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无中生有: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
30257200000023

第23章 躲不开的污水(3)

此人在大明的功劳本上并没有留下什么,但在反对东林那些家伙的历史上却写下了很浓重的一笔。他多次在奏疏中诬陷东林书院与顾宪成,在他的言辞中,不知道历史的人还以为当时的执政政府是东林书院,而不是万历皇帝。自然,顾宪成是他首先冲击的对象。他说,此人虽然远在山林,却能遥控朝廷事务,这种胆量如果再让其发展下去,有一天不是要造反吗?

为了彻底地搞臭“东林党”,他捏造了东林书院的种种罪状,比如,东林书院在浒墅关附近的小河向来往商船收税,胁迫浒墅关的官吏以“修书院”的名义向东林书院送银两;东林书院的成员到各地讲学,动辄一百多人,要县衙门迎接款待,每次耗费银子二百两上下;东林书院的讲会“杂以时事”,它的讲义刊印出来,涉及地方政治事宜,各地方政府必须照办。

如果我们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会知道,事实往往被中国人所忽略,而有些人渣胡说出来的事情往往被人信任,尤其是在当时。

万幸的是,万历皇帝对这种胡说并没有如其他皇帝那样很重视,原因是,他对任何事情都不重视。所以,只剩下了徐兆瑞在那里空喊,东林党毫发无损。可李三才就倒霉了,因为顾宪成的那封信,他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入阁。并且,他原来的职位也无法保住,他只好请求罢职。当他一连向皇上上了十五次辞职的疏章没有得到回音后,他就不等皇上允许,自动离职卸任,回通州定居去了。

李三才事件拉开了东林党与反对派的争斗,在这件事上,无论后人多么想为顾宪成辩护,但一条不容质疑的事实却是,他希望李三才入阁来提高东林书院在朝廷的影响。

虽然,他后来解释说,自己所写给叶向高的信的缘由只不过是出于对李三才的了解与肯定,但在攻击他的言辞里,都有这样一条:李三才本就是东林一伙的。

几年后,发生了明末三案,直接引起了党争。这三案是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梃击案我们在前有所介绍,这里不再赘述。红丸案发生在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皇帝的那位太子朱常洛即位后不久就得了重病,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进泻药,服后病益剧。鸿胪寺丞李可灼就献上了两颗红色的丸子,说是仙方,可长生。朱常洛服后不但没有永远不死,却立即就死了。朝臣群起弹劾崔、李二人,东林党人立即怀疑是郑贵妃指使下毒者,而反对派,其实这些人反对的目的就是因为东林党赞成。争论一起,大学士方从哲从中调护,事久决不下。最终,两派谁也没有取得胜利,朱常洛死后,儿子朱由校即位,抚养他的李选侍坚决居住在乾清宫,以把持朝政。东林党一伙: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联合大太监王安迫其移宫鸾宫。朱由校正式即位后,此事引起争论,成为官僚派系斗争的内容之一。

东林党的势力逐渐扩大,特别是当朱由校登基后,由于是他们的努力。所以皇帝对这些人很是器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失意的政客,善于钻营的士大夫纷纷投进东林,而且,在这些人信誓旦旦的承诺下,东林也接纳了他们。

在后期,东林党之所以敌不过阉党,有一部分原因即在此。诸多的政客发现自己所凭借的东林已经不是当初的东林时,他们立即掉转,把枪口对准了真正的东林党人。

我们回过来看,当初,万历皇帝下令全国开展矿监税使活动,最先反对的就是东林党。这并不是说,他们在为天下百姓着想。因为在万历皇帝最先派出的矿监时,老百姓的利益并没有受到影响,而受到影响的是一些富民。那么,东林党的人是些什么人呢?这些人大都是有功名、田地或是资产的中小地主阶层。

