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成功法则
30458100000004

第4章 目标法则:目标是成功的动力(1)

目标是成功的动力

研究成功者的成功轨迹,就会发现他们走向成功之前大多有着自己的明确目标。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一年致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成就的起点是渴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愈高,他的才能发展就愈快。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希尔认为,所有的成功都必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当对目标的追求变成一种执着时,你就会发现所有的行动都会引领你朝着这个目标迈进。目标就是力量,奋斗才会成功。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有着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累里原本是一名并不成功的作家,出版了数部作品却无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迪斯累里涉足政坛,决心成为英国首相。他克服重重阻力,先后当选议员、下议院主席、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直至1868年实现了既定目标,成为英国首相。对于自己的成功,迪斯累里在一次简短的演说中一言以蔽之:“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目标。”明确而坚定的目标是赢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因为坚定目标的意义,不仅在于面对种种挫折与困难时能百折不挠,抓住成功的契机,让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更重要的还在于身处逆境能产生巨大的奋进激情,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与释放。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着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以后的25年,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有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有些人则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

还有一个故事,同样说明了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对我们人生成功的重要意义。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千米的绿洲旁。可是,在肯·莱文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肯·莱文作为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里的人问其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要转到这个地方来。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真伪,他做了一次实验,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走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肯·莱感到非常奇怪。为了弄清楚这个原因,他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上两匹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化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数百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块绿洲出现在眼前。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没有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小伙子,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北面那颗最亮的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跟着肯·莱文,3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

现在,比塞尔已是西撒哈拉沙漠中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阿古特尔作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成功,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用简单的数学知识来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假设以相同的速度行进,如果一个人看到明确的目标,他就会和第二个故事中的肯·文莱一样,努力以直线前进,很快就会到达他的目的地;而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目标,他就会像在浩瀚沙漠中完全凭着感觉在摸索的比塞尔人一样,漫无目的,曲折前行,而且最终可能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或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后,却依然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一个人无论他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那一天开始的。至于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目标像分水岭一样,轻而易举地把资质相似的人们分为少数的精英和多数的平庸之辈。前者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后者随波逐流而枉度一生。当一个人下定决心之后,往往没什么能阻止他达到目标。一旦有了成功的渴求,就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并为之拼搏。西方有句谚语:你想要的尽管拿去,只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就行。有位哲人说:“决心攀登高峰的人,总能找到道路。”强烈的动机可以驱使人超越诸多困境,无需扬鞭自奋蹄。如果你至今仍不清楚自己希望达到怎样的人生高度,那就请把你的目标写下来,矢志不渝地向着心中的目标拼搏进取。如此一来,你就会敏锐地捕捉到成功的契机,顺利抵达理想的境地。

只有我们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了目标,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勇敢、坚定、执着、不畏艰险的自我才会走出来,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更好地迎接人生路上的各种挑战。

目标就是自我实现

一个人有了目标,就能很好地为自己定位,就能自我实现。茫茫宇宙之中,我们力所能及、能够使自己变好的,就是自我实现。

比尔是实现自我这一领域的开创者,他最早的研究纯粹出于偶然。在求学期间,他遇到了两位令他非常钦佩的老师。在比尔看来,他们属于人类极少的拥有某些特殊品质的那一部分人。他非常希望了解,他们是如何成长的,而后,他的兴趣又由这两个人扩展到这一类人,早先纯粹出于兴趣驱使而进行的非常不正规的研究,逐步发展成更深入、成体系的研究。

比尔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年长者,他们的成就已经举世公认。此外,也有一些被选对象是因其健康、坚强而有创造力的人生而入选。这一研究的目的,按照比尔的构想,是要发现这些人身上具有的那些特殊的、从而也是普通人身上不具备的品质、习性。这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达到了某种巅峰状态,他们就是他所称的“自我实现”的人。

比尔博士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让自己投身于一个外在于自己、高于自己的事业。工作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召唤、一种使命,不仅不是累赘而且是非常珍贵的经历。他们所致力的,正是命运召唤他们去做、他们也深深热爱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并没有通常人们所说的工作和娱乐的差别。

比尔博士认为,自我实现的含义就是“充分、生动、忘我地去体验,全身心地投入,”它完全摒弃了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充满焦虑的生活,可以选择安稳,也可以选择不断进步。追求进步,就意味着追求自我的实现。

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步骤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倾听自己,对自己坦白,对自己负责。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他逐步了解自己人生、了解自己使命的过程。只有认真倾听自己的人,才可能为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只要是自己的愿望,即使不为人认可,即使千夫所指,也丝毫不必畏缩。

自我实现是一个不断往前的过程,它意味着我们必须运用我们的智慧,要经历长途跋涉,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地。

自我实现就是一个逐渐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了解自己的爱憎喜恶和未来方向的过程。自我实现的人是那些基本需求已经满足的人,他们现在所拥有的,是友爱、归属、自尊和受人尊敬。

那些已经实现了自我的人,我们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他们在谈论自己的工作或未来方案的时候,总是充满信心,让人感到他们正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们注定就是要完成这一切的。自我实现的人,他们的金钱观也是与众不同的。对于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是他们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时刻。他们并不轻视金钱,也承认它的重要,但并不把它视为最重要的目标或终极目标。工作对他们而言就是酬劳。这些自我实现的人都知道自己的事业所在,都非常强烈地认同自己的工作,工作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在工作中看重的不是结果,过程本身就带给他们无穷的快乐。由外部的经历而能获得内在的快乐,这是更高的满足。

