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智寓于体
一个谋略家为了实现某种宏大目标,创基立业,必须要有健康的体魄,体魄是谋略的载体。毛泽东早在1917年《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在这里,他精辟地论述了德智体三者间的关系,强调了体的作用。对于军事将领来说,强健的身体就更为重要。
强健的体魄是军事斗争实践对谋略家的起码要求。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把强健的体魄作为选拔指挥人才的重要条件。在《通志》卷五十八“选举”中指出:“其择人有四事:一日身、二日言、三日书、四日判……武官则受于兵部……取其驱干雄伟,应对详明,有骁勇材艺可为统帅。”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论述了要“练心力”,“练手力”,“练足力”,“练身力”。诸葛亮在一条军令中也明确规定:“选三部司马皆限力举二百斤以上。”这些规定,都说明了古代选拔将领与统帅特别注重年青体健。这都是由于军队的特殊环境的特定要求所决定的。
为什么说强健的身体是智育和德育发展的基础?因为:
(一)强健的体魄是谋略家智力发展的基础。军事指挥员与统帅为适应军事活动的需要,必须学习大量的军事知识,掌握各种军事技术、技能,因而需要有良好的智力。良好的智力又是以强健的身体素质为前提的。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积累,智力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素质、生命活力及精力充沛的程度。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有的军事家在运筹定谋的方面,往往落后于对手,甚至往往吃败仗,其原因绝大多数不是由于他们天生迟钝或大脑皮层细胞发生病变,而是由于身体衰弱,健康状况不佳,不能在较长时间里维持注意力和进行思考。因此,时间一久,智谋的链条就有了脱节,用谋定计就会发生困难。所以军事谋略家要促进智力的发展,用谋水平的提高,就必须注意体魄锻炼,具有强健的体质和旺盛的精力,才能有良好的注意力、记忆力,机敏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为谋略知识不断提供载重之车,为智谋不断发展插上双翅,从而为有效地从事各种军事活动奠定基础。
(二)强健的体魄能促进军事谋略家的道德修养。强健的体魄可以通过锻炼获得,而体魄锻炼又可以培养军事谋略家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优良作风。特别在军事斗争中,可以培养军事指挥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性,愉悦他们的身心,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他们的品格,培养出胜不骄、败不馁、讲文明、讲策略的思想品质。没有强健的体魄,这一切是难以达到的。
二、老当益壮,建功立业
历代战争实践证明,强健的身体是谋略家胜任本职工作,加强军事建设的基本条件。军事谋略家是军事组织者、指挥者和带头人。没有强健的体质、充沛的精力,是不能适应部队紧张斗争需要的。在战争环境中,条件更艰苦,机动更频繁,情况变化更突然,要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甚至带领部队完成艰巨的战斗任务,没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充沛的精力和过人的胆略,是难以实现预定的战略任务的。正因如此,我国古代将领都十分注意锻炼自己的体格,以致他们在年老体迈的年代,尚能为国立功,报效祖国。战国时代,赵国名将廉颇从年轻时代就十分注意锻炼自己的身体,骑马射箭,武艺日精,以骁勇闻于诸侯;年迈时,身体仍然强壮,饮食有加,一餐斗米肉十斤。他为赵国镇守边疆,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之战,坚壁固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招致大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战胜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因不得志,奔魏居大梁。后赵王多次为秦所败,派使者去看他,拟再任为大将。使者受其政敌的贿赂,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他已衰老,不再起用。如果老将廉颇仍为赵王所用,他当以年老体壮的有用之身报效边疆,为国立功的。
身体强壮的老将为国立功的,不胜枚举。三国时代,蜀国将领黄忠也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将。他在年轻时代,就和廉颇一样,注意锻炼身体,练习武艺,年逾古稀,而精力充沛。初属刘表,镇守长沙,屡立战功。后从刘备入蜀,攻刘璋,取益州,先登陷阵,勇毅过人,被任为讨虏将军。继从取汉中,于定军山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军闻风丧胆。因其有功,迁为征西将军,赐爵关内侯,与关羽、张飞并列。黄忠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位有名的老将。