税使刚刚成立时,其所征税的对象也无非是一些开旅店的店主,这些人自然也被称为富户。也就是万历皇帝侵犯了他们的利益,才使得他们奋起而反对之。

在天启三年(公元1632年)的京察之中,东林党人赵南星掌管吏部,力斥反对派官员亓诗教、赵兴邦、官应震、吴亮嗣等,议当罢黜。吏科给事中魏应嘉坚决不同意。赵南星可不管,总之,不和自己站在一边的就是敌人。他写了《四凶论》攻击亓诗教等,最终这些人在强大的东林势力的打击下被罢黜了。从各种史料来看,赵南星通过这次京察大肆打压其他派别的人,完全是一种斩草除根的想法。的确,东林官员不与阉党合作,从而获得清誉之名。但东林党人以“清流”、“正人”自诩,对三党官员心存报复,对政见不合者均斥为“邪人”、“邪党”,甚至直指为阉党,却也是他们的愚蠢之处。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被东林排斥的官员,便投依阉党求存。东林执政后反而在朝官中日益孤立,而魏忠贤的阉党的势力却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针对这次京察中东林党人的报复行为,前辈学人谢国桢先生就说:“天启三年的京察,赵南星未免作的太辣,但后来魏忠贤的残戮,又未免太毒了”。他这句话其实还可以着来理解,后来东林党人被魏忠贤大肆清洗,一半责任要归于自己。

假设,只是假设,党争开始只是纯粹的政见和价值观分歧的话,那么到后来也就显现出了它的真实面目:则彻底沦为了全然不顾天下国家的意气之争、利益之争、个人恩怨之报复。齐楚浙三党自然如此,东林党自然也不例外。

由此可以看出,东林党顾宪成等人的行为必定会招来诬陷,而他们也并非是善类,也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进行还击。

5、戴梓之死

戴梓是清朝初年的一位火器专业人士。他出生在思想活跃的杭州,其父是明末的火器制造专家,由于受父亲影响,戴梓自幼便醉心火器研制。满清入关后,他投向清朝。

据说,康熙皇帝第一次接见他时,令他作《春日早朝诗》,他略加思索,当场完成,由此受到赏识,授以翰林院侍讲官职。此人在绘画、书法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也不可小视,曾参加过编修《律吕正义》。但其最高的成就还是在火器的研制方面。有月次,康熙问他是否理解外国产的法琅机枪,戴梓就很快就把类似的机枪研制出来了。清大臣纪昀记载说,戴梓的子侄跟他说过戴梓制造的一种连珠鸟铳,这种鸟铳可以连发射击二十八发。它的形状有些象琵琶,火药和铅弹存在铳的上部称作铳脊的地方,有两个机轮,扳一机火药和铅弹自动落入筒中,第二机就随之动作,火石激发鸟铳发射,如此重复,二十八发射击结束后,才需要重新装火药和铅弹。

戴梓不但会制造火器,而且善于复制。某次,有西洋人把一种称为蟠肠鸟枪的火器献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让戴梓模仿制造出来,戴梓仅有了几天就模仿出了多把这样的枪。那么,戴梓所制造的枪,其功能如何呢?戴梓“自制火器,能击百步之外”。而多年以后,乾隆年间的在新疆作战的清军的鸟统射程只有三十多步。由此可知,戴梓的火器制作水平之精。戴梓最有成就的当是为清军创制和装备了“威远将军炮”、子母炮,这些先进武器在击败“三藩”和准葛尔势力时立下了非比寻常的功劳。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戴梓不仅没有因种种功劳获得赏赐,反落得一个让人扼腕长叹的命运。那就是后来被一个外国人南怀仁诬陷而被发配到辽东,凄惨地过完了下半生。

南怀仁是一位西方教徒,多年前就来到中国,后来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在宫中担任要职。他在康熙皇帝面前诬陷戴梓私通日本。在当时,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并没有建立。日本人在清朝的活动相对而言是非常少的。但南怀仁在康熙面前提到了这样一点,日本人与朝鲜人一样始终奉已经成为历史的明朝为正统,有一大批前明人欲光复明朝的人士逃到日本。南怀仁尽力让康熙皇帝相信,日本之于大清国是敌人。那么,戴梓的私通日本自然就是欲行出轨之事。康熙皇帝只是做了少量的调查,就将戴梓赶到了辽东。

南怀仁为什么要诬陷戴梓,下面这件事可能是原因。一是在戴梓制造冲天炮之前,康熙先是命令南怀仁造,但“造之一年而不成”,这才让戴梓制造的,而戴梓仅用了八天时间就造出来了。这使南怀仁“惭且愤”。第二件事是在编纂《吕律正义》时,南怀仁和戴梓有意见分歧,让南怀仁痛苦的是,他无法辩论过戴梓。

