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书画背后的故事
30399700000010

第10章 梦牵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来源于三国时代著名文学家曹植所著的《洛神赋》。原作内容描述的是诗人感情发展不顺利,不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在洛水河边与美丽的仙女相遇,通过浪漫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思念。《洛神赋图》是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标志着当时绘画发展的高度水平。全幅作品共画了61个人物,分为几个场景。画面主要用线造型,墨线是典型的蚕丝线描,用色厚重、艳丽。分段描绘的画卷用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展示了从曹植见到洛神,直到洛神离去,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反映着人物欢乐、哀怨的情调。构思巧妙,画面生动感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经典作品。

这幅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巨作,其中还有一个缠绵凄婉而又动人心魄的故事。相传故事的主人公是曹植和其兄曹丕的妃子甄氏。

据《文昭甄皇后传》记载,甄氏是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袁绍病死。曹操乘机出兵,袁熙带着残兵败将逃往辽西,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曹操见甄氏娴静温婉,气度从容,便待以上礼。

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有官职,无官一身轻的曹植便经常陪伴甄氏,消磨了许多风晨雨夕与花前月下的时光。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甄氏对其十分欣赏。两人之间互生爱慕,渐渐达到难舍难分的地步。但这时,曹操却偏将甄氏赐配于曹丕。

曹植的失落可想而知,而且此时他已处处感受到曹丕所施加的压力,索性不治威仪,放荡恣肆,使得曹操对他很是失望。曹操死后,曹丕建立魏国,登上帝位。曹丕对于甄氏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所以仅封她为妃。甄妃当时已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34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甄妃色衰失宠,加上其他妃嫔的陷害,她在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终。

据说甄妃死后,有一次曹植入朝进宫,曹丕将甄妃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触怀伤情。回来时经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并说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语,曹植一惊而醒,方知是南柯一梦,遂就着蓬窗微弱的灯光写下一篇《感甄赋》,即《洛神赋》。赋中借洛河中的水神宓妃作为甄妃的化身,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赋中写作者经过洛水,遇见美丽的洛水之神宓妃,相互发生爱慕,终因神人道殊,不能结合,最后不得不怅怅而别。文中这样描述甄妃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活生生把梦中情人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然而哀莫大于心死,千古悲情最终只成一段灰烬。

而后曹植的命运更加悲凉。曹丕称帝后仍对其怀恨在心,也许又有甄妃之事的耿耿于怀,曹丕就命曹植出封临淄。此后的曹植虽有心报国,却始终不被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恍如飘萍,颠沛流离,于明帝太和六年在抑郁中“汲汲无欢”而病逝于淮阳。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然而对于《洛神赋》的创作动机,前人也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直到现在,甄妃与曹植的情事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由于《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所以东晋时代的著名画家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它是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完美结合的早期典范。《洛神赋图》分段描绘赋意,因地成形,移步换景,将不同的情节、构图连接起来。开卷伊始,曹植从京师返回封地东阿,途经洛水。此时,日已西斜,人倦马疲,于是扎营休息。曹植一行来到垂柳飘摇的洛水之滨,怅望远方,恍惚中,婀娜多姿、美丽绝世的洛神出现在平静的水面上,她身披璀璨的罗衣,佩戴金翠明珠,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含情脉脉,踟蹰飘摇,令人可望而不可即。面对朝思暮想的恋人,曹植双手拨开侍臣,移步趋前,他将信将疑,欲言又止,流露出深深的依恋和无限的怅惘。接着,曹植、洛神相聚,互赠礼物,倾诉衷肠。此时,风神屏翳使风停止,河神川后令波浪平息,水神冯夷击鼓奏乐,乐神女娲清婉高歌,文鱼鸣玉銮、六龙驾云车这些神仙奇物载歌载舞,好像在为他们庆贺祝福。洛神与曹植偕游,两人畅叙各自的思念之情,意境奇幻,情调缠绵。顾恺之依照赋文的主题思想,并且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使得《洛神赋图》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精彩链接:

中国画家四祖之首——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小名虎头,是生活在我国东晋、南朝刘宋时期的一名大画家,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顾恺之当年故居所在地就在南京城内西南隅的顾楼街,他在南京留有大量作画的传奇故事。顾恺之多才多艺,诗、赋、绘画无一不精,他一旦创作灵感上来,即上小楼并叫家人将楼梯撤走,然后专心致志、凝神静思,挥毫作画,什么事也不管,什么人也不见,连一日三餐都是由妻子送上楼,直到画画好了才下楼。因此时人称其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才绝”是说顾恺之聪颖,多才多艺;“画绝”是说顾恺之擅长绘画;“痴绝”就是顾恺之对艺术研究专心致志的精神。因时代久远,现世已罕见其画。除《洛神赋图》外,尚有《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等。这些流传于世的名作,都是后人摹本。

画中的奇异神兽

在《洛神赋图》中,除了人物,顾恺之还根据曹植的《洛神赋》中文字的描绘,创造了许多神仙和奇禽异兽。实际上,这些神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如他画出的海龙就长着一对长长的鹿角、马形脸、蛇的颈项和一副如羚羊般的身体,他画的怪鱼也长着一只豹子一样的头。它们虽然奔驰在江水之上,却没有飞溅的水花,就如同腾飞于空中一般。这种高古的绘画技法,烘托出了画面的热闹,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

“天工神笔”

顾恺之不到二十岁时就名满京城了。当时有个云祥和尚想修建一座辉煌的寺院,向四方募捐,可募捐到的钱很少。正当云祥和尚食不甘味之时,顾恺之找上门,要捐一百万钱。他只要了一面空白墙壁,日夜挥笔舞彩,一个多月后,一幅光彩照人的大壁画完成了。“看神画呀!顾恺之画的!”京城顿时沸腾了。黎明,庙门刚刚打开,烧香的、还愿的,络绎不绝。特别是大绅大户,都怀着虔诚的心情,急忙迈进庙门。他们望着画中人的不同眼神,不禁暗暗叫绝“天工神笔”,不到一个月,捐赠的钱已超过了一百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