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珍宝背后的故事
30401800000005

第5章 探寻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与龙山、良渚等中原诸多文化比较,红山文化出土的文物之多、面积之广,尤其是玉器的完整性,是任何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存所不能比拟的。

红山文化的出土,核心是在大凌河、老哈河流域,或者称“泛辽西地区”。这里虽没有高原和平原地区的冬季寒冷和平原地区的夏季水患,却有着山地、丘陵、河谷、平原所拥有的一切动植物资源。山地的采摘、丘陵的种植、以及河谷的渔猎、平原的放牧,都为当时的先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食物来源。尤其是从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址看,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丘陵地区的台地上。先民们懂得了盖房取暖的技术以后,史前时期的泛辽西地区,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可以满足人类繁衍生息需求的一切条件的最佳地区。红山文化中以玉器为代表的文物出土,按照古董收藏界的专业术语讲,绝大部分属“干坑”,而“火坑”、“水坑”的极少。其主要原因是泛辽西地区相对少雨,并且没有盐碱地,外加之红山文化遗址基本上都在丘陵台地上。而红山先民们又有着深葬的习俗,这就给红山文物的出土之多,保存之完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如果这些文物不是埋在辽西的台地上,而是埋在平原地区,可能早就会被冲击深埋或冲走;如果是在沿海地区或者是在盐碱地,可能就全部腐蚀了、泥化了。

通过遗址现场看,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不但有着深葬的习俗,更有着火葬、天葬的习俗。在相当一部分民间盗掘过的遗址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墓地都在丘陵地区的台地或山包上。尤其是没有文物的墓葬,都有着灰迹。通过在墓葬内的灰迹和台地、山包上的选址看,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时期玉雕太阳神(玉雕太阳神在民间也有发现),和烧陶以及火的广泛使用有关,可以推断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有着对火和太阳的崇拜。先民们将死者在台地或山包上,先进行火化后再深埋,以达到灵魂通达天地的目的。这种丧葬习俗的本身,也决定了陪葬品可以保持几千年或上万年。

所以说,红山文化举世独步,是因为它起源早、文物保存完好。尤其是玉器,品类繁多、匠心独具。它既是华夏文明龙凤图腾的起源,更承载了5000多年以前先民们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也证实了泛辽西地区,是当时东北亚地区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地位。

20世纪80年代,红山文化的大面积的发掘,震惊世界考古界。尤其是红山玉器的出土使国内外史学家、文物考古学家、民间收藏爱好者趋之若鹜。而在红山文化玉器出土中的玉猪龙和鸮更是给人以极大的震惊。玉鸮在红山文化中起着什么作用呢?这不由得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玉鸮,在红山文化出土各种动物器型的古玉中数量最多,是人们普遍了解的玉猪龙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出土的鸮中大到十几厘米高,各种姿态:仿真、抽象、方型、圆柱型、扁平、三角形、站立、飞翔以及同其它动物组合变化万千。红山文化时期泛辽西地区或水草肥美,或森林茂密,四季明显,是所有适合于生长在亚寒带地区动植物的最佳场所。尤其是各种野生动物繁多,如:野生大象、野牛、野驴,自然也就对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先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了重大威胁。各种动植物加在一起形成了相生相克的生物链。先民们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当时人们除了农业种植外还有着普遍的渔猎生活。像其他民族的图腾崇拜一样,人们寄希望于玉鸮能够给予自身与自然界抗争的神奇力量。在原始社会里,人们恐惧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们经常遭到其它野兽的攻击,希望能够像鸟一样飞起来,以避免受到伤害。鸮具备这一切优势,成为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的图腾崇拜物,应该是一种必然。辽西大量出土的玉鸮、玉猪龙、玉龟、玉羊、玉骆驼、玉犀牛等众多玉器证明,红山文化时期,也是早期人类的多图腾崇拜时期。

辽西地区广泛繁衍生息的几种鸮,普遍是黑灰色。黑灰色古人称为玄,那么,“玄鸟东来降而生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史记》三卷“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吞之,因孕,生契)。自然就给了我们许多想象空间。那么“玄鸟”和红山文化时期的鸮是偶然巧合还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呢,经过系统的研究之后,专家得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答案:商的文化起源即——红山文化。史记记载,皇帝与嫘祖生二子其一青阳,其二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高阳(《史记》称,皇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高阳圣德,皇帝死后继承帝位,称颛顼。颛顼生子穷婵,未继帝位,立族侄贤者高辛为帝,称帝喾。帝喾生四子,长子陈锋氏女生,曰放勋,放勋继帝位,称尧。古有“文王四乳”之说(《春秋·元命苞》和《骨相》篇称:“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成汤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贤德的君王。人们神化他,歌颂他具有哺育众生的伟大历史功德。这佐证了“玄鸟东来降而生商”,也进一步证明了商的先民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在民间的红山文化玉器中,也有玉人的特征是四乳或六乳的。这一点不应该是巧合,是从红山到商的文化传承,是一种必然。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若干诸侯当中,只有一个商的旧臣——箕子(《尚书·洪范》载,殷商旧臣箕子为周武王言“洪范九畴”,即从九个方面讲治国的大经大法)。而箕子的封地是箕子的故土,也称商的发源地——辽东。

