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为宋徽宗时宫廷画家张择端所绘。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5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时至今日,此画依然演绎着一个崭新的故事。
早在1973年故宫博物院对已经遍体鳞伤的《清明上河图》卷本进行重新装裱时,发现卷首80厘米的有一误处。经诸多资深专家认定,这是明清时期好事之人在破损处添了一头“尖嘴立牛”,而不是张择端大师原画。经过反复论证,专家把此处的“尖嘴立牛”删掉,只在原画处留下一个树干和半空中的一个驴头。
但故宫当年为什么要删掉这一块儿呢?据权威专家介绍,古书画重新装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是对书画的一种保护。《清明上河图》保存得比较完好,历史上已经装裱了许多次。1973年故宫装裱该画的时候,确实曾经从画首处删掉一块画面,这不是秘密,不过删掉的这一块不是原画,是后代裱画师补上去的。该处的绢质远逊于《清明上河图》其他部分的绢质,色泽不同,绢的密度也不同。据鉴定,补绢应该是明代或者明代以前的。
当年装裱的时候,这块绢已经烂了,而且史料记载,《清明上河图》在流传中没有摹本,所以很难断定那块补绢上的“尖嘴立牛”就是依照原画内容画的,还是后人的猜测。
这一删,也掀起了学术界的质疑浪潮。为了证实补绢上画的到底是驴还是牛,有很多国内知名的动物学家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研究,这些专家都认为,当年缺失的地方确实是一头驴。通过对比后人们也可以发现,《清明上河图》补绢中,木柱侧方不是牛而是耳朵很长、嘴张开、头颈高扬的驴。补绢中驴的行态,也是驴受刺激后的一种表现——如公驴的嘶叫,母驴发情后上下颌频频开闭的姿势。牛耳较短,生于角下方,不可能像驴一样高扬;而且牛嘶叫的时候头颈低平、前伸,与驴的姿势完全不同。而且通过与《清明上河图》中其他几头牛的对比不难发现,补绢中的动物,与这几头牛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显然不是同一品种。有专家指出,被删除的那头“尖嘴立牛”,其实是一头正在发情的壮年母驴,这头母驴与画面中不远处,拴在斜对面铺下张嘴嘶叫、四蹄翻刨的一头公驴遥相呼应。
于是有人认为这种删改是对国宝的破坏,希望能将误删的部分补齐。看来,《清明上河图》作为一部旷世巨作,其中蕴涵着太多的历史与文化,有待后人做更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精彩链接:
《清明上河图》有多少版本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代都有临摹本,且大小繁简不同。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摹本有30多幅。其中我国内地藏有10多幅,美国藏有5幅,法国藏有4幅,英国和日本各藏1幅等。
为什么画上没有守城的士卒
《清明上河图》既然是写实主义作品,怎么偌大的一个都城,城楼上竟连个守城士卒都没有?其实,《清明上河图》上也绘有士兵,比如在城外一座宅院前,就颓靡地坐着几名士兵,城内还有一些差役。但是,作为北宋都城的东京汴梁,其城门口和城楼上理应驻有重兵,是因为在清明节这天政府特允“不设防”,还是由于张择端的疏忽,抑或是说明宋徽宗时期国防的废弛等等,这一系列的谜团,都有待学者们进行考究。
“马路市场”没人管吗
在这幅画的中央位置,有一座拱桥,上面挤满了摆摊卖东西的商贩和顾客,可据载在宋代随地摆摊,将遭到杖责七十的刑罚,但这幅画上的“马路市场”却极为拥挤。究竟是在清明节这一天,当时的政府特许商贩们占道经营,还是政府干预无效,至今还不得而知。
《清明上河图》只是中间部分吗
《清明上河图》无作者款印,据卷后金大定丙午(公元1186年)张著的题跋,得知作者是张择端。卷后其他题跋诗文的尚有金代张公药、王间、张世积,元人杨准,明代李贤、李东阳、吴宽、陆完、冯保等人,说明此图曾经被北宋、金、元、明、清内府和许多私人收藏过,是一幅流传有序的名画。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有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但现在这些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二,一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已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二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遗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清明上河图》究竟有没有遗失后半部,它到底还有多少难解之谜,这一切,都吸引着中外学者、专家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