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时代》的编辑就会进行如下推理:“如果《新闻周刊》采用艾滋病新药做封面故事,那么,我要是采用预算问题的话,我就会得到整个‘预算问题市场’(即全体读者的30%);但我要是采用艾滋病新药的话,我们两家就会平分‘艾滋病新药市场’(即我得到全体读者的35%),所以说,‘艾滋病新药’所带来的收入就会超过预算问题。如果《新闻周刊》采用预算问题,那么。我要是采用同样故事的话,我得到一半的读者,假设我采用艾滋病新药,就会得到70%的读者:这一次的方案会给我带来更大的收入。因此,我的优势策略就是采用艾滋病新药做封面。
因为无论对手选择采用哪一个新闻,这一策略都比选择其他策略更胜一筹,”
比如说某家尖端科技公司的某个经理,当询问副总工程师新产品的市场成功率时。他得到的答案是“大约50%”,这位经理回答说:“太高了,最好设定在30%,否则,会因太保守而不敢放手做。”
当对手有优势策略时
在这场博弈中,双方都有一个优势策略。
从策略观点来看,双方都有一个优势策略的博弈是最简单的一种博弈。虽然其中存在策略互动,仍有一个可以预见的结局:
全体参与者都会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完全不必理会其他竞争对手会怎么做。但这一点仍不会降低参与或者思考这种博弈的趣味性。
在“囚徒困境”中,虽然两个参与者都有一个优势策略,但是这股压倒一切的力量最终将他们引向了一起招供的结局。这就出了一个问题:参与者怎样合作才能取得一个更好的结果?
在某些时候,只有其中的一些参与者有一个优势策略,而其他参与者则没有。如果稍微修改一下《时代》与《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大战的例子,就可以描述这种情形了:假如读者略偏向于《时代》,而两个杂志选择同样的新闻做封面故事,如果喜欢这个新闻的潜在买主当中有60%的人选择《时代》,而其他的人选择《新闻周刊》。
艾滋病新药仍然是《时代》的优势策略,但它不再是《新闻周刊》的优势策略了,因为《时代》的优势策略是选择艾滋病新药这个主题,如果它选择了同样的策略,那么它只会得到28%的读者,因此,小于选择预算问题的30%。换句话说,《新闻周刊》
的最佳选择与《时代》的策略有关。如果说《时代》选择艾滋病新药,那么对于《新闻周刊》来说,选择预算问题就能得到更好的销量,预算问题的市场总比新药市场大。
虽然《新闻周刊》的编辑们不知道《时代》的编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分析得知。因为《时代》一定会选择一个优势策略。所以说,《新闻周刊》的编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假定《时代》已经选了艾滋病新药,并据此选择自己的最佳策略——预算问题。
因此可以看出。当只有一方拥有优势策略时的博弈,也是非常简单。拥有优势策略的一方将采用其优势策略,而另一方会针对这个策略采用自己的最佳策略。
优势策略与对手策略无关
在商业竞争中,仍会有许多企业走入误区,不知道优势策略的优势究竟是对什么而言的。“优势策略”的优势是指你的这个策略对你的其他策略占有优势,而不是无论对手采用什么策略,其占有的策略优势。
如果某个参与者采用优势策略,就能使自己获得比采用任何其他策略更好的结果。《时代》和《新闻周刊》封面大战的例子,虽然双方都有一个优势策略,但双方都不可能得到比对方更高的销量。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一个优势策略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采用优势策略得到的最坏结果也要比采用另外一个策略得到的最佳结果略胜一筹。在上边的例子中,所有优势策略凑巧都满足这个条件。按照最初设定的条件,如果《时代》采用艾滋病新药做封面故事,最坏的结果是得到35%的市场份额;他们若采用预算问题做封面故事,得到的最佳结果可能是30%的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是一个优势策略的普遍特征。
假设《时代》和《新闻周刊》之间爆发了一场价格战。假如说每本杂志的制作成本是1美元,并且售价的选择只有两个可能的价位,分别是3美元(意味着每本利润为2美元)和2美元(意味着每本利润为1美元)。假设顾客永远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杂志,且在杂志价格相同的时候两种杂志各得一半读者。杂志定价3美元的时候,读者总数是500万;杂志价格降到2美元,读者总数将升到800万。这时,可以轻而易举地算出《时代》在四种可能出现的价格组合里将会获得多少利润,也就是说,如果双方都是3美元,利润就都是500万;但是如果一方降价至2美元,那么他就会独得800万,而另一方分文不得;但如果双方都降价,那么双方都会得到400万的利润。这有点像“囚徒困境”,只不过在囚徒困境中,双方的优势策略都是招供,在这里都是降价。
