,就不能不退出根据地,我们的党政军民四种组织,仍能合法存在。因此他在抗日战争中,提出要"建设数百支脱离生产的强有力的游击队,建设数百万不脱离生产的有战斗力的民兵,一般应做到有全体人民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七参加为标准。把游击战争开展成为普遍的群众运动,成为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的主要助手"。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武装得到了迅速发展,到抗战结束时,华北敌后根据地的脱离生产地方武装发展到100万多人,它不仅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而且成为解放战争中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重要力量。

正规军的扩充发展和战斗力的提高,是革命根据地得到根本巩固并促使游击战过渡到正规战最后战胜敌人的决定因素。彭德怀指出",长期坚持敌后抗战"",首先必须有优良的正规军"。群众性武装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散和消耗敌人,大量歼灭敌人还必须依靠正规军。因此,不断壮大正规军,是根据地武装建设的重要任务。由于革命力量一开始总是处于不掌握政权的弱小的地位,既没有相应的物力财力走"招兵买马"的扩军道路,也不可能有成套的训练教育机构对军队成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要不断提高正规军的数量和质量,就必须从人民游击战争的特点出发,走由群众性武装发展到地方性武装,再发展到正规军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从奔赴华北敌后战场时的3.7万人发展到100万余人,正是正确执行了这一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结果。

其二,政权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中心内容。政权是建立根据地的基本问题,当革命武装力量已在一定的区域内取得较为稳定的控制权,如果不及时建立革命政权,就达不到建立根据地的目的。因为没有革命政权,便不能建立起革命的统治,人民便不可能被发动起来,党的政策和革命的法令就不可能在这一地区的全社会得到贯彻。也就不可能保证有计划地解决长期支持战争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动员问题。

更重要的是,根据地革命政权还担负着为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积累经验、培养干部和检验政策的任务,必须从这个高度认识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性。彭德怀指出,要长期坚持敌后抗战,必须在根据地内彻底改造旧政权,建立完全新型的民主政权,建立并实行崭新的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是动员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的推进机。这是由抗战的实践证明了的,只有实现民主,才能提高人民的抗战热情,参战热忱"。并根据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应首从下层做起,先要建立起若干的模范村区政权,然后以之来推动全县、全区整个抗日根据地,以至整个敌后方,以及全中国"。

其三,党的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根本保证。党是根据地建设的领导核心,根据地建设的一切工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的组织的坚强和领导的正确,是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决定因素。彭德怀指出":要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根据地,进行各种战时的建设工作,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上足以作为领导核心的各级党的组织,是不可能的。"第四,以自力更生为目标的经济建设是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根据地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孤悬于敌后,根据地又建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偏僻山区,经济不发达,再加上敌人的封锁、扫荡,造成了根据地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根据地要得以巩固,必须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障部队的供给和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在抗日敌后根据地建设中,彭德怀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合作事业"。他认为,要冲破敌人的封锁",基本的是发展我们的生产合作事业,求得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简单说来,便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开办生产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自己生产必需品,自己来运销。敌后方的全体军、政、民应该把此看做是巩固根据地的重要事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