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30257900000022

第22章 英年早逝(5)

1626年12月,20岁的真金被封为燕王,并守中书令;1627年,有兼判枢密院事。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真金开始了自己的从政生涯。中书省是元代最高的行政机构,中书令即中书省之首脑,地位相当地高。1628年,他开始到中书省“署敕”。每月到中书省官署两次,对必要的公文签字画押。在中书省期间,真金亲自参加的政治活动有两次,一次是跟随世祖巡视宜兴(河北滦平县),就在这一次巡视的途中,大都传来母亲暴卒的消息,真金大哭不止,提前回都。另一次是在1270年受世祖之命巡抚称海(今内蒙古科布多东南),这也是他开始涉于军事戎马的开始。

据说,他要到中书省办公时,乳母想给他做一件新衣服,他笑而却之曰:“外观之美不是我所追求的?”

在中书省上班时,有一次真金不小心墨汁弄到了衣服上,他命侍臣重新染色,侍臣见衣服实在不像样子了,就说还是把它扔了吧。真金正色道:“我想做新衣并不难,但这件衣服还没坏,为什么要丢掉呢?”

忽必烈即位后,汉人儒臣们纷纷向他建言,鉴于前代大汗没有确定继承人以致造成帝位继承争端的教训,应遵用汉制建立皇储。事实上,早在1265年,儒人张雄飞就向忽必烈建议“太子天下本,愿早定以系人心”。三年后,儒臣陈佑也上书,希望忽必烈能早立太子。

忽必烈明白,如果不是这群汉族儒臣,他不可能打败与当初自己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另外,真金的确聪明好学,心中就有了八九分意思了。在1273年2月,真金被立为太子,仍兼中书令、判枢密院事,忽必烈在册封诏书中写道:咨尔皇太子真金,仰惟太祖皇帝遗训,嫡子中有克嗣服继统者,豫选定之。朕上遵祖宗宏规,下协昆弟佥同之议,乃从燕邸,即立尔为皇太子,积有日矣。比者,儒臣敷奏,国家定立储嗣,宜有册命,此典礼也。今遣摄太尉、左丞相伯颜持节授尔玉册金宝。于戏!圣武燕谋,尔其承奉。昆弟宗亲,尔其和协。使仁孝显于躬行,抑可谓不负所托矣,尚其戒哉,勿替朕命。

如果将此诏书对比前朝的诏书,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封绝对如假包换的汉人册封诏书形式。忽必烈以此想来说明,自己对真金学习中原文化一直是赞同的。

真金被立为太子不久,就很兴奋地跟当时的丞相史天泽说:“我还年轻,不熟悉祖宗法则,但我执政以后,定要靠你们这些元勋老臣扶持呢?”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真金有笼络大臣的才能,另一方面,他的执政欲望在这个时候已经很强了。

从其被立为太子到1279年参决朝政,这五年时间,真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1274年3月护送西藏八思巴从中原返回萨迦,然后在1279年初返回大都。返回大都后,他便被忽必烈“诏皇太子燕王参决朝政”。

八思巴,元朝第一代帝师,学者。吐蕃萨斯迦人。从其伯父萨斯迦·班弥怛·功嘉监藏习佛典,精通五明。窝阔台汗时,蒙古军进入乌思藏地区,引起极大震动。1244年,萨斯迦·班弥怛奉蒙古阔端太子之召,北上凉州,代表乌思藏各僧俗首领表示归顺,八思巴从行,先期到达。1251年,萨斯迦·班弥怛去世。八思巴继为萨斯迦教派法主。1253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备受崇敬。当时,佛教与道教为争夺蒙古汗廷的信任,争夺权力和徒众,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1258年,八思巴在忽必烈面前与道教首领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驳倒了对方。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1264年,立总制院管辖全国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以国师领之。1274年,八思巴本人在真金的护送下返回萨斯迦。

我们现在来回想一下,为什么真金在护送完一个喇嘛完毕后,回国就被忽必烈“诏参决政事”,第一个原因,我们在前面论述过,儒臣们想以真金太子的力量来对抗奸臣阿合马。第二个原因恐怕就是在八思巴身上了。

忽必烈和他的祖先一样是个好战分子,真金护送八思巴入藏,很可能带有极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任务。从史料中得知,到了西藏后,真金协助八思巴整顿了萨迦政权的秩序,另一方面,他经常出西藏到达西印边界进行“巡猎”,那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有什么猎物可以打?很显然,他是在为忽必烈取道西藏进攻印度而考察。后来,忽必烈想从西藏西北进攻中亚就能证明这一点。