老将立功疆场,还有西汉时代的赵充国。史载:赵充国为人沉毅,勇敢而有大略。他从年轻时代就注意学习,锻炼体格,培养将帅的气质和风度,喜欢钻研兵法。他善于骑射,开始从军,为骑士,后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做了羽林郎。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汉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骑兵三万人出酒泉,攻击匈奴右贤王,斩杀匈奴一万多,凯旋而归。不料在胜利归国途中,匈奴组织兵力向汉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将汉军重重包围起来。汉军人困马乏,粮食断绝,加上伤残疾病,损失惨重,如果匈奴继续围攻下去,汉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赵充国一马当先,带领一百多名壮士,向匈奴发起突然攻击,溃围陷阵,所向披靡,杀出一条血路。贰师将军率大军紧随其后,才得冲出重围。赵充国在这次战斗中却受伤二十余处,浑身血肉模糊。汉军返回后,贰师将军向汉武帝报告了赵充国的战绩。汉武帝听了非常感动,赞叹不已,并亲自去探视他的伤情。赵充国如果不是身体强壮,武艺精湛,是无法立此大功的。汉武帝为了表彰赵充国的战功,任命为中郎,不久又迁升为车骑军长史。后来在昭帝时,赵充国又多次率军出击匈奴,勇敢善战,以功任后将军。宣帝时,羌人作乱,屡讨不平,宣帝十分忧虑,当宣帝询问:“谁可带兵前去平定羌乱”时,年逾七十高龄的赵充国欣然应命,自告奋勇,前往平乱,足见他年老志壮,体力甚健,奋赴羌地,胜任有余。赵充国到达金城,渡过黄河,与羌人作战。他分别善恶,诛罪抚羌,打击先零,屯田西疆,坐以制胜,在平羌乱战斗中,立下很大功劳。西汉大文豪扬雄赞他“料敌制胜,威谋靡亢(无人能比)”。这赞语对赵充国来说,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以上所说的古代三位老将为何年老体壮、为国立功?关键在于他们体魄的锻炼,而体魄锻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搞体育锻炼,或搞文娱活动。研究人才学的专家们发现,许多谋略大师都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和兴趣。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之余,常常诗兴大发,泼墨挥毫,写出惊世之作;陈毅酷爱围棋,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也常常席地对弈,一斗为快;贺龙喜欢钓鱼,在军务闲暇时也常临波取乐。心理学认为,爱好和兴趣能驱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某种事物或活动费时劳神,并能从中悟出某种哲理,激励意志,开阔胸怀。比如下棋能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培养深思熟虑、先谋后战的习惯;垂钓能提高人的观察能力,培养人的细心和耐心;登山、游泳、打猎等剧烈运动能增强体质,培养雷厉风行、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作风。不言而喻,体魄锻炼、业余爱好是谋略修养的一部分。
西周谋略大师吕尚就是从钓鱼活动中,悟出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吕尚,又叫姜尚,传说是炎帝的后裔。吕姓后代后来日益衰落,到吕尚的时候,也就是商朝末年的时候,已经沦为庶民。当时吕尚怀有满腹才学和经天纬地的韬略,却不遇贤君,不得所用。据说他曾经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做过牛屠户,还曾在孟津(今属河南)做过卖饮食的小生意,一直到老年,都过着贫困的生活。但是在他七十岁那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此,他的智慧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为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使他成为历史上传颂至今的一位传奇人物。
这一天,吕尚闲着没事,就到渭水边去钓鱼,正巧碰上周文王姬昌出外打猎,经过这里。说也奇怪,周文王这次外出打猎前,曾让史编为他占卜,想知道打猎的收获怎样。史编占卜的结果,告诉文王说:“你这次所猎获的,既不是龙,也不是螭(音吃,一种似龙的兽),既不是虎,也不是罴(音皮,熊的一种),而是一位霸王之辅。”占卜本来是古代社会的一种迷信活动,但这次却很凑巧:文王打猎果然一无所获,却遇见了吕尚!不过开始文王并不知道这位老先生就是“霸王之辅”,只是随便问他一句:“你是以钓鱼为乐吗?”吕尚回答说:“君子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为乐,小人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为乐。我今天钓鱼,看起来很像是以钓鱼为乐。”