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珍宝背后的故事
30401800000006

第6章 四羊方尊的故事

1938年在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器,其中,有一件迄今为止发现的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它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四个造型雄伟奇特、伸出硕大卷曲羊角的羊头形象,被巧妙地安排在容器的四周转角处,神情安详而平静。这就是著名的四羊方尊,它以其独特造型、精湛工艺、悠久历史而被誉为青铜工艺精品中之稀世珍宝。这件方尊器身方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容器的口颈部分被制作成强劲有力的弧线形,口沿外侈,呈喇叭状张开,其边长为52.4厘米,几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颈部高耸,四边饰有蕉叶、夔纹和兽面纹,肩部则急遽收缩,4条龙相互蟠缠;尊的支座由稳重的直线围成圈足;中间则为整尊中最精彩的部分——羊型装饰雕刻,四只卷角羊的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腹部及圈足之上,羊上身饰有鳞纹,腿部则饰有鸟纹,肩部空隙中雕有带双角的小龙头,四周分布精细的鳞纹、饕餮纹。这四只卷角山羊以脚踏实地的有力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所以尽管尊口很大,却毫无头重脚轻之感。

整个方尊均以精细的云雷纹作为地纹,纹饰精美,线条的雕刻强劲有力,造型挺拔,生动奇特,在宁静和动态中透出神秘、威严的气势。

这样一件造型绝超、显示了高度铸造工艺的方尊,是产生于怎样一个时代?它又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为什么要制造它呢?在这件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器作品背后,穿过历史的迷雾,那个远古的王朝隐隐约约向我们走来……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这样记载了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部落时代,有戎氏之女简狄吞玄鸟之卵,孕而生契,契便是商族的祖先。商族自契至成汤,经历14代,8次迁徙,至公元前17世纪,成汤灭夏,建立了长达600余年的殷商王朝。此后5次迁都,至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商王朝自此以殷为都,直至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纣,王朝结束。这个曾经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的商王朝,自成汤至纣王,共传17世,31王,《诗经·商颂》云其“邦畿千里”,以黄河中下游为统治中心,文化一度达至长江以南今湖南江西地区,北至辽宁内蒙,繁盛一时。

在那样一个时代,中国的青铜器艺术达到全盛。那么,究竟像四羊方尊这样大型的青铜器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呢?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殷商王朝,已经有了一套由君王、官吏、刑法、牢狱、军队等组成的政治机构,社会主要由奴隶主贵族、自由民、奴隶组成,在这套社会制度中,有一个特殊的阶层,即“百工”,百工是一群掌握了专门的手工业技术的小奴隶主,其世代相传,积累了手工业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技能,他们各占有一批技术奴隶,即工奴。商代手工业很发达,种类多,分工细,尤以青铜器制造成就最大,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掌握了专门技术的百工和工奴,才能制造出四羊方尊这样的大尊。

那么,在这件方尊中,到底体现了当时怎样程度的青铜器铸造技艺呢?通过专家研究,四羊方尊运用了分铸技术进行铸造,即先将羊头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分别镶嵌在铸造整个容器的外范中,再进行整体浇铸。羊角也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方尊的边角和四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经过专家学者多方考证,这种铸造技术借助长棱脊来掩盖合范地纹饰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现象,强调了方尊的实用功能,并且增强了整个器物的美感,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改变了方尊边角单调的状况,增强了造型的气势。另外,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匠心独运,恰到好处,从而显出威严的气氛和华丽精美的装饰风格,可见,在商代的时候,百工已经掌握了极其成熟的金属加工技巧,并具有出色的艺术才能。

但是,为什么人们要造这样一个青铜器呢?它的用途是什么呢?商代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礼器、兵器、生产工具、车马器、乐器等,四羊方尊和商周出土的许多大型青铜器一样,是祭祀所用的礼器;礼器又分食器、酒器、水器等,四羊方尊则是礼器中的一种酒器,之所以有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是以羊寓意吉祥之意,四羊方尊既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又蕴含礼器独特的内涵。制造这样大型的酒器用于祭祀,可见商代人对于祭祀的重视。确实,在中国历史上,殷商人祭祀之广、祭祀名目之多、祭祀之频繁、典仪之隆重,都是少有的。商代敬奉鬼神,从殷墟出土的10万多片占卜所用的甲骨和大量的牺牲遗骨、祭器可见一斑。《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在殷人心目中,不仅有一个主宰着大自然和生产生活的至神上帝,凡事必先占问上帝意志,他们也敬奉祖先,祭祀山川四方。其祭祀名目众多,陈梦家在20世纪30年代曾对甲骨文卜辞中的祭名做过整理,确认有37种祭祀名目,现在的研究则认为至少有一二百种,如翌、祊、伐、舞、祭、升、岁、奏、焚、褅、工典等等名目;而祭祀之频繁更让今人难以置信,据郭沫若等人所作之研究,光祭祀先王先妣,轮流致祭一周就要用36旬(每旬10日),相当于阴历一年的时间,再加上对其他鬼神的各种祭祀,不仅天天有祭祀活动,甚至一天之内也有数次祭祀。殷人既是如此重视祭祀,其祭祀典仪的隆重程度也是少有的,大量的大型青铜礼器就是用于这样的场合。

