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其中尤以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从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的路数。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风格。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这一时代新风格的形式,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至盛、中唐之际,单是从草书领域中出现了新风,随后真诸体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晚唐书法较少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杜牧就是其中的一位。
杜牧处于晚唐多事之秋,内忧外患,错综复杂,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忧国忧民的杜牧主张削平藩镇,巩固国防,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同时极力反对当朝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盼望能够恢复朝前曾经有过的比较清明的政治。
但杜牧虽有纪世之政治抱负,但一生中风流倜傥,雅好声色。
相传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又专门为其举行一次赛船水戏,引得全城仕女都出来观看。杜牧却没有相中一名美女。后来,他遇到一老妪带的十来岁的小姑娘,认为将来必成绝色佳人。于是,给老妪一些财帛定聘,约定十年之内他必来当湖州刺史,再行迎娶。如十年不来,姑娘自可另嫁。
后来,杜牧果然当了湖州刺史,但时已过了14年。杜牧到任就寻找那姑娘,才知她三年前已嫁人,有了两个小孩。自己失约,徒叹奈何。于是作《怅诗》云: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故留下传世之作《张好好诗卷》。但也有另一个说法:杜牧曾经较多地接触到封建社会中的一些下层妇女,包括歌女和舞女,了解和熟悉她们的辛酸遭遇,所以非常同情这些女子。大和四年,杜牧在沈传师之弟沈述师家中做客饮酒时,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歌妓张好好,酒宴间的轻歌妙舞,使他大为倾倒,并有诗相赠。
5年后,杜牧偶然在洛阳东城巧遇张好好,其时她已沦落为他乡之客,当垆卖酒,杜牧在与她的长谈中感慨万分,于是作了一首长篇五言古诗相赠,这便是著名的《张好好诗卷》。
不管是哪个故事促使杜牧写下此作,都是一段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话。
《张好好诗卷》为行书,不仅文笔委婉,而且书法亦佳。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清叶奕苞《金石录补》卷二评曰:“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宣和书谱》亦评谓:“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细视此册真迹,写得奇肆跌宕,潇洒自如,一派清新刚劲之气流溢于字里行间,在唐人书以法相胜的时代风气里,他都以其才气直逼晋人之韵,可谓文采风流,尽收腕底。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精彩链接:
杜牧和《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当时,杜牧仅23岁。唐敬宗李湛16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3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好好先生”张伯驹
张伯驹是个精绝的艺术家和鉴赏家,张伯驹更是个好人。有趣的是,张伯驹曾自号“好好先生”。这仍然得自于他的收藏。杜牧手迹《张好好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张伯驹所得,他大为高兴,因此而自号“好好先生”,并请名篆刻家陈巨来刻一印:“好好先生”。
“好好先生”为一典故,相传出于三国司马徽。明冯梦龙《古今谭概》有一则记事述其来历。司马徽不管什么人、什么事,不假思索都说:“好,好。”某日,有人来司马家,告说自己的儿子死亡。司马徽答道:“好。”来人惊骇莫名。司马徽妻子见他如此不通人情,气愤地指责他。司马徽看看妻子,答道:“你说的,很好。”司马徽身处乱世,如此“好好先生”,是他一时的韬晦应对之策。但张伯驹自号“好好先生”是雅趣和玩笑,不过,他却是个对国家、对艺术有贡献的真正的“好好先生”。
杜牧与二十四桥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下了传唱千古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歌表达了作者绵绵的情思与不尽的渴慕,二十四桥就此名声远播。
杜牧的千古绝唱为二十四桥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二十四桥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桥址又在何处?从古至今都是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个定论。有人说当年扬州有24座桥,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便记有24座桥的桥名。而更多的人则认为二十四是指一座桥,桥名为念四桥。当地民间传说,隋炀帝来扬州时,在月明之夜和24个妃嫔在一座新建的玉石大桥上饮酒作乐,所以得名。扬州《鼓吹词序》记为:“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女吹箫于此故名”。
学者们对二十四桥的争论,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思慕。凡读过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的人,到扬州来,总是想寻觅它的遗迹。于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扬州人按《扬州画舫录》记载和故宫博物馆珍藏的《邗上八景春台明月》册页等有关史料,在瘦西湖西段莲花桥至平山堂的水道转折处,设计恢复了一座二十四桥。如今静卧在瘦西湖畔的这座二十四桥,已经是瘦西湖景区的一处著名的景观。它是一座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整座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
杜牧与浠水兰溪泉
湖北省浠水县西18公里处的兰溪,有一兰溪泉,又名陆羽茶泉。泉深1米余,口小内大,泉水出露后,碧流滑过秀石,潺潺流淌。奇特的是泉水流入兰溪,不与溪水相混合,独流一线,仍保持晶莹透明的清亮本色。据《蕲水县志》记载,陆羽曾“汲兰溪水煎茶,认真品尝后,评定它为天下第三泉”。所以兰溪泉一名“三泉”。明万历年间知县游王廷书写的“天下第三泉”5个字,镌刻在兰溪泉上面的龙泉山石壁上,至今犹在。
兰溪泉水澄清纯净,甘冽适口,是极佳的烹茶之水。用兰溪泉水煎茶,不但香郁、色清、味醇,而且有四个特点:其一是茶水不生泡沫;其二是茶壶、茶杯长时期使用,不会有茶垢;其三是沸水入茶杯,缕缕蒸气上升,宛如玉龙飞舞;其四是茶汤甘芳而微辛,醒脑提神效果特别好。所以,兰溪泉水向来为茶人所关注,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誉。
唐代诗人杜牧在任黄州刺史时,除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之外,对兰溪泉水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他来到兰溪品尝三泉水,联想到屈原因爱国而遭迫害的历史,又感伤自己的处境,便在泉畔吟诗一首,寄情感怀:“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