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珍宝背后的故事
30401800000002

第2章 神秘的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并且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它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于20世纪50年代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是我国杰出的彩陶艺术。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脱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这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更加显得威武华丽。

中国远古的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于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这件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很多人熟悉人面鱼纹盆多是通过中学历史课本。但是很少有人能弄明白这个六七千年前创作的图案究竟蕴涵着什么样的意义?其实这也是人面鱼纹盆从西安半坡出土至今,学术界一直争论的话题。关于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学术界提出了五种说法。

图腾说: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这是原始人精神生活和原始信仰寄托的象征。

面具说:远古时代,人们无法对自然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先民们需要祈求神灵保佑,驱除内心恐惧,于是巫师这一沟通人神的古老职业应运而生,人面鱼纹盆便是巫师做法时需要佩带的一种面具。

祖先形象说:原始人无法理解自己是从何而来,半坡人临水而居,看到鱼儿生活在水中,便认为自己的祖先最初就是鱼的形象。

权力象征说:有专家认为人面鱼纹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的有所特指的图像,很大程度上是权力的象征,氏族部落里谁持有这个图像,谁就具备了支配他人的绝对权力。

文字雏形说:有专家认为人面鱼纹是原始文字的雏形,尽管学术界仍在争论,但从考古资料发现,在关中地区10多处史前遗址出土了与半坡相同的刻画符号,而且都刻画在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上,这种现象是否告诉我们,半坡类型的刻画符号即使不是文字,最少是一种在特定范围内通用的具有一定含义的符号。

除此上述五种最常见的说法以外,在先秦典籍《诗经》、《周易》中,鱼还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以此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含义。但不管究竟蕴含何种奥秘,作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的艺术杰作,它已然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无论半坡人用它表达什么思想意识,他们能够把如此丰富的社会内容凝聚于绘画艺术之中的这种创作动机,都是令人惊叹的。这也正是原始艺术的伟大之处。在创作之初,也许它只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然而它的形式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特性——实践中的自由创造。这便使它毫无例外打上了美的烙印。今天,即使我们无法知道它的真实含义,但它们仍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使人产生对悠久历史之谜的探究,我们期待着谜底的早日出现。

精彩链接:

半坡文化

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距今约6000~7000年。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半坡遗址由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三部分组成。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是红色的,上绘黑色、赭色和白色的花纹,有人面、鱼、鹿等图形。这种陶器叫做彩陶。有的陶器上刻有多种符号,可能是最原始的文字。半坡遗址发现的粮食遗存主要是粟粒。还发现猪、犬等的骨骼。半坡人使用的工具有磨光的石刀、石斧以及骨锯、骨锄等。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神奇的尖底瓶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瓮棺葬

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为的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葬。孩子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如此之多且集中,说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半坡人的生活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那么,这些房子里又住着些什么人呢?既处在母系氏族阶段,每个小房子,似应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的来访的其他氏族的男子,当然,也会有男女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但绝不是后来的一夫一妻制,依然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内,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领住在大屋子里,同时也是老年、孩子的集体住所。在半坡村里,人们过着生而平等相安无事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人类还没有走出混沌,因而没有阶级,没有贫富,更没有剥削与压迫了,但差别总是有的,屈肢葬、俯身葬,就与仰身葬不同,仰身葬者优于其葬者,不然,随葬品就不会大多出现在仰身葬中了,哪怕是几件陶罐,现在觉得不值几个钱,而那时当是较为贵重的了,宛若后代随葬的青铜器、金银器一般。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其途径,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看,他们已普遍使用弓箭,还有石球、石矛。由此可以想见,人类发明了弓箭与矛,延伸自己的臂力,最初只为满足生存需要,后来进入阶级社会,为了争夺领土,为了争夺权力,弓箭与矛才用于战争,用于消灭人的同类!二靠捕鱼。数千年了,鱼网难以保存,网坠儿却不易腐朽,很简单,就是把扁平的小卵石,两侧击打出缺口,拴在网沿上,坠网沉入水底,网在水中张开,待鱼自投了。似乎陶器上曾印有布纹,半坡人已经纺纱织布,因此,他们就一定能够用细绳编织鱼网,他们应该具有了这种能力。三靠种植。半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进入了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他们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清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再用石铲翻掘土地,再用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点种,最后,用石镰或陶镰收获。食用时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耐旱易种,且便于存贮,不仅养育了6000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国北方种植的主要作物。故此,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