文王一听这话挺玄妙,又问道:“你说看起来很像以钓鱼为乐,这是什么意思?”吕尚说:“钓鱼也要讲权术。钓鱼的权术有三等:用鱼饵诱取鱼,就像用俸禄诱取人一样,这是第一等,叫做禄等;用香饵诱取鱼,鱼必乐而上钩,就像重禄之下必有死士一样,这是第二等,叫做死等;根据所想钓得的鱼的大小,而施用不同的诱饵,就像根据人的才能大小而授予不同官职一样,这是第三等,叫做官等。这当中的道理很深,而且能以小见大,因此我说很像以钓鱼为乐。”文王说:“我倒很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吕尚说:“渊深而水流,水深而鱼生其中,这是自然之情。根深而树长,树长而结果,这也是自然之情。君子之间情同意合就会相亲,相亲才能成大事,这也是一种自然之情。人们的语言应对,只是情的外表。深切的语言,即所谓至情之言,也正是对事业至关重要的。我现在想谈一些至情之言,而毫不忌讳,你听了会厌恶吗?”文王说:“只有仁人才能接受直言进谏,不厌恶至情之言。我怎么会厌恶呢?”于是吕尚又用钓鱼借题发挥,谈了一番有关用人和治国取天下的大道理。文王听了非常高兴,说:“我的先君太公在世的时候就曾说过:‘将来当会有圣人到周地来,帮助我们周族兴旺发达。’你就是这位圣人吧!我的太公盼望你已经很久了。”所以吕尚又被称作“太公望”,又由此而有吕望、姜望、太公、姜太公等称呼。于是文王带着吕尚同车而归,并拜他为师,让他辅助自己,去完成兴周灭商的大业。
吕尚垂钓渭水之滨,是在锻炼体魄,陶冶情操,振奋情绪。他深知健康的体魄对他未来的事业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借钓鱼以自娱,闲情逸致,隐居待时,这是胸怀大志有所作为的表现。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号召。广大抗日军民响应毛泽东的伟大号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锻炼身体,苦练杀敌本领,为八年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条件。久经沙场的老将许世友,在艰苦的年代东拼西杀,曾多次负伤,而仍战斗不息。这是由于他在少林寺中练出的一副钢铁般的躯体。革命前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可以用草根、皮带充饥,可以凭褴褛衣衫御寒,可以在原始森林里奋斗不止,战胜了敌人的封锁、围剿和大自然的磨砺,成为历史上的胜利者。这里,除了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超的战争艺术外,其强健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生存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未来战争将是异常艰苦、复杂、激烈和紧张的。对军人特别是统帅的耐力、适应力、灵敏度等身体素质以及在勇气、胆量等魄力方面的要求则更高。在英阿马岛之战中,英海军陆战队的“特别舟艇勤务突击队”,在远涉重洋、大量消耗体力的情况下,登陆后仍能负重长途行军,动作敏捷,完成了预定的作战任务。这是由于这支突击队的成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严格训练的。他们不仅有越障、潜水、爬山、徒手格斗等娴熟的战斗技能,而且都有一副经得住摔打的筋骨。所以,在对作战部队要求机动速度更高、机动范围更广泛的今天,各个将领以及大小指挥员如何具有强健的体魄,将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之一。
三、壮年早逝,壮志未酬
在我国战争史上,有些谋略家在繁重紧张的战争中,不注意身体锻炼,成天忙于国事与军务,耗尽全部精力与聪明才智。后来经常患病,体质日衰,在遭受某种挫折的情况下,由于经不起打击,一病不起,壮志未酬,饮恨终身。造成这种英年早逝的原因,一是穷奢极欲,负担过重,中道而崩;二是身体有病,加上某种刺激,愤恨难当,暴病而亡;三是连年运思,为主图谋,耗费精力,英年早逝;四是鞍马劳顿,军务繁重,形疲神困,不果而殁。凡此壮年早逝的谋略家,历代有之,择其典型人物以说之。
穷奢极欲,负担过重。这里以秦始皇为典型的人物。秦始皇在他执政的十一年中,以他的雄才大略,结束了自西周、春秋战国以来七八百年的封建割据局面,使中国的政局出现了第一次的统一。在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但是,秦始皇在完成统一的大业中,担负着极其繁重的任务,耗尽了体力与精力。在他一生中,他所完成的工作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政治家。
史载:始皇在位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统一六国,北逐匈奴,南征百战,筑长城,修驰道,建宫殿,修坟墓,项目如此之多,用人如此之众,耗资如此之大,他所进行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他体力所能承受的极限,这样必然使他殚精竭虑,体力日衰,性情狂暴;同时,他又不知疲劳地到处巡行,旅途劳顿病情日益加重,最后只好安排后事,于公元前210年七月丙寅日死于沙丘平台,终年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