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30259300000032

第32章 冲冠一怒——满清入主中原的人赐良机(1)

如果陈圆圆不那么漂亮,吴三桂还会投清吗?如果满人不曾入关,中国的命运会怎样?

这样的问题似乎总能提起人们对明朝末年那段历史的兴趣。的确,明朝末年的历史就是因为一个叫陈圆圆的女人而改变了。因为这个女人,吴三桂冲冠一怒,打开山海关的大门,把满清放了进来,并与之联合消灭了刚占领北京又跑出来围剿他的李自成。

“红颜祸水”这四个字是否正确,我想陈圆圆可以作证。但没有一个受正统历史教育的人敢说,满清入关是因为陈圆圆。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来剖析一下发生在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半个月后的事情,我们只是想知道,吴三桂的冲冠一怒,是否是满清入主中原的人赐良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社会动荡之际,美女在被争夺、被利用的过程里,往往会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美丽而神速的一条“导火线”。陈圆圆就是这样一个美女。

陈圆圆字畹芬,原籍常州奔牛,她本姓邢,父亲为贫苦农民,出世不久,母亲就病故,她的老父亲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个不宝,将其送给昆山的姨妈抚养,姨父姓陈,故而改随陈姓。陈圆圆的命很好,由于她的姨母从未生育,就将这个甥女视为掌上明珠,请人教习诗词绘画,戏曲歌舞,原本,陈女士就有绰约风姿,经过后天的学习,出落得更加风姿逸丽,才十六七岁时,就到苏州挂牌为“玉峰女优陈圆圆”,清唱戏曲。

简单一点来说,陈圆圆就是一个妓女。但当时卖艺不卖身的妓女很多,我们至今无法考证陈女士当时的贞洁问题。因为这实在不能称之为问题,明朝末年,狼烟四起,李自成、张献忠两个农民在国家内部捣乱,异族首领努尔哈赤的子孙在长城外虎视耽耽。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忧心如焚,他的老婆田贵妃之父田弘遇,来苏州选美,想找最佳的美人儿进京陪皇帝解除烦恼。一不小心,陈圆圆被选中,进了都城。

当时的北京可不像现在这样,歌舞升平,治安良好。如果她知道当时的内外交困的形势,肯定是打死也不进京。

我一直疑心田弘遇这老头看上了陈圆圆,因为崇祯皇帝不近女色是出了名的,田老儿以崇祯的名义带陈女士进北京,不是枉费功夫嘛。如果他真是诚心的,那可见这位岳父大人是何等的宽厚,给自己的女婿找小姐。

果不其然,崇祯皇帝见到陈圆圆,丝毫提不起兴趣来,就让岳父领走。田老儿高高兴兴地把陈圆圆接回家中,过起了逍遥快活的日子。

但这种日子并没有延续多久,吴三桂就登场了。吴三桂字长白,祖籍江苏高邮,辽东人,出身于武功世家,从小随父征战,深得家庭良好熏陶。此人是个练家子,在中得武举后,被授都督指挥一职。或许是一个绝大的讽刺,吴三桂是以“忠孝”闻名明帝国朝堂的。有一次,父亲吴襄所率五百人马陷入满清四王子四万人马之重围,危情迫在眉睫。据说,吴三桂心急如焚,跪请舅父总兵祖大寿发兵救援,祖大寿很慌,坐在那里,哆嗦不止道:“敌兵四万,我们却不满三千,守还不能,如何就谈到救了?”吴三桂胆子大得肯登天,只率了家丁20人冲入重围救出了父亲。这段故事被时人描画成“救父出围一举,孝闻九边,勇冠三军,勋名富贵,胥本于此。”

