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无中生有: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
30257200000025

第25章 捕空风捉鬼影(1)

捕风捉影的诬告手法并不高明,所以能屡屡被诬告者采用并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因为风和影子都是虚的。在虚构的事情上,往往便于加工和改造。经过改造的东西来源于事实却又高于事实,往往会使接收者的心理接收幅度大大提高,就仿佛在听一个神话故事,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充满了创意的故事。

1、谁逼反了陈豨

陈豨是西汉帝国初年的一员猛将,从刘邦起兵直到建立汉帝国,陈豨始终伴随在刘邦左右,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平定代地,被封为阳夏侯。后来,高祖皇帝与匈奴开战,被围困于平城,脱险后因见代地乃重地,就任命陈豨为代相,统领边兵,防备匈奴。西汉帝国制度规定,诸侯国的国相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并有监督与辅佐诸侯王和对中央直接负责的任务。高祖皇帝当时并没有封代王(一种说法是封了刘如意为代王,但如意并未就国),所以陈豨实质上就成了代地的王。

汉帝国初年,高祖皇帝对诸侯王们的防范程度相当严密,除了派遣忠于中央政府的人去担任国相执行监督任务外,还经常以各种借口使人到诸侯王的封地进行明察暗访。但在对待陈豨却是如此的信任,除了二人特别亲密的个人关系外,陈豨也是个非常让高祖皇帝放心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几年后居然向高祖皇帝举起了反叛的大旗。而陈豨之所以要造反,全是因为一个人的诬告。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昌。

周昌本是帝国功勋周苛的弟弟,二人同时跟随高祖皇帝进入咸阳,灭掉了秦朝。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用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则被任命为中尉。后来刘邦与项羽翻脸,开始了楚汉战争。周苛奉命留守荥阳,城破后被项羽俘虏,因不肯投降又被项羽扔进了油锅。帝国建立后,刘邦念周苛是个烈士,所以就由周昌接替哥哥的职务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后来,高祖皇帝想要废掉太子刘荣而立自己所宠幸的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周昌最先站出来反对,他说,“期期以为不可”。我们今天一些老人还在使用这句话,以表示自己坚定的反对态度。事实上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周昌有口吃的习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期以为不可。

周昌在反对这件事情上虽然出力不小,但最终高祖皇帝没有废掉刘荣,全在张良让吕后请出了四位隐居的贤人说服了高祖皇帝。不过,这件事之后,周昌给高祖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他强直敢言。

后来高祖皇帝把刘如意封到赵地为赵王,为了百年之后还可以保护如意的安全,他特别任命周昌为赵国国相。周昌就是在赵国国相任上充当了一次卑鄙的诬告者。

陈豨这个人所以能与高祖皇帝私交不错,是因为二人都性格豪放,有侠客之风。陈豨最仰慕的人战国时代魏国公子无忌之为人,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常养数千门客在家中。陈豨在代地,开始效仿无忌公子,多招宾客,收养门下,无论其人贫富贵贱,一律平等看待。而且也学无忌公子谦恭下士,如同布衣之交,所以远近之人,争来趋附。宾客一旦多了,又不加筛选,难免就有不肖之徒混入其中,这些人狗仗人势,做下了一些违法乱纪之事自然不在话下,但这一切是陈豨所不知道的。如你所知,许多大人物后来身败名裂,他本人的罪恶或许并不如后人所说的那么多,大多数罪恶全是他下面那些人冒他的名义干的。

一次,陈豨告假归里,路过赵国邯郸都城。按礼节,身为赵国国相的周昌要出去迎接。当他出城门时就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只见浩浩荡荡的不计其数的人往城门赶来,一打听,这些人都是随陈豨归里的。周昌大致一数车辆,居然多达千辆。这些人在进入邯郸城后,所有的旅舍全被占满。不过,这一次周昌只是惊讶而已。

不久后,陈豨假期结束回代地,又路过邯郸,这一次周昌可就不仅仅是惊讶了,而是有些恐惧。他认为陈豨招揽了这么多人,很有谋反的心思。于是,他跑到长安,向高祖皇帝这样说道:“代相陈豨,领兵居代数年,多招宾客,臣恐其谋为不轨,应多加防范。”

高祖皇帝听完这样的话后,并没有特别的在意,他命周昌仍回赵国,许多天后,才派人去代国调查此事。调查的结果可想而知,陈豨根本就没有不轨之谋,但他的那些宾客们在代国的行径却都属于违法行为,高祖皇帝对那些宾客一点兴趣都没有,调查人员最后总结说,陈豨根本就没有谋反的迹象。高祖皇帝也就放下心来了。

