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幼儿如何教育蒙台梭利说过:人类三岁以前所吸收获得的知识,相当于成人花六十年拼命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量;而生理学家也发现,三岁幼儿的脑神经发育已经达到成人的60%—80%。蒙台梭利根据零到三岁幼儿的心智特征,把这个时期称为潜意识吸收心智阶段。在这个时期,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并像照相机一样一一留在大脑的底片中,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而幼儿从出生到三岁左右,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是在父母的养育和教育中,接触到的全部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所以,当一个小生命诞生,给家庭、父母带来了无限喜悦和希望的同时,也让家庭和父母从此担起了一份永远的、沉甸甸的养育和教育的责任。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尤其是幼儿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教育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将时时刻刻影响着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养育子女的过程,就是对孩子启蒙教育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教育;从空间上来看,家庭教育对幼儿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其他教育所达不到的。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使家庭成为幼儿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许多年轻家长的重视。然而,要想使家庭教育卓有成效,使幼儿身体的发育、智慧的萌芽、能力的扩展、行为的创立得到良好的培养,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环境的质量水平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帮助。尤其是幼儿父母能够互敬互爱、生活协调,不仅有利于个性的陶冶,而且由于父母能够相互支持配合,对幼儿教育会事半功倍。反之,紧张的家庭关系,经常吵闹的父母,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会对子女教育造成不良后果。
②理解和尊重孩子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与子女情感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家长常常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当然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不然,比如鲁迅先生在教子时,曾经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与自己平等的人。在家庭生活中,遇事要多商量,要和孩子一起讨论,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可能吸收他们的意见。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引导,需要教育。
③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幼儿期的孩子还没有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来推动他们坚持一些需要克服困难的活动。这时的家庭教育应为孩子设立一些外在的因素,如鼓励和表扬,得到鼓励的孩子往往在做事的时候会提高效率或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幼儿期的孩子本来就自信心不足,当他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表扬时,自信心就会增强;而当得到父母的批评时,自信心就会下降。比如:看孩子画画,即使孩子画得不太好,也不要说“呀!你画得真丑,真难看”,这样,对孩子就是一个打击,孩子也会失去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没有兴趣。而应该对他(她)说:“你画得很漂亮,很不错,如果把这里再改一下,那就更好看了。”这样,既树立了孩子的信心,又帮助孩子改进了不足,也让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
④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人们常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可是,在教育孩子时,人们却很少考虑到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当家长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孩子必须跟上别的孩子的脚步,并且向最好的孩子看齐时,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了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要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幼儿家长在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情绪特点、兴趣爱好等的基础上,结合孩子自身优势在教育方法上要有特色。孩子在哪方面有兴趣爱好与特长,就让孩子在哪方面好好发展。
⑤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好楷模幼儿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其实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偶像,也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从一定意义上讲,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到模范作用。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孩子的人格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家长思想修养高,作风民主,孩子就容易养成独立、直爽、开朗、协作、善于交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如果家长专制严厉,思想陈旧,趣味低级,孩子就容易养成顺从、消极、依赖、固执、冷酷、残忍等不良性格特征。
总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系统、全面的教育过程。家长应结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从以上几方面做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培养其全面素质。并且,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对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更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4.1.3青少年如何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由于身体的急剧生长和知识活动领域的扩大,青少年经常遇到感情困惑和概念冲突,因此在儿童时期对父母的无意识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核心问题。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青少年经常在思索“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的危机在这一阶段达到顶峰,这就是青少年问题大量产生的心理社会因素。
