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就将在这里展开,形势显然不利于高仙芝。因为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已经是一个标准的易守难攻之地。况且,高仙芝和吐蕃连云堡的驻军都是一万人。但这并没有难住高仙芝,首先,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在当时的唐帝国,是无人可望其项背的。其次,他带来的一万人都是唐军的精锐。双方激战后的三个时辰内,唐帝国的军队就斩杀了吐蕃五千人,活捉一千人,获得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吐蕃方面大惊失色,放弃了连云堡,等于说,吐蕃在小勃律设置的屏障被拔除了。
但这并非是高仙芝的勇猛之处,在吐蕃方面大溃退后,他又带领军队继续深入,大概是李隆基嘱咐他的,必须要活捉小勃律国王,以显我中华国威。此时,小勃律国王和他的老婆,一个吐蕃公主正在坦驹岭躲避。坦驹岭山口更是险恶之地,高仙芝想要完成目标,就必须沿冰川而上,因为的确没有其他路可走。他做到了,以千余人大破小勃律,将那对男女活捉。
不但是吐蕃被震慑,连阿拉伯都为大唐有这样一位大将而震惊不已。
而高仙芝再接再励,继续树立自己的威武风格。在活捉了那对男女的两年后,唐朝的附属国师国国王跟吐蕃狼狈为奸,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高仙芝再上战场。这一次仍旧是长途远征。一年后的正月,他到达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与师国展开对峙,最终,同样活捉了其国王勃特没。由上可知,高仙芝继承了中国大唐的仁义传统,从来不把背叛的附属国国王当成板上肉,唐帝国只是活捉。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后,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吐蕃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称誉他为“山地之王”。在此时,唐朝已经掌握了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而高仙芝则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他将大本营设在库车时,就代表了唐朝在中亚的扩张已经到达了顶峰。
而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扩张在突骑施实力丧失后,正开始向顶峰冲刺。事实上,当高仙芝腾出手准备解决阿拉伯时,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已经非比从前了。中亚诸国在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之下,均臣服于阿拉伯。唐帝国想要夺回中亚的控制权,的确需要与阿拉伯来一场实打实的战役。这是阿拉伯帝国的希望,更是唐帝国的渴望。
高仙芝唐帝国走出了第一步,他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此时已效忠阿拉伯)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当时的形势是,攻打石国其实就是同阿拉伯重新争夺河中。由于当时阿拉伯正处于内乱中,高仙芝这一招旗走得非常正确,相继消灭了叛乱的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和师国国王,由此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确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
所有人都知道,阿拉伯不会让唐帝国这样为所欲为,在内部叛乱平定后,他们开始了反击。唐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战役终于在天宝10年(公元751年)爆发了。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话同时适用于怛罗斯战役,唐帝国想要恢复在中亚的控制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帝国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碰撞到一起,等待着两个帝国的,只是怛罗斯战役的成与败。
高仙芝最善于的就是长途远征,当他灭掉石国后,阿拉伯方面已经开始出兵。高将军得到情报后,于天宝10年四月(公元751年),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在该年的七月份,高将军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
双方的兵力可以简单做个介绍。唐帝国方面,主将是高仙芝,副将为李嗣业,别将为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要知道,当时安西节度兵不过才二万四千人,高将军却用了二万人,可见高仙芝主动了八成兵力,是下了血本的。
阿拉伯方面,总指挥是齐雅德·伊本·萨里,兵力为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再加上已经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兵力当在十五万至二十万之间。
高仙芝不傻,在这样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怎么敢出动呢?这位将军当然有胜的把握。而这胜算就在唐军的装备上。
唐军虽说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唐军的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唐军的战斗力,尤其是经常跟西域各国打交道的军队的战斗力是极为强大的。在兵器方面,唐帝国的陆军使用的是陌刀,列阵而出则“如墙而进”,肉搏时候威力不减。在后来的战斗中,副将李嗣业用陌刀肉搏,凡是碰到他刀的人就如同碰到了孙悟空的棒子,人马俱碎。
在骑兵方面,唐帝国的军队采用轻重骑兵结合的方式,士兵在马上使用马槊,在近身肉搏时候则是用横刀。这种刀被打造出来简直就是敌人的噩梦,它的近距离攻击,无论是锋利度还是横劈竖砍的角度都十分到位。我们知道,唐人以胖为美,唐朝的军人大概也不会瘦弱到哪去。一个结实的胖子挥舞大刀的样子就已经让人沉醉,更何况是血光四溅的华丽转身呢!
