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驿递制度看成只是一项具体政务,那么,它的积弊是非常多,作为科员的刘懋和毛羽健都是有责任稽察究劾的。但是,如果将这一制度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来考察,这二人的行为就有待商榷了。
明朝自天启以来,西北就屡闹饥荒,民生日蹙,三边民变既起,崇祯继位后,这一状况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反而加剧。在这样的情况下,裁驿一着实为牵一发动全身之举。按刘懋五分裁三之议,各地驿马所夫遣去大半。这些人在失业后纷纷投入造反行列,陡然成为朝廷大患。就在崇祯三年,变民领袖王左挂、王子顺、苗美等被三边总督杨鹤逼得已无去路,纷纷乞降帝国。可刘懋的裁驿递一实行开来,许多驿卒都加入了造反大军,造反大军势力大为兴盛。
许多史学家在对明朝的那段历史考察后,都认为大批驿卒的失业是导致各路农民军由危转盛的一个直接原因。这里面就有一位后来的英雄——李自成。
由后来所知,裁驿的确对明朝政权的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明季北略》就很直接地指出:“祖宗设立驿递,所以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肓挑背负,耗其精力,销其岁月,糊其口腹,使不敢为非,原有妙用。”
事实上,许多历史的变局往往出于若干偶然因素。所谓偶然因素,大概有两种情形:一是由时间和空间等外在原因造成的意外变故,一是某些重要人物的个人意志或其生死出处带来的影响。比如张良谋刺秦始皇,博浪沙椎击而误中副车,系“操作”失误,当属前一类;而毛羽健因为悍妇的关系给崇祯皇帝写报告,后来又得到亲戚刘懋的推波助澜,终于造成了李自成的诞生,这是主观上的问题,则为后一类。假设如果张良没有“操作”失误,秦始皇被杀掉,毛羽健没有那样一个悍妒老婆,秦朝的历史和明朝的历史或许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历史有时候真是系于一瞬之机或一念之间。
从根本上来讲,即使没有毛羽健的悍妒老婆,大明王朝的气数已注定它不会支持太久。但这种论断显然是受了“必然论”的影响,因为明朝灭亡了,所以,正史就逆推,如你所知,逆推因为已经有了答案,所以理由永远都是充分的。
暂时先将偶然因素——那次捉奸事件——放下,让我们来看看崇祯一朝的基本情况,并看看崇祯皇帝是如何一步步将明帝国推进深渊的。
明朝到了崇祯皇帝时,已然是内忧外患的极至表演。内忧是各地烽火连天的农民暴动,外患是东北崛起的满洲政权。两股势力把明王朝夹在中间,虽然它们并没有约定一起侵扰明王朝,但事实却是,两股势力已然形成了合力。明王朝就像是一个拳击手,在没有任何规则的情况下要对付永远都在他左右的对手。
这不由的让人想起了一个故事,说是有头驴遇到了一匹狼和另一匹狼。它去对付左边的那只时,右边的那只就咬它,待它去防守右边的那匹时,左边的狼又咬它。驴气得死去活来,但它不动脑子,只是一个劲的防左又防右,结果,筋疲力尽后,它倒在了地上,成了狼的口中之物。崇祯皇帝领导下的明王朝就是那头驴,崇祯皇帝蠢的也的确像头驴。在对内忧上,他先派出杨鹤为三边总督,可由于要拿出对付满洲人的军费,他又听从了刘懋和毛羽健的建议裁驿卒,等于说是他把杨鹤本已经要消灭的造反大军给激活了。杨鹤被他拿下后,他又让洪承筹去镇压已成了气候的造反大军。可当满洲人兵临城下时,他又撤回了洪承筹。
一方面,他不肯跟满洲人议合,腾出手来专心对付造反军;另一方面,他派出去对付造反军的人又总被他应付满洲人而调回。
于是,明末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杨嗣昌、左良玉、洪承筹等等纷纷在帝国的西北部登场,可不久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就被调回东北。崇祯皇帝显然是中了“顾得头顾不了屁股”的咒语。
当然,关键还是在那头驴——崇祯皇帝——的身上。若换作我是那头驴,我会先给其中一只狼半个大腿,把另外一只狼踢死后,回过头来再对付正吃着腿的那只。