吴先生的发迹过程,我们大概可以做个介绍。

满清入关前,虽然没有与明帝国抗衡的实力,但由于李自成总是在西面对帝国进行骚扰,所以,明帝国也抽不出空闲来对付满清。决定明朝与满洲人实力天平的松锦之战爆发后。

事实上,松锦之战中,吴三桂的表现不过是一个军人的普通水平而已。但这种普通水平在明帝国将要崩溃的前夜,却也是可贵的。他立即被明朝的优秀将领,同时也是他老师的洪承畴看中。松锦之战失败的三年后,他奉命救授宣府、大同,大概是厌倦了临阵逃脱的把戏,索性就没有上阵。六年后,他奉命驻守宁远。此时的宁远城是关外四城与清军最近的前沿城堡,对于这样一座城池,大明帝国会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守住。顺理成章地,吴三桂立即被倚为国家干城,如果在这个时候,他投降清朝,辽西走廊的大门就将全然为清军打开,八旗铁骑便可直取关门。所以,崇祯皇帝对这座城池的总指挥——吴三桂更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拉拢。

在宁远城,吴三桂出于对崇祯的报恩,开始搜集散亡,招募兵勇,所部军队又增至四万多人。这四万人一直被他保存到明朝灭亡。

崇祯十五年,满洲人绕过山海关进入关内进行无耻的掠夺,并且进逼北京,崇祯皇帝大惊失色,急令吴三桂回京救援。吴三桂立即派兵回救京师,这一次,他总算出色了一回,把进入关内的满洲将领阿巴泰打得落荒而逃。

就在这次入卫京师时,吴三桂在田老儿家遇到了陈圆圆。当时,田老儿问他,如果贼寇来,你用什么办法保住大明江山。吴三桂当即回答,如果把陈圆圆送给我,我先报答你,后报国。

这话说得非常有水准,田老儿一半是惊讶,一半是欣喜,毫不犹豫地将陈圆圆送给了他。

由于形势危急,吴三桂并没有和陈女士定下婚约,就被崇祯逼着回了宁远。在宁远,他除了看士兵操练完,就是给父亲写信,让他照顾好陈圆圆。由此可见,陈圆圆对吴三桂来讲,绝非寻常女子可比。她在吴三桂的心中,更重于国家社稷、忠义名节。而还没有迎娶,又无形中增加了她对吴三桂的诱惑力。可想而知,得不到的才更有欲望去得到,也会更珍惜。我们有理由认为,吴三桂是非常有可能为此女子冲冠一怒的。

但让吴三桂想不到的是,这一别虽然不是永别,却是他们爱情多舛命运的开始。

明帝国的局势一直在恶化,就在吴三桂入卫京师的同年闰十一月,李自成进兵湖广,三个月后,便把湖广长江之北的襄阳、荆州、承天、汉阳、德安、黄州等府统统攻陷。李自成在襄阳自称新顺王,开始组建政权,封官建部。

崇祯皇帝得知了李自称王后,大怒不已,派出在陕西剿造反大军的优秀将领孙传庭出关进剿李自成。孙传庭曾经击败过李自成,但这一次,他却失败了。崇祯十六年五月,孙传庭在潼关死掉。该年十月十一日,李自成攻占西安城,接着,分兵攻取陕西三边,所至风靡。

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从帝国版图上真切地看到了李自成,他已经拥有了湖广西北部、河南大部及陕西三边。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二月,他率大军东渡黄河,经由山西攻夺北京。

