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30542400000059

第59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战(2)

战国时期,长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兵连祸结,灾难深重,广大人民无不渴望天下统一,过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只能欢迎政治清明的统治者来完成统一。苟子《王霸篇》云“天下归之之谓王”,说明谁能统一,取决于谁能争取民心。东方六国在兼并战争中,国力日益衰弱,为进行战争,必然加重对人民的剥削。秦国得地愈多,国力愈强,对人民的剥削比六国轻,因而三晋农民都逃亡到秦国。公元前222年5月,当韩、赵、魏、燕、楚五国为秦所灭之际,出现了“天下大酺”的盛况。人民群众自出酒食,相聚欢乐,大饮五日,以庆统一。充分说明秦能完成统一,是推行进步政策、争取民心、得到人民支持的结果。

战国时期,在夺权斗争和变法活动中,都有大批士阶层的人积极参加,并发挥重要的作用。各国诸侯亦都重视招贤纳士,进行政治改革,以求富国强兵。秦国对于“纳士”、“用士”尤其重视,定为传统国策。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富民强,伐楚攻魏,拓地千里。秦惠王任用魏人张仪,倡言“连横”战略,拆散东方六国的“合纵”阵线,迫使各国割地奉秦。秦昭王任用魏人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君,使贵族势力削弱,王权大大加强;实行“远交近攻”战略,逐步蚕食关东诸侯。这几代君主都由于重用客卿,对秦国的富强作出很大的贡献。秦始皇继位后,秦国的宗室权贵和一部分大臣认为外来的客卿都不可信任,建议秦王下令逐客,把客居的“士”一律驱逐出境。当时,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上《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历代君主重用客卿对秦国的发展壮大所作的贡献,认为对于客卿应作具体分析,不能采取“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一概排斥的政策。“逐客”与“留客”不仅仅是如何“待士”和“用士”的问题,而且是涉及秦国在进行统一战争中,要不要广泛延揽人才以壮大自己、孤立敌人的战略问题。秦始皇批阅李斯的谏书后,豁然醒悟,果断地采纳他的建议,废除逐客令,召见李斯,恢复他的官职。于是魏国人尉缭投奔秦国,进献离间诸侯的策略,配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逐次翦灭六国,胜利地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可见秦国历代重用客卿,对其发展壮大、完成统一,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二)变法彻底,历代坚持,国力富强

战国时期各国皆先后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废井田,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重视农业,抑制工商,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循名责实;制定并强化封建法令,赏罚必信。这些顺应生产力发展,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政治改革,各国大体上是相同的。但有的国家在改革上不够彻底,有的则半途而废。如楚国在楚悼王死、吴起被害之后,军政大权被旧贵族攫取,新法随之废驰,楚国由此而衰落下去。秦国的变法比其他国家彻底,而且始终巩固变法成果,《韩非子·问田》篇中曾提到“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用商君而富强”。富强是统一战争必须具备的条件,而富强要靠变法改革。秦国自秦孝公到秦始皇经过六代人的不懈努力,在政治上坚持变法图强,不开倒车,历时一百四十年,终于完成统一大业。这期间,孝公以后的五代接班人——惠文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都比较英明,善于知人用事,不是昏庸之辈,故能继承前业,坚守国策,招贤纳士,改革图强,使秦国的国力日益强大,终能“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楚国在战国初年是土地最大的强国,济西之战以前的齐国也曾盛极一时。但由于两国的接班人楚怀王、齐滑王之类的国君,不但统一无望,欲求免于灭亡亦不可得。秦的统一非一世之功,五代君主创业垂统,苦心经营,至秦始皇时,统一大局已达水到渠成之势。秦师挥戈东向,天下自然定于一尊。

