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被欧洲人称为“上帝折鞭”的地方,这是一个改变了世界中古史的地方,它的名字叫钓鱼城。无论如何,如果不是钓鱼城保卫战的发生,我们永远也不会将蒙古帝国的大汗和几个南宋低级官僚的名字联系到一起。只是因为南宋的这几位官员,不但让元朝和南宋的历史发生了拐点,甚至是世界历史也出现了拐点。
自从蒙古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成吉思汗从天而降后,世界格局就开始发生变化。这位大汗坚信自己来到世上的任务就是杀人,并且将这一思想传给了他的后代。他自己曾越过高加索山脉,深入南俄草原,打败俄罗斯诸侯联军;他的儿子,蒙古帝国的第二任皇帝窝阔台曾率军征服了除诺夫哥罗德之外的俄罗斯各国,横扫了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中欧诸国。蒙古军队所到之处,抢掠屠戮,一片狼籍,所以教皇格里高历惊呼为“上帝的罚罪之鞭”。
1234年,偏安江南的南宋与正如日中天的蒙古帝国联合,夹击灭金。许多年后,南宋的知识分子们对这次与蒙古人的合作仍抱有固执的偏见。他们认为,我大宋正朔与异族合作,实开丢祖宗脸之先河。这些酸得发臭的知识分子永远也看不到,当时已是形势所逼。作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王朝处在金国与蒙古人之间,它永远也没有坐山观虎斗的信心与能力,只能与其中一方合作,而跟谁合作,就要看谁先找上门来了。
结果是蒙古人先找了上来。南宋与蒙古人的合作很成功,虽然南宋在战争中出力微乎其微,甚至是屡打败仗。但受屈辱多年的南宋已经习惯了“重在参与”的风格,当金国灭亡已成定局时,按照约定,南宋军队开赴河南准备收复中原,可蒙古人耍诈,埋伏了军队在河南开封。结果是南宋毫无悬念地被蒙军击败。南宋人很气愤,自然大骂蒙古人背信弃义。蒙古人以此为借口,开始了灭宋进程。
1235年,蒙古人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发动进攻,南宋不得不宣布应战,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1241年,蒙军攻占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则是三大战场(另两个为京湖战场——今湖北和河南一带,两淮战场——今淮河流域一带)中遭蒙军蹂躏最严重的一个地区。
为什么四川会遭到蒙军的如此“亲徕”?
蒙军的战略方针就是欲灭南宋,必先取四川。一旦取得四川,就可以斩断支撑南宋王朝的主要支柱。仅以军粮为例,四川每年出运军粮占南宋王朝军粮的三分之一,故夺取四川可以进一步掠夺川地人力财力物力,达到蒙古人以战养战的目的。另外,四川位于长江上游,夺取了四川,长江天险已分其一半。蒙军就可挥师东出三峡,夺取长江中下游,灭宋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早在南宋端平二年(1235),蒙古皇子阔端就常出兵侵扰四川,四川的局势在那时就已经呈现不可收拾之象,南宋王朝的生存得到了最为直接的威胁。为了解除威胁,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史兼重庆知府,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
这位南宋的爱国者与战略家一到重庆,就广招贤才,严整吏务。当时,播州即今之贵州遵义人冉琏、冉璞兄弟既富文才,又谙战略,但因南宋政治腐败,隐居乡间,有官家闻名前来征召,终不愿出仕。此次感于余玢主战名声,跋山涉水,联袂来到重庆,向余玠系献计献策。
他们提出了迁建合州城于钓鱼山的建议,得到了余蚧的击掌称善。为什么冉氏兄弟建议徙合州城于钓鱼山,而余蚧也非常赞同呢?
