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纷争之际,刘邦曾被困于荥阳,他为了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让郦食其为他出谋划策,郦食其主张实行分封,使诸侯国拥有土地与人口。计谋一出,立刻遭到张良的坚决反对,郦食其还没有走,张良从外边来谒见汉王。汉王正在吃饭,对他说:“门客中有人主张实行分封制,以削弱楚国力量。子房,你看如何?”张良说:“是谁给陛下出这样的计策?如此大势已去,陛下的事业完了。”汉王说:“为什么呢?”张良说:“我请借您面前的筷子,为您指画形势。过去商汤和武王讨伐夏桀王、殷纣王而封他们的后代,是有把握制桀王、纣王于死命,现在陛下有把握致项羽于死命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进入殷朝,标榜商容的里门,到箕子门前抚车轼示敬意,修封比干的坟墓,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二个原因。把殷纣王积粟之仓钜挢里的粮食都发散出去,把殷纣王储财之所鹿台的财物都分发出去,用以接济贫穷的人,现今陛下能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三个原因。殷朝的战事一结束,就停罢军用的车辆改作乘人之用,把刀枪剑戟都倒着装载,表示不再用了,现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四个原因。把军马散放在华山的南边,表示没有什么用处了,如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五个原因。把运输军需用的牛马都放在桃林塞的原野上,表示天下不再有运输和积聚,现在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六个原因。而且天下的游说之士,离开自己的父母,抛弃祖坟边的热土,离开有交谊的老朋友,跟从陛下打天下,只是日夜盼望能得到很小一块土地。今天去封六国的后代,没有土地去封有功之臣,游说之士各自回去给自己主公干事,跟自己家人团聚,与老朋友会面,谁还跟陛下您去夺取天下?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七个原因。楚国不强还罢,强则六国必屈从于楚,陛下您去哪里寻找向您称臣的六国后代呢?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八个原因。如果陛下用此计谋,陛下的事业就付诸东流了。”汉王停止吃饭,把嘴里的饭吐了出来,骂道:“郦食其这小子,差点坏了我的事业。”下令催促销毁六国的王印。
张良这番话实在太厉害,前半部分还倒罢了,后半部分尤为震聋发聩,幸亏刘邦能及时醒悟,如果不听张良之言或是晚听张良之言,别说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恐怕自己也死无葬身之地。
张良的政治预测可谓是极其正确的,就在他说了这番话不久,占据齐地的韩信就派使者来见刘邦,要求封他为齐地的假王,刘邦一听,勃然大怒,觉得韩信不赶快来救援自己,还趁火打劫,要挟封王。但后来听了张良的劝说,竟封他为真齐王,从而稳住了韩信,打败了项羽。如果按郦食其的计策封了齐国的后代,那韩信早就背叛刘邦了。由此可见,汉朝的兴亡成败,有一大部分是捏在张良这位政治预测家的手里的。
还有一种政治预测,不是为某一具体的事物考虑,而是高瞻远瞩,为未来作好准备。也许,这种准备一时还看不出效果,甚至会有负面反应,但对将来,却意义重大,试看雄才大略的清太宗皇太极是怎样收拢汉族人才的:
清皇太极打算留下明将洪承畴为己效力,便派范文程去劝洪承畴投降,洪承畴跺脚大骂,范文程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内容涉及古今之事,房梁上的尘土偶然落下,沾到洪承畴的衣服上,他用手掸去灰尘。范文程回去将此情告诉皇太极,他说:“洪承畴肯定不会求死,连衣服尚且那么珍惜,更何况他的性命?”皇太极亲自去看望洪承畴,解下自己身穿的貂皮大衣给洪承畴穿上说:“先生是否觉得不那么冷了?”洪承畴瞠目而视许久,叹息道:“这真是老天选定的明主啊!”于是叩头请求接受他投降。皇太极非常高兴,当天赏赐不计其数,而且还设置酒宴,摆上戏台,将领们有的对此很不高兴,说:“皇上待洪承畴太好了!”皇太极劝他们说:“我们这些人栉风沐雨几十年,是为了什么?”将领们答道:“那谁不知,是为了入主中原!”皇太极听后笑道:“这就譬如行路,我们都是盲人,如今好容易得到一个向导,我怎能不高兴?”
