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是谋略的土壤
知识是智慧的海洋,是谋略的土壤,是谋略家生成奇谋良策的基础工程。任何谋略,无一不是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生产斗争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和体现。从历史上成功的计谋方略可以看出,奇谋良策的生成,无不源于丰富的知识。知识转化为智慧,由智慧生成谋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谋略正是以知识为“诱发剂”,通过人的丰富的联想,抓住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本质联系,诱发而产生奇谋良策。事实证明,知识越丰富,为生成奇谋良策提供的土壤和种子就越多。因为,古今中外的谋略名家们无不以知识之渊博精深为要,建立起自己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渊博的相邻知识及丰富的边缘知识为辅助的知识结构。可以认为,谋略家要提高谋略水平,就必须首先具有谋略型的知识结构。
被举世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到军事、外交,从天文、地理、历算到人情、鸟兽,从兵器、装具及阵法应变,足见作者孙武的学识渊博。
在各种不同的知识结构中,谋略型知识结构与其他类型知识结构相比,其最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知识的具体内容上和对相邻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广博精深程度上。谋略型知识结构的主体知识要求更加精深全面,相邻与边缘知识要求更加渊博丰富。事实上,领导者所必备的谋略型知识结构,并非一个固定的模式,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框架,而是多层次发展的,呈现动态性、多样性、整体性的结构,每个人都是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为此,谋略家在建筑自己的知识结构时,应采取科学的、灵活的方法。一要结合目标及特定的知识领域,去判定对你有价值的知识,加以积累;二要根据需求,决定自己该精通什么,该粗通什么,该泛知什么。哪些知识需要补充,哪些知识需要更新,哪些知识需要集中力量用攻坚战的方法加以掌握,哪些知识需要灵活机动,即兴摄取。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元素经过组合,为其所用。
渊博的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勤奋学习的结果。被我国人民尊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幼年失去父母,17岁时避乱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他结草为庐,耕种田地,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苦。在10年隐居生活中,他胸怀大志,刻苦研究学问,从社会历史到诸子百家,从历代兵法到文学名著,都认真学习。他的博学多识为日后出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以惊人的韬略帮助刘备建立大业,与势力远大于蜀的魏、吴抗衡,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并且著有《将苑》等著作,在《隋书·经籍志》、《中兴书目》、《诸葛亮集》等古籍中都有记载,传留后世。
二、识、智、谋的相互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各种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几乎以爆炸的速度大量产生,这些新东西的出现,对谋略产生重大影响。谋略学已经不是少数精英人物运筹帷幄的秘事,而是大量专业人员协同进行的劳动。作为制定宏图大略的组织者,则是集众人之识,用众人之智,充分发挥群体效益,作出正确的谋略决策。
刚才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深谋远虑的本事,主要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在信息与知识都以指数形式急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意识到,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才有价值,智慧比知识更重要,“智慧就是财富”。然而,当我们进一步研究时就可发现,智与谋仍有一定距离。超人的智慧只有转化为实用的谋略才有意义。识、智、谋的相互关系,人们早已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得明明白白,“识多才能智广”,“足智方能多谋”。学识上孤陋寡闻,智力上平平庸庸,是不能想出什么奇谋异策的。《智囊自叙》中强调智慧对人类的重要性:“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
三、上等智谋
智谋没有一定不变的格局,以运用恰如其分为上。愚蠢的人有可能显露一点可取的见解,而聪明人尽管反复思考,亦难免有失误的地方。原因何在?盖上等智谋乃是自然心境的流露,从而与事理相符,非仅思考而能达到。用谋时,一般人多考虑小的、局部的方面,而具有上智之人则思考大的、全局性的问题;一般人只看到眼前情况,而具有上智者则考虑长远利害;人们遇事躁动而只能使事态愈加纷乱,而具有上智者则镇静处置,从而使事态归于正常;一般人遇事束手无策,而具有上智者则游刃有余。所以,难事在智者手中能变得容易,大事经他们处理能化为小事。上智之人运筹帷幄于无声无息之中,而其举动总是出人意料,或开始抵触而后来相合,或看似忤逆而实际顺从。他们开始行动时往往使豪杰之士心存疑惑,至其显示专诚守一之志时,确实连圣贤也难做到。像这样的智谋,就是上等智谋,所有的智谋都应具有这些特性的。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勇敢决断的品质既源于一个人天生禀性,同时也与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一个谋略者如果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谋划策时才能站得高,预见未来,高屋建瓴,对事物认识深刻,宏观把握,知其利害得失,果断而谋,坚持自己谋略有着充分的理由和取胜的信心。如果一个谋略者知识浅薄,能力较差,很难想像他在复杂的谋略中能够透彻地认清事物,把握全局,作出高明的谋略。在这种状况下作出谋略,也很难想像他能坚决、果断,而不心存疑义、患得患失。没有高超谋略水平作基础的果断与坚决,那是“瞎猫碰死老鼠”,果断有可能是武断,坚决有可能是固执。提高谋略水平,加强勇敢果断的气质修养是不可缺少的。在社会实践中,军人进行的战斗,探险家选择的征途,投资者决定的方向,政治家采取的政策等等,都需要有勇敢决断的精神,特别是在实践中出现重大风险的时候,无论是惊慌失措,还是草率行事,都会招致失败的灾难,只有具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举起勇气的利剑,果断地排除困难,走上胜利的顶峰。
四、博采广学
谋略的知识结构要求博大精深,作为一个谋略家应该怎样建立起谋略型的知识结构呢?这里要求谋略家必须博采广学,丰富自己的知识。鲁迅说过:“博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博”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科学地区分层次。一是精通。领导者应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成功目标,选定主攻方向,以求精通一到两门专业知识。这是博的基础、博的核心。二是要粗通。对你所精通专业相近的边缘知识亦应了解。如果你是一个谋略家,那么你就应该精通谋略学、军事学、战略学、战术学、战役学、决策学,对其边缘科学如运筹学、思维学、心理学、政治学、领导学、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亦应相通,以拓宽视野,增加灵感,辅助谋略。三是要泛知。泛者,广泛,一般了解,不深入也。也就是在粗和精的知识圈之外,增加一些“布点”。可以到书店、图书馆去信手翻一翻,对感兴趣的读上几页,经常读读书报杂志,增加一点五花八门的知识。通过谈天说地,了解一些其他领域的信息。以此增强全局观点,用丰富的知识信息,打开创新思维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