在红山文化发掘的众多文物当中,除了栩栩如生的鸮以外,还有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玉猪龙、栩栩如生的玉龟、玉人等诸多仿生类;以及玉璧、玉生殖崇拜对象、玉项饰等诸多礼器和饰品;它们既表现了红山文化时期高超的制玉技术,更承载并且证实了红山文化时期社会分工的明显和社会的繁荣。玉猪龙,有的称玉熊,也有的称玉胎。由猪演化成今天的龙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也自然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文物价值。由5000~6000年的猪到今天的龙的“完善统一”过程,也可以说完全演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过程。

图腾嬗变大致经历了人的拟兽化,兽的拟人化及全人型始祖三个阶段。人们最初认可动物形始祖,进而以图腾物象自己,于是出现了半人半兽形的始祖。最后,随着人类理性认识的发展,全人形的始祖出现。依此,我们可以简单地勾勒出女娲或伏羲(始祖神)的形象演进脉络——即由最初的猪龙型到人首蛇身,再到全人型(女身、男身或合体)的发展过程。轩辕皇帝与猪的关系,其实,就其本身形象而言,据《山海经》记载,为“人面蛇身”且“尾交首上”,这一“半人半兽”的形象最初不也是一只决或环型的猪龙吗?

猪即豕。豕是猪的总称。豭是公猪。豖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豕绊足行豖豖从豕系二足”。这一解释有望文生义之嫌。于此,闻氏之说最为可信,即依甲骨卜辞看,“(豕)腹下一划线连着者为牡豕(豭),则不连着者(豖)殆即去势之豕”。“去势”即所谓去阴,阉割。也就是说,豖是被阉割了的猪,而“殷人祭祀,多用豖为牲。”祭祀用豖为牲,这里我们可以为此文标题联系起来。“玉不琢,不成器”,治玉之谓琢,而琢字由治玉之“王”加一“豖”组成。由此推断治玉最早之形或即为“豖”形,或直言之为“猪龙”之形。另外,冢字为一屋下置豖,则又是豖为祭祀陪葬器之证明。

猪(豕)与先民生活的关系,于文字也可以略见一斑。人所居处称为“家”,人所葬处称为冢。另外,据《山海经》上说,皇帝之妻雷(嫘)祖为司彘之国人,其孙韩流,长相怪诞,“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鳞身、渠股,豚止”。似乎还是猪龙的形象。综上所述,“玉不琢不成器”可以直接理解为“玉不猪不成器”。在红山文化出土的诸多玉猪龙当中,绝大部分形似人类的早期胚胎,像一个发育不太成熟的卷曲在母体里的婴儿,也有孕妇腹外衍生玉猪龙的玉器出土。应该说对猪龙的早期崇拜核心还是生殖崇拜。

另外,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还有女神头像,各部分比例准确,双眼镶嵌玉片,显得炯炯有神。按照她的骨骼恢复成人类的原形后,专家们惊讶地发现,五千年前的陶制脸谱,竟然是一个完整的美人头像。而且具有明显的蒙古利亚人种的美女特征。而我们今天活跃在东亚的绝大部分民族,包括日本人、韩国人和北美的爱斯基摩人都是蒙古利亚人种。这不禁让人惊讶不已,也使专家百思而不得其解。

在红山文化遗址附近还出土了两个裸体女陶像,肚腹凸起,是孕妇的造型。为什么会出现裸体的女陶像,并且还是孕妇?专家认为,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品。在这时,陶制品已经出现了两种明显的价值取向:实用的和非实用的。我们的先民为什么要花力气去制作那些几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人像或者动物雕塑呢?这大概只能归结为原始崇拜——孕妇塑像可以说就是生殖崇拜的典型表现。

通过红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鸮”、“猪龙”、“龟”等等,都证明了红山文化时期是早期的多图腾崇拜时期。都直接或间接地说明了红山文化与商的关系。依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红山文化就是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而更多的含义与秘密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

精彩链接:

女娲与伏羲的真实含义

伏羲一名,古书无固定写法,如庖牺,包牺、宓牺、炮牺、伏戏、包羲、伏牺,包戏等。但依“伏”、“包”之义而言,“伏”,《史记·乐书》解释为“毛者孕鬻”,郑玄注:“孕,妊也;鬻,生也。”包,甲骨文为象形字,作腹中有人形,或像人之胞胎形,当为包之初文。《说文》解释“包”:“象人娠妊,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可见,无论“伏”或“包”,都指事娠妊生育之事。而女娲又作包娲,前面说过伏羲与女娲名二实一。至此,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推定:女娲,伏羲其名称的真实含义应该就是包豨或伏豨,也就是怀了孕的大野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