但陈豨却不放心了。

陈豨在得知中央派来调查员开始,始终就忐忑不安。这当然不是他胆小如鼠,事实上他应该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才对。可是有之前一些诸侯王的教训,他必须要正视。在陈豨之前,几个诸侯王的造反大都没有事实根据,而高祖皇帝在铲除这些人之前,都是派了人去调查,结果调查员一走,长安就宣布这些人是叛乱之徒,使得有些诸侯王不反也得反。陈豨深知高祖皇帝的脾气,他对诸侯王是相当不放心的。即使他们的私交很好,但皇帝翻脸可是比翻书都快的。当然,陈豨并非是诸侯王,而不过是代国国相,可前面我们说过,由于没有代王在代,所以他就成了实质上的代王。所以,他的紧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他越是紧张,就越有事情来。在调查事件不久后,高祖皇帝的父亲死了。高祖皇帝派人给陈豨送信,说希望能参加他父亲的葬礼。陈豨顿时就慌神了。他以为这是高祖在引诱他到长安,然后杀掉他。于是,他先是托病不去,一面就与已经叛逃到匈奴的韩王信的两位部将联系,这二人领兵来到代国后,陈豨立即宣布造反,自称代王,迫劫代地官吏人民,于自己同舟共济。

陈豨造反跟以往的诸侯王造反不同,它让高祖皇帝已经超出了愤怒。在他心中,陈豨是他最后的朋友,也是最忠诚的臣子。居然连他也造反,那这个帝国的诸侯们还有谁是老实的呢?陈豨造反,高祖皇帝疲于奔命,用了三年时间才将其平定,帝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而引起这件事情的就是周昌。

司马迁在论述陈豨事件时这样说道:“周昌疑之,疵瑕颇起,惧祸及身,邪人进说,遂陷无道。於戏悲夫!夫计之生孰成败于人也深矣!”可见,司马迁对陈豨是同情的,而对周昌却用了一个“疑”字。事实上,周昌只是“疑”,但他却诬陷陈豨要造反,最后使得陈豨不得不反。

按历史所言,周昌是个正人君子,一般而言,正人君子是干不出诬告这样卑鄙的事情来的。这样看来,诬告群体往往都是小人这一定论似乎不成立了。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周昌这个人,就会发现,他的确不是个君子,而是个十足的小人。

周昌之前强烈反对高祖皇帝废太子,是因为他发现政府官员们都反对,这在帝国初年,中央集权还没有强化时是非常强大的一股力量,高祖皇帝后来没有废掉太子,就是因为以萧何丞相为首的政府部门全部反对。高祖皇帝实在是无奈才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周昌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并且能做到审时度势,他在反对之初就知道高祖皇帝不可能废掉刘荣,所以,他才说出那句“期期以为不可”的话来。他诬告陈豨也是看准了当时高祖皇帝对诸侯们的态度,高祖皇帝最诸侯王们的猜忌使他敢于向上诬告。事实上,陈豨养客是不假,但说到造反那纯粹是捕风捉影,毫无根据。另外,代国离他赵国非常近,陈豨深受高祖皇帝的重用而在代国如鱼得水,嫉妒心可能也是他做出这种举动的一个原因。

之所以说周昌是小人,是因为他唯一的“强直敢言”的特点在高祖皇帝死后,吕后当国时突然销声匿迹了。吕后为了稳固自己儿子惠帝的皇位,千方百计想要杀掉赵王如意。周昌某次提出过一些意见,吕后大怒,周昌立即噤若寒蝉。后来赵王如意被吕后毒死,身为保护国王的国相的他当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周昌诬告陈豨谋反一案因为后来的陈豨的确用行动证明,所以往往被人忽视了。不过,他的这种卑鄙行为能瞒得了一时,却瞒不了几世。最终,周昌这两个字会被写进诬告史,而成为主角。

2、赵广汉的诬告预备

赵广汉是汉朝宣帝时期的一位深得民心的清官,他死于京兆尹任上,罪名是欲诬告他人。在刑法上讲,就是诬告预备。今天,某种犯罪的预备并不违反法律,但在汉朝,只要你有犯罪的想法,就等同于犯罪。

赵广汉年轻时在郡县做吏,后来到州担任地方官,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就是说,此人不但是个清官,而且待人接物很得大体,又聪明异常。后来在颍川担任太守,因政绩卓著,被调到长安担任长安市市长(京兆尹)。“京兆尹”一职设于汉武帝太初元年。所谓“京”,是极大的意思,“兆”则表示数量极多。把都城叫作京兆,显示出了大汉帝国之都的气派与规模。“京兆”在汉时还被形容为辇毂,意思是在天子的车轮之下。由此可知,这个官是不好做的。由于在天子车轮之下,所以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非常多,这些人都是得罪不起的。更由于汉帝国的长安城早在武帝时期曾颁布过一项国家政令,就是把天下一些不好管理的游侠一类的人全都集中在了长安城。武帝的初衷是便于管理,可这无疑给京兆尹增加了一项负担。这些游侠扰乱治安还是轻的,他们如果略一动怒,会让一些大官寝食难安,严重一点还会要了一些官员的命,武帝时期的一位丞相叫公孙贺的就是因为得罪了一位游侠朱世安,而被朱世安诬告最终落得个抄家的下场。

所以说,作为京兆尹,想要保住这个位置,首先就要保证自己的清白,因为在天子脚下,特别是汉朝的天子大都英明,所以绝对不能贪污,被人捉住小辫子。第二,要能在达官显贵和游侠之间处理好各种矛盾。由于很多京兆尹都没有这种能力,所以又有“五日京兆”一说,意味着这个官很不好做。