南怀仁的心胸之狭窄灭亡了最有前途的一位火器专家。在当时的朝廷上,很多官员都对戴梓寄以厚望。因为他能用自己设计的武器以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的胜利,在大清的数次对外作战、兵力不强的情况下,他无疑就是救世主。

但有一个问题却值得思考,在历史上,康熙皇帝决不是一个缺乏判断力的君主。他不可能不知道戴梓的才干远在南怀仁之上,以他的英明,他为何仅凭南怀仁一面之辞就给戴梓定罪?一向渴望、尊重人才的他难道不知道戴梓是天下无二的人才?康熙皇帝为何容不得戴梓,却能够容留和重用比戴梓的军事发明平庸出数百倍的南怀仁呢?

众所周知,以泼污水的方法来诬陷别人,一个必要条件是,接收者必须昏聩,至少缺少一定的判断能力。但康熙皇帝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也就是说,康熙故意地制造了这起冤案,这从他发配戴梓到辽东这一惩罚即可看出,倘若他真的相信戴梓里通外国,那么应该是死罪。

倘若我们了解大清统治者对汉人的防范心理,其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南怀仁的诬陷所以成功是因为康熙的防范心理相当地严重。康熙在平三藩、征服准葛尔、夺取台湾三次大战后,大清江山已稳如泰山,在这位武功已达到鼎盛的帝王来讲,飞鸟尽,良弓自然就要藏起来。戴梓的发明已经没有用处了,相反,他的发明对大清朝来讲反而成了一种威胁。按照满洲权贵的思路:戴梓可以给自己发明机关枪,他也可以为自己的敌人制造。这些人见识过机关枪的威力,他们无法接受万一对手有了这种武器后的现实。他们不是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而是把这种提高彻底扼杀掉。所以,戴梓的结局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事实上,戴梓应该感到万幸,他的主子康熙帝还算仁厚,留住了他一条命,辽东虽然寒冷荒芜,但毕竟他还活着。

另外,戴梓受到被流放的命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是汉人;而南怀仁不是汉人,是个“非中国人”,这大概正符合了满清统治者的自我定性认识,他觉得相对于汉人,这个“非中国人”是自己的同类。满清统治者将戴梓“活埋”,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这种不可估量在后来对外战争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表现。每场战役因武器的拙劣而屡战屡败让早已腐朽的满清政府更加雪上加霜。

事实上,这并非是康熙一人的狭隘之见。整个满洲人骨子中就有这种思想。在很多治军事史的学者眼中,清朝是一个没有军事技术的朝代,这些人进入中原后,还用着他们曾经的简单方式来进行军事统治。他们还死死抱着“弓马取天下”的冷兵器观念不放。

当然,并不是满洲人一生下来就有这种观念的,这种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是:满清的强劲铁骑屡次击败在军事技术装备上优于自己的明军,并且最终征服了中国。

他们以为自己是凭着手中那张破烂弓箭打败火器装备的明朝军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满洲人对于当时先进军事技术——火器的研制、生产、应用,是不可能重视的。在他们看来,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大炮抵挡不住细得可怜的箭的进攻。事实上,明朝之所以败亡,远不仅是因为满清的军事进攻,而是几种极为不利的因素合力的结果:饥荒、瘟疫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拖住了明朝抗清的后腿,并且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元气;崇祯帝朱由检连续的愚蠢决策使明政权自毁长城,丧失了凝聚力,导致大批军队倒向满清和李自成。

明朝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火器无用,而是因为明朝武器的优势已经不能弥补这几种不利因素造成的损害。反过来讲,如果不用火器,明朝灭亡会更快。没有火器,明军根本不可能把满清挡在辽西十八年之久,努尔哈赤肯定不会被大炮炸成偏瘫而活活气死。他那个时候难道不知道大炮是有很大威力的吗?他的死其实一点价值都没有,他在临死前应该告诉他的后代们,相信大炮。可他说的一番话却告诉他的后代,之所以自己被气死,就是因为天不照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