三月初一,破宁武关。

三月七日,下大同。

三月八日,至宣府。

三月十四日,抵居庸关。

三月十七日,进围北京。

三月十八日,入彰仪门进据外城。

三月十九日,占领北京。

崇祯皇帝在此之前已经上吊,在崇祯皇帝领导下的明朝宣告灭亡。那么,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就更显得重要了。原本,李自成也有招降吴三桂之心,据说,吴三桂也有归顺的意向。但吴三桂的意向却被李自成手下的一个流氓悍将刘宗敏改变了。他进入北京后,在吴府里抢走了陈圆圆,李自成希望他能为大计着想,把这位美女还给吴三桂。可这位从没有见过美女的农民流氓坚决不肯。李自成没有办法,就让吴三桂的老爹吴襄修书给吴三桂,进行劝降。据说,吴三桂听说家被抄了,并不介意;父亲被囚,也没放在心上。他知道自己一到北京,这些事情就不会称之为事情。但当他听到陈圆圆被流氓抢夺后,名扬四海的“冲冠一怒”重现江湖了。他迅即倒向清军,打开山海关,放了满洲人入关。并与李自成在山海关下进行了决定中原的一场大战。最终,李自成失败,吴三桂重新找回了陈女士。后来的事情,就是吴三桂屡做满清的先锋,与明朝残余势力进行了长时间的搏斗。

但这是后话,包括他后来反清,我们已经没必要叙说。我们要说的是,陈圆圆难道真的如毛羽健的老婆那样间接地改变了历史吗?

首先要说的是,吴三桂并非是血性汉子,他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与满洲人周旋过程中,学会了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

当他把大开山海关的门,把满洲人引进中原时,书生吴伟业痛哭不已,满怀悲愤地谱写了一首千古绝唱《圆圆曲》。其中的诗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成为他对此事的灼见,此灼见很快又成为千万人的共识。

“冲冠一怒”就成了具备好汉“爱美人”的衡量标准之一。

吴三桂有必要怒吗?我以为,作为男人,被别人强行戴了绿帽子,不怒,简直就不是人。但怒,作为有头有脑的吴三桂来讲,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怒后,该怎么办。因为他一怒,自然就把本想成为朋友的李自成变成了敌人。这对他来讲,与初衷是不吻合的。

事实上,他在从山海关出来前,或者说,当李自成给他写信前,他就已经考虑好了一切。摆在他面前的第一条路,就是起兵把李自成赶出北京,复大明江山。

崇祯皇帝待他绝对不薄,按理,明朝灭亡后,以“忠孝”闻名中外的吴三桂本应该打回北京雪君父之仇,与此同时,他要寻找皇室后裔,给大明立个皇帝。我们翻阅吴三桂的生平记录,完全可以看到这一点,他的确是一个忠孝之人。他的“孝”在前面已经谈到,他的“忠”就是在大明朝危机四伏之际,背明降清最佳之时仍然死忠大明。

这从他对皇太极劝降书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当时,皇太极是费尽心机地想要劝他投降。他用降清明副将张存仁的名义致函吴三桂,劝其认清形势,乘时归顺。吴三桂想都不想,就把信扔进了火里。皇太极自然是不死心的。他鼓动早已经投降的吴三桂的亲属和朋友向他频频伸出橄榄枝,敦促其早日归降。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姨夫裴国珍、兄长吴三凤都“遵旨各遗三桂书一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吴三桂像个文盲,信当然也看,但看完了却“茫然不知所措”。而在崇祯皇帝的朝堂上,许多人都对他产生疑虑,认为他很可能抵挡不住满洲人的劝降。崇祯皇帝一生多疑,几乎把多疑当成一门学问,惟独对吴三桂信任倍至,力排众人的臭嘴议论,坚信吴三桂必能守卫宁远,保卫大明江山。

在这个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忠诚”一词在大明江山的各个地方发出光芒,照耀着整个汉族人的心。我们现在可以做一种假设,如果李自成没有打进北京城,这种光芒是不是能激起大明朝的斗志。事实上,大明朝一直就有斗志,崇祯的整个皇帝岁月一直在战争,并且他一直希望赢得战争,无论是对李自成还是满洲人。

但是,这种斗志最终演变成炮灰,李自成打进了北京。我们说,吴三桂的“忠”是以明朝的天下为根基的,如果明朝天下不存在了,他也就失去了“忠”的根基。

所以,当崇祯皇帝上吊前召他进京、当他在路上得知皇帝已经死掉时,他犹豫、彷徨了。“忠”这个字开始在他心里大打折扣。但此时,他又必须做出选择。要么是投降李自成,要么继续维持他心中的“忠”。

光复大明?