如果你对这种刀还不是很清晰,不妨去看看日本武士所用的刀,武士刀就是日本人从唐人那里“偷”去的。再来说唐朝军人的铠甲,自从隋朝时,中国就已经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到了唐朝时,铠甲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
在武器装备上,唐朝军队拥有杀伤力非常大的弩,当时,唐朝军队装备了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而相比之下,阿拉伯军队就显然逊色多了。唐军的装备只有一点是比不上阿拉伯军队的。那就是马匹,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好的马种,但在近距离的攻防战中,这一优势又大打折扣。
于是,可以断定,唐军胜算的把握是非常大的,即使不能全胜,但绝对不至于失败。可历史的拐点,却在这场战役的第五天出现了。
战役的第一天到第四天,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大决战。唐帝国军队数量虽然远远落后于阿拉伯,但其战斗力却远远高于阿拉伯军队。靠着装备上的优良,高仙芝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中国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只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陡然发生转变,中国军队战斗到傍晚之后,身处唐军背后的被雇佣而来的葛逻禄部突然向唐军发动攻击。这支蛮族武装迅猛地包围了中国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而阿拉伯联军乘中国军队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中国军队的中心,于是高仙芝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生天。
这一惊变只发生在半个时辰内,高仙芝根本就没有机会发动反击,唐军彻底失败。虽然,在收拢残兵之后,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但是副将李嗣业却劝说他道:“我们的确已回天无力了。”
这是一句让人心碎欲死的话。随着高仙芝的忍痛撤退,唐帝国在中亚的影响力彻底绝灭。阿拉伯帝国并没有乘胜追击高仙芝,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表现出的惊人战斗力让阿拉伯人心有余悸。
但不管怎么讲,经过此战,阿拉伯拥有了中亚的统治权。从此后,唐朝再也没有能力将这一控制权夺到手中。而阿拉伯帝国由于内部叛乱,也并没有向唐帝国进攻。两个帝国的大碰撞就此结束。
葛逻禄部族为什么要叛变,现在来看,仍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由于他们叛变这一偶然事件,改变了大唐疆域的历史。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这一族群的叛变原因到底是什么。
葛逻禄部地处北庭西北,今天的阿尔泰山之西。有三姓,一曰谋落,或谋剌;一曰炽俟,或婆匐;一曰踏实力,故文献中常称为三姓葛逻禄。首领是叶护,故又号三姓叶护。开始是薛延陀汗国的附属国。650年左右,唐朝将领高侃伐车鼻部,葛逻禄归属于唐。657年(唐显庆二年),唐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后又分炽俟部之大漠州为金附州都督府。
三姓处在东西突厥之间,常随东西突厥之兴衰而叛附不常。742年,与回纥、拔悉密一起,攻杀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立拔悉密酋长阿史那施为颉跌伊施可汗,葛逻禄、回纥之长自为左右叶护。744年,葛逻禄部与回纥部一起,攻杀拔悉密部颉跌伊施可汗。746年(唐天宝五载)被唐封为怀仁可汗,于是,在阿尔泰山及北庭一带的葛逻禄,自立叶护,归属于唐。
由此可知,葛逻禄部把叛变当成了家常便饭,他们不叛变才不正常。但这一次叛变却让他们遗臭晚年。有人认为,葛逻禄部事先已经和阿拉伯人做好交易,葛逻禄人帮助阿拉伯人打败唐朝军队,而阿拉伯则默许葛逻禄人在两河流域附近的扩张。后来的事情也的确如这种猜测那样,葛逻禄部族一直在两河流域扩张,阿拉伯人并没有干涉。可这是阿拉伯内部发生了叛乱的原因,并不完全可以证明上述猜测。
不过理性一点来考虑,我们就会发现,葛逻禄部的叛变原因,即使分析出正确的答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所做的这种可耻行为引起的后果。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葛逻禄部不叛变,唐朝军队即使不能打赢这场战役,但绝对不会输得那么惨,那么,唐朝依旧有实力与阿拉伯争夺中亚的控制权。
这是有事实可以证明的。唐朝在中亚的指挥中心安西都护府在怛罗斯之战后损失惨重,精锐损失殆尽,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就大败之。不过可惜的是,此时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中亚的土地上,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唐帝国军队的身影。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唐帝国再和阿拉伯来一次碰撞还是非常有可能的。鹿死谁手,可就是不一定的事情了。
怛罗斯之战引起了无数的后果,首先是中国退出了中亚,而中亚在阿拉伯的控制下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另外,也许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讲是好事。那就是中国的造纸术由是西传,撒马尔罕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如此说来,那个无耻的叛变部族葛逻禄还真为世界做了一件好事。但于大唐,却是永无可赦的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