可崇祯没有这样做,自然,他这个人本身就很有问题。崇祯皇帝是个非常多疑的人,在这种人手下干活,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其中有十一分是防备他。
由于他的多疑和明朝党争的如火如荼,使得他对任何人都不放心。据说,在他即位不久,就开始挑选他认为没有心怀不轨的内阁成员。挑选的方式是抓阄。
他先焚香拜天,以示隆重,然后他从推举上来的12人中抽出4人。有的大臣在他身边提意见说,如今国事多艰,请再抽2人。崇祯帝于是又抽出2人。
在历史上,这种对挑选国家重臣不看才能和品望,而是用这种碰运气的办法来挑选的皇帝可谓寥寥无己。这种方法不但滑稽荒唐而且让人痛心,这次抽得的这6个内阁成员也并不符合他的心思,过不久,他就免了他们。崇祯皇帝再次用抽签方法挑选阁臣。原本要从会推上来的11人中抽,但这些人还没有准备抽,就开始互相攻击,崇祯立即让这11个人滚蛋。
这是一种给小孩子换尿布一样的方法,在崇祯一朝,共有50个人曾进入内阁,历史上有“崇祯五十相”之谓。内阁成员这样换也倒罢了,崇祯还把这种举动施之于六部,刑部尚书一职,他在位17年,就换了17人。
这样一个政府组织,想要不倒,简直是没有天理。
果然,在两股势力的合力作用下,1644年,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崇祯皇帝上吊。就在李自成攻打北京九门时,崇祯皇帝才知道这个刁民就是15年前自己下令裁掉驿卒其中的一个。
或许有人会讲,即使不是李自成,也会是其他人,大明王朝的气数已尽,灭亡是或早或晚的事情。
但这不是科学的治学态度,我们可以假设,崇祯皇帝如果不听刘懋和毛羽健的建议,不裁撤驿卒,三边总督杨鹤就有时间和能力将西北的农民叛乱武装平定。而“安内后才可攘外”的思想也可以毫无顾及的实施。
且不管这种思想和行动能否取得成果,至少,崇祯皇帝不会被李自成逼得上吊。
当然,这是假设,崇祯皇帝裁驿了。这是很差劲的一招,更是致命的一招。从这以后,一系列偶然事件让明朝的历史屡屡出现拐点。李自成潼关逃生、明清议和、反间计杀袁崇焕、松山溃败、大同总兵献城、崇祯不肯南撤、李自成夺陈圆圆、吴三桂投降、清军入关……
直到这时,我们才发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了清朝的入主中原。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常提到的“蝴蝶效应”。所谓蝴蝶效应是指,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用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毛羽健老婆的捉奸事件,在16年后导致了满清入主中原。
在《谈往》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中心思想,明之亡,实亡于温氏(毛羽健的老婆)。旧时文人将国祚颓变归诸“女祸”实属司空见惯。但透过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是否能得出一点点必然的结论呢?
持官家之正统史观的史学家于小人物身上很是惜笔墨,一方面,是资料不够,但最重要的方面却是,他们深受儒家思想“责备贤者”的感染。这种思想要求一切记录文字的人都要把荣耀与责任,特别是责任强加在“居高位”的人身上。
他们认为,力量越大,责任就越大。所以,修史的人往往在皇帝与重臣身上找兴亡的原因,找不到也要找。他们永远不会想、也不敢承认一个小人物会让历史出现拐点,从而影响历史的进程。
最后,我们仍旧要说的是,没有毛羽健的老婆就不可能有李自成的出现。在这里,李自成是一个无二的人,并非泛指。有学者曾说过这样的话:历史其实包含了正常发展阶段的历史和混沌状态的历史,正常时期,偶然事件并不能改变历史进程,而在混沌时期,偶然事件会发生显著作用。毛羽健老婆的捉奸这一偶然事件在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混沌时期,就发生了显著的作用,最终,促成了明朝的灭亡。
再最后,我们通过反推来看一下,温氏捉奸是如何让明朝灭亡的。
明朝灭亡——李自成进北京——李自成失去工作——朝廷裁撤驿卒——刘懋的上疏——毛羽健的报告书——悍妇温氏的捉奸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