(三)政治措施与军事占领相配合

战国七雄谁都想统一天下。究竟谁能统一,还得看谁能够有效地巩固其兼并所得的土地。如果旋得旋失,最后连自己也会被兼并。范睢认为越国攻人,虽得地而不能守;只有远交近攻,才能巩固所得之地。这只看到军事方面的原因。得地能不能守,取决于在该地区所推行的政策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齐宣王凭借强大国力五十日而攻占全燕,但因齐军种种暴行激起人民仇恨,终被逐出燕境。燕国利用合纵攻占齐国,也因为燕军犯下各种暴行遭到人民强烈反对,田单一反攻,燕军便如过街之鼠,所占七十余城全部丧失。这说明不讲政治而单靠军事力量,要巩固所攻得的土地是不可能的。荀子总结当时的战争经验,提出了“凝”的理论。他认为:兼并是容易做到的,惟有坚凝是困难的。他根据齐、燕、赵等国得地而不能凝的情况做出结论说:“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能凝之,则必能并之矣。”又说:要改善政治,用封建礼制来对待士人;要减轻剥削,使人民安居乐业。“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夫是之谓大凝。”苟子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的。

秦在兼并战争中,不但善于战胜攻取,而且将所得之地建为郡县,设官置守,推行新法——强本弱末,抑制豪强,使人民少受剥削。奖励耕战,生产好的即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功的按功计赏。由于符合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因而对兼并的土地能巩固,故能由蚕食而至鲸吞,灭六国而终成一统大业。

(四)东向战略决策正确,打击顺序灵活

商鞅东向争天下的战略决策认为,“秦之与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将中原的魏国作为主要打击对象。到秦昭王时代,范睢的远交近攻战略更进一步明确指出“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主张先亲韩、魏,威服楚、赵而后威服齐国,然后再灭韩、魏,仍以韩、魏作为主要战略方向。以七国的地理分布而言,楚在南,燕、赵在北,秦、韩、魏、齐处于从西向东的中央横线之上。秦国始终以韩、魏作为主要战略方向,采用中央突破的方针。先断六国合纵之脊,使楚不能北援燕、赵,燕、赵不能南下救楚,分割楚、赵、燕、齐各国而后各个击灭。在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合纵不稳固的条件下,中央突破的战略方针是可行的。

为了达成断天下之脊的目的,秦根据各国不断变化的情况,不拘泥于专攻韩、魏,在削弱韩、魏之后,灵活地对楚、齐、赵三强逐个击破,给以严重的削弱,造成据韩、魏而席卷天下的形势,在打击顺序上基本也是正确的。

秦国收河西、取上郡、削弱魏国之后,最大的敌手是东方的齐国,其次是南方的楚国。对合纵抗秦来说,齐国处于合纵后盾的地位。秦攻韩、魏,既可遭到三晋与齐的联合进攻,又会从南侧遭楚国的威胁。如不削弱齐、楚而欲吞韩、魏是不可能的。秦东出攻韩、魏,败三晋合纵之师后,即转锋南向,离间齐、楚,于公元前312年和公元前300年两次伐楚,先后攻占楚之汉中、重丘、襄城、析等大片土地,予楚以沉重打击,基本上解除了南侧背的威胁,解决了东出攻韩、魏的第一个难题。

齐国是东方六强之首,各国抗秦有赖于齐的支援,齐欲霸天下,必须利用合纵打击秦国。韩、魏处于齐、秦之间,秦攻韩、魏,齐与韩、魏合纵则秦无胜利之可能;欲先予以削弱而后成并韩、魏之功,又不可能超越韩、魏而攻齐。这是秦国不易解决的第二个难题。齐滑王眼光浅短,盯住定陶馋涎欲滴,不知利用三晋与楚、秦的宿怨组织合纵,先摧毁强暴之秦,而后对其他各国各个击破,却在灭宋之后头脑发昏,“南割楚之淮北,西逼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使“诸侯恐惧”,将自己变成众矢之的,予秦合纵攻齐之时机。秦则看准时机,带头发动合纵,借五国之力摧毁最大的敌手齐国,创造了断山东之脊的有利条件,解决了灭韩、魏的第二个难题。