比尔有一部名着《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在书中,他列举了自我实现的人所拥有的动机、所获得的满足:

(1)他们因为阻止了残暴和剥削而喜悦;

(2)他们愿意见到自己因德行而获报偿;

(3)他们乐于善始善终,使事情完满;

(4)他们尽力使事情变好,除恶扬善;

(5)他们助人为乐;

……

(19)他们认为,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机会,使人各尽其才;

(20)他们不以自己的幸福为满足,希望看到或者帮助别人也获得幸福;

(21)他们都看重自己工作的意义。

事实上,在阅读本书之后,你也可以去发展这些品质,成为和他们一样的自我实现的人。只要我们有决心、有目标,什么都不能阻挡我们。

制订的目标要切实可行

人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要发挥潜能,就必须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长并且能得到高回报的事情。目标能让你集中精力。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没有舵的船,永远在大海里漂流不定,没有方向。

很多年前,报纸上有一则关于大量鲸鱼死在一个港湾内的报道。有300多条鲸鱼在追逐沙丁鱼时,不知不觉被引到一个浅水湾里。一群不起眼的小鱼竟把这些“巨人”带向了死亡。鲸鱼为了追逐不值一提的蝇头小利,不但白白地耗费了自身的力量,还丢掉了宝贵的性命。

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就像鲸鱼一样,虽然拥有巨大的能量和潜力,却全都浪费在小事情上,而这些小事情让他们忘记了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也就是说,要发挥潜能,就必须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长并且能得到高回报的事情。目标能让你集中精力。如果你在你的优势方面不断集中精力,不断实践,你就能逐渐地靠近它。所以,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比你得到什么东西重要得多。

目标并不代表你追求的最终结果,它只是你成功路上的里程碑。

当你定下一个成功的目标的时候,它就不止在一个方面起作用。它是你努力的依据,也是鞭策你的动力。目标是一个看得见的靶子,当你越接近成功时,你就越有成就感。对很多人来讲,制订和实现目标就好比一场比赛。当你的目标一个又一个地实现的时候,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会逐渐地改变。

但是,更重要的是你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能实现的。目标不够具体,你就不能确定自己究竟离目标有多远,就会泄气,最后你很可能会放弃,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

费罗伦丝·查德威克是第一个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女人。可是,在她第一次游的时候却失败了,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她的经历。

1952年7月4日早上,浓雾笼罩着加利福尼亚的海岸。在海岸西面的卡塔林纳岛上,费罗伦丝·查德威克跳入了太平洋里,开始游向对岸。

这天,冰冷的海水让她浑身发抖,雾浓得几乎看不见护送她的船只,时间一点点地流逝,成千上万的人在电视前观看这场直播。有几次,护送她的人把她身边的鲨鱼赶跑了。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困难不是疲劳,而是低温。

过了15个钟头,冰冷的海水让她几乎失去了知觉。她觉得自己不能再坚持下去了,就让救护人员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外一条船上。他们都对她说,离海岸已经很近了,让她千万别放弃。可是,她向对面望去,除了雾什么都看不见。

又过了几十分钟,也就是入水15个小时55分钟之后,人们拉她上船。几个钟头后,她终于暖和过来了,但失败的打击使她内心很难平静。她毫不犹豫地对记者说:“真的,我不是找借口。如果当时我能看到陆地,我就能坚持下来。”

是的,她上船的时候,离加州的海岸只有半海里路。让她功亏一篑的不是疲劳和寒冷,而是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两个月后,她在做第二次尝试的时候取得了成功,而且纪录比男子还快了两个钟头。

虽然查德威克是个游泳健将,但也要有看到的目标才行。所以,在计划自己的将来时,一定要记住,必须制订一个可测、可行的目标。

目标就是成功的方向

没有目标,就等于失去行动的方向。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但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那些在35岁之前成功的人士,非常善于在行动之前,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目标,因为在他们看来,找准目标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在工作中,有的人喜欢干到哪儿算到哪儿,从来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这种弱点使他们被永远地拒绝在成功的门外。一个人只有先有目标,才有成功的希望,才有前进的方向。

美国电影演员理查德·伯顿通过切身体验发现,制订一个目标至关重要!他是一个享有盛誉的演员,事业上颇有成就。可有一次,他表演失败了,一时想不开,便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想以此来解除烦恼,结果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不仅糟蹋了自己的身体,而且糟蹋了自己的艺术生命。

伯顿的好几个朋友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其中一位是电影演员皮特·奥图尔。当时,奥图尔的私人医生向他严厉地指出,在他面前摆着两条路:要么去戒酒,要么去殡仪馆。经过一番斗争,奥图尔最后戒了酒。

伯顿在其主演的影片《部族的人》获得极大成功后,也决心要戒酒。他逐渐感到,由于酒喝得太多,使得他连台词都记不住了。他说:“我很想见见与我合作过的那些演员,我知道他们都是好样的,可我现在连一个单独的镜头都回忆不起来了。”

这一痛苦经历促使他产生了彻底改变自己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