赵广汉则不同,他深谙为京兆尹之道。在任上,首先是把功劳归于属下。其对待属下官吏很是殷勤周到,遇有功劳或奖赏之事,总是归之于部下,由于他的行为并非是作秀,所以很多官吏都乐于受他差遣。第二点,他能做到知人善任。赵广汉任用的一些人大都是一些刚开始在官府任职的世代为吏者的子孙。这些人有胆识,不畏权势。尤为重要的是,他对手下人的能力、特长及是否敬业都了如指掌。所以很多他的下属都无法蒙骗他。第三点就是他的职业能力,赵广汉似乎是天生的查案专家,他洞察敏锐,没有他不能结的案子。据说他善于使用一种“钩距术”来破案,神乎其神。可惜的是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钩距术的内容,所以我们只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方法的神奇。比如,他要知道马的价格,他首先问狗的价格,然后问羊价牛价等,最后他就能推算出马的大概价格。在审案过程中,罪犯回答的马价,是否真实,他通过询问其他动物的价格就知道个大概了。第四点就是他的敬业精神了。赵广汉在长安城中广设眼线。由于眼线非常多,所以他对即将实施的犯罪行为都能及时遏止。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几个长安无赖少年在一个偏僻的空房中商议如何抢劫,还没有商议出个结果来,赵广汉派出的人已经到达现场,将他们活捉了。在任上不足两年,政治清明,盗贼匿迹,赵广汉就已经得到了广大长安百姓的支持,许多人都认为,自有京兆尹以来,没有一个人可以比得上赵广汉。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赵广汉是个知法的人,但他却做了一件犯法的事,那就是欲诬告丞相魏相的老婆杀人。这件事情说来话长,但根源却在赵广汉任用的那批办事雷厉风行,勇往直前,有胆有识,不知犹豫为难的世代为吏者的子孙们。

这些人在今人眼中就是一批熟悉法律的热血青年,赵广汉在任用他们的过程中自然也受到了这种血气方刚的影响,所以有时候办起事情来不管不顾。某次,他的门客在长安酿造私酒贩卖,被丞相府中的几个奴才驱逐了。这个门客那几天颇感压抑,认为这是有人在蓄意的整自己,他怀疑是一个叫苏贤的人检举的。于是就告诉了赵广汉。赵广汉认为自己的门客受到了委屈,怒发冲冠,派人逮捕了苏贤。苏贤的父亲见儿子无缘故被逮捕,就向政府告状,宣帝得知此事后把赵广汉叫来训斥了一番,认为他以权谋私。赵广汉被训斥后,心上不服,就把这件案子当成正事来办。查来查去,他查到了苏贤所以做出检举的行为是因为受了同乡荣畜的指点。赵广汉把荣畜抓了起来,并随便捏造了个罪名将其处死。这件案子在当时反应很强烈,自然就有人报告给了宣帝。宣帝让丞相魏相来负责查办此案。

魏相在汉朝也是个人物,武帝末期为郡卒史,昭帝时举贤良,对策高第,除茂陵令,迁河南太守。其为人严毅,刚正不阿,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宽租赋,奖励百姓开荒,使得当时的地主豪强对其畏服有加。魏相得到宣帝交给的任务后,立即展开调查。赵广汉见形势不对,就来找魏相,请他睁只眼闭只眼过去就可以了。但魏相是个非常讲原则的人,坚决要一查到底。赵广汉恼了,当场就把两年前魏相老婆的一件案子抬了出来。这件案子在当时由于魏相的活动而被没有被公开审理。案件由来是,丞相府中死了一个婢女,当时就有人怀疑是相国夫人虐打而死的。赵广汉把这件事说出来,就是威胁魏相,你如果敢查我,我就查你。魏相不接受要挟,让赵广汉随便。

赵广汉回到府中,把事情一说,那些热血青年们立即跳了起来,主张把相国夫人捉来问话,一定能问出个所以然来。赵广汉想都没有,真就这么做了。他亲自率领官吏、兵卒进入丞相府,把相国夫人叫出来,就在丞相府中开始了审问,同时还用了刑。相国夫人最终没有招供,赵广汉就捉走了相府奴婢十余人,准备搞牵连。

赵广汉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举动来,并非是有病乱投医。事实上,几年前丞相府发生的奴婢死亡一案直到现在仍旧疑点重重,赵广汉想要把这件案子彻底查清,一方面是要挟魏相,另一方面也是想知道真相。

但是,他的出发点首先就错误了。因为本案在几年前已经结了,他现在再提出来并且还对嫌疑人堂堂的相国夫人用刑,那就有点屈打成招的味道了。在魏相看来,这就是想要诬告他。魏相立即反击,他向宣帝报告了赵广汉的所为。宣帝命令一批人去查相国府奴婢死亡案,结果是,那名奴婢的确受到了相国夫人的毒打,但当场没有死,而是在被驱逐出相国府后死亡的,嫌疑人相国夫人是清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