定价2美元是《时代》的优势策略(《新闻周刊》亦如此)。如果《时代》采用这个优势策略得到的最坏结果可能是盈利400万美元。但如果采用另外一个策略得到的最佳结果可能将超过这个数字,达到500万美元。但是比较这两个数字没有任何意义。当两本杂志同时定价3美元的时候才会出现500万美元的数字:但如果这时《时代》降到2美元的价格,利润就会更高,达到800万美元。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归纳为一个指导同时行动的博弈的法则:
如果你有一个优势策略,那么就要选择这个优势策略。
如果你没有一个优势策略,也不要担心你的对手将会怎么做。
如果你的对手有优势策略,那么他就会采用这个优势策略,你可以相应选择自己的最好做法。
在博弈中,当已经确立了同时行动的优势策略的概念时,如果运用了相继行动的博弈,那么在采用优势策略的时候就必须留神。因为策略互动的本质已经改变,优势策略的概念就会完全不同。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无论你的对手选择怎么做,你按照这个策略做都比采用其他策略好。如果你选择相继行动,而你的对手先行,你就应该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这是你对你的对手每一个行动的最佳对策,也是对现在他选择的这个特定行动的最佳对策。但是,如果你先行,那么你就不会知道你的对手将会采取什么行动。而他会观察你的选择,同时作出自己的决定,所以说你的选择会影响他的行动。在一些情况下,如果采用优势策略以外的策略,那么你会有更有效地施加这种影响的可能性。
比如说马太效应,凡是少的,连他仅有的也夺过来;凡是多的,就加给他,让他更多。在各个领域,马太效应畅行无阻——你不在上面,就在下面。只要成功地利用它,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追求最佳,避免最差
在博弈竞争中。并不是所有博弈都具有优势策略,就算这个博弈中只有一个参与者也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与其说优势是一种有利条件,还不如说是一种例外。虽然出现一个优势策略可以大大简化行动的规则,但并不是这些规则都适用于大多数的博弈中。这就需要采取其他原理了。
在博弈中,一个优势策略可以优于其他任何策略。同样,一个劣势策略也会劣于其他任何策略。如果你有一个优势策略,你可以采用它,并且知道你的对手要是有一个优势策略的话,他也会采取;同样,如果你有一个劣势策略,你就必须避免采用,并且知道你的对手要是有一个劣势策略的话,他同样会避免。
如果你只可以选择两个策略,其中一个是劣势,而另一个一定就是优势策略。那么你的策略必须建立在至少一方拥有至少三个策略的博弈的基础之上,即与选择优势策略做法完全不同的规避劣势策略做法。
如果你没有优势策略,那么你要做的就是除去所有的劣势策略,不予考虑。如此一步一步做下去。如果在做的过程中,在较小的博弈里出现了优势策略,应该一步一步挑选出来。假如这个过程以一个独一无二的结果告终,你就代表已经找到了参与者的行动指南以及这个博弈的结果。就算这个过程不会以一个独一无二的结果告终,它也会缩小整个博弈的规模,同时把博弈的复杂程度降低了。
利用优势策略方法与劣势策略方法进行简化之后,整个博弈的复杂度已经降到最低限度,不能继续简化,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循环推理的问题。你的最佳策略要以对手的最佳策略为基础,反过来从你的对手的角度分析也是一样。在这场博弈竞争中,无论是具有优势策略还是劣势策略,其都是为了达到均衡的结果,关键是你如何行动了。
(第六节)非零合博弈的运用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农夫到地里耕田,在他的农田旁边有三丛灌木,每丛灌木中都居住着一群蜜蜂。一天,农夫看到这些矮矮的灌木。对他来说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他心里就想,还不如砍掉了当柴烧。当农夫动手砍第一丛灌木的时候,住在里面的蜜蜂苦苦地哀求他:“您就是把灌木砍掉了也没有多少柴火啊!
看在我们每天为您的农田传播花粉的情分上,求求您放过我们的家吧。”农夫看看这些无用的灌木,摇了摇头:“没有你们,别的蜜蜂也会传播花粉。”很快,农夫就毁掉了第一群蜜蜂的小家。没过几天,农夫又来砍第二丛灌木。这时候冲出来一大群蜜蜂,对农夫嗡嗡大叫:“你要敢毁坏我们的家园,我们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农夫的脸上被蜇了好几下,他一怒之下,一把火把整丛灌木烧得干干净净。当农夫把目标定在第三丛灌木的时候,蜂窝里的蜂王飞了出来。对农夫柔声地说道:“请您看看这丛灌木给您带来的好处吧!您看这丛黄杨树的木质细腻,成材以后准能卖个好价钱!您再看看我们的蜂窝,每年我们都能生产出很多蜂蜜,还有最有营养价值的蜂王浆,这可都能给您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呢!”
