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玄宗在位时,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是个扩张的国家。在唐帝国的西面,皇帝玄宗把西域完全纳入到自己的扩张范围中来。一路畅通之时,帝国与当时的另一帝国阿拉伯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怛逻斯战役。这场战役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尤为重要的是,中国此战后,伤心无奈地退出了争夺中亚的战争。当我们透过历史的烟雾,仔细分析怛逻斯战役,就会发现唐朝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一批雇佣军的临阵倒戈。他们的临阵倒戈,却让中亚历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有人说,中国是爱好和平,反对侵略,并绝对不会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文明国家。若说此言差矣,还的确找不出证据来。但若说此言完全正确,却又不符合中国几千年战争的历史,这就是“侵略”一词在中国很难做出确切解释的原因。历史学家往往把“侵略”一词巧妙地隐藏在“北伐”、“收复”等词语中,比如南北朝时期,南方四朝侵略北方的战争就被写成是“北伐”。北宋向契丹的“侵略”说成是收复燕云十六州。
唐朝也是如此,李隆基登基后,唐朝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昌盛的高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李皇帝不由自主地把眼光放到了帝国之外的领土上。但这种说法还有一个很堂皇的解释:那就是皇帝的高瞻远瞩。
李皇帝的高瞻远瞩,首先是从“经营”西域开始的。我一直以为“经营”这个词用得非常好,因为它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西域”是大唐的领土,于是,侵略就变成天经地义的事了。
唐朝时,西域掌握在突厥手里。在这片辽阔而贫瘠的土地上,突厥人的身体和思维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他们见到唐朝人个个都是肥头大耳,又见到唐朝人似乎每天都不用抢劫就能吃上饭,很是狐疑也很愤怒。于是,他们用武力冲击唐朝边境,试图找到唐朝人活得很滋润的原因。
其实,早在唐朝以前,突厥就已经名扬天下了。据说,突厥这个民族起源于狼。公元552年,突厥人以对柔然的战争为契机,建立了突厥汗国。世代打铁为奴的民族。隋朝末年,中原地区的战乱和分裂为突厥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原各割据势力纷纷投靠突厥,希望在逐鹿中原中获取一臂之力。李渊太原起兵,进军长安,深恐突厥袭其后,又担心突厥支持其他割据势力,就派出心腹刘文静联络突厥,向始毕可汗称臣。这是李渊永远的一个耻辱,而这一耻辱却换来了天下。
公元620年,始毕可汗死,其弟颉利可汗继位,这位可汗突然抽风,打着为隋复仇的旗号多次出兵骚扰唐朝。唐朝一方面听任突厥掳掠,一方面馈赠大量金帛,换取突厥退兵。时唐朝在李世民的手中,这位英明的君主对突厥的行为也是寝不能眠,食不甘味。
但不久后,唐人就等到了复仇的机会。颉利在统治层任用了一些来自西域的胡人,造成了突厥人离心离德。更可怕的是连年大雪成灾,百姓、牲畜大量冻饿而死。在财政不支的情况下,颉利只能加重对各部的征敛,引起无数部落首领的叛乱。叛离东突厥的北方各族组成了以真珠毗伽可汗为首的薛延陀汗国,与唐结盟,夹击突厥。贞观四年(630年),惊才绝艳的不世名将李靖,在薛延陀汗国的隐蔽支持下,仅仅以三千之众奇迹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后与另一位大唐名将李世绩的配合之下,一举将东突厥彻底消灭。东突厥汗国遂纳入中国版图。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军队作为先锋,开始经营西域。
紧接着,唐朝又相继收复哈密、鄯善等国,在这两国的帮助下,贞观十四年,唐朝军队攻灭了西域上的绊脚石高昌国,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护府。此后唐朝连连出击,攻灭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西域小国,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
我们可以如是说:唐朝对西域的“侵略”计划基本完成。但是,抢劫得来的东西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保护,总会有另外的人来抢的。
大唐帝国兴起时,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国和中东的阿拉伯帝国也同时崛起。这两个帝国都想把西域控制在自己手里,以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于是,西域历史上就有了三个主角,唐帝国、吐蕃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在进入整体前,我们必须要从吐蕃帝国谈起。这个帝国之所以会问鼎西域,并不是它觉得自己一定能打败唐帝国,而是因为他有十足的野心。唐帝国安西四镇的兴旺让吐蕃羡慕不已,唐高宗咸享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就出动大量兵力对安西都护府发动了一次攻击,这一次攻击拉开了两国争夺西域的序幕。那是两个王牌军队的较量,在此后的战争中,两个帝国的军人们在四镇几番争夺,四镇数度易手,直到武则天时代,武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唐帝国的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和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联李蕃才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安西四镇的争夺战才算暂时告了一个段落。