这要从蒙古人的习性谈起。由于长期过着游牧生活,蒙古军队的骑术都非常精良,尤擅弓射。在无险可据的广阔平原上,蒙古骑兵把其快速、善变、奔袭、冲刺的军事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操持着任何一场战役的主动权。余蚧在长期战争中,以血的代价,总结出克敌制胜的方法,冉氏兄弟的建议与之不谋而合。余玢在徙州筑城于钓鱼山的同时,依山傍水,还在其他州修筑了大良坪、青居山、神臂岩等十七座城寨。这些据险而建的山城堡寨,既是军事据点,又是民政中心,既交通方便,又有丰富食粮;既能孤军固守,又可伺机出击,一处有紧,多方支援,简直成了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攻破的万里长城。
就这样,以重庆为防御中心,以嘉陵江、渠江、涪江,及岷江、沱江、长江两岸的据点为外援,并将沿江府、州、军、县的治所统统迁到据点,形成了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点面配合、守点不守线、连点成线的完整的抗蒙防御体系。
这道防御体系完成后,蒙古军队也呼啸而来,带领这支当时无敌于天下的军队的就是蒙古帝国的大汗(皇帝)——蒙哥。
蒙哥是大蒙古国第四代大汗,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生于公元1209年,曾率军西征威名远扬。三代汗去世时,汗位继承权引发蒙古国内部巨大争议。术赤子拔都以宗长身份首推蒙哥为大汗继承人,这一提议招致窝阔台后代诸宗王的强烈反对。拔都派弟别儿哥率军卫蒙哥东还,并定于斡难河、怯绿连河召开大会,而窝阔台后代的诸宗王拒不赴会。1251年,蒙哥被拥戴即大汗位,抵制大会反对蒙哥即位的窝阔台系诸王被处死。蒙哥即位后,委派其弟忽必烈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宜。
对灭宋,蒙哥早有准备后。早在南宋淳祐二年(1252),他命其弟忽必烈征云南,以大迂回战略,欲从西北和西南包围荆蜀,夺取上流,想让南宋“失天堑之险”。四年后,又命兀良合台自云南攻四川。次年,还从北面即陕西方向入取剑门关。
到了淳枯八年(1258),在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之后,蒙哥分兵三路攻宋。蒙哥亲率主力攻四川;忽必烈率中路攻鄂州;塔察儿率东路攻荆山;另命兀良合台从交广北上,计划各路会师鄂州,顺流东取临安。
略懂军事常识的人已经看出来,这个计划的重点和成败关键在于蒙哥的攻四川。
1258年秋天,蒙军4万人分三道入四川,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春风得意,派出南宋降臣晋国宝至钓鱼城招降,当时的合州守将王坚将这个叛国者当众砍了脑袋。
我们非常有必要介绍这位南宋的爱国者王坚,他是河南人,生于庆元四年(1198)至嘉泰元年(1201)之间,青年时期在荆湖抗蒙战场上屡立战功,于宝枯二年(1254)授兴元都统兼知合州。自此,他携副将张珏等在合州钓鱼城以“爱国”为口号,招兵买马,力量为之壮大。为把钓鱼城建成抗蒙堡垒,又调“所属石照、铜梁、巴川、汉初、赤水五县之民,计户口八万,丁一个七万,以完其城。在城西门内因沟为池,周回一百余步,名日天池,泉水汪洋,旱亦不涸,池中鱼鳖可棹舟举网。又开小池十有三所,井九十二眼,泉水不干,春夏秋冬足备。城中之民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收粮运薪以战以守”,使合州百姓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
那个叛国者脑袋的残血还没有流尽,惨烈的战斗就开始了。
宋开庆元年(1259年)2月2日,蒙哥汗率诸军从鸡爪滩渡过渠汇,进至石子山扎营。3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钓鱼城下。7日,蒙军攻“一字城墙”。9日,蒙军猛攻镇西门,不克。同一天,蒙古东路军史天泽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
该年4月22日,蒙哥改变了进攻策略,他把进攻重点放在了钓鱼城的护国门上。24日夜,蒙军顺利地登上外城,与守城宋军展开了激战。这是一场近距离的惨烈砍杀,在近距离击杀中,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可与蒙军相提并论。宋军伤亡无数,但蒙军仍旧没有攻下城池。
蒙哥有些焦急了。50多年来,蒙古铁骑在亚欧大陆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所向披靡。蒙哥大汗入四川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有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想不到在这个钓鱼城下,蒙哥却受到了阻碍。
一个所向无敌的人,一旦遇到强大的对手,总会有一点点不甘和兴奋。蒙哥此时就犯了这个毛病。他继续要求士兵到钓鱼城下送死。该年6月,蒙军前锋总帅、骁将汪德臣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马军寨,守将王坚率兵拒战。天将亮时,下起雨来,蒙军攻城云梯又被折断,被迫撤退。
就在这个时候,亡金降将也是蒙哥的得力干将汪德臣怒火中烧,单枪匹马跑到钓鱼城下劝降,王坚不理他,他就破口大骂。王坚这才开始理会他,命令射出飞石,汪将军立即被击成重伤,旋即不治而死。钓鱼城久攻不下,又折了一员大将,蒙哥愤怒了。
他一怒就送掉了性命。关于这位蒙古帝国第四任皇帝的死,历史上有许多种说法。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蒙哥中箭身亡。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曾在《蜀捷》一诗中有“吠南初谓予堪侮,折北俄闻彼不支,挞览果歼强弩下”的诗句,而大部分史籍均持“中矢说”。现存于四川省合川县钓鱼城旧址钓鱼山忠义祠内,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合州所立的《新建二公祠堂记》石碑碑文,也明确刻有蒙哥“中飞矢而死”的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