在形成稳定的同一性之前,有的青少年可能会离家出走,独自漂泊去寻找自我;有的可能去尝试药物和性的体验;有的与街上的团伙混在一起,参加各种团体,却由于找不到可选择的答案而抱怨现存的社会;有的可能只是默默地考虑哪里是他们在社会中适合的位置,哪些价值观是他们应该珍视的。在这些心理现象的前台,我们看到的是青少年与父母关系不和或网瘾、毒瘾、早恋、性角色混乱等各种令父母头疼的问题,这就是同一性混乱的问题综合征,它包括自我意象的分裂,不能建立亲密感,或者是通过随意的性接触来寻找亲密,还有时间紧迫感,不能集中精力做必须做的事,以及反抗家庭和社会准则等。
由于同一性混乱,一个人可能会推迟承担成人的责任,漫无目的地换了一个工作又一个工作,性伙伴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他很难确立明确的目标,需要和愿望是变幻不定的。他缺乏统一的感情和兴趣,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遇到多变情况时,因没有恒定的处理方式而表现为矛盾的自我和角色上的混乱。而具有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他们的观点与态度能得到他们最初认同的对象(如父母或教师)的肯定,他们的愿望与实现愿望的途径与步伐比较易于一致,他们的能力循着预定的目标与日俱增,从而他们将更加自信和乐观。他们注重发展真正的独立处事能力,他们比较理智和富于热情,面对世界善于进取、敢于冒险。他们当然经常遇到矛盾和困难,但他们能经受住挫折和变得成熟起来。他们有稳固的婚姻情感,对自己的最终职业选择充满信心。现实中多数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会有矛盾的或混乱的“自我同一性”。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无所适从。他们往往在寻求感情上的认同时,由于不能确认正确与谬误而走入歧途。
十二岁以后,青少年身体开始第二次发育,性别特征开始明确,心理上处于“第二次断奶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在此时期会有比较集中的体现。这个阶段也是父母进行子女教育的关键阶段、难点阶段和重点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对异性有好感;有性冲动;有各种各样的爱好;与父母有明显的冲突;思想观念上觉得父母落后,接受了许多新鲜前卫的事物;对事情敏感;有自己的偶像;人生观、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在孩子的这个阶段,父母也刚好处于事业的高峰期,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一般都是各单位的顶梁柱。父母在事业的黄金阶段时,往往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时间上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孩子沟通交流很少。直到孩子的问题相当严重时,父母这时才可能给予重视,但是这个时候,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已经比较严重了。据了解,某医院进行强制戒除网瘾的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很成功,而父母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放下自己如火如荼的事业,陪伴孩子来戒除网瘾。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种种行为的养成并不是一两天的事,父母如果能在平时多一些关注,多一些交流,也不会导致问题那么尖锐和突出。有时候,孩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起父母对他(她)们的关注,当然,孩子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笔者接过这样一个案例:孩子很聪明,学习很好,忽然间学习成绩下降了,但是每次孩子的父亲因为这个事情来学校看望她的时候,她就相当高兴。据了解,孩子的父亲是个很成功的大学校长,平时工作十分繁忙,没有时间关心她。孩子的成绩一下降,她的父母就会从百忙之中抽空马上来看她,这样就给她形成了一个条件反射,她下意识地不好好学习,认为只要她学习不好就能很快见到父亲。虽然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比较幼稚和单纯,但是间接反映出孩子是需要关注、需要交流的,父母对他(她)们的爱是很重要的。
4.1.4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如何进行正确施行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父母就要根据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化的特点,有针对性、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尽量克服不利因素,促使其健康成长。
①对独生子女要疼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高尔基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去教育子女,这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了。”爱子之心,人皆有之,问题是怎样爱孩子才是正确的呢?无论是过分溺爱还是过分约束,都不可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父母一定要学会科学地爱孩子,做到爱得深而不滥,爱得热烈而理智。家长要爱得得当,教得有法,做到爱中有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中又有爱。对独生子女提出的要求,年龄越小越要具体,绝不溺爱、迁就。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碰到困难,家长可以给予启发,但不能代做,一定要让他(她)独立完成。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并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锤炼成长,养成坚毅的性格。
②重视独生子女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小给他(她)创造一个“独而不独”的非特殊环境,鼓励他(她)多与同龄伙伴交往,和邻居、亲友的孩子以及同学交往,多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培养他(她)的合群精神、集体生活能力和关心他人、与他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③学校、家庭、社会对独生子女的要求要一致我们不时看到一些孩子在父亲面前表现得畏首畏脚,唯命是从,而在母亲面前则飞扬跋扈,任性粗暴。这就是父母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上不一致的结果。在教育孩子上,父母双方,外祖父母与祖父母之间应密切配合,相互理解,加强沟通和交流,做到要求一致、态度一致、方法一致,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的态度是坚决的,非服从不可,良好的性格品质就会得到强化,不良的性格品质就会得到削弱,最终消除。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必须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有力的教育力量,共同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④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要早抓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要从小抓起,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就曾经说过:“教小孩要从小教起。”否则,不良的行为习惯已养成,要改变就难了。因此,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思想和行为上有不正确之处,就要防微杜渐,及早纠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