从真金出生到参决政事来看,他的政治之路还是幸福的。当然,这只是我们把他作为一个太子来这样下结论的。而我们忘记了,他不但是一个太子,还是一个蒙古太子。而“蒙古太子”这四个字就注定了他最终的悲剧,即使他不被“禅位事件”吓死,皇帝之位,他也很难得到。

储君:蒙汉不同

如果我们以汉人的角度来看,真金被立为太子就证明了他是未来的皇帝。朝中的儒臣们对他自然也寄以厚望,认为真金已是储君,儒治的时代就要到来,汉人在元王朝中的地位会提高。但是,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虽然忽必烈在策封诏书中以成吉思汗的遗训作为册封太子的根据,但这种确立储君的方式并不符合蒙古习俗。那么,不妨我们来看蒙古人确立新大汗的习俗是怎样的吧。

13世纪韧,蒙古人成吉思汗凭着出众的才智,敏捷的思想指挥千军万马“征服和削平了从东到西的海内雄长”,征服世界的道路在他面前铺开。他准备西征前,他的爱纪也遂跟他唱道:“越高山,渡大河,长途远征……你象高山似的金身,如果倒塌了,你的蒙古国家,由谁来统治?你象柱梁似的金身,如果倾倒了,你的神威大旗,由谁来高举?你的四个儿子之中,由谁来执政?请可汗给我们留下圣旨!”

成吉思汗认为爱妃的话太有道理了,就与诸宗王、皇子、勋臣面议,如此民主推举的结果,窝阔台被定为蒙古大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时也唱道:高山啊流水,如果我的子孙不成器,汗位就与他无缘,就让他去射罕答孩(俗称四不象的野兽),去打田鼠。”

成吉思汗认为他的话更有道理,从这以后,蒙古帝国选大汉必须要经过宗亲聚议,此人才能成为合法大汗。而真金的太子之位只是忽必烈一人所为,这就决定了此位并不是未来的大汉,即使是,在蒙古贵族中间有争议也是必然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汉人郑思肖的话作为佐证:“忽必烈老而病废已久,屡欲传国与真金,族人俱不从,谓我家无此法。”由此可以看出,真金虽然以太子之身份参决政事,但大汉这个位置,还是遥不可及的。蒙古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幼子守业,幼子在继承父亲财产、地位方面居于优越地位。忽必烈嫡子有四个,真金排第二,北平王那木罕为幼,1271年,忽必烈派他进攻海都,结果兵败被俘。十年以后,当他回到大都后发现父亲居然封了一个太子,十分恼火。他忘记了自己已经被俘十年,元朝的事情似乎已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了。他问忽必烈:“彼若为合罕(合罕是蒙古大汗的另一种称呼,元代的皇帝有着中原皇帝与蒙古大汗的双重身分),不知彼等将称陛下云何?”忽必烈听后大怒,斥而逐之。这个被俘虏十年的小子没有被杀掉已经是幸运了,回来后还耍赖皮。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都有资格质疑真金,那么其他没有被俘十年的蒙古贵族对真金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真金的一生是不幸的,而这种不幸从他小时受儒家教育开始,从他父亲把他吓死为终。在元朝,这个以征战杀伐为目的的帝国,真金的以“仁义”治国的理论根本就行不通。首先在忽必烈那里就行不通。事实上,纵观历史,儒家的“仁义”思想几乎在任何朝代都行不通。

我们已无法假设,真金成为蒙古帝国后的元朝将会是什么样。因为他死了,蒙古帝国从这以后,在中原文化与野蛮文化之间徘徊着,一直到它灭亡。

真金的死对整个蒙古帝国是一件大坏事,但对他自己,很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在他父亲忽必烈还在的情况下,他的登基俨然还是泡影。他活着,其实就等于在受罪。他险些就给蒙古帝国带来不必要短暂灭亡的福音,却只如一声惊雷,转瞬而过,再不复来。

大头太子——朱标

他被南京百姓亲切地称为大头太子,他脑袋虽然很大,但寿命却不长。他的死摧毁了朱元璋苦心布置的朱明王朝未来格局,对于朱元璋而言,太多心血付出没有一丝回报,对于整个大明朝,以后的历史因为他的死而改写了。如果将“好人不长命”这句话放在朱标身上,的确也说得过去。因为他的确是个好人,是个异于滥杀父亲朱元璋的好的准君主。不过,让朱元璋和整个明朝百姓与历史可惜的是,他早早地死了,为此而带来的一切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太子之死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病逝,年仅三十八岁。早在八个月前,他奉命巡抚陕西视察建都之事时就已经身体不适。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他一从陕西回来,就献给朱元璋《陕西地图》,并提出自己迁都关中的见解。朱标病重,朱元璋让吏部尚书詹徽协助太子审讯罪囚,朱标像往常一样为罪犯减刑。詹徽这个瘪三却给以重判,并先奏报朱元璋。朱标本不知此事,去上报时,朱元璋将詹徽的判罚给他看,并告诉他,以后就要如此判,方能惩戒不法之徒。

朱标却道:“儿臣觉得立国之道,仁厚为本,法不过是辅助,不是任何事情都必须要用重刑的。”

朱元璋大怒,“小子反来教我如何治国吗?给我滚下去!”