听了蜂王的介绍,农夫有些心动,他心甘情愿地放下斧头,与蜂王合作。从此,他做起了经营蜂蜜的生意。
第三群蜜蜂与农夫之间就是一场博弈理论的运用。1994年美国的数学天才约翰·纳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之所以会作出这种开创性的贡献。就是因为与另两位数学家运用了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博弈论分析。矛盾冲突的会出三种结果,即博弈有三种类型:即负和博弈、零合博弈和正和博弈。面对强大的对手,故事中三群蜜蜂各自作出不同的选择:恳求、对抗、与对手共赢,从三群蜜蜂的结果来看,只有与对手共赢才会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商业竞争正如蜜蜂与农夫之间的竞争,它是一场利益之争。
在与对手竞争时,如果把运用一场“零和博弈”,如果对手得益就代表着自己受损,那么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西班牙焚烧中国鞋便是典型的例子。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无论是哪一个企业,如果只依靠单打独斗与所有的对手竞争,那么两败俱伤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在商业竞争中,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学会与竞争对手共赢,把一场竞争变成是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
比如说海尔的成功,它就与三洋合作,从而借助三洋的销售网络打入全球家电业最发达的日本市场。还有温州的制鞋企业奥康集团,也是运用与意大利最大的鞋业企业——GEOX公司合作,为CEOX加工产品,然后借助GEOX的销售网络卖出了自己的品牌。同时,奥康集团还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计理念。
如果把商业看做一场“零合博弈”,对手得益就意味着自己受损,那么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为了生存,企业必须学会与对手共赢,把商业竞争变成是一场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与对手共赢,就是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这种策略类似于棋局中的弃卒保车,它应该成为经营者的必备技巧。
(第七节)品牌商管理中的博弈
商场在经营的过程中,无论是商场还是品牌商,双方都会不遗余力去追求利益最大化。当遇到单独一个或一个群体的品牌商违规操作时,商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采取严厉方式进行管理呢?
商场在管理的实践中,可借助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宋分析对品牌商的博奕管理。
“囚徒困境”中两个人合伙作案被捕,警察怀疑到他们还犯有其他重罪,但又没有足够的证据,便分别对他们进行了审讯。如果一方招供,其将受到较轻的惩罚,那么另一方就会受到重罚。
这时,对于任何一个罪犯来说,“招供”是最优策略。但如果两个人都招供,那么两个人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只不过所受到的惩罚的程度要比另一方不招供轻一些。
事实上,“招供”是否是两个罪犯的最优策略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如果双方都不招供,两个就都不会受到惩罚。
对于两个罪犯来说,这才是最优的策略。但是两个罪犯都不能确定双方是否会背叛——招供。因此,到最后两个罪犯都选择了招供。
在商场经营中,假如商场永远不会主动采取“背叛”的做法,当品牌商“背叛”时,以商场的“合作”与“背叛”两种情况分析商场对品牌商的最优策略。
当品牌商“背叛”即出现违规操作时,如果商场持合作态度,也就是说,对品牌商的违规操作选择妥协的方式,并且期望品牌商能够在第一次背叛后有些“悔悟”,从而与商场再次进行合作,但是无数残酷的事实证明,品牌商一定会为其自身利益而再次背叛,那么必然会出现损害到商场的利益的结果。
对于品牌商的“背叛”,如果商场选择“背叛”,即对品牌商的违规操作采取相应惩罚的措施,那么品牌商就会面临两种选择,或是背叛或是合作。如果品牌商选择了背叛,而商场保持合作,那么就会再次出现上一种情况。假设商场仍选择背叛,那么品牌商仍是有两种选择,即背叛或是合作,如果品牌商作出第三次的背叛,那么理所当然的商场也会选择第三次的背叛。据此类推,对于品牌商来说,他的背叛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商场背叛。不管是品牌商的初次背叛,还是存在着侥幸心理的或间接性背叛,如果商场总保持着“品牌商背叛,则商场背叛”即“一报还一报”
的策略,从其长远利益考虑,那么品牌商只有选择合作才是最优的策略。对于商场来说,同时也会实现与品牌商的长期共存、互惠互利。
在商场经营过程中,品牌商的“背叛”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商场在经营的过程中,对于任何一个品牌商的任何一次“背叛”。都必须采取“背叛”的策略,防微杜渐,这样就会使品牌商意识到只有合作才是最优的策略,从而也解决品牌商损害商场利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