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思想家塞斯曾经说过:我们曾经结识过许多人,他们因为暴躁激烈的性格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痛苦不堪,他们毁灭了一切真与美的事物,同时也葬送了自己平稳安静的性格,并将肮脏心灵的瘟疫向四方传播。
所以很多人总感觉是在重复单调、无聊、困乏的生活—工作、工作—生活的机械般循环。但是,如果你在污浊尘俗、喧嚣嘈杂之中,守住自己宁静的心灵,把平凡的、简单的工作看作是伟大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之中,你就会发现宁静可致远。
英国人狄斯累利说:境遇不造人,是人造境遇。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奇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奇的。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主观因素起重要作用。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但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己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是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世界。
雨果曾经说过:“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人心浩瀚,可以容纳许多东西,但如果我们的心灵总被自私、贪婪、卑鄙、懒惰所笼罩,那么不论我们是富甲天下还是位极至尊,也不能求得快乐。但如果我们的心灵能不断得到坚韧、顽强、刻苦、质朴之泉的灌溉,那么不论我们是一贫如洗还是地位低下,都可以求得快乐。
在人生的道路上,逆境总是多于顺境,苦难总是多于快乐。也许20个逆境能换来一次顺境,也许20次苦难能带来一次快乐。走过曲折,走过坎坷,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变得强壮和勇猛,所以逆境是勇敢者的天堂。
生活中的一大要务,就是保持心灵宁静与和谐,这样你的生活才能得到安宁,理想的人生才有依据。千万别让那些胡思乱想的杂草长满你的心田。杜绝一切烦恼的根源,逃脱出为自己制造的樊笼,过朴实而有规律的生活,你就可以避免人生的许多失望。培养正当的生活兴趣,多多接触这个世界的美丽事物,才能建立美好的家园。
消除自身的烦恼
每个人都曾有过烦恼或正在经历烦恼,事实上,这些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一个浮躁的人往往乐于自寻烦恼。你可以寻找甜蜜的爱情,你可以寻找美好的生活,但你绝不可以自寻烦恼。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烦恼也是人之常情,是避免不了的。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待烦恼的态度不同,所以烦恼对人的影响也不同。通常人们所说的乐天派与多愁善感型就是明显的区别。乐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烦恼,而且善于淡化烦恼,所以活得轻松,活得潇洒;而多愁善感的人喜欢自找烦恼,一旦有了烦恼,忧愁万千,牵肠挂肚,离不开,扔不掉,活得有些窝囊。
其实,人生的大多数烦恼都是自找的,本来就没有烦恼,或者说原本就不是烦恼。如果因为自己不顺心而烦恼,那是不明智的做法,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做法。面对这种情况要冷静地多问、多思自己烦恼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使自己快乐起来。留心四周,你随时都可以发现正在“发怒”的人。商店里,顾客正在和营业员吵架;出租车上,司机正因交通堵塞而满脸怒色……此种情形,举不胜举。
那么你呢?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是否让发怒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烦恼虽然是一种情绪,却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一旦沾染上它,压力也就悄然而至。它会像指挥木偶一样指挥着你,使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人在烦恼时,可使意志变得薄弱,判断力、理解力降低,甚至导致理智和自制力丧失,造成正常行为的瓦解。烦恼不仅使我们的心灵饱受煎熬,同时它还会摧毁我们的肌体。
其实,烦恼都是自找的,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就完全可以消除自身的烦恼。
有一位年轻人去找心理学教授,他对大学毕业之后何去何从感到彷徨,他向教授倾诉诸多烦恼:没有考上研究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前途;女朋友将去一个人才云集的大公司,很可能会移情别恋……
教授让他把烦恼一个个写在纸上,判断其是否真实,一并将结果也记在旁边。
经过实际分析,年轻人发现其实自己真正的困扰很少。他看看自己那张困扰记录,不禁说:“无病呻吟!”教授注视着这一切,对他微微点头,说:“你知道章鱼吧?”年轻人茫然地点点头。
“有一只章鱼,在大海中,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动,寻找食物,欣赏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丰富情趣。它却找了个珊瑚礁,然后动弹不得,呐喊着说自己陷入绝境,你觉得如何?”教授用故事的方式引导他思考。他沉默了一下说:“您是说我像那只章鱼?”年轻人自己接着说,“真的很像。”
于是,教授提醒他:“当你陷入烦恼的习惯性反应时,记住你就好比那只章鱼。要松开你的八只手,让它们自由游动。困住章鱼的是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的枝杈。”
在生活中,烦恼都是自找的。它犹如一颗“毒瘤”,能在人的心里扎根。如果你不摆脱它,就会受它摆布。
一个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悠扬的横笛,逍遥自在。他走上前去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又开始继续寻找。
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有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
他深深鞠了一躬,向老人说明来意。老人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
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
“没有。”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
他蓦然醒悟。
在生活中,我们的许多烦恼都是自找的。快乐就蕴藏在我们的心里,何苦去外求呢?