在楚弱齐破之后,六国之强只剩下一个强国赵国。赵的国力虽远不如秦,但赵与韩、魏合纵抗秦,仍是秦灭韩、魏的阻力。长平之战摧毁赵国之后,六国皆弱而秦独强,断东方合纵之脊、席卷天下便成定局了。

长平、邯郸战后,六国实力均已削弱,只有全力合纵抗秦,才能保持微弱的优势。齐国远处东海之滨,意在苟安,为秦国远交近攻战略迷惑,不参加合纵。燕、赵不仅不合纵,反而互相攻伐,自相削弱,使秦国得以攻韩、魏。特别是秦攻韩、魏之时,赵不仅不救魏,反而出兵攻魏,取繁阳,自毁南方屏障。魏国曾于公元前247年一度合纵,败秦军于河外,但由于各国同床异梦,秦施离间计,魏国废黜信陵君,合纵便从此瓦解了。及至合纵之时,各国也曾推楚为纵长合纵攻秦。然而大势已去,强弱既不敌,五国又慑于秦之军威,最后一次合纵遂告崩溃。在无合纵的条件下,秦以至强攻至弱,消灭六国如同拾芥。

秦的进攻战略机动灵活,不机械地专攻韩、魏,而是依据当时形势,按赵、楚、齐顺序各个击破,实现其中央突破的战略方针,其打击顺序是正确的。

当秦东出攻魏之际,有谋士(佚其名)上书秦王,陈说攻魏不如攻楚的意见。书中形象地将东方六国比做一条蛇,将魏比做蛇的中身(即腰脊)。认为秦攻魏是向天下表示要拦腰斩六国之脊,蛇头蛇尾必然回救其中身。六国见有危亡之祸,必然要合纵抗秦。六国尚强,秦国会立即招致败军之忧。指出不如南下灭楚,“从事于南方,其兵弱,天下必不能救。地可广,国可富,兵可强,主可尊”。以后秦始皇召见韩非时,韩非也提出同样意见,主张先灭楚国,其用心在转移秦国打击目标,意在保韩。就当时六国形势来分析,先灭楚的打击顺序是值得研究的。秦、楚两国的国力对比,固然是秦强楚弱,但楚国毕竟是南方大国,国土辽阔。秦对楚用兵,只能采取蚕食,逐渐削弱,不可能一口鲸吞,毕其功于一役。楚军被秦军击破后,楚国“收亡卒,聚散兵”,迁都于陈。秦如不巩固所攻占的楚地,继续向东进军,想一举灭楚,恐有鞭长莫及之忧,师老而无功。齐、赵、韩、魏见秦国悬军深入,直逼楚都,焉能坐视不救。一旦组成合纵,并力击秦,秦军整个左翼暴露,会招致失败之祸,所以秦不先兴师灭楚为至当之策。

(五)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离间,各个击破

苏秦游说赵王时提出六国与秦的力量对比:“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经济力量是五比一;“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兵力是十比一,占绝对优势。据此苏秦得出结论“六国为一,并力西向而攻秦,秦破必矣”。苏秦所设计的六国合纵摈秦的作战方案是:如秦南下攻楚,则齐、魏两国以精锐之师救楚,韩军断其粮道,赵军南下为后援,燕军守常山(即恒山)之北以防秦军奇袭燕、赵;如秦军东攻韩、魏,则楚军断其后路,齐、赵两军从东、北两个方向救援,燕军守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西地区)以防秦军奇袭燕、赵。如能照此实施,则秦无取胜之可能。所以秦国最怕合纵而不遗余力地加以破坏,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威迫利诱,分化瓦解,“连横而斗诸侯”。

从合纵连横的角度来推究,秦能战胜六国的原因,主要是六国不能做到真正的同心协力。心不同则力分,力分则弱。秦则专一,力专则强。故秦达成各个击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