朱标见父亲发火,惊恐万分,回到东宫,病情越加严重。此是洪武二十五年初的事,四个月后,太子病逝。临终前,他把自己的儿子叫到床前,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是詹徽害了我。”

这句话与其说是埋怨詹徽,倒不如说是在埋怨父亲屡屡用重典。

朱标死后,朱元璋悲痛万分。原因很简单,他多年精心培养的接班人落空了。朱元璋跟臣子们说,我老了,太子又先我而去,这真是命啊!说完后,大哭不止。朱元璋或许永远也不会明白,太子之死,他自己要负主要责任。

詹徽事件不过是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政见分歧的冰山一角,早在洪武三年,太子就对父亲朱元璋的一些为政举措深感不满。当时很负盛名的诗人袁凯为此而残遭横祸。

事情也是因重审罪犯而起,有一次,朱元璋审阅囚犯名单后,命御史袁凯将名单送太子朱标处复查,朱标认真讯问后,发现许多囚犯的罪判得太重了,就重新处理了一番。当袁凯将太子朱标的判决书送至朱元璋处的时候,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朱元璋:朕与太子谁对谁错?

袁凯: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

不愧是知识分子,回答的滴水不漏。可朱元璋恼了,大骂袁凯老奸巨滑,让他马上在自己眼前消失。袁凯对朱元璋喜欢杀人的性格了如指掌,跑出宫后,就开始装疯卖傻。忍受了朱元璋无数次凌辱的测试真假,才被允许滚回老家去。袁凯可能到死都不会明白,实际上,朱元璋是把他当成了对太子不满的发泄桶。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生了。朱标的老师宋濂因孙子是胡党而被牵连逮捕,结果可想而知,朱元璋对胡党的处置只有一个字:杀。

太子知道后,跪在朱元璋面前,请求父亲放过自己的老师。朱元璋大怒,道:“你想救他,那么,等你做了皇帝再说!”

朱标被吓得魂不附体,跑出皇宫,想要找条河自杀,幸好被追出来的太监救起。朱元璋真是又气又恼,但苦心培养出来的接班人万一有个意外……

两者权衡,取其重,他最终赦免了宋濂。并到朱标的床前跟儿子说,“痴儿,我杀人与你有什么关系?”

这件事过去不久,开国功臣李善长因与胡党有牵连,朱元璋开始把大刀向他的脖子上架。朱标得知此消息后,又跑到朱元璋面前,行礼后,问道:“听说陛下要处置李善长?”

朱元璋点头。

“父亲这样滥杀功臣,有伤国家和气,也不利于民心啊。”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标,他真想给这个儿子一巴掌。他似乎也有些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对他进行那一套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

朱标见父亲没有说话,以为父亲明白了,就继续说道:“依儿臣之见,倒不如……”

“滚出去!”朱元璋跳了起来,要找个东西揍朱标一顿。朱标见不是头,起来就跑了。

第二天,朱元璋派人将太子叫来,指着地上一根长条拐杖,命令道:“给我拾起来。”

朱标弯腰去拾,手刚碰到拐杖,就哎呀一声,急忙缩回手来。

朱元璋冷冷一笑,抽出一把刀,去上面挥舞了一番,拐杖上面的尖刺顿时消失了。他把拐杖拾起来,交到朱标手上,“我现在是替你除刺,刺没有了,你才能拿到它,并且很舒服。”

朱标立在那里,手上托着拐杖,却道:“我听说做皇帝的如果是尧舜那样的君主,下就有尧舜那样的臣民,如果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光明正大,不滥杀无辜,那么,臣民们也就会温柔善良,规规矩矩,而用不着担心他们会长出什么刺来。”

朱元璋冷笑两声,忽然就抓起身边的一把椅子,冲朱标砸去。朱标急忙躲开,扭头就跑。从这以后,朱标就总是闷闷不乐,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他都与父亲是南辕北辙。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那样治理国家,而朱元璋也不明白,太子为什么就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

朱标之死,实在要归功于朱元璋的刚猛治国手段。因为两种政见的不同而导致了本是柔弱的太子患上了心理疾病。在这种沉重的压力下,他过早的离开了人世。

父亲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