一个人得了难治之症,终日为疾病所苦。为了能早日痊愈,他看过了不少医生,都不见效果。他又听人说远处有一个小镇,镇上有一种包治百病的水,于是就急急忙忙赶过去,跳到水里去洗澡。但洗过澡后,他的病不但没好,反而加重了。这使他更加困苦不堪。
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精灵向他走来,很关切地询问他:“所有的方法你都试过了吗?”
他答道:“试过了。”
“不,”精灵摇头说,“过来,我带你去洗一种你从来没有洗过的澡。”
精灵将这个人带到一个清澈的水池边对他说:“进水里泡一泡,你很快就会康复。”说完,就不见了。
病人跳进了水池,泡在水中。等他从水中出来时,所有的病痛竟然真的消失了。他欣喜若狂,猛地一抬头,发现水池旁的墙上写着“抛弃”两个字。
这时他也醒了,梦中的情景让他猛然醒悟:原来自己一直以来任意放纵,受害已深。于是他就此发誓,要戒除一切恶习。他履行自己的誓言,先是苦恼从他的心中消失,没过多久,他的身体也康复了。
如果你老是处于怒火中烧、忧心如焚、嫉贤妒能、贪得无厌等这些不健康的心态,却渴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无异于在建一座空中楼阁。因为你无意中已经把疾病的种子埋在了你的心中。
放下烦恼,你就不难驱除疾病与疲劳;相反,任由消极的心态与你为伴,即使恶疾缠身,也没有理由抱怨。
忘怀有道,使身心保持平衡
每个人本来都具有充沛的精神活力,但因为某些心理压力,如紧张、失败、挫折等,渐渐形成情绪问题。有时反应暴躁,有时反应冷淡,导致心灰意懒,半途而废。为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一定要学习忘怀之道。
忘怀之道,可以使我们真正放下心中的烦恼和不平衡的情绪,让我们在失意之余,有机会喘一口气,恢复体力。脑子的作用,不只是帮助我们记忆,更是帮助我们忘怀。应时时刻刻排解多愁善感的情绪,把恼人的往事放在一边,不要让自己被种种纷扰所困,而要让愉快的心情时时陪伴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良好的精神和体力去生活、去工作。
乐于忘怀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一句话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狼狈不堪不值得。乐于忘怀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从心理学角度看,无论你惦记的是快乐的往事还是悲愁憎恨,长期生活在过去的记忆里,就会与现实生活脱节,会严重威胁心理健康和心智的发展。
忘怀,是忙碌的树荫。它让我们在燥热疲倦时,有机会休息,使体力恢复过来。然而,怎样才能做到忘怀呢?只有一个方法:放下。
哲学家康德是一位懂得忘怀之道的人,有一天他发现他最信任的仆人兰佩,一直在有计划地偷盗他的财物时,便把他辞退了。但康德又十分怀念他,于是,他在日记上写下悲伤的一行文字:“记住要忘掉兰佩。”
真正说来,一个人并不能那么容易忘掉伤心的往事。不过,当它浮现出来时,我们必须懂得如何使自己不陷于悲不自胜的情绪,必须提防自己再度陷入愤恨、恐惧和无助的哀愁里。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扭头去专心工作,计划未来,或者去运动、旅行。
学习忘怀之道,把许多愤恨的往事放下,日子久了,激动情绪就会越来越少,心灵和精神的活力就会得以再生,恢复原有的喜悦和自在。
有时候,我们的悲伤和内疚是因为自己做错事引起的,这时可以用补偿的方法来帮助忘怀。例如用诚恳的道歉,或者用其他方法补救,使自己身心保持平衡。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可什么是该记住的,什么又是该忘记的呢?