这条路黑灯瞎火,走起来绝对不容易。我们知道,吴三桂手中并没有多少兵,从他在宁远招兵买马到据守三海关,兵力一直保持在4万左右。而且内无粮饷,外无救兵,势孤力单,崇祯皇帝上吊的事又给了士兵们沉重的心理打击。他想光复大明,除非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而想要光复大明的第一步就是到北京跟李自成打上一架,让李自成滚出北京城。李自成并不是容易被踢走的人,他进北京时就农民军20万,再加上刚投降过来的明廷三大营,两项合计至少在20万以上,因接连胜利,士气高涨。且不说吴三桂没有把握跟李自成火拼,就是有实力,他也顾虑一下满洲人。此时,满洲人在宁远的兵力有8万左右,对关内虎视眈眈,而且趁明朝新亡,增兵不止。

也就是说,光复大明这一条路是不通的。从当时的形势和吴三桂的军事指挥才能两方面来讲,就注定了。但他又不能坐以待毙,他必须要做出选择。但一旦做出选择,就必须受制于人。无论是联闯以抗清,还是联清平闯。

如果吴三桂还想要活下来去找他的美女陈小姐,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与李自成联合抗击满清,要么与满清联合抗击李自成。否则,他就永远也见不到他的陈美女了。

明朝末年,死亡对于任何明帝国的臣民来讲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百姓的命比狗命贵不了多少,在辽东,满洲人杀戮汉人如同割草,即使是朝廷重臣,死起来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天启年间的忠臣熊廷弼和崇祯年间的忠臣袁崇焕就被朝廷处死,请试想一想,当一个真正的英雄不是捐躯于沙场而是惨死在为之尽忠的君主手里,你对做“忠臣”的道德价值难道就没有一点质疑吗?在吴三桂脑海里,投降满清的“忠臣”都受到了良好的待遇,洪承畴、祖大寿都有吃有喝,受满洲人尊重。

但是,虽然做不了忠臣,但也就绝不至于做走狗,吴三桂选择了一条投靠李自成的路。也许在他看来,大家毕竟都是汉人,与异族自然不同。尤为重要的是,他的美女陈小姐还在李自成手里呢!

事实上,吴三桂考虑的问题早在明朝初建时就已经有了答案。而给出这个答案的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朝开国之初,大部分都是忠臣。朱元璋一朝列爵公侯的功臣共五十九人,除一人封于洪武二十五年旋即被削爵外,其他五十八人均封赏于洪武二十三年前,此后没有再封赐任何人。而这些人被大批诛戮也开始于洪武二十三年追论胡党和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在这之前有诸多功臣生病而死,因真正有罪的被诛仅三人,剩下的则多死于洪武二十三年以后。

洪武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中,不计子嗣诛废和病死的,公侯被杀二十三人,其中直接死于胡蓝案中的有十六人。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归天,当初被封的功臣中只有兴侯耿柄文、武定侯郭英还活着,但也是半死不活。整个洪武一朝功臣几近整体覆灭。

在这些功臣里,廖永忠第一个被杀。廖永忠在诸多战斗中立有功勋,其在鄱阳湖之战中的骁勇让朱元璋刮目相看,并在建国后封其为德庆侯。洪武八年,朱元璋将其诛杀,罪名是“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也就是私自穿着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逾制。在他之后,永嘉侯朱亮祖、曹国公李文忠、信国公徐达先后死于非命。关于徐达的死,有一种说法是:他患一种疽疮,最忌鹅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鹅肉给他,并命送鹅肉的宦官在旁监视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就死掉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胡惟庸诛杀。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追胡党”,在这一“胡案”中,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等大臣株连被杀;称为明初文臣之首的宋濂也涉案被流放,死于途中。案件前后株连三万余人,史称“胡狱”。洪武二十六年,凉国公蓝玉因“谋反”罪被杀,诛连死者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狱”。两狱合称“胡蓝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