皇太极此论可谓高明之极矣!范文程是汉族的大学者,是一位极有见识之人,洪承畴更是明朝的大官,总督蓟辽军略,学识也有过人之处。这两人为清人入关,尤其在制定统治方略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清政府若无像范文程这样的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帮助制定策略,用皇太极的话说,就是“领路人”,想长期立足中原,是很难想像的。
还有一种预测,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但因对事情的发展无能为力,便只能眼看着事情往坏的一面发展。“召公谏厉王止谤”就是这样的例子:厉王实行暴虐的统治,奢侈骄傲,国都的民众都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戒说:“民众都忍受不住您的政令了。”厉王发怒,找到一个卫国来的巫师,叫他监视议论的人,巫师报告谁议论,就杀掉谁。于是,议论的人少了,诸侯也不来朝见。厉王三十四年,他的统治更加严厉,国都的民众再不敢说话,路上相遇,也只是互相以眼色示意。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议论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不过是堵塞民众讲话罢了。堵住民众的嘴巴,比堵塞河流的后果还要严重。河水堵塞起来,一旦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民众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流通畅;治理民众的人,要开导他们,让他们讲话。所以天子办理政务,让大臣和普通官吏献上议论朝政的诗篇,乐官进献反映民意的歌曲,史官进献可供借鉴的史书,乐师进献有劝戒作用的箴言,然后由盲人朗诵和宣读,百官可以进谏,普通民众的议论也可以间接地传给天子,左右侍从要尽规谏的责任,同族大臣要监察和弥补天子的过失,乐师和史官要用乐曲和史实开导天子,老臣把一切汇集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这样,政事才能办理好,不违背情理。民众有嘴巴,正像大地有山河,人类的财富用度都从这里产生,又好像大地有高低干湿等各种类型的田土,人类的衣服食物都从这里产生。放任民众讲话,政事的好坏得失都可以反映出来。好事加以推行,坏事加以防备,民众想在心里,说在嘴上,成熟的意见便于推行。若是堵住他们的嘴巴,那么支持你的人又有几个呢?”厉王不听。于是国都没有人敢说话。三年以后,大家都串联起来造反,袭击厉王。厉王在国都居住不下去了,只好逃到了彘地。
周厉王的败亡在于他压制舆论,箝制人口。其实,谁都知道压制舆论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但人一旦得势,又往往肆逞己欲,不愿接受舆论的监督,就终于一天天地失去了人心。召公可谓是一位明白人,预见到周厉王如此下去必无好下场,只是他只能说说,却无力改变一天天腐败下去的情况,只能眼看着国家局势往他预见的坏的方向发展。
相对来讲,政治预测要比军事预测复杂得多,政治预测是包括了军事因素、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和人事因素等诸种社会因素的一种综合预测,其内容包罗万象,其关系错综复杂,若有一处考虑不到,就会产生重大的失误。因而,政治预测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种大智慧。能够作出成功的政治预测的人,已不是一般的政治家了,而是预言家、先知先觉者!
政治预测虽难,在中国历史上,却多有成功的政治预测,多有大贤大智之人能透析世事,洞烛幽微,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政治预测的成功经验。有大志者,必定要知往昔、察现实、测未来;历史经验,是不可轻视的。
五、仁者无敌
历史上有些预言家根据仁者无敌的道理,来判断一个国家的命运。
1972年4月,在山东省的临沂西汉墓中发掘出了大量的论兵竹简,其中有几枚题目为《吴问》的竹简,这些竹简简略而又清楚地记载了孙武对吴王的答问。吴王问的是在晋国六卿之中,谁先灭亡,孙武回答说,范氏、中行氏先灭亡,其次是智氏,再其次是韩、魏,最后只有赵氏来统一晋国。
历史的发展果然与孙武所言相符合,丝毫不爽。难道孙武真是一位神仙?难道真的身怀异术,能预知祸福休咎?
其实,孙武的预言是完全建立在对现实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的,他对吴王说:“范氏、中行氏把一百六十平方步作为一亩,这样,他们的亩制就相对较小,收入就相对增多,养的家臣、武士也就多。如此一来,他们两家就会变得奢侈傲慢,希望建立武功,养成黩武好战的习惯,人心皆离,定会最早灭亡。智氏的情况虽比范氏、中行氏好一点,但其本质是一样的,会紧接着范氏、中行氏灭亡。再次,韩魏的情况和智氏基本相同,也会相继灭亡。最后能统一晋国的当属赵国,因为赵国田亩大,又免去了许多租税,办事从俭,养的武士较少,民心归属,虽然历经困难,但最后必定能统一晋国。”