武则天死后,李隆基成为唐帝国的主人。如果说,李世民时代是“治世”的话,那么李隆基时代就是毫无虚假的“盛世”。这两种任何帝王都希冀的国家状况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治世”的皇帝谨小慎微,“盛世”的皇帝无所顾忌。因为无所顾及,所以敢想敢为。唐帝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也就在此时,阿拉伯帝国加入了争夺西域的行列,并且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冲突,由此,西域终于变成三个大国之间的角逐。
阿拉伯帝国是由先知穆罕默德所建立的,先知可能知道,如果没有侵略,自己建立的国家就不会生存下去,所以他告诉后继者,在宗教的名义下,必须要把侵略提到第一位。这是开国皇帝的遗嘱,也是后人活着的希望。在以后的阿拉伯帝国中,所有继承者都继承了侵略别国的良好习惯。在唐朝李隆基时代,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势力强大的帝国之一。
但是,它和唐帝国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阿拉伯帝国与吐蕃联合,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时任监察御史的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击败阿拉伯吐蕃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阿拉伯当然不会就此罢手,两年后,又联合突骑施和吐蕃攻打四镇,被唐军再次击败。连续受到打击的阿拉伯,有着“屡败屡战”的精神,新上任的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_麦立克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他的理想就是必须要争夺西域,还有一个理想是灭掉大唐。在他的任命下,哈查只伊本—优素福被任命为掌管东方的最高权力者,这位一直垂涎中国富庶的东方最高权利者为了尽快得到中国,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伊本和古太白·本·穆斯林——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古太白·本·穆斯林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而穆罕默德·伊本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但是两人都没有能跨过中国的边境一步。
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在西域的战争中遭受的失败并没有让这个民族丧失掉半点信心。他们依旧执着于对中亚的扩张。但是,有毅力有时候并不是好事。虽然,这个时候,唐帝国正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但阿拉伯并没有得到多少有实惠的好处。因为此时,唐帝国利用突厥族一个叫突骑施的部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
这个部落唯一的优点就是好打仗,并善于打仗。在开元六年(718年),阿拉伯大将加拉赫统兵北征,在河中北部大胜,正要准备侵入中国领土时,被从天而降的突厥施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算跑回大本营。开元十年(723年)阿拉伯又兴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国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阿拉伯又被打败。开元十二年(724年),阿拉伯又卷土重来,又是攻打东拔汗那,围其都城渴塞城,但阿拉伯又大败,其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阿拉伯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
到了727年时,突骑施由于内部矛盾,慢慢衰落。大唐帝国在西域的代言人暂时消失,想要得到中亚的控制权,就必须再站出一个代言人来。高仙芝就在这样“千呼万唤”中登上了中亚历史的舞台。
高仙芝并非是中国人,而是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唐朝的开放也正在此,所用武将大都是外族人。而这些外族人的确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进程,后来的安禄山就是这样一位。
高仙芝二十余岁时就已经是将军,开元末时,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的扬名立万完全是在西域实现的。
当初,由于一个叫小勃律的国家地处西域要冲,吐蕃帝国就用武力迫使它与自己联姻,结婚倒没有什么,而这一结婚,小勃律和吐蕃就成了一家人,使得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的通道被彻底堵死。那些蛮族人根本不知道诚信礼仪之道,二十多个国家纷纷向吐蕃称臣。
这可真是一件麻烦事,大唐虽然不缺少他们的贡品,但这个羞辱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承受的。唐帝国必须要挽回面子,给吐蕃和小勃律一个颜色看看。
可是,当时任四镇节度使的田仁琬3次讨伐失败后,唐朝内部的确有所疑虑,许多人都认为,小勃律国家地处易守难攻之处,又加上吐蕃重兵驻扎于此,似乎讨伐的确是个问题。
李隆基不信“地利”,天宝六年(747年),他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小勃律。
高仙芝领命,立即赶到安西都户府,整顿人马后,分三路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进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东北),再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翻过葱岭(今帕米尔),过播密川,抵达小勃律特勒满川,最后会师于吐蕃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