在那样一个崇尚祭祀的时代,祭祀是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每饮必祭,每祭必酒,祭祀神鬼、祖先等之后,就开怀畅饮。不知道这件四羊方尊盛过多少好酒,它又是如何被人抬上祭坛,人们围着它曾举行着怎样的庄重仪式?在祭祀完后,人们又是怎样分着祭神的酒水,饮下怎样生活的寄托和祈望?这一切都属于历史,属于沉默的过去,穿越时空,承载着历史的古老和神秘,四羊方尊向人无言地倾诉……拨开浓浓的历史的迷雾,我们在一堆堆各式各样的青铜器中探寻着那个久远年代的点点滴滴……

精彩链接:

我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时代。我国夏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古代青铜的冶炼铸造始于何时,目前很难作出判断,古史传说中的黄帝和蚩尤作战时,蚩尤就是用铜作兵器,使黄帝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在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方面,时代最早的青铜器,是1957年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它的发现说明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我国就有了青铜制品。

商代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考古专家曾先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发现了这时期的铸铜作坊,可见商代青铜制作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商代前期,青铜器造型轻薄,纹饰较为简单,极少铭文;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高峰,其风格特点转为造型厚重华丽,花纹繁缛细密,纹饰以兽面纹、夔龙纹以及各种动物纹、几何纹为主,出现了鸟纹、蝉纹、蚕纹等新的花纹,常常铸出三重花纹,衬地用云雷纹,上面凸起兽面纹,主纹之上又加几何纹等,多有铭文。

“尊”,是常与“彝”并称成组的青铜礼器,宋代后开始专指一类大中型酒器和礼器,此类器物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基本造型是侈口、高颈,圆腹或方腹、圈足较高。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尊的铸造盛期,以四羊方尊式的方形尊和觚式尊为主,其共同特点是在器表的合范处多饰有凸起的棱脊,且通身雕满精密繁缛的云雷纹、兽面纹、蕉叶纹,整个器物给人以雄浑厚重之感。

高超的青铜制作工艺

青铜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那个时代的青铜器的精巧工艺与优美雄伟的造型至今仍具巨大魅力。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青铜冶铸遗址,在这些遗址中又发现了不少有关铸造青铜器的原料和工具。其中,安阳的铸铜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用陶制成的“将军盔”,即炼铜用的坩锅。还发现铸范和铜渣,经过仪器测量和分析,推断当时的青铜器的炼钢原料是孔雀石,燃料是木炭,青铜器的制作程序是传统的陶范法。

陶范一般由外范、内范组成,在制范前,首先作模子,即所造器物的初胎。模子做好后,就可以制外范,外范可雕镂花纹或铭文。将分割成的几块外范合拢在一起,成为器物的外腔,这也称合范。内范是比外范较小的范芯,制作器皿时,用外范包住内范,在内外范之间,灌注铜液,凝固后取出器物,再经过打磨加工,就成为一件完好的器物了。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远在远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先民们对神秘莫测的宇宙万象和诸多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动植物的形状与生活特性充满了幻想与猜测,祈福求安的图形符号由此诞生。这一时期彩陶工艺上的动物纹、人面鱼纹等都带有人敬天神、信仰混沌的意味。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石雕、玉刻中先后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怪兽,如龙、凤、龟、鸟等,云纹、水波纹、回纹等纹饰亦出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吉祥图案在阶级社会中得以产生,其青铜器、漆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鸟纹、象纹等各种纹饰,让人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凝重典雅又神秘古老的精神内涵。秦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的因果报应、道教中的长生不老、儒教中的阴阳五行,三者相融合,加上神话传说,极大地丰富了吉祥图案的题材,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雕塑和民俗艺术中,丰富的吉祥语言开始出现。例如在汉代织锦上已经出现不少吉祥图案,有“万事如意”锦、“延年益寿大益子孙”锦等。此时传统吉祥图案中的福、禄、寿、喜图案已经逐渐成形。隋唐宋元时期,吉祥图案日臻完善,逐渐普及,尤其是在宋元时期,“图必吉祥”,吉祥图案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彩画、陶瓷、刺绣、织物、漆器上。明清时期,吉祥图案开始走向成熟,形式更为丰富,并施用图案技法加以表现,使吉祥图案更趋完美。吉祥图、吉祥俗、吉祥语的流传更为深远,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步加深。

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属性,人们常借物喻志,附会象征。例如狗的不侍二主喻为忠、羊羔跪而吃奶喻为孝,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等抽象的概念由此有了具体的象征物。又如鸳鸯雌雄成对,形影不离,用雌雄鸳鸯并浮水面,即“鸳鸯戏水”,寓意夫妻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