这是阿拉伯一个名叫阿里的作家,与他的两位朋友吉伯、马沙共同旅行时发生的故事。三人经过一处山谷时,马沙不小心,失足滑落下去。幸亏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条小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行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将吉伯打你的事写在沙子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而对于他打我侵犯我的事,将会随着沙子对字迹的掩埋而忘记和结束。”
记住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支持和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不满和挑剔吧!这样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更自由、幸福和快乐。
人们往往能够把别人的恩惠和支持铭记一辈子,却不能及时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前者是该记住的,而后者是该忘记和释怀的。
在一个春天的夜里,在一个城市里,有位年轻的学生,走出公寓去寄一封信,当他从邮筒返回时,被十几个不良少年围起来,拳打脚踢狠狠揍了一顿,更不幸的是救护车来到之前,他就断气了。
两天之内,警察将这十几个不良少年一一逮捕。社会大众都希望对他们采取最严厉的惩罚。
后来这位死者的家长寄来一封信,他们希望尽可能减轻这些少年的罪行,并筹措一笔基金,作为这一群孩子出狱重生及社会辅导的费用。
他们不愿仇恨这些少年。他们的内心无疑经过痛苦的挣扎,而且需要有相当强烈的意志,才能够不恨这些肇事的孩子。他们只恨控制这些孩子内心的病态性格。
他们希望让这些孩子从残暴、粗鲁、仇恨、病态的虐待性格中重生,甚至不惜提供金钱来帮助这一群孩子。
生活中,该忘记的东西总是人们经过思想斗争都还难以忘记的。自夸、自私、贪婪、讽刺、仇恨、嫉妒、自怜、邪念、自我意识强烈,这些性格就好像是寄生在人们身上的寄生虫,随时会带给他们痛苦,使他们生病,甚至夺走他们的生命。你可以仇恨这些害虫,但是更应该同情被害虫所害的人。
去爱可爱的人并非难事,难的是去爱不可爱的人。要求自己去体谅一个自大、傲慢、尖酸、刻薄、自私、自傲或粗鲁的人,这确实是一项很大的考验。而要求自己去忘记那些在自己身上造成伤害和侮辱的人和事就更加不那么容易,但这又是拥有智慧人生所必须做到的。
要拥有智慧的人生,就要忘记一切,以求难得的轻松自由;铭记一切不可忘记的,以获取同样难得的饱满与充实。
上帝耶和华造了两个人,让他们到人间去体验生活。两人中一人叫“忘记”,另一人唤作“铭记”。“忘记”是一个快活的小伙子,他对人间的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天高兴不已。“铭记”则是一名中年汉子,他到人间之后,将所经之事一一铭记在心。当二人被重新召回之时,上帝询问此行人间的感受。“忘记”一脸快乐地抢先说着:“人间实在是太有趣了!”问及趣在何处,“忘记”却一脸迷茫,不知所措。问到“铭记”时,他说:“做人太累!”也难怪,“铭记”在人间从头至尾都在铭记,以致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岂能不累?上帝听了两人在人间的境遇,先是哈哈大笑,后来却颇有所悟地说道:“看来,对待万事万物都不能太偏激。”
人生处世,忘记是宝,铭记是福。做人一味忘记,他的人生固然轻松,但空虚乏味,无真正快乐可言;然而一味铭记,又必然为思想压力所累,亦无快乐可言。所以,真正快乐的人生应是忘记与铭记并重的人生!
用冥想调节我们的身心
那么是否存在科学的、简单的、效果明显的压力缓解方式呢?
答案是:存在,并且很多。例如健身、散步、瑜伽、户外旅游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最好的方法就是冥想。因为冥想是最方便、最容易操作的方式。
无论对场地、环境还是设施的要求,冥想都是最简单的。简单到只需要一把椅子、一块垫子,甚至这些都可以不需要,如果你掌握了诀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而且时间完全自主,长短随意。冥想非常抽象,抽象到只需要关注你自己的呼吸,你就可以进入你内心那丰富多彩的世界。
冥想是我们自身全身心的内在调节过程,从生理上讲,它使我们的体温、血压降低,身体的节律放慢,从而使我们可以获得休息,聚集能量,并且修复受损的运动部位及内脏器官等。从心理上讲,冥想使我们暂时与压迫我们的困难和挫折分离,使我们有机会以新的态度和眼光来看待它,也使我们有机会走入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发掘我们自己的潜力。
压力所带给我们的,是痛苦的感受,还往往伴随着负面情绪。冥想所改善的,不仅是我们的理智与判断,更重要的是调节我们的不良情绪,减轻和消除痛苦的感受。
学会释放自己心中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